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手把手教你写《读书笔记品评语言》,(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9 22:49

手把手教你写《读书笔记品评语言》,(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读书笔记品评语言作文是一项重要的写作任务,它不仅要求我们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注重表达方式和审美情趣。以下是一些关于读书笔记品评语言作文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明确主题
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读书笔记品评语言作文的主题可以是关于书籍内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评价。明确主题有助于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有的放矢,避免偏题。
二、深入阅读
要想写好读书笔记品评语言作文,必须对所读之书有深入的了解。在阅读过程中,要关注以下几点:
1. 理解书籍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2. 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3. 把握写作手法,如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环境描写等; 4. 体会语言风格,分析作者的语言特点。
三、注意语言表达
1. 严谨性:在品评语言时,要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2. 准确性:用词要准确,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 生动性: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4. 简洁性:避免冗长、啰嗦的表达,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结构清晰
1. 引言:简要介绍所读之书,点

一个时代的精神飘然而至——北大红楼来的声音

作者:孙郁(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者按:

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关键时刻,其巨大的辐射力量对后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对于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进程来说,“五四”便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五四”新文化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志向,以及学术的激荡、文采的飞扬、生气的淋漓,依旧值得今人纪念与驰想。

一年一度的“五四”又至,光明悦读著名学者孙郁撰文一篇,借由他的新作,与读者一起再次进入“五四”人的精神世界。

想起三十余年前,刚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时,一切都那么新鲜。报到的地点在老北大红楼的国家文物局,办完手续,打量了内外环境,眼前的一切与书本上的描述,仿佛存在着时空的错位,但那亲切感一时不能散去。那时我是读过孙伏园、许钦文回忆五四的文章的,感动于红楼里的旧事,他们笔下的洒脱之人和狂放的风气,都让人眷恋。二人是鲁迅学生,也可谓五四之子,是被《新青年》熏陶过的,对于新文化人颇多心得,所述人与事,多与这座红楼渊源很深。于是,青年时的我在与这高大的建筑对视时,隐隐地感到了它的神奇。

《寻路者》孙郁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后来留意相关著述,发现涉及红楼的资料数量可观,彼此可以相映成趣。知堂、杨振声、王统照、川岛、张中行等人的记述,都有特点。我所工作的鲁迅博物馆,有许多《新青年》同人的手稿,这些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从诸多材料里可以进入时间深处。在慢慢的浸润里,五四前后的雨雪风云,由模糊而渐渐清晰起来。这本新作《寻路者》,就是多年积累的感受的整理,精神线索就从红楼开始。

鲁迅致蔡元培信作者提供

五四那代人,有许多是学贯中西的。因为直面着社会,也无不在忧患之中。要写好那代人,并不容易。除了对历史沿革的梳理和社会形态的研究,不能不做如下功课:一是了解知识人的风气,二需清楚他们的学问,三要知晓文脉的变化。思考那代人的精神特质,此三点牵连着思想的神经,穿越其间,静态的文献也活了起来。经由遗稿、图片和文章,而触摸到彼时的社会经纬,眼前便浮现出一幅辽阔的精神之图。这个时候,我们能够看到先驱者的群像,在这些有血有肉的思想者那里,一个时代的精神就飘然而至。

风气

1917年,当陈独秀将《新青年》的业务移至北京的时候,北大人没有料到新文化之火会于此点燃起来。科学、民主的旗帜下,聚集了一批爱国青年。到了1919年5月,在国家危难之际,知识人担负起了自己的责任。我们在《新青年》与《每周评论》里,看到一批有理想的青年改造现实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想象。这些并非都是乌托邦之音,有时候读者会感到古老文明复苏的另一种震动,他们对旧传统的重新叙述,引介域外文化的冲动,让精神的天空辽阔起来。

