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观后感启示》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1 22:26

怎么写《观后感启示》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观后感启示作文注意事项》
在撰写观后感启示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观点明确:
一、选题要恰当
1. 选择自己感兴趣、有感悟的题材,这样才能在写作过程中保持热情。 2. 遵循作文要求,确保所选题材符合题目要求,避免偏题。
二、结构要清晰
1. 开头:简要介绍所观作品(如电影、书籍、讲座等)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作品类型、主要内容等。 2. 主体:围绕作品主题,结合自身感悟,阐述以下几点: a. 作品的核心观点或主题; b. 作品的艺术特色或表现手法; c. 作品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d.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将作品中的启示应用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3.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作品对自己的影响,并提出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三、观点要明确
1. 确保观点鲜明,避免模棱两可。 2. 论证充分,用事实、数据、名言等支撑观点。 3. 避免主观臆断,确保观点有理有据。
四、语言要生动
1. 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2. 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

历史性成就的深刻启示

2019年是一个历史性年份,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深层次思考?透过刚刚落下帷幕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我们可以从历史深处、人心深处聆听到生动。

行稳才能致远。70年来的辉煌成就,起自于优势鲜明、独具特色的治国安邦之路。从体现历次党代会和重要中央全会的巨幅照片,到150个激动人心的“新中国第一”,再到蔚为壮观的英雄模范人物墙,70年大型成就展犹如一个“历史走廊”,浓缩呈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艰苦奋斗实现的伟大跨越;又如一个“时间隧道”,深刻见证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70年巨变告诉世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能够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民生活由贫穷落后到富裕幸福的变迁史。成就展上,几个家庭场景格外引人注目。上世纪50年代的婚房里,一张土炕、一个梳妆盒、两三件简单家具,几乎就是全部家当;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冰箱、电视、电扇开始出现;进入新时代,安居住宅中液晶电视、空调等现代家电一应俱全……70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不仅有关乎国家发展道路的“宏大叙事”,更有实实在在改变百姓生活的“微观巨变”。“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充分说明,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福祉是改革发展的旨归。

“要打牢爱国主义的基础,就要了解历史。”70年大型成就展的价值就在于,不仅记录着时代、再现了历史,更凝聚了人心、启迪着未来。展览现场,时常会看到全家人集体观展的场景:青年人搀扶白发老人,小两口手牵天真幼童,一起会心察看讲述历史过往的老照片、老物件。对孩子来说,这是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堂,自信气质从此播下种子;对青年人来说,展览标注出个人奋斗的历史坐标,胸中的家国情怀更为激荡;对老年人来说,展览更像是一台穿越历史的时光机,为流金岁月打上奋斗有我、见证有我的注脚。参观成就展的过程,是一次精神洗礼、一种历史传承,把每一个中国人紧紧凝聚在一起。

“置身其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时代的巨大进步、社会的飞速发展”“看到新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自豪感是忍不住的”……在成就展网上展馆,浏览者纷纷写下肺腑感触。从隆重颁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到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一系列庆典活动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中华儿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为一路走来的不平凡历程而感慨,也为取得的不平凡成就而自豪,更对迎面而来的新征程充满期许。从过往经验中汲取前行的智慧,从历史积淀中激发奋进的力量,增强“四个自信”,向着未来奔跑的步伐将更为坚定和勇毅。

告别2019,迎来2020,新的波澜画卷正待舒展。怀着新中国70年大庆的喜气劲、蓬勃劲乘势而上、团结奋斗,在新的一年创造新的更大业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必将势不可挡、充满辉煌。

《 人民日报 》( 2020年01月01日 03 版)

习近平的青春故事对新时代青年有何启示?

百余年前,梁启超曾发出“少年强则国强”的呼喊。举国战“疫”之时,中国青年一代用自己的方式隔空呼应,镌刻下了属于他们的时代印记。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族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高度赞誉。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在2020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这样点赞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通过考察、座谈、回信等各种方式同广大青年交朋友,说知心话,关注青年成长成才,对青年给予勉励与寄望。

美好的五月,芳华吐露、春意盈盈,人民网带您一道从青年朋友的知心人习近平的青春故事出发,感悟其中的深刻启示。

立鸿鹄志,砥砺追求理想信念

1972年,插队回京探亲时的习近平。图片来源:新华社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到:“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每每与青年对话,习近平无不嘱托青年“立大志”“坚定理想信念”“担当复兴大任”,言之谆谆,意之殷殷。回望习近平的青年时期,正是在梁家河村里树立的远大理想指引了他日后的人生方向,“为民做实事”的信念萌生、扎根生长并且在创业奋斗中不断升华,他向着目标一步步砥砺走来。

