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1 14:50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游子吟》主题思想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诗歌背景:首先,要了解《游子吟》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孟郊的生平、时代背景以及诗歌产生的文化环境。这有助于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诗歌内容: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象征、修辞手法等,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例如,《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描绘了游子与母亲之间的深情厚谊。
3. 关注主题思想:在分析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诗歌的主题思想。例如,《游子吟》的主题思想主要表现在对游子离乡背井、思念家乡和母亲的情感表达。
4.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歌主题思想时,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探讨作者为何创作这首诗,以及这首诗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
5. 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在论述诗歌主题思想时,要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如举例、对比、引用等,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6. 保持论述的逻辑性:在阐述观点时,要保持论述的逻辑性,使文章结构清晰,观点明确。
7. 注意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简洁,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语义不清的情况。
8. 引用权威观点:在论述诗歌主题思想时,可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直觉得中国古诗很美,一首《游子吟》将母亲慈爱形象与子女报孝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小草无法报答春晖普泽,子女的孝心也不足以弥补母亲伟大的牺牲和付出。每次听到这首诗,脑海里总会浮现出暗黄灯光下耐心缝补衣服的母亲形象。
2017年,中国唱诗班推出系列动画第三部《游子吟》,从此我脑海里关于《游子吟》的想象有了真实的画面寄托和依据。在中国唱诗班制作团队的创作下,唐代诗人孟郊笔下的《游子吟》与清代考据大家王鸣盛的人生经历结合在一起,谱写了一曲千载流传的母爱故事。
近年来,国漫崛起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众多优秀国漫作品中,中国唱诗班的力量不容小觑。尽管中国唱诗班的作品几乎一年才能推出一部且时长均不超过15分钟,但都无法抵挡观众对它的热爱。从它目前推出的5集作品的数据来看,没有一集豆瓣评分低于8.0分,极高的口碑从侧面反映出其作品的精良之处。
相对于第一部《元日》的惊艳效果和第二部《相思》的精心制作而言,《游子吟》的处境略显尴尬。预算不足造成剧情被大段砍伐丢弃,导致影片无法完整呈现其思想主题。短短的7分钟里,《游子吟》主要讲述功成名就的王鸣盛给孩子回忆当年奋斗史的故事,母亲在当中扮演了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在我看来,收尾急促紧凑、剧情简单平淡确实让人怅然若失,但我依然忍不住为影片传达的精神和情感几度哽咽。回过头来细细品尝,终于意识到,打动我的不是剧情,而是中国源远流长且一脉相承的文化精神和力量。
影片只有短短七分钟,却为观众刻画了温馨热闹的家庭形象,这正是中国一脉相承的家文化。中国向来追求天伦之乐,享受大家族其乐融融的相处氛围,这一点在《游子吟》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影片中,无论是细腻的母爱还是深沉的父爱,都在简单平淡的画面中得到完美呈现。
影片开幕,以4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子嬉戏打闹的场景作为开端,其中一个小孩摔倒在簸箕里面,另一个小孩半开玩笑地警告他将会得到爹的惩罚。这一场景从侧面可以反映出,在这个家庭中,父亲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当孩子犯下错误时,父亲还可能会采取惩罚制度。
随后主人公王鸣盛入场,几个孩子高兴地扑向他的怀里,还兴致勃勃地要求他讲解破棉袄的来历。王鸣盛陷入沉思,缓缓道出当年艰辛的成名史以及母亲的厚爱。几个孩子听完父亲成名史后深受感触, 晚餐时都争先恐后地给母亲夹菜。
我们很容易可以从电影其乐融融的家庭相处场景感受到家庭和谐,但在表层次的和谐家风背后,我还看到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蕴。父亲言传身教的形象可以说是自古流传至今,至今中国的无数家庭中依然能看见这样的父亲形象。父亲或许不苟言笑,或许严厉沉稳,但是每一个父亲背后都藏着对家庭和子女深沉的爱意。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我们的家国文化才得以源远流长。