红楼旧影作者提供

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钱玄同是一批奇人,都有着大的襟怀,其言其行,多带豪气。台静农《酒旗风暖少年狂》,就写出陈独秀性情中率真的部分。沈兼士回忆鲁迅,连口气与神态都在字里行间飘动。钱玄同好作狂语,也惊人的坦率,徐炳昶笔下的钱玄同,那么耿直可爱。那时候的北大人,思想通脱、旷达。我们看陈独秀与周氏兄弟等人的通信,言语何其真挚。他们之间讨论时局与探讨学问,是开诚布公的。所以再现那些场景,就不能不捕捉行为的细节,从日常生活与笔墨之间,能够看到诸人的性情。

新文化运动初期,域外思潮卷动着人们。德国哲学、俄国美学、日本思潮以不同色泽呈现于学界。就艺术思想而言,就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未来派等。自然,也有尼采思想和托尔斯泰主义、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新的!旧的!》说:“宇宙进化的机轴,全由两种精神运之以行,正如车有两轮,鸟有两翼,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旧的。但这两种精神活动的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能于进化有益。”《新青年》《新潮》《妇女杂志》都不断有译介的文章。新诗与新小说,与旧的艺术形态不同的是,不仅仅注重生命的体验,重要的是文学中的思想。思想性是彼时作家的一种自觉追求。

陈独秀资料图片

那些不同社团的期刊,弥漫着观念交锋的氛围。每每触摸那些泛黄的纸张,眼前旧影晃动,杂趣悠悠。从遗物里来认识前人,也可以算进入历史的方式。他们关心时局,拷问自我,也沉浸在超功利的文化凝视中。鲁迅在八道湾居住时,每年元旦要召集各位朋友聚会。他们谈天说地,常以幽默之语彼此调笑,但也不都今天天气哈哈哈,争执时样子,都是好看的,率性、多智、狂放的形影,让人想起竹林七贤。

我常常好奇于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的为人,觉得真的洒脱、可爱。只要看他们的遗墨,就觉出其间的不凡。陈独秀的文字雄放中也有清丽,鲁迅的字则柔中带刚,是抄过魏晋碑文的人才有的风致。李大钊的笔墨厚重,透出一股真气。沈尹默的信札杂而有序,信手行去。他们在传统里泡得很久,又无迂腐气,汉字成了一种自由意识的载体。我想,在俗世麻木了感觉的时候,看看这些人的手札,好似与春风相遇,遍体杂质去之,留一身清爽在。苏轼曾说:“予尝论书,以谓锺、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画笔之外。”五四学人的书风,虽不尽同古人,其意却与苏轼所说的境界略有仿佛。

新思想、新意识借着古老的汉字得以生长,这才是那代人不同于传统士大夫的地方。鲁迅的系列小说都很有隐喻的意味。《故乡》的精神有多种亮点,关于希望与路的思考,有一丝尼采的影子,《一件小事》分明是托尔斯泰思想的折射。即便像冰心的小诗,也是注重思想性的,受泰戈尔的暗示,不乏哲学的顿悟。她所著的《繁星》《春水》,可以看出青年出离笼子的冲动。那些小诗的时空是新颖的,词语带着童话般的温情,追问天空,探究河流,思绪风一般飘动。这些新诗在表达上还带着稚气,但其中埋藏的思想颇引人注意,一是幼者本位的观念,野草虽小,也有不凡之韵。二是在存在与本质问题上,拒绝前定的文化暗示。有一首诗,给我的印象很深:

我的朋友!

不要任凭文字困苦你去;

文字是人做的,

人不是文字做的!

冰心的这种思想,与陈独秀、鲁迅文字里的表达是相似的,道出了那代青年的心声,也透露出他们在新路中完成自己的渴念。此后我们看到了无数作家的成长。郁达夫、庐隐感伤的自述,叶圣陶、朱自清冷静的笔体,都带新风。老舍从平民那里寻出野趣,巴金则在灰暗里点燃了自己的圣火。风格是不同的,而梦大抵有相似的地方。新文学是植根于时代的林木,开始还零零散散,不久就一片葱绿了。

