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0 15:26
写作核心提示:
名师作文:注意事项与写作指南
在追求卓越的写作道路上,名师作文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要想写出高质量的名师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选题精准
1.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自己的写作热情。 2. 确保选题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3. 避免过于陈旧、乏味或过于复杂的话题。
二、立意新颖
1. 突破常规思维,从独特的角度审视问题。 2. 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立意更具深度。 3. 避免落入俗套,力求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三、结构严谨
1. 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 2. 开头引人入胜,中间段落衔接自然,结尾有力。 3. 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使文章流畅。
四、语言表达
1. 运用丰富的词汇,使文章更具文采。 2. 注意句子结构的多样性,避免单调重复。 3.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4. 避免口语化、俚语化的表达,保持文章的正式性。
五、论证有力
1. 选用合适的论据,确保论据的真实性、典型性。 2. 论证过程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易于理解。 3. 避免空洞的论述
如何突破写作教学的瓶颈,一直困扰着一线语文教师。在真实而完整的过程性的训练中达成写作能力的提高和写作素养的提升。“六真”写作课堂的探索,让写作的教与学得以真实发生。
构建三段式训练序列
我将学生写作训练和能力提升分为三个阶段,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
第一阶段,入“格”,这里的“格”,是作文的一般性规范。教给学生必要的作文知识,作文的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评改方法等等,这些看起来有些的“老”的知识,我觉得还是需要让学生了解,了解这些知识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作文规范的过程,不至于丢掉必要的拐杖。
第二阶段,出“格”,让学生作文跳出“规范”的框框,放胆写作,突出个性,走向自由。这一阶段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自我独特的心灵体验。教师的指导上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面对个体开出“药方”,力求对症下药。
第三阶段,升“格”,对作文的材料(立意)、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训练,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学生写作从“规范”走向“自由”,使学生作文达到有“情趣”、有“意趣”,有“理趣”的境界。
写作教学做好四件事
序列的建构与完善,只是为写作教学铺就了一条道路,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是师生扎扎实实“做”出来的,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着力做好四件事。
1.引导学生在美丽的文字里遇见。
读与写的关系,学界一直没有定论,但是读与写的割裂是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我始终认为,在当下的教育语境里,如果一个学生在初一初二不进行海量阅读的话,就错失了阅读黄金时机。我以为阅读就是一种遇见。
基于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就要创造一些让学生实现真阅读的路径。例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慢下来,读一段文,用声音传达情感,诉说故事,感悟哲思,做一位朗读者;引导学生将读到的精美段落,摘录下来,慢慢品味;让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美好的文字,背诵下来;还可以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让阅读在笔记中走向深刻。
读而思,思而作。在阅读经典中学写作,用写作让你的情感,你的思想,你的故事在心灵自然流淌,在读写共生中“遇见”。向经典学精致段落描写,学精美的表达呈现,学精深的主题挖掘,从仿写走向化用。
2.引导学生做自己的“史官”,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日记可以“留住逝水年华”,“超越苦难”和“丰富另一个自我”。有教师把写日记作为一种单纯的“小作文”训练,但应该更注重通过日记让学生养成主动关注生活、主动思考生活、自觉审美生活、审丑生活的习惯,通过写日记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使学生的作文有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活水。
3.教给学生自我评改的有效方法。
作文评改的过程,应该是以学生的习作为媒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对话的过程。具体的做法有如下几种:
①学生自我诊断,在“复盘”中发现问题。如何让学生能真实地看清自己的习作?我尝试着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表格化,解剖自己的习作;在“复盘”中揣摩、体悟、修正自己的习作。
表1 作文自我诊断单
姓名
段落序号 | 内容概述 | 文脉梳理 | 文中作用/ 上下文关系 | 主要写法 | 好词好句 |
