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忠观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3 21:56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忠观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忠观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忠观后感要围绕的主题是什么。忠观可以涉及忠诚、忠诚度、忠诚行为等方面,确保你的作文主题明确,有针对性。
2. 深入思考:在写作之前,要深入思考忠观的内涵和意义。了解忠诚在不同领域、不同情境下的表现,以及忠诚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价值。
3. 选择素材:根据你的主题,选择合适的素材来支撑你的观点。可以从历史、现实、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剧等角度选取素材,丰富作文内容。
4.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忠观后感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忠观的背景和意义;主体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阐述你的观点和论据;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忠观的重要性。
5. 论证有力:在论述过程中,要运用事实、数据、事例等论据来支撑你的观点。注意论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避免使用虚假、夸大或片面的信息。
6. 语言表达:忠观后感的语言表达要准确、生动、有感染力。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引用等,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7. 观点鲜明: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

开山岛上不灭的灯塔:追记海防民兵王继才

来源:解放军报

王继才生前在开山岛留影。郭丁虎 摄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的小岛上,一个定格于58岁的生命,在这里无悔燃烧,照亮了海天间的哨所,也照亮了许多人的心。

王继才,一位普通的海防民兵,生前受到习主席亲切接见,其先进事迹受到习主席高度评价。

7月27日,王继才执勤时突发疾病,在他坚守32年的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上,永远闭上了眼睛。习主席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生前,王继才常说:“我要永远守在开山岛,守到守不动为止!”他用生命,兑现了这一朴实的诺言。

“我是民,也是兵,身为民要守护家园,作为兵要保卫祖国。我只是尽了一个民兵的基本义务”

开山岛位于黄海前哨,距离最近的陆地灌云县燕尾港12海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39年,侵华日军就以这个小岛为跳板侵占连云港。

开山岛曾由海防部队驻守,1985年部队撤编后,设立开山岛民兵哨所。这座小岛无电无淡水,不适宜人长期居住,先后上岛的10多位民兵都不愿长期值守。1986年7月,时任县人武部政委找到26岁的基干民兵王继才,问他是否愿意上岛守哨。

听清任务,王继才首先想起曾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舅舅对他说过的一番话:“你们这代人一定要守住领土。如果国防需要你出力,你得上!”于是,他一口答应下来,瞒着家人上了岛。

王继才上岛48天后,事先不知情的妻子王仕花找上了岛。看到丈夫独自一人守在连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她心疼地劝他回去。

王继才说:“你回去吧,我决定留下!你不守我不守,谁守?”他把妻子送下岛,没想到20多天后,王仕花辞去小学教师的工作也上了岛。就这样,王继才夫妇开始了“一座岛、两个人”的守岛生活。

开山岛素有“石多泥土少,台风时常扰;飞鸟不做窝,渔民不上岛”之称。岛上夏天格外湿热,没有电扇空调的日子,他们就睡在房顶上吹海风;冬天冷风刺骨,他们就住进防空洞里避风。天长日久,俩人都患上风湿性关节炎和严重的湿疹,医生说,只有离岛才能根治。

遇上台风,船只停航,小岛就成了孤岛。有一次大风一连刮了17天,岛上的粮食吃完了,只剩下半桶淡水,他们用背包带拴在腰间,顶着狂风在礁石上捡海螺充饥,就这样撑了3天,才等到送给养的船只上岛。

2000年后,“夫妻哨所”的故事逐渐广为人知,开山岛成为省市县的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岛的参观见学者总会问王继才为什么能坚守小岛这么久?他常说:“我是民,也是兵,身为民要守护家园,作为兵要保卫祖国。我只是尽了一个民兵的基本义务。”

“我是子,也是父,子要尽孝,父要尽责。但我的家人都理解,忠是最大的孝和责”

2015年2月11日,军民迎新春茶话会在北京举行,习主席在茶话会前亲切会见全国双拥模范代表。座谈时,王继才就坐在习主席身边。

习主席亲切地询问王继才家人的情况、开山岛的情况,还拍着王继才的肩膀说:“守岛辛苦了,祝你们全家新年快乐!”王继才语气铿锵:“请主席放心,我一定把开山岛守好!”