1973年上山下乡时期,习近平(左二)在陕西延川县。图片来源:新华社

1969年年初,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离开。“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习近平在2002年发表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深情回忆。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再次回到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时,他动情地说:“人生,我的第一步迈出来,就是到咱们梁家河,在这里选择了我的道路。我从那个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2015年在英国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讲话时,习近平再次提到了自己年轻时立下的信念,“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为民做实事”,质朴而又铿锵有力。从梁家河到正定,从福建到浙江,从上海到中央,习近平挑起了越来越重的担子,但更多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他心中的这份“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的理想初心从未改变。

扣好扣子,树立正确价值观

“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的座谈会上用第一粒扣子比喻青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中提到,在习近平五六岁的时候,母亲就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可以说,从孩童到青年,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习近平的价值观养成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习近平在回忆如何过插队“劳动关”时,谈到了干过革命的姨姨、姨父对他说过的话,“那时我们都是往老乡那里跑,现在你们年轻人,还怕去,这不对”“我们那个时候都找机会往群众里钻,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当然要靠群众”。习近平听了他们的话,回去以后努力跟群众打成一片。“一年以后,我跟群众一起干活,生活习惯,劳动关也过了。”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位置,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年,习近平13岁。谈起这段往事,习近平曾说:“我当时正上初一,政治课张老师念了这篇通讯,我们当时几次都泣不成声……”从一名初中生,到县委书记,再到中国最高领导人,前后50余年,习近平心中始终铭记着这个名字:焦裕禄。

2009年4月1日,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期间与干部群众座谈时曾表示:“我们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就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造福人民群众。”焦裕禄精神犹如一盏明灯,从少年到青年成长、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让习近平从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成熟稳重、富有韬略、勇于担当的百姓领头人。

知物由学,求真学问练硬本领

1983年,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前排居中),临时在大街上摆桌子听取民众意见。图片来源:新华社

青年时期,又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广大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不懂就学,不会就练,没有条件就努力创造条件”“希望广大青年珍惜大好学习时光,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更好为国争光、为民造福”“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习近平从不忘叮嘱广大青年上下求索,去求真学问、练就硬本领,珍惜韶华、不负青春。

习近平常常提到“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青年时期,他在艰苦条件下读书学习的诸多故事为人传颂。2013年,在五四青年节主题团日活动中,习近平现身说法:“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2014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回忆起自己30里借书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后来他又走了30里路来取回这本书。”

在当年村民和知青眼里,习近平“爱读书”“懂得很多知识”“是个有文化的人”。经常去习近平所住窑洞里串门的王宪平回忆:“他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他就点一盏煤油灯看书。当时的煤油灯很简陋,把用完的墨水瓶里灌上煤油,瓶口插个铅筒筒,再插上灯芯,点燃了照明。近平就拿本书,凑着那点儿亮光看书,因为离得太近,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近平每天都要看到大半夜,困得不行了才睡觉。”除此之外,他还潜心学习生产劳动方面的技能。1974年,他在报纸上看到四川农村办沼气,意识到这可以解决梁家河缺煤少柴的问题,于是他和其他大队代表亲自去四川学习办沼气技术,回来后动员村民组建办沼气的施工队。后来,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梁家河村拥有了第一个沼气池,逐步解决了村民照明、做饭和取暖的问题。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不断滋养着他治国理政的大智慧。

勇立潮头,在实践中创新创造

1988年,习近平在农村调研时参加劳动。 图片来源:新华社

“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习近平鼓励年轻人做时代弄潮儿,在实践中创新创造,“广大青年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他多次要求党和政府要给青年创新创业创造有利条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积极引导青年,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创新创造、建功立业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2015年1月,习近平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当谈到自己当年在河北省正定县的工作经历,习近平说:“我当年到了正定,看到老百姓生活比较贫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形,心里很着急,的确有一股激情、一种志向,想尽快改变这种面貌。”习近平经常骑着一辆老式凤凰牌“二八”自行车,奔波在正定县的乡间田野,穿梭于滹沱河的南北两岸,扎实调研、听取群众意见。

刚来的时候,正定头戴粮食高产县的帽子,却连温饱都没解决,习近平调研分析指出:“咱们实际是个‘高产穷县’”,果断提出向上级反映,争取减少一部分粮食征购的想法。面对分配上搞平均主义、社员出工不出力、生产效率低下的状况,习近平力推农村改革,在习近平的倡导下,1983年1月,正定在河北开创先河,全面推行包干到户责任制办法。两三年时间,全县农业总收入翻了近两番。“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大搞农工商、农民变工人、离土不离乡。”“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加工什么。”习近平提出的“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让所有人耳目一新,更让正定实现了“利城富乡”。

而立之年的习近平用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大刀阔斧的步伐,以勤劳实干开启了正定改革开放的时代新篇。现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号角全面响起,全国各族人民奔走在圆梦路上,这为广大青年创新创业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机遇。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广大青年以青春之我开拓进取助力中国梦,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正是习近平的期许所在。

青年习近平将火热的青春热血洒在了祖国大地,献给了人民群众,给广大青年朋友树立了榜样。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习近平强调: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新时代的青年们,请接好历史的接力棒,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文中部分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副刊推出的《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新华社、学习时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选载等)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