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0 09:27
写作核心提示:
初中英语课堂活动注意事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课堂活动已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初中英语课堂活动更加高效,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一、明确活动目标
在设计课堂活动时,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活动目标应与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相一致,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使活动更具针对性和趣味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创设真实情境
英语课堂活动应以真实情境为背景,让学生在模拟的语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活动互动性
课堂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表现,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评价。
五、合理分配时间
课堂活动的时间分配要合理,既要保证活动时间充足,又要避免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和难度,灵活调整活动时间。
六、注重评价与反思
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总结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不断
■ 摘要: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进行口头、笔头的交流。通过交际活动,学生感知、操练并运用语言知识,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必然会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及实践能力的发展。本文以课例为载体,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师如何利用有效时机与学生互动,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语言实践能力的发展。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中
教师主导时机应注意的问题
1
要抓住联系学习内容
与学生生活的时机
很多情况下,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把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有可能对所学内容更感兴趣。在布置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分析学习材料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尤其是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寻找生活中学习的动因。如果教师只是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信息的获取,远远达不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本课例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英语》九年级 Book 15 Unit 2“Life in the future”Lesson 5“I think shopping will change.”。
本课话题是谈论未来生活。本课第一课时为阅读课,学生将通过阅读获取有关预测未来生活的细节信息。
教师针对本课阅读内容设计了以下获取细节信息的阅读活动(见下表)。
首先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未来购物的段落,找出相关信息,之后教师进行核实,请学生说出获取的信息并同时在 PPT 上呈现出来。
虽然阅读应该是个体行为,但对文本的理解与意义的构建经常是在学生间、师生间的协商互动中产生的。本课例阅读活动的设计关注了文本信息的获取,但缺乏对学生能否真正理解文本信息的互动检测,建议教师可以在学生说出有关未来购物将要变化的信息时,适时与学生互动。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
What basic things do you think people will buy on the Internet? Can you give some examples?
在学生说出有关未来购物不会变化的信息时,也适时与学生互动,例如,教师可以提问:
What other special things do you think people will buy in the stores? Can you give some examples?
这样的师生互动过程既检测学生对 basic things 及 special things 的理解,又将文本信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体现了信息获取的过程。
2
要抓住评价积极导向作用的时机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当学生的进步、成就和成绩得到肯定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增长,学习动机会增强。同时,评价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反思学习行为,进而作出调整,提高学业水平。如果教师对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敷衍了事,或只是进行形式上的简单评价,那就无法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本课例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英语》七年级 Book 11 Unit 3 “Houses and homes”Lesson 11“Is there a restaurant near here?”
本课话题是谈论周围环境。本课第一课时为听说课,学生将通过听对话,获取有关某个场所的位置的细节信息。本课涉及的功能句为 there be 句型。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将能够用英语口头询问某个场所是否存在及该场所的具体位置,并能描述自己家周围的环境。
执教教师针对本课学习内容,在语言操练环节设计了如下语言实践活动。
首先,教师描述语境:Tom 是一名来自美国的交换生,老师请他向新来的美国朋友介绍他在中国的学校生活环境,假如你是 Tom,请为介绍作准备。之后,学生将与同伴配合完成准备工作。最后,教师请学生口头展示介绍的内容。
其中学生在介绍学校生活环境时谈道:
“There are four hospitals near my school.”
“There are three bookstores near my school.”
教师在学生展示内容结束时分别及时作出评价:
“Excellent! Sit down, please.”
“Very good!”
…
此活动过程中,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关注了评价语的变化,表面上是给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予以肯定,实际上教师更关注语言结构使用的准确性,而没有关注学生所表达语言的真实性。这样的评价不能使学生发现自身学习中的问题,长此以往,所谓的 “Excellent!” “Very good!” “Well done!” 并不会对学生产生真正的激励作用,反而让学生误认为只要了问题就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
在本课例中,当学生表达 “There are four hospitals near my school.” “There are three bookstores near my school.” 时,教师可以分别与学生适时地互动:
“Really? It's so convenient for you to go to see the doctor!”
“Oh, you're so lucky. You can get books you need very easily.”