从北京回到连云港,王继才向儿女传达了习主席的祝福,又来到父母坟前,汇报北京之行的荣光。

32年,王继才夫妇仅有两次离岛过春节,一次是母亲80岁大寿那年,一次是儿子考上大学那年。其余的春节,他们都是在岛上守着收音机和看不清画面的电视机度过的。

守岛期间,王继才的父母先后病重离世,他都没能守在身边。母亲生前常对他说的那句话,让他一直既愧疚又感动:“你为国家守岛,做的是大事,你不在妈身边,妈不怨你。”

女儿王苏两岁时,王继才夫妻俩就上了岛。因为平时疏于照顾,他曾向女儿承诺,等她出嫁时,一定要回家为她办一场风风光光的婚礼。可当这一天到来,王继才食言了,他默默地隔海握着女儿的照片,把祝福埋在心里。

2009年,王继才被一家地方电视台评为新闻人物,他发表获奖感言时说:“我是子,也是父,子要尽孝,父要尽责。但我的家人都理解,忠是最大的孝和责。”

1987年7月,王仕花临产时正赶上强台风来袭,无法下岛。情急之下,王继才自己为妻子接生。当儿子发出第一声啼哭时,他瘫坐在地上也哭了。他给儿子取名“志国”,希望儿子和他一样,志在报国。如今,王志国已成长为一名现役军官,接过了保家卫国的钢枪。

“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守国门,开山岛虽小,但这是神圣领土,必须每天升国旗”

守岛32年,王继才夫妇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升国旗,一人当升旗手,一人当护旗兵,无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

早饭后,他们环岛巡逻一圈,在各个点位观察测量后,走进哨所观察室,用望远镜扫视海面。19时,他们再巡岛一遍,撰写当天的海防日志,向上级指挥所报告情况。32年来,11000多天,这样的工作流程重复了11000多次。

刚上岛时,一盏煤油灯、一个煤炭炉、一台收音机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这些年,连云港市、灌云县两级政府都很重视开山岛的建设,不仅修缮了营房,还配了各类设施设备。

2008年春节前夕,江苏省军区给开山岛送来一台小型风力发电机,王继才和妻子第一次在岛上看上电视。除夕夜,王仕花在海防日志里写道:“我们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非常高兴。”无奈发电机经不住大风,不到半年就“罢工”了。2012年,县里又给小岛安装了小型太阳能发电站,但仍受天气影响,无法不间断工作。2015年5月,在连云港市供电公司的支持下,一个风光储一体化的发电项目终于登上开山岛。

岛上风大湿度大、阳光强烈,国旗容易褪色破损,必须经常更换。曾有人对王继才说,两个人的小岛,升不升国旗无所谓。他很坚决地说:“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守国门,开山岛虽小,但这是神圣领土,必须每天升国旗。”

2012年元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了解王继才的事迹后,专门从北京送来一座钢制移动升旗台和一面曾在天安门广场飘扬过的国旗。王继才将这面国旗视若珍宝收藏。

有一次,海上刮起12级台风,王继才担心国旗被风刮跑,顶着狂风跑到山顶把国旗收起来。下山时,他一脚踩空,摔断了两根肋骨。养伤那段时间,他经常收听收看田径运动员刘翔的新闻。儿女问他为什么喜欢刘翔?他说:“我也说不清。刘翔在奥运会夺冠时披着国旗奔跑的情景,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个人小账算不过来的时候,就算一算国防大账,一算心理就平衡了”

很长一段时间,收听广播是王继才获知外界信息的唯一途径。32年来,他在开山岛用坏了20多台收音机。他平时收听最多的是时政新闻,他对妻子说:“虽然我们守在孤岛上,但我们得关心国家大事。”

每每听到海防形势有变化时,王继才就自觉加强巡逻,有时深夜还去巡岛一圈。他对妻子说:“这阵子,不多走一遍巡逻路,心里不踏实,睡不安稳!”

