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2 11:4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梭罗《瓦尔登湖》日记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理解梭罗的哲学思想": - 在写作之前,首先要对梭罗的哲学思想有一个深入的理解,特别是他关于自然、简朴生活、个人独立和自我反省的观点。
2. "明确作文主题": - 确定你的作文要探讨的主题,比如梭罗对自然的观察、他的简朴生活方式、他对社会制度的批评,或者是他的个人成长和自我发现。
3. "阅读原著": - 阅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原著,了解他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这将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梭罗的思想。
4. "组织结构": - 作文应有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 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 - 主体部分可以分段论述,每段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 - 结论部分可以总结全文,强调梭罗思想的重要性或对你个人产生的启示。
5. "引用和分析": - 在作文中适当引用《瓦尔登湖》中的原文,但要确保引用准确,并注明出处。 - 对引用的内容进行分析,解释其意义和与梭罗哲学思想的联系。
6. "个人观点": - 在表达个人观点时,要确保这些观点与梭罗的思想相符,
(主播:廖菁)
提起《瓦尔登湖》,大家可谓耳熟能详。它不仅把我们带入一个美不胜收的自然世界,也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作者梭罗究竟在瓦尔登湖领悟了什么?他又想通过《瓦尔登湖》表达什么样的生活观念?在我们当下的社会中,这些观念为何还能发出久远的回声?今天的《为你读书》将带你通过《宁静无价》这本书,探究梭罗的“智者的生活方式”。
《瓦尔登湖》是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样板,教人们怎样明智地生活,鲜活地思考。梭罗对生活的追求,可以用那几个醒目的大字“简朴、简朴、简朴”来概括。他的一生放弃了几乎所有的物质追求,成功地实现了他关于要生活、而不为谋生所累的目标。在日记中,梭罗对他的简朴有明确的解释:“世上有两种简朴,一种是近乎愚昧的简朴,另一种是明智的简朴。智者的生活方式,是外在简朴而内涵丰富。野人的生活方式则是内外都简朴。”
梭罗认为,一旦人们继承了农场、房宅、牲畜和农具,他们就成了土地的奴隶,终日被物质生活所累。爱默生在《论自然》中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在历史的枯骨中摸索,或者偏要把一代活人套进陈腐的面具呢?今天的太阳依然光照人间……”梭罗则在《瓦尔登湖》中写道:“为什么人们一生下来就开始挖掘他们的坟墓呢?”“……让我们首先像自然那样简朴而健康,驱散笼罩在我们额头上的愁云,给我们身上来一点活力吧。”
如果说爱默生是要唤醒美国人,从旧世界的文化阴影中脱身,求得一种精神上的独立,梭罗则要人们摆脱旧的生活方式的奴役,求得一种生活中的解放。他要像公鸡打鸣一样,把人们从睡梦中,也是从陈旧的生活方式中唤醒,采纳一种与自然同步的崭新生活方式。他要人们把物质的需求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使自己的身心更为自由,精神更为富有。他在瓦尔登湖畔的实践,他生动的林中生活写实,便是他倡导的新生活的体现。
人们通常认为《瓦尔登湖》是梭罗创作的顶点,而他生命的后期是创作的冬季。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阅读梭罗生命后期所写的那些散文,却发现正是在这些后期作品中,梭罗发出了“我想为自然辩护”的呼唤,提出了“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的观点,表述了野生自然与健康的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梭罗体验自然的另一个途径便是散步。散步也成了他一生中最具象征性的比喻。在散步中他把空间、时间和思想融为一体,让身体的脚步与自然的脚步和精神的脚步同行,从而使得散步有了极其丰富的内涵,也因此写就了具有超前自然保护意识的名篇《散步》。梭罗在散步中最大的收获,便是发现了荒野的价值与魅力。他写道:“我所说的西部实际上是荒野的代名词;而我一直准备说的是,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
