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2 18:57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活动组织形式作文:注意事项与写作技巧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活动日益丰富,活动组织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撰写关于活动组织形式的作文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题与立意
1. 关注社会热点:选择具有时代意义、贴近生活的活动组织形式,如公益活动、文化节、体育赛事等。
2. 突出个性: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可以从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角度去探讨活动组织形式。
3. 有深度:挖掘活动组织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使作文更具深度。
二、结构安排
1. 开头:简洁明了地引出活动组织形式,点明中心思想。
2. 主体:分层次、有条理地阐述活动组织形式的特点、优势、不足等,可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3.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活动组织形式的重要性,提出建议或展望。
三、内容充实
1. 丰富案例:通过具体案例,展示活动组织形式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2. 分析比较:对比不同活动组织形式的特点,突出其优势和适用场景。
3. 深入挖掘:探讨活动组织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使作文更具深度。
四、语言表达
1. 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2. 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啰嗦
相比较为正式的课程和案例开发,
“经验分享”的应用场景多、形式灵活,示范效应较强,
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但打造一场成功的“经验分享”并不容易。
《培训》杂志微信公众号特约作者张宏娜老师,将从选题、分享人选、内容、氛围、总结等维度出发,与我们分享她的成功经验。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往往因其“小”,而容易被人忽视,掉以轻心;因其“细”,也常常使人感到繁琐,不屑一顾。但就是这些细节,往往是分享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和突破口。
选题:组织意志+个人问题
经验分享活动的出发点往往是管理需求,但选题仍要考虑学员的兴趣,找到两者的结合点。
从组织角度来说,出发点一般是推广业务管理经验、树立标杆、传递价值观等“组织意志”。
而学员较为关注如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升绩效、提升职业价值等“个人问题”。
只有对两个方面都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准确把握二者结合点。
以业务经验分享为例,在选题时,可以从业务重要性和员工工作难度出发,以下图所示,位于左上角的选题,就是最理想的。
明确了主题后,我们要为这场分享取一个“接地气”的名字,应尽可能具体、聚焦。内容越宽泛对分享人的要求越高,把握不好容易显得空洞。
例如:
(1)X类业务经验
(2)X(具体)业务经验
(3)X(具体)业务在那个环节/问题上的经验
可操作性排序为(3)>(2)>(1)。
分享人:有能力说+有意愿说
分享人能力要素:
业务管理经验分享
以业务管理经验分享为主的题目,还应注意:
分享人的经验和方法应体现组织导向性,至少不冲突。例如销售经验分享,需考虑优秀销售人员是否遵照组织倡导的销售和服务理念取得的优秀业绩等问题。
对于管理经验分享,成功的管理者往往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和表达习惯,组织者可多渠道侧面了解,确定与活动目标一致再发出。
树立标杆团队或个人的分享
以树立标杆团队或个人为主的题目,还应注意:
以团队为标杆的分享,该团队和个人具备较为突出的优势,并且能体现组织意志和价值观;除了由团队负责人分享以外,也可团队内相关的其他人员“组团”分享,便于展示团队全貌和他们之间的协作关系。
以个人为标杆的分享,除了个人业绩、职业历程以外,爱好广泛、性格鲜明等个人特质(比如既是销售冠军、又是健身达人等)也有利于打造丰满的人物形象,达人引起学员共鸣。
分享内容:与分享者一起梳理“剧本”
分享内容如依赖分享人自行准备,则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如果将分享活动比作一场演出,内容就是剧本。组织者如果有能力引导分享人将内容进行挖掘和梳理,则可以极大提高分享质量。
第一步:访谈+引导
对分享人进行初步访谈,重点挖掘学员工作中的难点、困惑问题,引导其分享主题讲述尽可能丰富的故事和案例。
访谈
访谈以开放式提问为主,注意对细节的追问,以获取信息为主要目的:
请简单介绍一下您的职业经历。在此期间您经历最大的转折点是什么?当时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您是如何克服的?
