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简历底图》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0 06:15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简历底图设计注意事项
随着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份精美的简历成为了求职者脱颖而出的关键。简历底图作为简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升简历的整体视觉效果,还能体现出求职者的审美和个性。以下是一些关于简历底图设计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底图风格要与职业定位相符
1. 根据求职者的职业定位选择合适的底图风格。例如,金融、法律等传统行业,可以选择简洁、大气的底图;设计、创意等行业,则可以选择色彩丰富、具有创意的底图。
2. 底图风格应与求职者的个人形象相符,避免过于夸张或不符合个人气质的设计。
二、底图色彩搭配要和谐
1. 色彩搭配要符合行业特点,如金融行业以蓝色、灰色为主,科技行业以蓝色、绿色为主。
2. 色彩搭配要和谐,避免使用过多颜色或对比度过大的颜色,以免影响阅读。
3. 考虑到色盲人群,避免使用红色与绿色、蓝色与黄色等容易混淆的颜色。
三、底图图案要简洁大方
1. 底图图案不宜过于复杂,以免影响简历内容的阅读。
2. 选择与行业相关的图案,如金融行业可以选择钱币、股票等图案,设计行业可以选择几何图形、线条等。
3. 图案大小要适中,避免过大或过小,影响整体视觉效果。
做简历千万别再硬套模板了,4步轻松制作专属简历,让HR眼前一亮
点击@秋叶PPT头像,私信回复【简历】,即可下载本文 PPT 源文件哦~
简历,作为面向企业的第 1 次自我介绍,是从万千竞争者当中脱颖而出的第 1 步。
在制作简历时,可能有很多求职者都是下载一份模板,套用自己的信息。
但是,将每个人特有的学习和工作经历,生硬地套用在已设计好的模板内容上,并不能把自己最出彩的内容,第一时间呈现给面试官。
同时,有些简历的视觉设计,要么用力过猛、效果夸张,要么整个页面平淡无奇、没有重点,让面试官看得头疼。
网络简历模板效果
如果一份简历,是让面试官去费力寻找线索,却无法引导和告诉他,你才是最适合这个岗位的,那就不是一份合格的简历。
我之前参加了秋叶 PPT 第三期王牌 P 计划活动,其中特意布置了一份简历作业,要求完成一套单页 A4 个人简历。
话不多说,先看我的简历设计效果!
简历模板效果
如果同学们喜欢这套简历,可去文末领取源文件。
但大虾想说的是:「只要得到一套优质的简历模板,就万事大吉了吗?」
「并不是。」
每个人的信息和经历并不一致,生硬地套用,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针对不同的公司和岗位,需要设计的文案内容和简历结构并不一致。
今天,大虾就带大家用四步法,搞定个人简历的修改与制作!
以下是这份简历制作的任务要求,以及个人信息:
任务要求
个人信息
知彼,了解公司需求
最能打动面试官的,是「你与岗位很合适」。
面对众多竞争者,如何凸显自己的专业能力,告诉公司,你是最适合的那一个人呢?
先胜而后求战,花时间好好了解一下未来的工作单位吧:
公司要求重点分析
通过分析职位要求和工作内容,得到 4 个关键信息:
❶ 运营节点把控能力,项目编制经验——进度,是建筑公司的利润关键;
❷ 安全管理经验,项目创新能力——安全,是建筑公司的生命线;
❸ 沟通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是多项目齐同并进工作内容的关键要求;
❹ 创新与学习能力——员工卓越进步的不竭动力。
知己,重组个人能力
▋删减非重要个人信息和实习经历
比如,在学院和学校担任的一些具体职务,没有必要详细写出。留出空间,重点突出关键成绩。
通过了英语 6 级之后,4 级就没有必要重复。
普通话等级和计算机证书,这些普遍化的证书,如果成绩不是特别突出,也没有必要一一罗列。
个人信息删减
▋个人经历匹配公司要求
根据第 1 步对公司需求的分析,对删减后的个人能力进行重组。
经历不能简单罗列,更不能老太太裹脚布,写得又臭又长。
要按个人经历与公司要求的匹配程度,模块化排列,并提炼出每个模块的主标题或者成绩关键词。
个人经历重组
个人经历重组
求胜,设计初稿框架
好钢用在刀刃上,最有用的核心内容,要放到最显眼的位置。
按照视觉阅读习惯:将个人经历模块,放在左上核心阅读部位、将学校及获奖模块,放在右上次级阅读部位。
最后是技能特长与其他信息:
初稿框架设计
像这样来搭配信息,是不是更符合阅读习惯,又不显得过于单调普通呢?