有些人以为,王继才常年守岛,报酬肯定不低。其实不然,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执勤、训练只有误工补助,没有正式工资。记者采访时看到王继才夫妇上世纪90年代的一份补助单。那时,他们每年的补助是3700元,平均每人每月154元。1995年,开山岛建起灯塔后,他俩因守护灯塔每年收入增加了2000元,但每人每月的补助仍不到300元。

那些年,同村人陆续富了起来,但王继才家常入不敷出。在上海跑运输的大姐希望王继才离岛去给她帮忙,并承诺一年收入三五万元。王继才犹豫过,但最终还是选择留下。

他常说:“小账大账怎么算?个人小账算不过来的时候,就算一算国防大账,一算心理就平衡了。”

在金钱面前,王继才一贯有自己的原则。有一次,一个“蛇头”私下上岛找到王继才,掏出10万元现金,要他行个方便,在岛上留几个“客人”住几天。王继才一口拒绝:“我是民兵,只要我在这个岛,你们休想从这里偷渡!”对方恼羞成怒,威胁要让他“吃罚酒”。他毫不犹豫地向县人武部和边防部门报告情况,并协助警方抓获了这名“蛇头”。32年来,王继才协助公安边防部门破获多起走私、偷渡案件。

在不法分子眼里,王继才是个不开窍的“铁疙瘩”,而在渔民眼里,王继才是“海上守护神”“孤岛活雷锋”。渔民晚上出海时,他会亮起航标灯;遇到大雾大雪天能见度低,他就在岛上设法提醒渔船绕道航行;过往渔民缺粮少药,他们就拿出自己的备用粮食和药品接济。有一次,一条渔船被海浪打翻,5名船员落入海中,王继才发现后,不顾风急浪高,冒着生命危险前去救援,把落水船员一一救上岛。(贝骁、单慧粉、蔡晓峰)

笔底万丈豪情 从边关春联品读戍边军人“清澈的爱”

笔底万丈豪情 心中万里河山

——从边关春联品读戍边军人“清澈的爱”

日土机务站官兵在海拔5000多米高原向全国人民拜年。

铁列克提边防连官兵攀上巡逻点位,让国旗在山巅飘扬。

阿里某边防连官兵雪中巡逻。

高原战士写的春联。

坐标:南沙永暑礁

坐标:北疆三角山

坐标:西藏甘巴拉

坐标:内蒙古某执勤哨

坐标:西藏昆木加

坐标:东海某舰艇

坐标:南疆神仙湾

坐标:北疆库克他乌

军人自有军人的情怀,边关自有边关的年味。

今天是大年初二,《中国边关》专版给您拜年!此时此刻,品读戍边人笔底的一副副春联,犹闻一曲曲“大风歌”。

与诗歌一样,对联是汉语最优美凝练的表达形式。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对联应时应物应景而写,沿袭循例,亦有不同的称谓。

比如,悬挂于楼堂庭院楹柱上的,厚重端庄,谓之楹联;时逢春节,姹紫嫣红,笔底之联亦染尽春色,当然就叫——春联。

春联是诗,韵律笔墨间率性飘逸地标识着戍边人的精神高度。

春联是志,浓墨重彩中表达着新时代边防军人的光荣与梦想。

春联是心,字句词语里延伸士兵青春与使命相连的心灵轨迹。

——编 者

是的,春天是一个动词。

尽管南北纬度相差50度,使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在同一时刻,呈现出不同的季节、气候状态。但是,这并不妨碍春天的脚步悄然而至、次第展开,绚兮烂兮地把祖国大地涂抹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无边春色。

然而,无论在哪一个纬度,都可以看见我们的官兵护卫春天的身影;无论在多么遥远的边关哨所,都会有一副副春联上摇曳着花团锦簇的春光。

“大地山河生笔底,九州人物出豪端。” 春联的叠韵酬唱,可以有一百种模式、一千种写法,但在雄关屹立的边防前哨,戍边人却有着自己的书写和表达。

一副副充盈着士兵心、男儿志的对联,或狂书风雪哨所,或张贴大漠营盘,或写就热带丛林,或走笔万顷碧涛……较之于名士俊耆的精雕细琢、曼卓风雅之笔,或许恰如棉布之于绫罗绸葛、柴扉炊烟之于钟鸣鼎食。但是,它们以独树一帜的审美价值张扬着军人的凛凛个性,意气风发地挥洒着边关男儿胸中的文化江山。

