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手把手教你写《红薯作文》,(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9 21:56

手把手教你写《红薯作文》,(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红薯的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主题明确:确定作文的主题,围绕红薯展开,如红薯的营养价值、红薯的种植过程、红薯的烹饪方法等。
2. 结构清晰:作文应具备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红薯的背景;正文部分详细阐述红薯的相关内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3. 内容丰富:在作文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红薯的起源和分布:介绍红薯的起源地、主要分布区域及其在全球的种植情况。
b. 红薯的营养价值:阐述红薯中所含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以及它们对人体健康的益处。
c. 红薯的种植过程:描述红薯的种植方法、生长周期、病虫害防治等。
d. 红薯的烹饪方法:介绍红薯的多种烹饪方式,如蒸、煮、烤、炸等,以及不同烹饪方式下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e. 红薯的文化内涵:探讨红薯在民间传说、节日习俗等方面的文化意义。
4. 语言生动:运用丰富的词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使作文更具感染力。
5. 观点鲜明: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对红薯的营养价值、种植技术、烹饪方法等方面的看法。
6. 举例说明:适当引用一些实例,如红薯

红薯香里忆流年,那熟悉的香味是家的味道,更是爱的味道

文|刘希

母亲托人给我捎来一大袋红薯。

我把红薯洗净,放进烤箱里,把温度调到250度,不到一个小时,满屋都是红薯香。因为有了这个味道,这个冬天,顿时感觉很温暖。

去年,红薯成熟的时候,妹妹来我家,给我捎来母亲种的红薯,我放烤箱里烤熟了,孩子们都说味道好。我尝了尝,可不是,味道比外面卖的烤红薯还要好。一连几天,我都做烤红薯给孩子们吃,一小袋红薯,没几天就吃完了。于是给母亲打电话,问家里还有没有,母亲遗憾地,说种得少,没有了,等明年多种一点。

没成想,今年母亲种了两亩地的红薯,全是我爱吃的那种又嫩又脆的。红薯成熟的第一时间,她就托人捎了一大袋给我。

有了烤箱,吃上烤红薯极其方便。挑几个个头差不多的洗净,放烤盘里一溜儿排开,一次能烤七八个。这样烤出来的红薯,又香甜又卫生,很适合在冬天里当小吃。当手里拿着热气腾腾的红薯,整个身心都温暖了。满屋都飘着又香又浓的红薯味,那味道,幸福而甜蜜。

吃着香喷喷的红薯,很多关于红薯的往事,便一股脑儿地涌现在眼前。

记得儿时,到了冬天,每天做饭的时候,母亲必定在灶膛里丢几个小红薯,灶膛里的火大,不到半个小时,半斤重的红薯准能烤熟。但因为火大,很容易烧糊,隔一阵就要把红薯从灶灰里拨出来看看。好在母亲时时惦记,我又贪吃,红薯刚熟的时候,我便守在灶膛门口。烧好的红薯软软的,要小心翼翼地把它从灶膛里拨出来,撕去外面烧得黑乎乎的皮,便可以美美地吃上了。

这时候,满屋都是红薯香,我一边吃,一边听母亲唠叨:好好学习,将来走出大山,吃上比红薯好吃百倍的东西。

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零食,烤红薯就是我们的零食,红薯又易保存,能吃上一整个冬天。吃烤红薯跟吃米饭一样普通。所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野外,都能吃上香喷喷又饱腹的烤红薯。

那时候,在野外烤红薯,别有一番情趣。我们在外面玩累了,便在红薯地里扒拉几个红薯出来,再捡一些枯树枝,把红薯埋在里面烤。慢慢地边烤边玩耍,围坐在火堆边,唱歌、讲故事,热闹一阵过去,如果闻到了红薯香味,大家便停下来,用树枝把红薯扒拉出来,便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这时候烤出来的红薯,即使没太熟,也是相当抢手的。大家你一个我一个,像吃山珍海味一样幸福。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但依旧满屋都是红薯香。那熟悉的红薯香味,不仅是家的味道,更是爱的味道。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乡愁若能晒干,不过一页地瓜干

文/夏德明

01

提起地瓜干,上了年纪的五莲人大都百感交集吧。

饥也瓜干,饱也瓜干;苦也瓜干,甜也瓜干;爱也瓜干,恨也瓜干。

瓜干,承载着村庄一代又一代人沉重的乡村情感。

那些从村庄出走的少年、青年,谁会轻易地忘记瓜干呢?谁会嫌弃、背叛过瓜干呢?