梭罗对荒野价值的新发现,使他超越了同代的超验主义作家,成为当代美国自然文学追踪的焦点。由于《散步》是梭罗生前最后一篇佳作,他对荒野的观点,也成为他短暂一生中的绝唱。梭罗对荒野价值的新发现在于:他打破了人们对荒野的陈旧观念。走向荒野不是走向原始和过去,不是历史的倒退。相反,荒野意味着前途和希望。他归纳道:“我们走向东方去理解历史,研究文学艺术,追溯人类的足迹;我们走向西部,则是充满进取和冒险精神,走进未来。”他说:“对于我来说,希望与未来不在草坪和耕地中,也不在城镇中,而在那不受人类影响的、颤动着的沼泽里。”
荒野中蕴藏着一种尚未被唤醒的生机和活力。荒野也意味着美好和健康。梭罗认为,生活充满了野性。最有活力的东西也是最有野性的东西。而最接近野性的东西,也就是最接近善与美的东西。然而,他也发现了工业文明对荒野的破坏:“如今几乎所有所谓人类的进步,诸如建筑房屋,砍伐森林树木,都只能摧残自然景色,使它变得日益温顺而廉价。”他痛恨那残酷的斧头,庆幸它“无法砍下天上的白云”。因此他呼唤:“给我大海,给我沙漠,给我荒野吧!”“我愿意让每个人都像野生的羚羊一样,都像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他已经预见到,不顾自然环境、盲目追求发展的工业文明将会给人类带来恶果。他相信,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一旦与荒野脱离,便会变得微弱而愚钝。于是,在“文明的沙漠中保留一小片荒野的绿洲”,便成了梭罗最执着的追求。
对梭罗而言,荒野不仅意味着社会发展的希望,它也是文化和文学的希望。“在文学中,正是那野性的东西吸引了我们”,他在《散步》中写道。继而他举例说明,无论是《哈姆雷特》还是《伊利亚特》,最有魅力的部分“是那种未开化的自由而狂野的想象”。可以说,梭罗对荒野价值的新观点具有另一层意义,它把文学艺术家的目光引向荒野。他呼唤作家“走向草地”,使用一种“黄褐色”的与土地相接的语言。
《宁静无价》
程虹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作者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文学的深切理解,讲述了十几位英美自然文学家如何与大自然相拥生活,如何从大自然中获得滋养,如何把在自然中得到的感悟转化为精神的升华。通过大量的文本细读,作者对英美自然文学的源流进行了仔细梳理,生动呈现了地理环境、心灵启示和文学风格三者间的深入联系,并将美国自然文学作家与中国古典文学作家做了独特的比较,凸显出自然文学作品跨越时空和文化隔阂、展现人类共同理念追求的永恒魅力。
【开奖时间】
在我们上周二的节目《为你读书:你有一整套故宫宝典待查收》中,我们请网友们在节目的评论区留下了各自对故宫的感受,下图中三位小伙伴的留言点赞量最高,恭喜三位!很快就会有工作人员和获奖网友进行电话沟通,一整套的《我要去故宫》儿童读本将会在第一时间寄出哟~没获奖的小伙伴们也不要气馁,今后还有更多更好的福利活动,请大家持续关注哦~
编语
这样的文字关乎一部作品、一个人,这样的追寻涉足文学、跨越自然,关于他的意义,无法给出一致的描述,却通通指向人与自然的深处——天人合一
夜访瓦尔登湖
虽然五去瓦尔登湖,还是不过瘾。想带上帐蓬,一个人在瓦尔登湖住上一夜,静静地与梭罗聊天。可是家人谁也不同意,说立冬后的湖边太冷,还有野兽出没。临近回国,实在舍不下,就变通了一下家人无法拒绝的要求:入夜将我送去,独自待上几个小时,再接我回来。
昨晚,终于成行。
在树影的黑暗里绕过已经封锁的栅栏,进入湖边的沙滩,已是一片光明了。小半个月亮,在如水的天上湾着,正定定地望着我。四周一片寂静,连一声悄悄的虫鸣都没有。这一刻,天地之间,只有一个不远万里而来的中国人与瓦尔登湖。
放眼全湖——匝湖的树都在水中映着,圆融密实而又梦幻虚浮,好像比白日胖了一些,并模糊了白日曲折的湖岸——如洞开的门。就有了驾一叶小舟,轻移“门里”、隐约于明暗之间,与梭罗相遇的冲动。原以为倒影的绿与蓝,已是那样摄人心魄,谁知这浓黑更有着神秘的魅力。
湖中的月亮瘦着,就在脚边的水中,熠熠着,文火般明亮。而湖里的星星,则要仔细打量,才能这里那里,发现它们。发现了,也不显著,时有时无地烁着,悠远着,仿佛远处村落露出的微弱灯光,让人心上凭生一种温暖与惆怅。静默里,能够听到心的自由跳动,与湖的心跳响应着,让自己化在这刻刻里。而这刻刻,似乎就成了永远。世上最有情有义的,就是湖泊了。在这月光之下,我让心上的沧桑,与一湖的情感汇融在一起,洗涤、省思,便有了即时翔飞的轻灵。“它是大地之眼;人们注视着湖泊,就可以测量出自己天性的深浅”(梭罗《瓦尔登湖•湖泊》),就让我在这初冬之夜,深情地注视它吧。
偶尔有鱼跃出水面,知道是瓦尔登湖特有的彩虹鱼,身上有着虹样的浅彩,它们是从梭罗那时传继而来的鱼的子孙吗?那时的梭罗,是用一根长长的亚麻线与夜间出来的鱼交往的。
有火车从湖边驶过,车窗的灯火也便泼洒在湖里,打破了这厚厚的宁谧。想想白日里游人的热闹,真不知与梭罗时代相较,我们的“当代”是进步着还是退步了?