视觉阅读顺序
求战,文字填充与可视化
完成基本框架之后,就可以动手开始设计一份全新的简历啦。
在实践经历部分,用数字 1-2-3-4 做视觉引导,让面试官轻松 get 重点。
将优势特长、办公技能等非重要部分,进行可视化设计,减轻面试官阅读压力。
整体框架搭配完,每一部分的内容设计好后,一份专属的个人简历就完成啦。
这样一份重点突出,简洁大方的简历,面试官怎么忍心拒绝呢?
案例延伸
简历无最优,只有最合适。
每一份简历都应该针对不同公司和岗位,进行不同的设计。只要学会简历设计四步法,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如果你是一名应届毕业生,名校毕业,那就应该把学校和成绩写在重点位置。
把教育背景和实践经历放在右侧主视觉区域,让面试官一眼看到。
把非重要信息组合罗列在左侧,做一个信息合集,还可以针对公司的特点,加入一些行业元素(塔吊)和行业的色彩(墨绿色)。
如果大家看到一些心动的设计案例,也可以借鉴其排版与配色,为自己所用。
比如下面这几页来自 Behance 的网页设计:
版式灵感来自 Behance
版式灵感来自 Behance
借鉴灵感网页的排版模式,完成框架设计。
网页风简历框架设计
借鉴灵感网页的色彩,选取黄色和灰色,作为强调色和纹理色。
网页风简历色彩设计
再把已设计好的文字信息填充到框架中,一份个人专属的网页风简历出炉啦:
网页风个人简历
有设计但不堆砌设计,过于平淡或浮夸都是简历的减分项。
一份清爽精致的简历,让所有经验值一目了然,同时各个技能又极度符合公司要求,是不是感觉公司的大门已经向你敞开了呢?
总结
简历的内容与视觉设计并无严格标准: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但务必要让自己的能力,最大程度匹配公司的岗位要求。
本文总结了简历设计四步法:了解公司需求-重组个人能力-设计初稿框架-文字填充与可视化。
力求知己知彼,先求胜而后求战。一起完成一份完美的简历,给自己 2020 年的求职路开个好头吧!
文中几个简历源文件与大家共享,仅供个人使用,头像和关键信息已修改。
福利时间:点击@秋叶PPT头像,私信回复【简历】,即可下载 PPT 源文件哦~祝各位找到心仪工作!