那些极个别背叛了瓜干的,大概都出事了吧。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秋季思瓜干。

如果乡愁能晒干,你会发现不过是一页瓜干。

02

我在《面条||洁白柔软的身段,是多少穷孩子的梦想》(点击阅读)中写道:

“ 年轻的奶奶要改嫁,偷偷抱着年幼的父亲跑了。刚到诸城,被得知消息的族人赶去拦截下来。 父亲被抱回来,成了孤儿,寄养于叔伯兄弟。”

父亲终于长大成人,婚后还是和叔伯大哥家一个锅里摸勺子。

正月15,我的大爷就去借地瓜干;正月22,娘生的我。

大娘把几页借来的地瓜干浸泡,上锅馏了,端给我的娘在炕上吃。其余一家人----父亲,大爷大娘,叔伯大哥、小哥、大姐、小姐姐,在当门里喝稀糊嘟。

(其实,我称大爷、二大爷为爷,称大娘为娘,称二大娘为亲娘~~二大爷当年一表人才,但不顾家人反对,取了寡居的大娘,未曾生育,后来我们兄弟姐妹一致称她“亲娘”)

娘招呼最小的、四五岁的二哥,一起吃瓜干。二哥拿着一页,张扬着,兴高采烈地咀嚼、品尝。

大娘大声斥责我的娘:“依着他吃得吃多少!”阻止给她的亲生儿子吃瓜干。

~~过去快60年了,这一句“依着他吃得吃多少!”,娘至今记得清清楚楚,一个字不差;那语调也能模仿出来。

几年之后,我的大姐出息成人了,个子高高,俊俏模样,是村里有名的一枝花,那可真是“要样有样,要活有活”,但被我的大爷嫁给户部黄巷子村陈家做妻,换回了一提篮地瓜干。

大姐嫁的男人,相貌、体质、能力皆不及一般,又老实,懦弱,实在配不上大姐。我实话实话,也不怕他知道了。

大姐一辈子过度操劳,自然留下了一些后遗症。现在已是风烛残年,每次去看她,她还忘不了和我谈那一提篮瓜干。

大姐夫~~不知道为什么,我从来不称他姐夫,一直称表哥~~在一旁嘿嘿的笑。

就凭那一提篮地瓜干,一家人暂时度过了难关。

生活慢慢好起来,就不需要用漂亮的二姐换地瓜干了。

二姐是自由之身了,嫁给邻村小于子一户姓丁的好人家,二姐夫吃国库粮,人也帅气,聪慧伶俐,知书达理。

村里的识字班都羡慕嫉妒恨,但有什么用?有的爷娘还指望着她换地瓜干,或者给她哥哥换个媳妇。

03

上周末,爱人买回一袋子地瓜。我问多少钱,她说9毛。

我感叹太便宜了,并有些心酸:你从田里运一些土块来城里售卖,也少不了9毛啊。

因为我知道,种地瓜,就像是村里养个孩子。

翻土,筑垄,育苗,插秧,施肥,浇水,掐秧,翻秧,一遍遍的除草~~每一个步骤都可以累你个半死。

最后地瓜被一撅一撅地刨出来,一排排的,像残兵败将,仰面朝天,等待命运安排。

从地瓜到地瓜干,还一段考验体力与智慧的农活。

切瓜干是最吃力的。最老式工具,像切片的“擦窗”,用手拿着地瓜来来回回地擦。

后来有了专门切瓜干的“铡”。

摇铡最累,只能换着人摇。如果速度、力度达不到,就会卡壳。

那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少年纷纷请战,纷纷败下阵来。

我也在其中,也愧对“少年强则中国强”。

晒瓜干,最怕下雨天、连阴天,很容易“晒”成眼镜。

腐烂,发霉,变质,只能喂猪,但这是猪的硬菜。

也许,刨地瓜的那些日子,村里的猪们天天仰望星空,祈求阴雨连绵。

据说,一等生产队队长、家长料雨如神,避开雨天;二等的,听天由命;三等的,也是料雨如神——何时晒瓜干何时下雨,不早不晚,于是就有“他大,xx家今日晒了,咱别跟着”的笑谈。

