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3 19:4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巴黎圣母院主题思想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思想:首先,要明确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 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的冲突 - 艺术与信仰的融合 - 爱情与牺牲 - 社会阶层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 善恶斗争与道德抉择
2. 突出主题思想的独特性:在众多关于巴黎圣母院的主题思想中,要找出自己独特的观点,避免与他人雷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结合现实社会现象,探讨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 从不同文化背景出发,分析作品在跨文化语境下的意义 - 结合历史背景,阐述作品对历史发展的贡献
3. 丰富论据:为了使文章更具说服力,需要从多个角度论证主题思想。以下是一些建议: -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卡西莫多、埃斯梅拉达等,探讨其性格特点与主题思想的关系 - 引用作品中的经典语句,如“爱是盲目的,但爱情是明亮的”等,佐证主题思想 - 结合作品中的情节,如卡西莫多对埃斯梅拉达的爱情,探讨爱情与牺牲的主题
4. 注意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有清晰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并称为十九世纪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宗教、社会、自然”三部曲。
其中《巴黎圣母院》于1831年出版,是年雨果29岁。书中描写了一对同一时间出生,一个极美的女孩和一个极丑的男孩一生坎坷悲惨命运的故事。
小说以1482年的巴黎为背景,倡导对比美学的维克多.雨果在这部著作中大量运用极致的对比手法。
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丝梅拉达与丑陋的驼背敲钟人卡西姆多的对比;卡西姆多丑陋的外表与单纯善良的内心对比;披着神职人员外衣、道貌岸然,内心却邪恶、卑鄙、自私、残忍的教士孚罗洛;卡西姆多外丑内善与孚罗洛外善内恶的对比等等。
小说所涉及的方面包罗万象,从历史、人文到建筑、时尚;从法国国王到地沟老鼠,涉及的人物从贵族、平民到被视为低贱的吉普赛人;职业也从骑士、教士、诗人到吉普赛流浪艺人等等,显示了29岁的年轻作者深刻的思想与渊博的学识。
“宿命”是《巴黎圣母院》的一个重要主题。尤其对于现代人来讲,这不是一个神秘、浪漫甚至带着“凶兆”(作者言)的无法捉摸的古代思想,这是千百年来古人对于生命探讨得到的真实答案。
故事开始前的一段文字,说明了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因由——刻在巴黎圣母院阴暗墙角的“ANARKIA(宿命)”。
“几年前,本书作者去圣母院参观,更确切地说是追踪觅迹,在两座钟楼之一的暗角墙壁上,发现这样一个手刻的词:ANARKIA。这几个大写的希腊文字母,由岁月侵蚀而发黑,深深嵌入石壁中,其形貌和笔势,不知如何借鉴了哥特字体的特征,仿佛特为昭示这是中世纪人之手写下的,其中所包藏的难逃定数的命意,尤令作者凛然心惊⋯⋯刻在圣母院晦暗钟楼上的神秘文字,及其惨然概括的未知的命运,就这样湮没无闻,如今仅余本书作者不绝如缕的追怀了。在石壁写下这个词的人,几百年前就消逝了,历经几代人,这个词也从大教堂的墙壁上消逝了,就连这座大教堂,恐怕不久也要从地球上消逝。本书就是基于这个词而创作的。”
美丽的爱丝梅拉达是个私生女,出生不久就被吉普赛人从母亲处偷走,换上一个丑陋驼背的男婴。母亲无法忍受女儿被偷换的厄运,便把丑婴丢弃在巴黎圣母院大门外。
被偷走的女婴作为吉普赛人长大,而被丢弃的男婴也被巴黎圣母院的教士孚罗洛收养,成为圣母院的敲钟人。
故事中的几位主角,就这样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有了人生第一次的命运交集。
17年后,命运交织的人们从社会各个不同阶层、不同领域汇集在“巴黎圣母院”这个舞台,展开他们各自不同的却是命定的人生。
其中几位,甚至为了彼此划下了生命终结的符号。爱丝梅拉达因她所爱的皇家骑士菲比斯而死;孚罗洛因爱丝梅拉达与自己的养子卡西姆多而死;卡西姆多因自己所爱的爱丝梅拉达与孚罗洛而死;巴格特(爱丝梅拉达的母亲)因爱女而死⋯⋯
缘由一个“ANARKIA”的刻字,作者创作了这个比真实还真实的史诗般的文学巨著。天才的雨果,把纠缠于命运之中人们的悲凉凄苦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连阴毒的教士孚罗洛内心世界的痛苦都描述得细致入微。尤其对修女巴格特的描写,更是令人感叹命运的残酷。
巴格特痛失爱女后进入修道院隐修,多年后,她因对吉普赛人的痛恨指认爱丝梅拉达为巫女,甚至协助士兵抓捕爱丝梅拉达,而在爱丝梅拉达被抓捕的前一刻,她发现了事情真相——这位被她痛恨的吉普赛少女其实正是她当年失去的爱女⋯⋯
她的行为直接造成女儿被绞死,她自己也因爱女而死。
《巴黎圣母院》的故事,展现出人类为情所困时的苦痛无助,虽经奋力挣扎,最终却逃不过命运的束缚。
