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家长教育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9 12:56

推荐《家长教育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家长教育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明确读后感的目的:在写作之前,要明确自己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总结阅读心得,分享自己的感悟,还是为了启发他人思考家长教育问题。
2. 选择合适的书籍:挑选一本与家长教育相关的书籍,最好是具有权威性、实用性和启发性的作品。这样可以使你的读后感更具说服力和参考价值。
3. 理解书籍核心观点:在写作之前,要充分理解书籍的核心观点,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教育理念。这有助于你在作文中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4. 结合自身经历:在写作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阅读书籍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可以使你的读后感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
5. 逻辑清晰,结构合理: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有清晰的逻辑和合理的结构。你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组织:
a. 引言:简要介绍书籍的作者、内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b. 核心观点:阐述书籍中的核心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
c. 实践案例: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将书籍中的观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d. 总结与反思:总结阅读心得,反思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6. 语言表达要准确、生动: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

懂得“逼”孩子一把的家长,才是有远见的父母

文 | 群美育儿

远见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因素,我们从那些享有盛誉的商业大亨身上,都可以总结出他们有一点共同特征,那就是具有远见。

远见是卓越的代名词,现代家长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也觉得自己很有远见,带孩子的时候提倡快乐教育,打着为了孩子好的口号,实则是为了图自己清闲。然而有远见的家长并不是让孩子随心所欲的成长,而是能合理的引导和规划,在适当时候学会“逼”孩子一把的家长。

在《家有儿女》有一集中,刘星对刘梅说,应该从小培养自己学乐器,什么萨克斯、吉他、贝斯等等。刘梅告诉刘星,那时候有让他去学习的,可是他不学,这也不能怪在自己身上。刘星听完之后说了一番话,让刘梅当即哑口无言:我不愿意学,您就不让我学啦?那时候我还小,不懂事,难道您也不懂事吗?您就应该从小让我学,逼我去学才对。

《家有儿女》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成长题材电视剧,而这一集也告诉了全天下所有父母:究竟该如何去带孩子。有些家长在送孩子去学跳舞、学芭蕾的时候,孩子学两天就不想学了。这个很好理解,毕竟刚开始学习是很痛苦的,万事开头难,孩子并没有理解这些带来的快感,所以才会觉得只苦不甜。有些家长受快乐教育的影响,觉得既然这门课程不会让孩子感到开心,孩子对这门课也没有兴趣,那就应该按照孩子的想法来。所以直到最后,一些坚持下去的孩子逐渐有了成就,而那些中途放弃的孩子一无所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勉励芸芸学子坚持学习,也是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熟知。家长们不明白这个道理吗?明白,但是这种传统育儿理念与西方自由思想的育儿理念相冲突,导致最后的产物四不像:家长既不能秉承国产式的教育方式,又无法领会自由教育的精髓,最终把孩子放了羊,错过了大好的学习时间。

孩子不喜欢,就不要强求。有些家长心里会有这种想法,因为他们在帮孩子选择兴趣班的时候,也是在主观意义上觉得学这个好,并不确定孩子就真的喜欢这个,所以当孩子学习一段时间叫苦不迭的时候,就开始有了动摇的念头。但是家长们还是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需要家长引导和强制。如果任由孩子进行选择的话,很难对孩子的良好作息做出改善。

那么有远见的家长都会怎么做呢?

有远见的家长会想方设法让孩子坚持一段时间,比如说学习舞蹈半年或者一年,如果孩子真的不喜欢这门课程,那就如孩子所愿。但是当孩子上一两周就叫苦不迭,哭着闹着不想要学习的时候,家长却不能就这样随便依了孩子的性子,而要引导孩子,告诉他虽然现在学习起来很吃力、很艰难,但我们可以尝试坚持一段时间(如半年或者一年),到时候如果你依旧有这样的打算,我们就不用再学习这门课程。

当然了,有远见并不仅仅是在兴趣课上的选择和坚持,有远见的家长同样热衷于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

孩子喜欢看书吗?这不尽然,毕竟孩子更喜欢的是玩耍和去游乐园,那么想要孩子养成勤读书的习惯,就需要家长多操心这一方面。想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首先要让孩子产生读书的兴趣,不能等着孩子上学之后接触汉字了才培养孩子读书,要在此之前就让孩子产生读书的欲望。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大多数家长一看到“培养读书习惯”,就千方百计买书给孩子看,孩子不看就生气。实际上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并不是从“看”开始,而是从“听”开始。在孩子1岁之后,家长就可以拿着绘本给孩子讲故事,当孩子一岁半或者2岁的时候,对这种模式已经习惯,并且能对书本中的内容产生兴趣,而这个兴趣就是孩子阅读欲望的动力。