当学生得到老师这样的反应时,首先感受到老师的倾听,同时反思自己陈述的真实性,从而自觉注意今后语言表达的真实性,这样的师生互动远比简单的表扬更有意义。
3
要抓住语言知识理解过程中
思维训练的时机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致力于让学生在所学语料的语境中去感知新的语法结构,总结、归纳其用法与规则。很多教师都努力采取“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巩固、运用”的教学模式,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不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效果不同,都导致学生对语言意义的理解不同。
本课例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英语》八年级 Book 14 Unit 9 “Good Health” Lesson 33 “You should get some fresh air.”
本课话题是谈论身体健康。本课第一课时为阅读课。学生将通过阅读一段对话,获取有关 Jerry 病情、病因以及医生建议的细节信息。本课涉及的新的语法知识是以情态动词 should / shouldn't 表达建议的意义和用法。本课结束时,学生将能够初步使用 should / shouldn't 对健康问题提出适当的建议。
执教教师针对本课以情态动词 should / shouldn't 表达建议的意义和用法在语言聚焦环节进行了如下处理。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并理解信息,再在 PPT 上呈现文中的两个含有情态动词 should / shouldn't 的句子。
接下来老师提出问题:
“请看屏幕,医生给 Jerry 提出的建议中用了哪个情态动词?”
学生后,教师追问:
“should / shouldn't 后面用了动词的什么形式?”
学生后,教师继续提问:
“这两句话的中文含义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过程时进行板书。
You should take some medicine.
You shouldn't go to work.
should + 动词原形:应该做……
Shouldn't + 动词原形:不应该做……
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关注到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应让学生观察、发现、归纳语言结构及相关表达意义,但忽略了语法的表意功能应在语境中去理解,也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建议教师可以将此环节进行改进。
首先,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回顾 Jerry 病因后提出问题:
“What did the doctor do after he knew Jerry's problem?”
学生将回顾医生对 Jerry 所说的话,归纳出医生给 Jerry 的建议。
接下来教师继续提问:
“What suggestions did the doctor give Jerry?”
这时学生将再次回顾医生给 Jerry 提出的各种建议,其中还含有已经学过的祈使句 “Why don't you…” 等。这时教师可以把所有表达建议的句型都呈现在 PPT 上,请学生观察有几种不同的句型,哪些是今天新出现的表达建议的句型,这时学生对用情态动词 should / shouldn't 表达建议的语法意义就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了。
接下来,教师请学生观察用 should / shouldn't 表达建议的句子在结构上的特点,学生则一一进行表达分析。这时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这样的语言知识学习才能真正体现观察、发现、分析、归纳的过程,会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记。
4
要抓住导入环节中激发学习兴趣的时机
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 “引子” 或戏曲的 “序幕”,能帮助听众酝酿情绪和集中注意力,更好地理解主题,更快地进入情境(袁昌寰,2002)。精心设计的导入互动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绪高涨,进入智力振奋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效。如果教师的设问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必将受到影响。
本节课是初三总复习的一节写作复习课,话题是谈论旅游经历,学生将通过复习与旅游相关的词汇、短语、句型,逐步成描述自己一次旅游经历的作文
作文题目要求如下:
假如你叫李华,最近和美国朋友 Jim 通过邮件谈论各自的旅游经历,请你根据他的问题回复邮件。
Jim 的问题如下:
Where have you been for a trip?
What did you do during the trip?
How did you feel about the trip?
执教教师针对本课复习内容在导入环节进行了如下设计。首先,教师在 PPT 上呈现自己在大海边旅游的一张照片,并提出问题引出本课话题。教师与学生交流如下:
“Do you like traveling? I like traveling very much. OK. Today,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traveling. Do you remember some words about traveling? First, let's go over some words.”
接着,教师在 PPT 上呈现与旅游活动相关的词汇与短语,引领学生朗读。
此教学环节中,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中运用图片导入话题,从形式上似乎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问题却和图片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后教师很快呈现词汇引导学生复习,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没有形成与老师主动、积极的思维互动。因此,此环节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兴趣激发。
建议教师可以将此环节进行改进。首先,教师将自己旅游的图片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关注图片并提问:
“Look at the picture. Can you guess where I have been to have a trip? Have you ever been to some place to have a trip? Where did you go?”
学生通过教师以上问题,首先关注教师旅游的地方,进而回顾自己曾经旅游过的地方。
接下来,教师可以以其旅游经历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旅游经历并复习相关词汇。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互动内容:
“You know I went to the beach last year. And I did lots of things there. I watched the sunrise, took some photos and went swimming in the sea. I was very happy. What did you do? Can you share with your partner?”