这种“宿命”的理念,在东方并未有如西方思想中的阴暗晦涩。自古以来,东方人就信奉轮回转世、因果报应。一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涵盖了对人生一切际遇的应对。秉持着善念待人处事,自能了却怨缘、结下善缘。
除此之外,维克多.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一如既往地秉持他“宗教并非信仰”的理念,在作品中抨击教会中那些虚伪丑恶的部分,显示出教会修道院也并非清修之地。
作为巴黎圣母院的神职人员,孚罗洛并未有真正的信仰,他甚至喜欢研究与神学对立的科学。从这点看,教会里的神职也就是社会上的一种职业而已。
巴格特修女的身世也说明了教会本身并不能引人向善。多年在修道院隐修的巴格特,从始至终都未学会神所教导的宽容、慈善。她痛恨伤害过她的吉普赛人,她秉持着报仇的心态去伤害别人时,伤害的却是自己的女儿。
人的信仰是发自内心的,只有改过向善一条路,才能改变人的命运。这一理念,在多年后雨果创作的另一部文学巨著中,得到了彻底的贯彻
法国当地时间4月15日19时,巴黎圣母院失火,塔尖毁之一炬。“卡西莫多失去了他心爱的姑娘,也失去了他的玫瑰花窗”,全世界为之惋惜。
巴黎圣母院耸立在塞纳河的西堤岛上,是法国巴黎的地标性建筑之一。西堤岛是巴黎的中心,也是巴黎的历史发源地。“巴黎”这个名字,最早来源于公元前3世纪西堤岛上的渔民巴黎斯人(Parisii)。
巴黎圣母院外观
巴黎圣母院不仅珍藏着大量13-17世纪的古老艺术品,其本身更是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精品,以哥特式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多数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厚实的墙壁、阴暗的空间,使人感到压抑。巴黎圣母院冲破了旧的束缚,创造一种全新而轻巧的骨架,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空间升高,光线也更加充足。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
法国画家达雅克·路易·大卫创作的油画《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在西方美术史上,哥特代表了一个时代,是中世纪文化艺术的高峰。“有人说中世纪是黑暗时代,其实不是这样,哥特式建筑的出现恰恰是中世纪生产力高度发展后取得的成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张敢介绍说,除了哥特式建筑风格外,巴黎圣母院的雕塑和绘画也极具特色,法国画家达雅克·路易·大卫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就真实记录了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还有那些栖息在钟楼上的怪兽雕像“思提志”(stryge),若有所思地凝望着巴黎,津津有味地坐观物转星移。
巴黎圣母院钟楼上的怪兽雕像
说到巴黎圣母院,不得不提到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在1831年创作的同名长篇小说。“大约两年之后,人们在埋葬死刑犯的地穴发现了两具骷髅。一具是一个女子的,另一具骨骼歪斜,以奇特的姿态抱着女尸骨。人们想把他从他所搂抱的那具骨骼分开来时,他霎时化作了尘土。”小说主人公卡西莫多至死不渝的爱情让人唏嘘,《巴黎圣母院》中美与丑、善与恶的形象深入人心。
剧作家吕克·普拉蒙东在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里写道:“大教堂撑起这信仰的时代/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人类企图攀及星星的高度/在彩色玻璃和石块上面/镂刻下自己的事迹。”近年来,雨果的这部小说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也因此成为全人类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之一。
“巴黎圣母院是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学,是我们生活的中心,是我们测量距离的起点;是无数书籍、油画;是所有法国人的大教堂,即使是从未来过的人。它的历史就是我们的历史……”巴黎圣母院失火后,法国总统马克龙立即表示要集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重建圣母院,这是“我们的命运”。
“法国有一个特点,就是在遇到危机的时候,在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总能表现出绝地反击、起死回生的巨大勇气。”外交学院外语系教授李旦认为,重建象征着法国精神的巴黎圣母院,既是法国面临的巨大挑战,也需要整个欧洲乃至全人类共同付出努力。因为守护共同的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所在。“希望法国表现出他们在历史上一再表现出的勇气和决心,齐心合力战胜这些困难,实现浴火重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小宁)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