热血青春唱大风

“江汇于此,路始于此,海通于此。”黑龙江省同江边防线上,有著名的“三江口”自然壮景,有百年通商口岸的历史遗址,更有各族人民奋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岁月烽烟……

虽然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还没有到来,寒风冰雪依然遒劲威严,但边防一线的街津口哨所,营门的一副春联却引得人们驻足赏赞。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春天故事,官兵自有官兵的美学解读,当代戍边人的豪放风骨亦尽情地蕴含其中——

看一座哨所,固守三江,四方春色我来守;问几许男儿,戍卫百里,一身担当称风华。

横批:热血青春。

仗剑为文,壮歌春天。也许就写作技巧而言,联中的词与韵皆有可斟酌之处,谈不上什么超逸神骏。但一气呵成此联的年轻哨长诗兴犹酣,话语里那叫一个自豪:古人常说“诗言志”,我们边防军人随兴寄情创作的对联,为什么不能叫作“联言志”。

好一个“联言志”!且看年轻的戍边人是怎样抒情言志、笔纵豪意的。

狮子为吼虎为啸,各有各的威严。边防军人的志,从来都是黄沙百战穿金甲、沙场点兵射天狼。雪岭丛林、高原沙漠、蓝天海洋……由于各自据守阵地的地理位置、山川风物不一样,笔下借景抒怀之“景”,当然也就观山阅水各具特色。譬如,伫立于东海万顷波涛中的嵊泗岛,有一副刻在礁石上的对联,就是在飞溅的浪花中注疏卫国戍边之志的。

还是在20世纪50年代,我军掀起了干部下连当兵的热潮。开国将军许世友来到东海前哨的嵊泗岛,成为某海防连的一名普通列兵,留下许多佳话,大家至今津津乐道。同时,将军临别时写给连队的一句话,成为官兵们苦练保卫海疆本领的激励之言:“瞪大眼睛,保卫好祖国东大门。”

潮起潮落间,官兵们换了一代又一代,将军的这番话语始终是连队的决心与誓言。后来,年轻一代的官兵涌出一个新想法:咱们给将军笔力遒劲的题词配个掷地有声的下联,来个老兵新传岂不更好?一呼百应后,你言我语间,一副虎虎生威的对联便出现在连队——

瞪大眼睛,保卫好祖国东大门;攥紧铁拳,笑问谁敢兴风作浪。

横批:威镇海疆。

没有对祖国的热爱,就没有立志边防的信念。同样,没有对大自然之美的追求,就没有对山河之爱的深情。在边关看到的许多对联,笔底慷慨激昂之间,又以风雅之句、婉转之词,清韵脱俗地观照出新一代边防官兵的青春美韵、英雄风姿。

用山俊秀、水苍茫来描述内蒙古伊木河边防连的驻地一点不为过。这个位于祖国版图鸡冠顶端的连队,背靠大兴安岭,眼望额尔古纳河,风景的优美浪漫自不用说。由于国家关于保护森林和自然环境的一系列政策,这里方圆百里无村镇无居民,年轻官兵驻扎于此,难免有几分寂寞冷清。但是,他们在这僻远艰苦的环境里干出了响当当的成绩,获得的诸多荣誉表彰令前去采访的笔者赞叹不已。但更让我倾慕的,是他们在淡泊繁华中扎实践行强军梦的胸襟,远离喧哗却坚持放飞青春的风雅。连队那副对联写得真好——

山水清歌,吟疆土之美,千秋往事涌心头;男儿仗剑,卫国运之盛,纬武经文唱大风。

横批:义胆丹心。

无须用华丽之词去夸赞,但细读放吟,心头总是为之一热,因为里面不仅蕴含着戍边人情感的深度,而且包容着他们的精神志向对物质世界的思维和回应。

梵高说:“在自然界中,我处处发现感情和灵魂。”完全可以借用这句话来评说边防官兵的快意手笔,透过那质朴真挚的每一对每一联,都能够发现和解悟新时代戍边人的感情和心灵。

万里国境线延伸到了辽阔的南部边疆,便归属邻近的几个省区管辖。在广西和云南交界处,有一座大山将桂滇两省区隔开在山的两端。两个连队各自依山扎营、遥遥相望。虽然他们番号几经变更,上级不同、隶属关系不同,但有一点却完完全全地相同——保卫祖国边疆的使命与责任。