学问

阅读《新青年》,会惊异地发现,编辑与作者的知识趣味驳杂,有世界视野。对于林林总总现象的描述,是有诸多精神参照的。讨论国故与域外思潮,已经开始脱离旧风,吹出来的是鲜活的气息。

李大钊资料图片

仅从1919年的杂志内容看,翻译的作品就有安徒生、梭罗古勃、契诃夫、莫泊桑等人的,关于哲学的著述就看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讨论,对儒学的反思。李大钊的精神是明晰而高贵的,周氏兄弟则左右出击,或译介白桦派作品,或沉思古希腊遗产,漫游者的视野里,满眼是有生气的存在。

我们看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其实与德国古典哲学是有关的,他对艺术与教育的理解,多不脱离康德的逻辑。鲁迅与他讨论出土文献时,彼此的审美意识,未尝没有启蒙主义的影子。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非本本主义的移步,从讨论工人现状到政治风云,某些地方受到了列宁的影响。《新青年》同人中,部分学人西学意识可能是浓厚的。不过,那时候同人也是有诸多内部差异的,比如陈独秀与钱玄同的思路不同,鲁迅与周作人讨论现实问题时,叙述逻辑不在一条路径上。就学术品位而言,颜色不一,气质有别。

新文学提倡者们,都有很好的旧学修养,有的是章太炎的弟子,有的背后是乾嘉学派的背景。章门弟子中的周氏兄弟、钱玄同、沈兼士、朱希祖,各自有专业特长。鲁迅的古小说研究,钱玄同与沈兼士的音韵训诂之学,以及朱希祖的明史研究,都独步学林。新文化的出现,外受世界思潮影响,内则因为学术的转向。自从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的观念,经学地位渐渐下降,孔子从圣坛走到民间,读书人看待世界的眼光也变了。章太炎解释经学的方法与理解史学的思路,更接近现代科学精神,有了个性精神。他的弟子们或从精神层面接其斗士之气,或在语言学与考据学中消解士大夫空泛之风,新文化一部分热度来自章太炎的世界,是被公认的。从这点可以看出,《新青年》同人与传统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记得曾在友人处看到陈独秀《甲戌随笔》手稿,颇为惊讶。这是他在狱中写的一部语言学的著作。书稿谙熟文字变迁之迹,以闪亮的目光审视古老的汉字,见解鲜活而灵动。想起茅盾回忆录里写陈独秀对方言研究专心的样子,可以想象出那天真的一面。鲁迅藏书里就有陈独秀的文字学研究著作,因为陈氏关注的内容,也是鲁迅所重视的。许寿裳说鲁迅对文字学下过许多功夫,那是确实的。鲁迅自己就说想编一部《中国字体变迁史》,且作了资料准备。从他所作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可以看出,功底之扎实,是独步学林的。

随便翻翻那些旧著,依然能感到字里行间透出热气,谈吐里富有温度。所思所写,乃心灵的需要,故不迈方步、打高腔,而是心与心的贴近、思与诗的互感。

鲁迅资料图片

有趣的是,现代学术许多学科的建设,也与他们有关。民俗学、心理学、儿童研究、女性研究、比较文学的概念,最初由他们所引进,渐渐改变了学术走向。一面从域外借来思想,一面重审固有的文明。在他们笔下,传统的文化得到了重新的解释。这些人的思想,也刺激了考古学、博物馆学的出现,鲁迅等人对出土文献的重视,及史学的看法,都多角度地启发了后人,发现了固有文明特别之处。吴承仕后来在《启蒙学会宣言》一文专门谈到那代人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我们固然承认五四运动的精神,同样也承认王肃、王弼、杜预等之肃清阴阳五行,欧阳修、朱熹、王柏之怀疑经典,胡渭、俞正燮等排斥宋学,戴震之反对理学杀人。这些伟大的反抗精神,我们不独承认它而且继承它,不独继承它而且发扬光大它。”