神舟十三飞天,3名宇航员家庭背景曝光:我顿悟了普通人逆袭的底层逻辑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由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组成的“最帅飞行天团”,正式开启了他们长达6个月的“太空出差”征途。航天员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中国女航天员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过春节!而担起这次重大挑战的3名宇航员,不是遥不可及的超人,他们的起点甚至比我们大多数人都低。1966年10月,他出生在黑龙江省的一个贫困家庭里。作为家里的老六,他出生时,父亲已经53岁,母亲也41岁了。后来,父亲因劳累过度,在一次耕作中病倒,这让原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他不忍心60岁的母亲再这样受苦,于是想辍学分担家里的重担。谁料得知他的这个想法,一向温和的母亲大为生气,坚决不同意他辍学。“不上学不行,必须得上学,你不上学能有啥出息,我当了一辈子‘睁眼瞎’,能让你们再和我一样吗?”1985年,他成功考上了当时的长春飞行学院,离开的前一天,日子再苦再难都没有哭过的母亲哭了。看着空荡荡的家,她为不能给奔赴他乡求学的儿子带上一件像样的东西而落泪。那天,母亲没有出门去炒瓜子,而是跟邻居借钱,给他买了一个大提包,为他收拾行李。他时刻记着母亲的辛苦,也正是生活的艰辛,磨砺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从容。进入大学,他一刻也没有懈怠,通过努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飞行员。199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光荣诞生,他顺利通过了初试和大大小小的检查,成为我国首批14名航天员中的一员。从飞行员到宇航员,要面对的不仅是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训练,还有各种未知的危险。每一次危险时刻,他都沉着冷静地应对,给身边的同事也带去了极大的信心。10年后,北京奥运会结束后的一个月,他飞过9165公里,成为了第一个实现太空漫步的中国宇航员。这一步,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太空出舱的国家。1980年1月,她出生在山东烟台的一个普通农户家,这个家庭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樱桃。初中毕业,家人希望她去读中专,不愿放弃大学梦的她背着家人报考了高中。这次大胆的选择,让她在高考的时候,正好赶上了我国招收第七批女飞行员,她毅然抓住了这次机会。进入飞行学院后,她经受住了一次次拉练、游泳、跳伞等特殊训练的考验。野外拉练时,本来没有要求女学员与男学员一样做负重训练,她却主动提出和男学员一起完成同样的训练量。成为正式的飞行员后,她一次次临危受命,驾机执行过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消云减雨”、部队战备演习等重大任务。23岁那年,电视里杨利伟飞向太空的激动一刻,让她的梦想也从飞行梦变成了航天梦。2009年,她终于迎来了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首次选拔女性预备航天员的机会,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通过了层层考核、检查。航天员的生活,和她预想的很不一样,不仅要学习海量的知识,还要进行无数超越身体极限的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一次训练四五个小时打底,训练完后,端不稳碗、夹不住菜,累到虚脱都是家常便饭。太空并不会对女性更温柔,她也用实力证明,巾帼不让须眉。短短3年,她便入选了“神十”任务乘组,成为了中国“80后”飞向太空第一人。随着神舟十号冲入云霄,她在太空进行了一场世界上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受众最多的太空授课直播,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而今天,她又成为了中国进驻空间站的第一位女航天员。1980年9月,他出生在成都双流县的一个农村家庭。为了供他读书,母亲尽可能多干一份活,多赚一份收入。那个被沉重的扁担压弯了腰的身躯,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里,也为他在遇到困难时带来了坚持的勇气。高三那年,空军招飞的消息传到他们学校,他心动了,却在50元的路费和餐旅费面前停住了脚步。过硬的身体素质和优异的文化课成绩,让梦想照进现实,他成功被录取了。在接下来的10年飞行员生涯里,他平均每两年调动一次工作,辗转多个省份,飞过5种机型。但频繁的调动,没有消磨掉他的热情,反而让他更加坚定地热爱飞行。2010年,他入选我国第二批航天员,迎接他的,又是11年的漫长蛰伏。4000个日夜的反复历练,他出色地完成了上百门科目的训练并通过考核。