1 | |||||
2 | |||||
3 | |||||
主题概括 | |||||
选材创新点 | |||||
困惑困难 |
“自我诊断表”清晰地呈现了自己作文在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优点和不足。“自我诊断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写”“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进一步理清行文思路,推敲结构,甄别立意选材,斟酌语言。
②专题训练,在序列化中教给学生修改的角度与方向。作文修改序列,依据来自于文章必要的构成要件,如开头与结尾、景物描写、过渡句段等,还有必要的写作手法,如化实为虚训练、运用抒情议论深化主题等。只有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专题式、序列化的修改训练中,在多维多向的师生互动、生生对话中,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修改方法,帮助学生寻找到修改作文的方向,达成自能诊断、自能修改的目标。
③精选样本,在集中面批中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面批在师生面对面的对话、商榷中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习作,提高写作能力。如何放大这种面批效应呢?我以为,选择典型病文样本集中面批是一个较好的办法。选择好典型病文是关键。教师在每一次的作文训练中要善于发现典型病文,发掘其蕴含的教学价值。
作文的修改的完整性,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教与学缺一不可。作文修改,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之下,不仅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过程,更有一个自我体悟、揣摩的过程。
4.利用互联网,让读写进入交际语境。
网络时代,让教学媒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拓展了读写空间,为我们的写作教学创造了无限可能。如何顺应时代的大潮,创新教学工具,值得我们思考。我尝试开展读写实验,通过“班级微信群”进行学生微作文、学生习作、名著阅读笔记、名著推介交流,或文字分享,或语音播报,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打磨“六真”写作课堂
具体到一节写作课,如何上?我认为应该做到“在场”“走心”,具体说来,就是实现六个“真”。
真情境。把学生带入真实的情境(或是教者为实现某种教学需要创设的基于现实生活的情境)之中,凝视、倾听与静思,获得真实的体验。
真任务。真实的写作任务,明确的训练指向,是达成写作目标的关键所在。在真实而明确的任务驱动下,及时为学生搭建写作支架,让写作训练有序而扎实。
真作品。没有写作训练的写作课,是虚假的。课堂中依据写作任务,学生在实际写作活动中形成习作片段或其他形式的成品。
真诊断,形成真问题。课堂即时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诊断,发现问题,聚焦训练的目标,才会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才会真实高效。
真评价。面对学生真实作品中的真实问题展开的评价活动,才能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方向,也在这样的循环训练中不断提升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是复杂的,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融入真实的自我,写出有真情有见地的文字,需要我们作出更多的尝试,力求让每一次的写作教学真实发生,让写作教学“看得见”。
来源: 中国教育报好老师
眼看着儿子写作文愁眉不展,好不容易动笔了,心理窃喜,可拿过儿子的作文一看,真心是心情不能平静啊!写来写去流水账,好不容易凑足了字数,结尾只能草草收场。
再看一眼时间,两个多小时过去了,这篇连三十分都拿不到的作文,儿子的未来成绩真是堪忧啊。其实,面对孩子写作文难,心烦的也不仅我一个人。邻居家的小虎、闺蜜家的大毛、我儿子班主任老师家的何多多…..
不都说,孩子天生就是语言大师吗?可怎么变成黑色的字,就都成了小哑巴?事实上,这和孩子的压力有关,管束有关。你还真不信。
当孩子语出惊人时,你不能给予及时的惊讶和赞,那孩子在语言的表达能力上就会大打折扣。
如果孩子日记里的一句“火星话”,你给了大量的责备和斥责,那孩子的作文能力也不会有所提高,反而会导致孩子拎着笔,迟迟不敢下手去写。
至于那些所谓的背范文、抄经典,更是打磨孩子成为写作“庸才”的一把利刃。光说不练假把式。下面就给家长们提供一个案例,让包括笔者的我们都借鉴一下。
小高,是某小学的二年级小学生。他不爱说话,有点内向,但心里有想法,不仅仅画画的雷人,难得说出一句话让人惊为天人。比如,在街角,妈妈催促高晓高快走。良久,看着焦急的妈妈,高晓高整出一句:焦急是种病。
如果换做是你是我,估计一定会气氛不已。没想到高晓高的妈妈却眼睛发亮,激动的表示,好儿子,你是才子啊!如果用五个字做标题,你可以写一篇网络热文了。
听到妈妈这样的提议,看着妈妈这样的激动,高晓高眼睛里有闪出了少见的光。于是娘俩一路走,一路商讨,这篇要怎么写。
就在全班都去“作文名师”哪里补课的当下,高晓高已经开始撰写各种网络红文。这对他的作文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截止到笔者发稿,各科成绩平平的小高,已经成为了班里的作文红人,因为他才三年级,已经拿到了首个200元的稿费。
其实,想要孩子作文写的好,这几个办法最有效:
1.孩子博览群书。
2.鼓励孩子敢于想象,敢于把自己写的东西记下来。
3.作文形式不拘一格,不要打击孩子不入流的说法,写法和做法。
4.多多感受生活,从一花一草,到人生百态。多多和孩子探讨和交流彼此的心理感受和对生活的感悟。
说不如做,各位家长们,为了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不如从现在开始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