较多地了解了这些,就会看到,五四新文学的特殊之处,是学术与审美互为存在,齐头并进。研究现代文学史,自然要涉及学术史。新文学是先有理论,后有实践的。这似乎不符合文学的规律,但细想一下,那些理论,也非在空中楼阁中,乃实践里凝思的产物,所以,思想性与诗文之间的融合,是水到渠成的。文学家也是学问家,乃彼时的一种特殊现象。这其实是一个好的传统,我们现在是不能丢掉它的。

文脉

从红楼来的声音,很快传到四面八方。无论是《新青年》《新潮》,还是《每周评论》《国学季刊》,对青年人的引力是强烈的。

新文化的最大特点,是表达的格式有了变化,不再推崇桐城派,也非拘泥于韩愈、柳宗元的文章之道,以为八大家才是正宗。他们回到先秦,发现魏晋,旁及欧美诗文,是古今中外的互动。大致说来,一是借助翻译而拓展表达空间,回到非八股化的古代诗文里,二是吸收明清小说的语言,参之方言口语,形成新风。从白话文的表达可以看出,新文化的词语,进入了十分活跃的时期。

翻译刺激了母语的生长,赵元任、刘半农都对新生的语体抱有一种希望,且认真寻找表达的新意。这方面鲁迅的成就最大,他介绍不同类型的作品,使用的语言不太一样,借鉴了东汉以来佛经翻译的经验,对不同风格的文体,有不同的语态对应,先秦的辞章与魏晋诗文被自然消化在白话文的格式里,形成新的文体。他与自己的弟弟们翻译小说,重视硬译,也因此发现了古代辞章在现代的意义。周氏兄弟都于古人笔记中领悟到词语要义,文章肃杀而多婉,宁静中有波浪暗涌,率性背后不乏智性。受周氏兄弟影响,许多人开始回到自身,以个性方式,打开思想之门。废名的作品有古代绝句的味道,梁遇春的随笔则有查理斯·兰姆的趣味,也带《洛阳伽蓝记》的韵致。这些懂一些外文的青年,并不都走西化的路,而是考虑到中外的融合。总体看来,那时候的文坛,英国随笔,日本小品,六朝笔记在交汇中被重新组合着,文脉是打通的,审美的内蕴也丰富了许多。

红楼旧影作者提供

五四那代人的文章,有时候理直气壮,形成了宣言体。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有排山倒海之势。三大主义对自己内中的理念是确信不疑的,自然也不乏偏执的地方。这在《新青年》同人中有点感染性。即便在学术的范围,话语也颇为激烈。不过,人们很快意识到陈独秀等人的文体存在盲点,与那些理直气壮的表达相反的,还有一种新知识人的自言自语体。在这类表述中,有怀疑主义,也有反逻辑的精神自问。这类表达受到尼采、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也仿佛古文论的一种变形的处理。比如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不满》《恨恨而死》《生命的路》《〈与幼者〉》都是。张申府是早期共产党员,他大概是最早翻译维特根斯坦文章的人,对鲁迅也是颇为佩服的。在《所思》一文中,既模仿了维特根斯坦的语录,也受到鲁迅文体的启发,他的自问式的独语,读来有哲学家的韵味。这类独语体一时颇为流行,比如俞平伯《古槐梦遇》,就以碎片般的语言,写读书所得,或以断句方式冥思,或仿照孔子的论语体,点染人间暗影、树林幽径。俞平伯言及时风,目光并不敏锐,而谈及古代诗文,则心绪浩茫,灵思闪闪,品评各类文人作品,带出墨香。倘不是五四新风吹来,是不会有这样的表达的。废名就从俞平伯的文字中感受到非士大夫化表达的意义:“且夫逃墨不必归于杨,逃杨亦未必就归于儒,然而正惟吾辈则有归宿亦未可知也。”