家长不仅需要每天晚上或者其他时间段固定时间给孩子讲故事,还有另外一点同样重要:家长本身就有读书的习惯。现在一些人有个习惯,那就是好囤书,囤书不读书,这是因为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家长带孩子的过程中,讲究言传身教,家长平时是是怎样的生活状态,孩子就会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如果家长平时不看书只是玩手机、看电视的话,孩子的心思就不会在书本上。

有些家长总说“孩子不爱看书,拿他没办法”,实际上是自己没有做到位,没有给孩子树立榜样。当家长玩手机的时候,却呵斥孩子去看书,孩子心里就会想凭什么你们就可以玩,我却要去看书,偏不。而随着这种逆反心理的负面增长,孩子逐渐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更不利于孩子培养阅读习惯。

环境改变个人,家庭氛围对孩子生活习惯影响甚大。如果家长们身体力行,给孩子树立爱看书的榜样,平时也应该带孩子多去图书馆、博物馆,陶冶孩子情操,而不是陷入死读书的处境。

对于有些人来说,放手也是一种智慧,但这句话并不适用于孩子。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坚持,在坚持中寻找快乐,然后快乐产生动力,如此源源不断。家长最忌讳的是让孩子过早的尝试放弃,当孩子过早尝试到放弃后,就会在遇到难题时产生逃避的心理,从而习惯性的躲避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所以无论是让孩子坚持学习某门课程,还是让孩子养成好读书的习惯,都是为了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自立和坚韧。

学习的苦是绝大多数人都要经历的事,当孩子第一次品尝到这种“苦”而产生退缩心理的时候,家长就要站出来鼓励孩子坚持下去,适当时机也要“逼”孩子一把。正如有句话所说,你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孩子亦是如此,这才是有远见的家长需要做的事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家庭教育书籍阅读分享①——读陈鹤琴《家庭教育与父母教育》有感


黄子卿家庭

第四届江苏省书香家庭

《家庭教育与父母教育》读后感——黄子卿

为人父母是世间最难事之一,有了良好的父母教育,才能谈到良好的儿童教育。非常荣幸能参与到2022家庭文化月全国首个家庭教育宣传周的活动,作为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曾经是社区青少年活动非盈利机构的创始人,研读陈鹤琴老师的《家庭教育与父母教育》更是有种感同身受淋漓尽致之酣畅快感。

在这里我特别想介绍的部分是父母教育这个话题,最让我感触良多的是怎样教小孩和怎样做父母这两个部分。

怎样教小孩子?

教小孩的方法对我来说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只有不停磨合的技巧。孩子无时无刻都在成长,这个过程中父母除了通过细致的观察进行耐心的引导,更多的是在孩子成长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更为行之有效的互动模式。

考试成绩不理想,试试奖励呢?奖励没有效果,那么学习方法是不是错了呢?学习方法没有大问题,学习态度呢?学习态度也过的去,那是不是很难坚持呢?

打破一个坏习惯的时候,不要养成一个新的坏习惯。父母教育的水平就体现在打破这件事情上,说真的,很难。孩子毕竟是孩子,说的到但做不到这太正常了。这个时候父母除了坚持已经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更多的是要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和节奏。

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个由缓到急的过程,既然是过程,那就没有一蹴而就。怎么从不喜欢到不排斥不逃避,这就已经是一个大学问了。所以绝对不能有短时间就把学渣逆袭成学霸这样的教育目的,而是细化落实到更为行之有效的小阶段上。

如果真正进入学习状态注意力只能集中3分钟,那么努努力,看看可不可以5分钟。这个努力如果自己无法做到,家长能不能在环境上进行一下干涉,比如,尽可能让学习环境单一,不要有更多可能干扰的因素在里面。或者,你也拿起一本书,就在孩子看得见的地方来看。

这里不是让你直接坐在旁边进行辅导,而是,让孩子不再任性地逃避学习这个不喜欢的环节,不得不尝试去进入状态。对于孩子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回复,这里的及时是本身已经做了研究但还是无果的前提下,没有让孩子无休止的发呆或放空,第一时间有步骤的讲解孩子不会的部分。讲解要有礼貌,只是不会一道题,不至于直接否定孩子整个人的程度。训斥打骂只是宣泄了父母的挫败情绪,对于教育徒劳无益。


怎么做父母?

关于怎么做父母,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是最基本的行为标准。作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第一个模仿的对象,我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决定到孩子的成长高度。对待孩子要尊重,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对答应了孩子的事情要言出必行,为孩子制定的学习计划不可朝令夕改,对孩子必须经历或面对的挫折要有放手的勇气。

教育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层面,知识面再广没有好的方法和技巧也掌握不了更多的技能,而能力却是从出生到成长的方方面面积累总结的人生历练。为人父母是世间最难事之一,有了良好的父母教育,才能谈到良好的儿童教育。

凝聚家力量

建功新时代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