主人公王鸣盛既是父亲的形象,但同时也是一个子女形象。在他的少年时期,王鸣盛由于贫困而时刻穿着单薄且破烂的外衣。但最让人心寒的不是彻骨的风霜,而是来自他人的羞辱和耻笑,他内心悲痛不已,但却选择默默承担,没有告诉家人。
夜里,他梦见自己穿着破烂的棉衣不被允许进入考场,一场噩梦几乎把他惊醒。随后他又梦见妹妹的宠物小糕团给他带来温暖。在梦中巨大的织布机旁,王鸣盛尽情遨游书海。次日醒来,母亲捧着新的棉袄给王鸣盛,王鸣盛感动不已。
有观众觉得穿插的梦境与中国传统文化不相符,但在我看来,这却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创作者非常有技巧地利用梦境反衬出伟大的母爱。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王鸣盛内心挂念早上被嘲讽的经历,所以才会做噩梦。但是伴随着母亲熬夜织布的声音,王鸣盛内心得到修复,缓缓进入一个充满温馨气氛的梦境之中。这恰好暗示着母亲伟大的力量。
古往今来,几乎所有母亲形象都是温柔慈祥且勤劳质朴,这些特质都能从王鸣盛母亲的身上找到:
包括我们现在无数家庭的母亲,身上也能映衬出影片母亲形象的特点。影片没有采用过多篇幅和镜头展开对母亲的歌颂,但是从王鸣盛梦境的前后转变,我们却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母亲的重要性。母亲就是那个可以用爱撑起家庭,为我们驱散一切阴霾的情感支柱。
在影片歌颂的母爱主题背后,我还看见了出身寒门却孝顺努力的少年,他身上完美诠释”人穷志不短“这句古话的精髓。所谓“莫欺少年穷”,影片中王鸣盛的奋斗史,其实折射出许多我国古代名人成长经历的缩影。追逐梦想的历程注定风雨并济,在困境中不服输不放弃的作风,是中国自古流传至今的精神力量。
在王鸣盛身上,我看见许多中华民族流传至今的传统优良品质:
“母慈子孝”是中国一贯推崇的道德标准,在让人感动的母爱背后,我认为孝顺懂事的子女更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王鸣盛身上的精神就是如此,母亲固然是他成才之路的关键人物,但是起到最重要作用则在于他本人身上一颗不屈的灵魂和奋发上进的内心。
正如《孟子·告子下》所言,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古往今来,孔孟之道乃华夏民族的根,像王鸣盛一样经历贫穷历练蜕变成才的人物比比皆是。
他们无一不是经历清贫生活却坚定不移地追逐志向之人,他们留给后人的念想绝不只是高高在上的官职,而是在贫困生活中不忘初心的精神。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代无数文人志士在贫困岁月中挣扎成长,磨砺意志,最终在透骨的凛冽寒风中盛开。这种精神始终鼓舞着后人,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传承之一。2020年初,一场疫情席卷华夏大地。在这场全人类的战役中,我们可以看见无数中国勇士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浴血奋战。这就是精神传承的力量!
《游子吟》全片争议最大的是名为“小糕团”的老鼠形象。影片中,小糕团是王鸣盛妹妹的小宠物,在王鸣盛睡梦中,小老鼠化作一只又大又软的玩偶模样,为王鸣盛驱逐寒冷,还驮着他遨游云端,在盛大的纺织机旁背书识字。
不少人认为“小糕团”的形象与宫崎骏动漫作品的“龙猫”一角太过相像,使得影片失去民族特色。事实并非如此,《游子吟》制作团队成员曾经表示,老鼠“小糕团”的原型实则取自中国唐代《闻奇录》中“鼠荐卷”的故事。这一点在影片中也有借王鸣盛妹妹之口说出来:
“你之前不是说过小老鼠给考官推荐卷子的故事吗?明天恰巧是你第一次考童子试,好兆头呢!”
在我看来,小老鼠的形象设置非常巧妙。首先,老鼠小糕团身上有一个大大的“魁”字,暗示王鸣盛童子试中举的好兆头。“魁”,既可以做“魁首”,居第一位的解释;又可理解为“魁星”,代表着“北斗星中第一星”,在我国古代神话中意味着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小糕团身上的“魁”字完美将科举考试的性质和王鸣盛中举的解决融合在一起,极具象征意义。
其次,尽管老鼠在现代的形象并不讨巧,但是在古代,中国民间曾经流传过“鼠咬天开”的说法,老鼠形象被认为拥有创世之功,是一个吉瑞的征兆。与此同时,老鼠报恩、老鼠荐卷的故事,在古代也流传甚广。
总的来说,我觉得老鼠小糕团的形象绝对不是多此一举,更不是盲目模仿。老鼠的形象,是在我国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既贴合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又有浓浓的中国文化气息。在这部充满中国古典雅致特色的短篇动画里,老鼠小糕团的形象不但没有割裂故事的连贯性和电影叙事风格,反而让故事在厚重的家国文化之中多了几分温馨和趣味,让人在感动之余又能会心一笑。
我始终觉得,想要真正理解一部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就必须要结合创作者的创作理念来分析。如果你了解《游子吟》创作背景,你会惊讶于其创作团队的经历,居然如同电影中王鸣盛奋力考科举一样坎坷且历尽波折。
贫穷是横亘在两者眼前巨大的阻碍。据创作成员表示,在创作团队的底稿里,王鸣盛第一次考童子试失利,第二次又因为破烂的棉衣造成污卷,中举之路遥遥不可期。然而,因为创作团队预算不足,所有丰富电影的情节被一砍再砍,最终没能将完整的故事呈现在观众眼前。
在影片里,王鸣盛一举成名,电影戛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影片也因此遭受诟病,认为情节仓促、故事平淡、毫无新意。戏里王鸣盛被嘲讽的情节发生在戏外创作团队的身上,让人唏嘘。
回顾中国唱诗班这些年的创作历程,实属不易。自《元日》一炮而红,团队呕心沥血制作《相思》,感动众人,却也让团队陷入尴尬局面。透支《游子吟》预算的《相思》拔高大众的审美水平,更提高了大家对中国唱诗班的期待。可是随之而来的《游子吟》却因此无法完整表达,引来大家诟病。这种一波三折的遭遇,相信每一个接受社会历练的成年人都深有体会。