新旧之间,可探索的空间很大,新文学家除了摸索着繁复的表达外,也带着清风朗月的明快之思。《语丝》上面的文章,魏晋气有之,宋明味道亦多,“苦雨斋”群落的文人,从晚明小品找到辞章的另一种参照,谈话风与随笔化的文字就多了。章太炎当年提倡复古主义,从六朝前的文字中寻找表述空间,结果将文章佶屈聱牙化,抑制了思想的传播。倒是他的学生们,从白话文中衔接了远古之风,打通古今,连接中外,将古老的文脉复活了。郁达夫讲到那时候的作品,就看到了古代不同文章传统的复活,对众人文体意识的自觉很认可。他似乎觉得,陶渊明、袁中郎的审美精神在新散文中延续。此后,我们从林语堂、冯至、顾隧等人的文字里,看到了各式快慰的表达,汉语在他们那里不再是静止的湖水,而成了奔涌的河流。在明晰里透出幽邃,于隐曲中散着锐气。那一代人的实践告诉我们,汉语是富有弹性的存在,文化是否充满活力,从语言的变化中,便可明了一二。

由红楼而进入现代的历史,会刺激我们不断寻找什么,思考什么。张中行在《红楼点滴一》《红楼点滴二》曾谈到红楼精神,当年读到他的文字,才知道细节里原也含有哲学。体验过历史的人,对生命的认识有时是彻骨的。我们这些后人,要走进那个世界的深处,当不断审视之,明辨之。回望过去,不仅仅为了知识的打捞,其实也是精神的洗礼。这是无疑的,关于红楼的昨天,我们的研究远远不够,对于它,一时是不能说完的。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30日08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浅谈《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及语言艺术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撰写的一部笔记体小说。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等三十六门,另有佚文一门。该书主要记载了自汉末至东晋年间士大夫的言谈佚事,反映了魏晋期间士族的放诞生活和清谈风气。全书语言精粹,辞意隽永,形象生动、富有特色。在《世说新语》序目中有这样的说道:

“其言语文章,别是一色。”

“清微简远,居然言胜。”

“机锋似沈滑稽,又冷类入人梦思,有味有情,燕之愈多,嚼之不见。”

“语言简约玄淡,尔雅有韵。”

“或词冷而趣远,或事琐而意奥,风旨各殊,人有兴托。”

正因为如此,历代仿作者不乏其例,从而对后世笔记文学颇有影响;也正因为如此,不少国人视之为掌上明珠,反复把玩,以至对其中的不少故事了如指掌,如数家珍。据资料介绍,此书在国外流传也十分广泛。不少日本人把该书奉为指导生活之至宝,常常将之置诸卧榻之侧,以便随时阅读。

本文拟就《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及语言艺术略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学者。


一、《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大凡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写得最多的应该是人,而表现技巧最纯熟的同样是对人的描写。人们通过对人的描写来表现社会生活,反映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精神风貌,以此彰显人的本质,引导人们对自由纯洁和真善美的追求。

曹雪芹曾经借《红楼梦》一书,对中国文学画廊中的人物描写作过总结和点评,他批评一些作品,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尸居余气,贻害读者。他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创造了一系列生动鲜灵的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一剂新鲜血液,自己也因此而名标史册,永垂不朽。曹雪芹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不朽的成就,这和他汲取传统文学作品中写人的方法不无关系,可以说《世说新语》中的写人技巧,对他所写的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人物形象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滋养。

《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主要是借助对人的外貌、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画眼、衬托等描写,富有个性地展现了魏晋时代,处在不同阶层(主要是上层)的人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品行操守、待物接人等特点,较为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下面,就根据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结合原书内容,逐一予以分析说明。

(一)、外貌描写。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不与,广陵散于此绝矣。’”

“裴叔则被收,神气不变,举止自若,求纸笔作书,书成,救者多,乃得免,后位至仪同三司。”

作者通过写嵇康、裴叔则面临死忘而神气不变、举止自如的外貌,表现了他们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的性格特征,其人之志识气度,令人读之不忘。


“王戎七岁,尝与诸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竟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此则故事不仅表现了小王戎的聪慧成熟,见解卓然,也反映了他善于用联系的观点,透过表面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通过旁人点评,表现了曹操的非凡气度,英雄本色。同时,匈奴使者独道的观察能力更是表现的令人惊叹。