您在XX方面的业绩非常突出,您认为主要是因为您在哪些方面努力呢?具体是怎么做的?
如果遇到XX情况/XX类型的客户,您一般如何应对,结果又是如何?请举一个您印象较深的例子。
(示例)
第二步:拆解+重排
对分享内容进行筛选、梳理,通过对案例内容的拆解、重排,按照一定的逻辑展开。
分享内容看似随意、有感而发,但内容仍需要有内在逻辑作为主线。以“XX产品业务经验分享”的内容结构为例:
第三步:再次优化,成为分享人自己的“故事”
协助分享人根据自己的表达习惯,对内容的细节再次优化,讲好“故事”。
让讲述更有吸引力的方法
内容要具体:在围绕主题的前提下,对案例/事件的细节进行渲染和描述,将学员带入情境之中。
情节有起伏:适当设置悬念,避免平铺直叙。
增加“共情”元素:适当加入一些比如当时遇到的困难、失败的经历、低潮期心里活动等,能够跟学员拉进距离的“元素”。
熟悉分享内容:对演讲经验不特别丰富的分享人来讲,这一条最容易实现也能保证最基本的效果,在熟悉内容的基础能避免怯场、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第四步:找一个“推动者”
若组织者或的其他主持人能对内容有足够的把握,可以在内容中设计总结、引导、提问环节,帮助分享人将内容更自然地输出。
组织者/主持人的主要作用
总结前面的分享内容,引导提问引出后续话题,保证分享人输出不偏离主线。
在互动等环节中,分享内容如有与活动目的不吻合、工作方法等不准确的地方,及时补充说明,加以修正。
调动分享人和学员情绪,引导互动、维持交流秩序。
上述流程对组织者要求较高,一方面工作量增多,另一方面组织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访谈、萃取等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主题的重要性、分享人的经验值等情况适当做调整。
营造分享氛围:多渠道+多维度
“氛围”是一种抽象的感受,做好下面几个工作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分享交流氛围。
前期宣传预热,传达分享人闪光点、分享主题的关键点,吸引学员关注。
信息表达&情绪感染
信息表达和情绪感染是影响分享氛围的最主要因素。其中,最关键的是分享人诚恳的态度和开放的分享意愿。
学员很容易分辨“干货”还是“水货”。比如,在交流环节,有学员提问“XX产品有XX方面的问题,客户不满意怎么办?”如能直面问题,即使无法给出一个完美解决方法,也会让学员感受到分享人诚恳的态度,进而提升对整个内容的认可程度。
培训环境
对于现场活动,场地的选择更倾向于紧凑的空间;按鱼骨型摆放桌椅,或仅提供椅子围绕分享人摆放;物料布置方面丰俭由人,风格以轻快、放松的风格为佳。
对于线上活动,线上平台稳定、顺畅是基本条件,尤其是双向交流功能(文字或语音)非常重要。一般在分享结束后会有交流环节,虽然提问人数占学员总比例不高,但问题往往非常具有代表性,学员通过提问、听分享人自己或他人的提问都会提升参与感,对整个分享活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外,提升图像效果、适当布置直播间加入视觉元素等,也对提升项目效果有帮助。
总结提炼:“画龙点睛”
分享活动较一般的课程内容更为发散,并且如果氛围比较活跃,互动环节可能产生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因此,活动结束之后的提炼总结可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产出的材料可以是图片,也能是微课。内容可参考课程开发的方法进行结构化梳理,也能整理为问题列表形式。
分享活动与案例开发有相似之处,又存在一些差异。一方面,在内容萃取和挖掘上,经验分享可以借鉴案例萃取的方法,增加分享内容的深度;另一方面,分享活动包含策划、开发、运营等全流程,需要组织者对各个环节都有精准的把控。
本文来源于“培训杂志”微信公众号(ID:trainingmagazine),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投稿请联系:editor@trainingmag.com.cn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