晒瓜干,一页页地避免重叠地摆放,倒退着摆放,双腿最累。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活是这么个活,但没有这么诗情画意。

至于摆放的地点,最上是山脚的石板。

石板少,必须要早早抢占。

你看见石板中央有一撮地瓜秧,被石块压着,就意味着名花有主了。

其次是干涸的河床。

宽阔平坦,运输摆放方便,但有暴雨之忧。

最下的田间地头。

土壤刚刚翻出,地面潮湿,不易晾晒,非艳阳高照、懒到极致不会出此下策。

那时节,远望去,从山脚,到田间,再到河床,这儿一片,那儿一片,断断续续。

村庄就是瓜干的大晒场。

04

拾地瓜干,也是麻烦事。

半夜破锣声撕裂地响起,“到xx拾瓜干喽”,“所有人员,妇女,孩子,都去!”声嘶力竭,惊恐万状,如大难临头。

天有不测风云,原来是大雨突降。

在河床,没有灯光,人影憧憧,都在黑暗中摸摸索索,凭手感捡拾瓜干,与流水争抢。

那时我很小,闭着眼睛,迷迷糊糊,常常忘了自己在干什么。

遇到一直风和日丽,那是“老天有眼”。

妇女、孩子们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地拾瓜干。

男人则去干重活了。

最后,漫坡遍野地去拾瓜干皮,交给学校,称一称,记在本子。多的,开学后能发一个演草本。

05

在村庄,瓜干好像是略小几圈的钢镚,是无法折叠的纸钞。

我还记得,大榆林村张见友家用瓜干换陈姓人家的麦子的情形。

好像是一兑一吧,只因为瓜干充饥,紧吃——吃饱永远高于吃好。

那时,张是村里的供销社售货员,是响当当的人物,后来一度当过村主任。村里的第一口压水井,就是他家打的,我在一旁看热闹。

我接到大学通知书之后,沾亲带故的,他拿着一盒大前门去我家,父亲高兴地请他喝酒。

如今他离世很久了。有时路过他的家门口,我就会想起一些他的故事来。

我还记得,一帮伙伴商量凑瓜干换豆腐吃,每人从家里偷几页,只有一名伙伴说,他家的瓜干密封得严严实实,实在插不进去手~~其实,他是怕挨揍,他老的下手最狠~~逼得他在木杆上绑上袜子,偷大队粮囤里的瓜干。

我还记得,馋媳妇偶尔用瓜干换块豆腐,妇女、老人就会在她背后指指点点:“不过日子。”

我还记得,要饭的上门,便送一页、半页瓜干。

06

瓜干可以熘了吃,煮了吃。

可以磨成面,包包子,擀面条。

最普通、最经典的吃法是烙煎饼。

瓜干用大盆浸泡一天一夜,捞到大黑锅里,一刀一刀地剁碎~~哪个60、70后小时候没干过?

再用石磨磨成面糊。推磨最愁人~~哪个60、70后小时候没干过?

我最讨厌推磨~~一圈一圈地转,一圈一圈地磨洋工。

驴子蒙眼是不是不累?我就闭上眼睛,还是累。

只是眼不见石磨为净。

其实最累的还是烙煎饼的女人。

在热气腾腾的鏊子面前,一坐就是半天,挪动不得。

将面糊团出球状,捧到热鏊子上,拍打着滚动,一圈一圈涂满;再拿起刮板蘸水,一抿一刮,就揭下来一张薄如纸张的煎饼。

那一张张纯手工制作的、散发着瓜干又香又甜的煎饼,喂饱了我们的童年少年。

即使走出村庄,人到中年,人到老年,那味道依旧经久不散,在记忆深处。

你现在拿起一张瓜干煎饼,随便卷点什么,

就能咀嚼出一些乡愁。

夏德明:山东日照人,大学本科,正高教师,擅长散文写作。本文选自公众号《渔舟之唱晚》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