这时学生会仿照老师回顾自己在旅游过的地方所做的活动高兴地讲述自己的经历并非常感兴趣地倾听别人的旅游经历。
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相关的词汇或短语以备写作时熟练运用。这时,教师仍然以互动的方式呈现所朗读的词汇,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Just now, everyone talked about what you did during your last trip. Do you remember all the good memories? Let's say together.”
而后教师可以将学生说出的各种活动运用超链接呈现出来。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思考提取已有知识。这样的导入复习活动可确保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且学习兴趣浓厚。
作者简介
车向军,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教研员。
以上内容节选自《英语学习》2018年第11期“热点·观点”栏目,原题为《例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中教师主导的有效时机》,阅读完整内容请翻阅当期纸刊。文章版权归《英语学习》所有,欢迎分享本文到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回复“转载”。
参考文献
袁昌寰. 2002. 21世纪中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让AI技术更有效地赋能初中英语课堂?如何在数字化时代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带着这些问题,2025年重庆市春季学期初中英语教学工作研讨活动于3月5日在重庆市育才中学校召开。
本次活动以“AI助力下的初中英语新卓越课堂建设”为主题,围绕课例展示、专题分享、学术引领三个板块展开,汇聚全市英语教育专家及一线教师,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如何深度赋能英语课堂,助力教学变革。
刘雅林发表致辞。袁杰摄
活动中,重庆市育才中学校党委书记刘雅林发表了致辞。他指出,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应当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善用AI工具但不依赖工具,在课堂上巧妙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效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强调,AI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推动英语教育向个性化、智能化、创新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师应在AI技术的助力下,探索智能教学、优化课堂互动、促进深度学习,让科技赋能教育,赋予课堂更多温度和深度。
课例展示:沉浸式体验、交互式学习提升效率
课例展示。袁杰摄
课例展示。袁杰摄
在课例展示环节,来自重庆市复旦中学黎娟老师和重庆市育才中学校冉彬力老师分别展示了一堂AI赋能的听说课与阅读课,为现场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智能化英语课堂体验。黎娟借助AI语音识别与智能评测系统,设计了一堂以“真实情境交际”的听说课。课堂上,AI技术在即时语音识别与智能反馈方面,帮助学生精准改进发音和表达方式,增强学生沉浸式体验。冉彬力则充分运用AI大数据分析技术,展示了AI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阅读教学从传统的单向接受模式转向交互式、动态化的深度学习模式。
专题分享:从经验到智能,AI如何驱动英语教学升级?
王清老师带来了关于“DeepSeek驱动的英语命题智能升级——从经验主导到数据智能的命题进化”的讲座。他详细介绍了AI在英语试题智能命题、难度预测、精准评估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并展示了基于AI的英语智能命题新范式。这一分享让教师们认识到,AI不仅能提升教学效率,还能在评价与测试环节提供科学支撑,助力精准教学。
重庆市育才中学英语教研组长于昕基于“Unit 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 Section B (2a - 2e)”课例,从教学目标设立与达成、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法多样融合、教学评价多元及时进行了分享。
重庆市复旦中学教师黎娟从AI技术辅助高效备课、AI英语教学平台实现课堂实时反馈、AI技术协助实现课后联动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学术引领:AI时代的课堂观摩与教研升级
陈春晖对课例展开分析。袁杰摄
在专家点评环节,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英语教研员陈春晖围绕基于课堂观察量表的教学观摩,对课例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AI赋能课堂教学的新思考。她谈到,AI技术要服务于教学目标,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要确保AI的应用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教研工作也需要借助AI赋能,如利用AI进行大规模课堂数据分析,改进教学方式。在随后的教研员能力提升培训暨教研工作会,陈春晖带领大家探讨了如何在AI技术的支持下,构建数据驱动的精准教研体系。
人工智能正成为英语教学的新质生产力,加速课堂变革。科学合理地使用AI技术,不仅可以提升英语课堂互动性与个性化教学,还能优化学习评价,提高英语教师专业成长效率。面对技术革新,每位英语教师都应积极适应新技术,不断探索AI赋能英语课堂的新路径,为学生提供更加高效、智能、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助力他们在未来更广阔的国际化舞台上自信表达、沟通世界。(袁杰)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