“顾长康画裴叔则,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见,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颊上添毛,本属无中生有,但正是这无中生有,却让人觉得必不可少,恰到好处,生动传神。从而表现了顾画技之精湛绝伦,出神入化。


(二)、画眼

其实,画眼法乃是肖像描写的一种独特表现方式,他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形象的某一独特特点,达到透示该形象本质之目的。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於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通过顾长康对画眼法说道的记述,表现了对人体重点部位——眼睛的独特画法,画龙点睛地表现了顾之审美观念——“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三)、语言描写。

《世说新语》中,为表现人物形象各自的特征,写得最多的是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在人们的认识中,语言是表现人的心灵的最好方式之一。

“孔文举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座,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有师道之尊,是仆与君奕世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时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通过写孔融年少时的一件小事,特别是通过写孔融的语言,表现了他的应对机敏,聪明睿智。


“钟毓、钟会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语言描写形象生动,既表现了兄弟俩对皇上的敬畏,又表现了二人各自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表现了二人的乖巧和从容应对之态。


“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才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蔡洪以珠璧喻圣贤,令人有温润之感,以纣之后裔喻时人,让对手无地自容。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表现了谢安家人其乐融融之情态,同时,也展现了晚辈各自的才情。


“司马太傅(道子)斋中夜座,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太傅叹以为佳。谢景重在座,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

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谢的审美观念——烘云托月。


“孙幸公曰:‘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佳;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又曰:‘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

形象生动的语言,使潘陆各自的文章特色及高下,悉数得以展现。


“王夷甫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呼婢曰:‘举却阿堵物。’”

上则故事,表现了王对金钱的鄙视,同时也反映了王之说教委实有作秀之嫌。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否?’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曰:‘吾已得之。’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通过语言对答的描写,杨修、魏武之才智毕现。同时,也表现了操之具有自知之明的率真性格特征。


“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嵇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旁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通过双方的对话,不但表现了各自独具的性格特征,而且表达了意味深长的内含。


“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做尔汝歌,颇能为乎?皓正饮酒,因举觞劝帝曰:‘昔与尔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帝悔之。”

通过语言描写,孙皓之聪慧与武帝之不智于此可见一斑矣。武帝真是自讨没趣。


“元帝皇子生,普赐群臣,殷洪齐谢曰:‘皇子诞育,普天同庆,臣无勋焉,而猥颁厚赉。’中宗笑曰:‘此事岂可使卿有勋邪?’”

语言描写,富有浓郁的生活色彩,君臣和乐,幽默有趣。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沈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通过语言描写,入木三分地表现了大将军的残忍歹毒,草菅人命。石崇竟然奢侈到以杀人的方式而劝人喝酒的程度,真的令人咋舌。


“顾长康噉甘蔗先食尾,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语言描写,表现生活哲理。


“魏甄后惠而有色,先为袁熙妻,甚获宠。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氏,左右曰:‘五官中郎将已将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

语言描写,表现了曹操之轻佻性格。史书记载,因为甄氏而使曹操父子不和,是耶?非耶?


“简文见田稻不识,问是何菜,左右答是稻。简文还,三日不出,云:‘宁有赖其末而不识其本?’”

语言描写,表现了简文有自省之明,备羞耻之心。


(四)、行为动作描写。

《世说新语》通过行为动作的描写,使所写的人物形象如在眼前,活灵活现。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座曰:‘非吾友也。’”

面对金块,作者重点描写二人的行为动作,特别是通过写华歆的“捉而掷之”、“废书而观”,把他贪恋金子而又害怕别人嘲弄、倾慕达官贵人而不及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行动描写,生动表现了阮籍的放诞不羁和追求自适的心理。


“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范曰:‘恐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

通过形象的描写,充分展现了范荣期其人幽默而富有情趣的行为动作。


“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此非唇舌所争尔,必望济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无言,此或可万一冀耳。’乳母既至,朔亦侍侧。因谓曰:‘汝痴耳,帝岂复亿汝哺时恩邪?’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之,即敕免罪。”