以我来看,正是因为中国唱诗班背后的遭遇和信念的沉淀,使其作品焕发出不一样的光芒和色彩。在人心浮躁的快节奏时代,每一个静下心来创作的人物都值得我们尊敬。他们身上,恰恰代表着最纯朴归真的文化精神和不屈的民族灵魂。
尽管鲁迅曾经讽刺道,“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我却一直认为,人类的情感共鸣是有共通之处的。前不久给朋友推荐《游子吟》,今晚被告知这部影片让她回忆起母亲,因而大哭一场。
对此我深有体会,回想起自己当初几近泪目的观影状态,不得不感慨一句:好的作品,真的可以传达共通的情感。影片篇幅虽短,传达的情感却很厚重,背后揭示的中国文化更是悠远流长。欢迎关注@遇见鱼子酱
说明:本文配图来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文/鱼子酱)
2018-10-14 17:58 | 央广新闻微信公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引用了唐代诗人孟郊这首著名的《游子吟》。
他说,这首诗生动表达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小时候,父母陪伴在身边,我们不太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长大后,自己做了父母,再读这首诗,就会被其中的感恩与愧疚,感动得泪流不止,可此时我们的父母已经老了。
可以说,这首诗为我们深深地埋下了孝敬父母的种子。
但你知道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吗?
你知道孟郊是在多少岁的时候写的这首诗吗?
十六岁?
十八岁?
二十五岁?
都不对。
正确答案是五十岁!
孟郊虽然很有才华,但是在考场上并不得志,蹉跎半生。
在46岁这一年,他终于考上了进士。他激动地写下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但是,他很快就高兴不起来了。在唐朝,考中进士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做官,还要等空缺和重要人物的推荐。
所以,又过了四年,“五十知天命”的孟郊,终于等来了一纸任命,成为溧阳县尉。他可以拿到薪俸孝敬母亲了,可以让母亲生活得好一点。
所以,孟郊上任溧阳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回到老家,把母亲接到身边奉养照料。
《游子吟》这首诗不是孟郊写于青年时期离家科考的时候,而是写在50岁上任溧阳之后,在经历了漫长分离,孟郊可以长长久久地陪伴母亲的时候。
诗的前两句,应该是孟郊脑海中刻骨铭心的一幕场景:
每次当他要离家远行的时候,在那盏昏黄的灯光之下,是他老母亲低头一针一线为他赶制冬衣的那样一个侧影。
这一针一线不仅仅缝制的是一件衣裳,更是老母亲对远行游子的牵挂和担忧。岁月流逝,母亲年岁越来越大,但每当孟郊去参加科举考试,母亲依旧会一针一针,给他缝衣服。针脚尽量密一点,尽量结实一点,因为这件衣服,他要穿好久好久。
在《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中,经典释义人——中南大学杨雨教授点评道,对于每一位母亲而言,其实儿子做了多大的官不重要,儿子挣了多少钱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陪伴。所以如何报答,形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子女有没有“寸草心”。
经典释义人——中南大学杨雨教授
就像《孝经》所说的那样,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孟郊的《游子吟》和他母亲的故事,可以说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今天,70后、80后和90后都在为工作、为事业奔波忙碌,但是别忘了,曾经含辛茹苦养育我们的父母。父母需要我们的孝敬和陪伴,我们要多回家看看。别忘了,我们也终会有老去的一天,也会需要别人的搀扶和帮助。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
只要人人孝敬父母,尊敬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会太平。
思想解读人——中共中央党校王杰教授
思想解读人——中共中央党校王杰教授说,尽管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尊老敬老,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不但没有丢失,不但没有被抛弃,反而在中华大地上扎根了。在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
古有二十四孝,今天,“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最美孝心少年”、“最美家庭”等都是尊老敬老、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
泛爱众,而亲仁。
——《弟子规》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不仅要关爱自己身边的老人,还要善待身边每一位陌生的老人,让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一代一代传递下去,让这个社会的温暖多些,再多些......
(原标题《少时不懂<游子吟>,读懂尽报“三春晖”》。编辑陈颖)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