2016年7月,他与来自美国、俄罗斯、西班牙、日本的5名航天员共同参加了欧洲航天局组织的洞穴训练。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与多国航天员共同开展的国际训练。通过前期培训和实地训练后,所有人都对他的能力表示认可,一致认为他是能胜任勘测组负责人的人选。其中一位美国航天员说:“让他担任这个角色我放心,因为我还想活着出洞,我可不想被困死在里面。”他也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带领“乘组”完成了对两个洞穴分支的勘察,发现了令人震撼的杰里科大厅,并发现了新的洞穴分支。这位中国首位尚未执行飞行任务即公开身份的航天员,叫叶光富。在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三位宇航员身上,我看到了普通人实现梦想最重要的底层逻辑。
他们都没有显赫的家世,甚至都出身于贫困家庭,但他们都没有放弃读书这条路,也正是当年没有放弃,才让他们获得了“上天”的入场券。第七批女飞行员队的队长王贵全,曾解释了大众经常存在一种偏见:“不要认为招收飞行员只要身体好就行,她们这些人当时的高考成绩也是超过重点本科线的。”从贫困生到令人瞻仰的偶像,读书对于寒门学子而言,意味着“重生”。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艰苦的训练中,3位宇航员都没有停止过读书、学习。要想熟练掌握飞行技术,不仅要实际操作,还要学习理论知识。为了能看懂英文书籍,王亚平每天5点起床,在艰苦训练的间隙也会抓紧时间学习,保证每天至少4小时的学习时间。而叶光富更是凭借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获得了参与国际训练的机会。知识就是你活在这世界的工具,当你的工具仓应有尽有,你一定能活得得心应手——远行你有飞机,渡河你有轮船,去郊区你有越野车。而如果你知识匮乏,就等于连艘木船都没有,3米宽的河就能挡住你的脚步,百里之外的地方你一辈子都去不了。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媒体见面会”上,翟志刚感慨道:13年来,最难的不是训练,也不是工作,更不是学习,最难的是如何将一件简单的事,用最高的标准和热情十遍、百遍地做好。
航天员训练任务繁重,其中一个训练重点是模拟突发事件和故障,每一个处置都要训练几百次,甚至上千次。能让他们在这些残酷的训练系统中脱颖而出的,正是他们不变的信念,和心无旁骛的专注。在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中,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玩了一个游戏,他们没有任何交流,然后分别在白纸上写下对自己一生最有帮助的一个词。我们平常说的专注,其实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时间,一个是投入度。专注需要时间,只有花费大量的时间,重复练习同一个动作,才能把动作变成肌肉记忆,变成身体本能。意思是说:“做任何事,只要历经一万小时的锻炼,任何人都可以从平凡变为卓越。”一万个小时的锻炼,我们可以想象它有多漫长、无趣,甚至绝望。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把责任和兴趣转化为动力,把这一万个小时分解在每一天里,实际上也就是每天半小时或一小时而已,这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成为航天员后,王亚平真实感受到航天员的训练强度远远大于飞行员,甚至让她有点吃不消。在第一次上离心机时,面对机械臂的高速旋转,王亚平感觉全身就像被大石头压着,丝毫不敢动弹。第一次,王亚平仅仅坚持了5分钟,就已经感到头晕恶心,浑身冒汗。
通过两年多的高强度训练,王亚平可以像男航天员一样,在被8倍于身体重量的东西压在胸前时,她依然可以保持头脑清醒,手脚灵活。综观全世界,目前进入过太空的500余位航天员中,女性占比不到1/9。其中,我国占了两位——神舟九号的刘洋和神舟十号、十三号的王亚平。“航天航空是男人做的事”,这样的刻板印象正在被慢慢打破。一直以来,女孩理科没有男生好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谬论。斯坦福大学的肖恩·瑞登(Sean Reardon)最新研究表明:因为在高收入地区,父母会偏向让儿子去参加数学课后班,投资偏向的差异化,让人感觉男孩的数学就是会比女孩更好一些。但在大家都没上课后班的地区,女孩的数学比男孩的反而会更好一些。
实际上,无论是“态度”,还是“投资”,都比所谓“天分”更能影响一个人的成就。所以,请别让“该有的样子”影响你的判断、选择和信心。因为不设限,中国冲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空间站对中国长达10年的技术封锁,即将成为唯一一个拥有独立空间站的国家。因为不设限,我们才能在不断拓宽的边界中,见识到不一样的风景。点亮“在看”,致敬不断迎接新挑战的中国航天员,一起期待他们6个月后的凯旋。也愿每个人都能从他们的成长经历中汲取能量,做自己生命之舟坚定的掌舵人。作者:vijun,来源:家庭杂志(ID:jiatingzazhi),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