东方朔教乳母以动作表现心理,可谓入木三分。


“桓宣武与郗超议,芟夷朝臣条牒,既定,其夜同宿,明晨起,呼谢安,王坦之入,掷疏示之。郗犹在帐内,谢都无言,王直掷之,云多宣武,取笔欲除,郗不觉窃从帐中与宣武言。谢含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也。’”

重点描写了王坦之的行为动作,表现了坦之之直爽和对桓温之鄙弃,形象生动,神形毕现。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通过写谢安看到捷报后的表现,反映出其人沉稳的性格。


“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通过描写王处仲的酒后动作,独抒性灵地表现了王之豪气。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澶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犹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乡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谓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通过写周处的行为,表现了周处幡然悔悟,痛改前非,脱胎换骨,终能有益于社会。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通过写王之行为,表现了其人的率真之情。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嗔甚,复于地取纳口中,啮破即吐之。”

通过对王蓝田吃鸡蛋的一系列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其人急躁的性格特点。


“王敦初尚主,如厕,见漆箱盛干枣,本以塞鼻,王谓厕上亦下果食,遂至尽。既还,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圜眢盛澡豆,因倒著水中而饮之,谓之干饭。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

通过对王敦的行为描写,表现了其人的愚昧与无知,诙谐幽默之情溢于言表。难怪澡豆为饭的成语流传至今。


“顾恺之字长康,痴信小术。桓元尝以一叶绐之,曰:‘此蝉翳叶也,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引叶自蔽,元就溺焉,恺之信不见,以珍重之。俗传恺之有三绝,此痴之一绝。”

通过描写长康之作为,真切表现了顾的诚实迂阔,令人拍案叫绝。


(五)、对比描写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通过对比描写,一方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王石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更突出了石崇的财大气粗和王恺比而不及的失落心理。

(六)、心理描写

“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种,恒钻其核。”

聊聊数语,把一个人物形象的庸俗卑琐心理,表现得活灵活现。

“殷中军(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切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通过描写其书空,表现了其人极度失落的心理。

以上重点对《世说新语》中写人的技巧进行了简单的尝试归纳分析,这种分析仅是以点带面,特别是有些故事,不仅只是表现了某一方面,然限于篇幅,只能重点截取,敬望读者海涵。


二、《世说新语》的语言艺术

《世说新语》的不少内容,曾被后世的历史典籍和文人墨客广泛征引,其语言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书中的一些故事,被后人总结概括,至今仍在沿用,且其意义还常用常新。如:“扫除天下”。“登龙门”。“割席”。“洗耳”。“覆巢之下无完卵”。“汗不敢出”。“箕山之志”。“楚囚相对”。“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相煎何急”。“作金石声”。“入幕之宾”。“日近长安远”。“击破唾壶”。“床头捉刀人”。“青州从事,平原督邮”。“雪夜访戴”。“韩寿偷香”。“渐至佳境”。“望梅止渴”......

(二)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品评人物。如:“清识难尚,至德可师”。“汪汪如万泉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犹茂”。“璞玉浑金”。“理物之至德,清选之高望”。“九皋之鸣鹤,空谷之白驹”。“八音之琴瑟,五色之龙章”。“岁寒之松茂,幽夜之逸光”。“器朗神俊”。“飘若游龙,矫若惊龙”。“昂昂若千里之驹,凡凡若水中之凫”。

(三)、以富有哲理的语言,警示指导人们的生活。如:“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以好色之心好贤人则贵”。“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林无静树,川无停流”。“精金百炼,在割能断,功则治人,职思靖乱”。“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人自量固为难”。“利口覆国”。“志大其量,终当死坞壁间”。“君贤臣忠,国之盛也;父慈子孝,家之盛也”。“知几其神乎?古人以为难;交疏吐诚,今人以为难”。“古今成败由人,有亡系才”。“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君子同而不化,群而不党”。“势利之交,古人羞之”。“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