朝夕相处,并肩战斗。在保卫边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他们成为热血战友、铁打兄弟、最佳拍档。各自上级来连队,都一定会去另一个连队看看;但凡逢年过节喜庆事,跨省联欢聚会也是标配……一来二去,上级机关和当地老百姓,都习惯地把他们称为“兄弟连”;驻地的那座大山,也由此得名“兄弟山”。

所爱越山海,青春共此生。休闲时听官兵们唱歌弹琴,那些新潮时尚的曲调在边塞流淌着无尽的浪漫。但是,有一首老歌却始终是他们共同的最爱:《战友战友亲如兄弟》。爱就要抒怀,于是,他们将歌中的意韵写成同样一副对联,贴在两个连部门口——

兄弟山下兄弟连,血浓于水战友情,保卫边疆肩并肩;钢铁边防钢铁兵,肝胆相照使命重,强军征途心连心。

横批:战友加兄弟。

边关雄魂载史笔

对自然界而言,春天是一个季节。但对历史而言,并不是所有春天的来临都是纯粹的自然现象。边疆的历史从来都是国家历史的见证者,边防线上的一副副春联,总是通过意节铿锵的顿挫韵律,在赞美大好春光的同时,将那些沧桑凝重的历史融入军人的使命中。

“零丁洋里叹零丁”,这是深深嵌入岁月的忧患记忆,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泣血绝唱,以特殊的价值承载而成为千古名句。当年押送文天祥的船,由外伶仃洋经过。而在这片海域,与之相对应还有一个内伶仃岛。

在忧患重重的近代史上,这个丰饶优美的海岛竟然成了不设防之地。英国侵略者侵占海岛后,毫无廉耻地以此作毒贩子们屯集、转运鸦片的基地。今天,这里已经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守护海岛的边防官兵从来没有忘记那段蚀骨之痛。在边防哨所的门上有一副写于几十年前的对联,大家每年都将其重新抄誊张贴,年年岁岁、铭心而记、警示后人——

叹伶仃,故园泣血,愧对开荒拓土祖先深恩;爱伶仃,江山如画,不负民族伟业志筑铁壁。

横批:保我河山。

登岛那天,小雨如泪,伫立在对联前脸上的雨水都是热的。这是一副透着怆然悲壮之情的对联,但在满腔的愤慨中同时写下了军人的刚毅,这不屈的刚毅中凝聚着尊严,这高昂的尊严里蕴含着历史淬炼出来的坚韧与力量。

有一部电影叫《红河谷》,说的是1904年,英国为了“打开西藏大门”,派出侵略军以卑劣凶残的手段入侵西藏江孜的历史。“红河谷”当然是虚构的地名,但影片中讲述的古城堡、大峡谷等战斗,却是历史的真实。一座屹立在风雪中的“江孜宗山英雄纪念碑”,记录着西藏军民以命相搏的边疆保卫战。

雪白血红的历史可以拍摄成电影来讲述,但侵略者的铁蹄不可能再践踏高原雪域。江孜边防连把这样一副对联贴在训练场边,酣畅淋漓地表达着新一代戍边军人的历史观——

一部“红河谷”,用声光影像记录百年侵略者屠刀横行妄称“日不落”;一座“宗山堡”, 以枪炮硝烟宣誓今天戍边人披坚执锐挽弓“射天狼”。

横批:雪域壮歌。

当然,穿过时间隧道和历史场景,雄浑边关前留下的不仅是悲怆的回声,同样也有壮怀激烈的呐喊。

19世纪初,英帝国主义者武装抢占了我国云南怒江的片马地区,企图将高黎贡山山脉近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纳入其殖民版图。然而,当地的守备军队和各族人民同仇敌忾,用简陋的武器与侵略者展开了数十年烽燹抗争,终于夺回了祖先开垦的故土家园。

新中国成立后,在堪称“军事遗址”的高黎贡山关隘 “片马丫口”,我军边防部队派出一个排镇守这个常年风雪弥漫的边关要地,戍边官兵用忠诚和勇敢创造和续写着新的光荣。1963年,国防部授予他们“钢铁哨所——风雪丫口排”的荣誉称号。当年除夕风雪夜,周恩来总理亲自打电话到哨所拜年的故事,成为边防官兵永远的骄傲。