梭罗当年在湖边居住的小木屋,不足十四个平方,如今按原貌复制后,建到了离湖边二百米的一个坡上的树林里。当然需要拜访,在这样的月夜,多有味道。门虽锁着,他却在门前迎接,向南的窗户琉璃上,还泊着那弯明月,在树影间影影绰绰地亮着。我知道,窗下就是那张不足一米宽的小床,那时的火炉应当已经点燃了。树林里,只有我们俩,一个是铜铸的等身梭罗,一个是血肉之躯的孔子的老乡。没有一点扰嚷,我将右胳膊稳稳在搁在他向前伸出的左手上,脸对着脸,不到十公分的距离,似乎都能听到他均匀的呼吸。不知他看清了没有,我的不愿示人的伤痛?而我分明看到,他那丛生的胡须里,正藏着一直没有融解的忧郁。
(作于2015.11.19日)
大自然就在那里
梭罗小木屋复制品
每一次去瓦尔登湖,都要去梭罗小木屋的遗址转转、坐坐。遗址就在湖边的一个折转处,走过一座窄小的木桥,几步路就到了。屋是没了,基础的痕迹还在。倒是痕迹的旁边,堆起着世界各地游人放下的石头,大小不一,粗细有异,不少的石头上还写着五花八门的字。不管有字没字,这些石头就是人类的心迹,在忧苦里与梭罗、也与《瓦尔登湖》发生着或深或浅的共鸣。尤其是间杂其中的撰着中文字的石头,惹我留意,也顿生亲切。其中有一块写道:“忏悔吧,大自然就在那里!”
我们对于这个看似简单而又短暂的人生,对于他的那本并不多厚的书,有着浩繁却又几乎是单一的解读,似乎他就是一位崇尚宁静的隐士,躲在自然里心平气和地写着《瓦尔登湖》罢了。
生死于十九世纪的梭罗,却在二十、二十一世纪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这是连他自己也未曾料到的(《瓦尔登湖》出版的时候是那样的寂寞,不只是冷遇,还有误解、讥讽与贬斥)。为什么会如此?是人类共同的困境,越来越煎熬着也威胁着人类与人类生存的这个地球。他是一位先知,在“现代社会”的初期便焦灼地发现了这样一个困境:物质的“现代社会”,正在扭曲、异化、毒害着人类的精神与心灵;本是大自然中一员的人类,正在走向背离自然、奴役自然、从而成为大自然的暴君并最终将要毁坏这个地球也毁灭了自己的绝境。他说:“他们会为了一杯朗姆酒出卖他们所享有的那一份自然之美。”他不是美国文艺复兴的领袖,领袖是爱默生。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从大自然中认识真理——曾经在梭罗那里发生过热烈的响应,并对梭罗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与爱默生不同的是,梭罗更是一个践行的战士。他径直走进大自然里,以热烈的爱,与其同呼吸,具体地发现美,发现大自然无穷无尽的细节,发现大自然自由的真谛,从而也就发现了一条救治心灵、挽赎精神、让人成为“完整的人”的道路。
那时的他,还在庆幸,庆幸人类还无法飞翔,不能像糟蹋大地一样地糟蹋天空,不能像砍下树木一样地砍下云彩。而今,天空、海洋也已被人类糟蹋,而人类自己的心灵与精神,更在走上堕落的深渊。大地之殇,天空之殇,海洋之殇,人性与心灵之殇,难怪梭罗小木屋遗址旁的那堆世人堆放的石头,是那样五花八门的沉重与悲悼、怅惘与忧伤。看来,他的那句“人是一切进步的宿敌”(1858年4月3日梭罗日记),不是没有来由的。
一次次地行走在瓦尔登湖畔,就觉得这个只活了45岁的人并没有死,他总在天真而又执拗地给我说:大自然就在那里。
(作于11月22日晨五时至七时)
作者:李木生,中国著名作家,二马看天下特邀专栏作家,二马中国梦精神家园教育资源群成员
责编:冬戈一箫
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二马看天下”,查看更多精彩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