这样的哨所当然要有属于自己的对联,读这样的对联怎能不让人心头一颤——

勇无双,忠无双,片马丫口众壮士誓死抗敌英雄千古绝唱;苦不怕,险不怕,钢铁哨所好战士立志国防扎根风雪边疆。

横批:好山好水好男儿。

既然对联是应时应景之作,边防线上东南西北各个哨所的对联自然也是百花千朵齐放、各呈地域风采。可有一点却出奇的一致——所有对联里看不到一点楚泽行吟悲情愁绪,一丝孤吟怨怼的惨淡风月。

一位老边防一笑解题:有个军语叫“兵要地志”,边关者,利刃坚甲据隘道、高墙筑垒扼雄关之地。唯有铁板铜琶的“破阵子”,仰天长啸的“满江红”,才配得上这边塞要地。

新疆伊犁有一个边防连队驻守在“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其名字让人有种“穿越感”——黄旗马队。这个约130多年前就已命名的哨所,至今仍是大比例尺军用地图上的重要点位。当年清八旗中的正黄旗一支马队在这里安营扎寨,因而得名。正黄旗属八旗中的贵胄,可见这一段边境的重要。今天,边防部队延续这个百年老哨之名,称为黄旗马队边防连。

登临残留的烽火台、瞭望台遗址放眼望去,哨所左面是茫茫沙漠,右面的万亩浩浩芦苇荡。乘坐连队新型的边防巡逻车一路烟尘,遥想前尘往事、要塞沧桑,万千感慨不知从何说起。待返回连队,读到当门一联,直抒我之胸臆——

百年老哨,马队纵横威风凛凛历史烽烟卓然乃史;万里雄关,车轮驰骋锐不可当强军固防灿然新篇。

横批:山河雄魂。

剑犁和鸣写山河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祖国的壮美河山、家乡的锦绣田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带给边疆 “富而美”、“强而盛”的日新月异巨变,让边防官兵在时空叠影间,写作激情和灵感奔涌。对祖国的深爱挚情,对家国山河的一往情深,成为他们挥笔撰联时充盈着春天风韵的底色。

绿色情怀早逢春。在云南边疆的澜沧江上,一座国家级的水电站雄踞在峻险壮阔的大峡谷间。这里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糯扎渡。在当地拉祜族语中,“糯扎”即英雄。在拉祜群众眼中,电站的建设者和守卫者们都是英雄。

对于电站的守卫者——武警某中队官兵而言,在这个没有硝烟枪炮的阵地上,更多的时候他们都是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但是他们知道,守卫脚下的绿水青山就是在创造金山银山,包括澜沧江流域在内的边疆大地,已经历史性地告别了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这其中,就有电站守卫者的贡献。

于是,当云水盘桓间迢递来浓浓春意时,大坝的执勤哨位的门上贴出了新春第一联——

往事越千年,一江碧水一串明珠片片光明送富裕,脱贫奔小康;高峡出平湖,一座大坝一群士兵代代青春献边关,忠诚铸钢枪。

横批:山水卫士。

对这一副充满阳光灿烂般光明感的对联,完全可以不吝赞扬之词,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更巧妙的是上下联开头皆借用了领袖的诗句,成为全联的点睛之笔。

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喜讯如扑面春风传来时,品读此联更是有一种“秋水文章不沾尘”的憬悟。出自对江河和水电站的环保要求,水坝水库一带相当封闭,官兵们总是笑称自己“隐居山水间”。但是,祖国富强边疆发展的使命感,过滤了官兵们种种情绪的杂质。对联横批的“山水卫士”堪称点睛之笔,弦歌雅意间衡量出年轻的士兵们富民强边守卫者的高尚情怀。

广西边防竹山港,被称为“中华之端”——中国陆地边境线和海岸线,皆始于斯、终于斯。1890年,当时的主政者与外国官员签署了“界约”,并于此立碑。按顺序编号,成为“一号界碑”耸立之地。

百年斑驳界碑留下的不堪记忆俱往矣。今天,昔日的芦苇海滩已经成为忙碌的海港码头,大西南通往东南亚的黄金通道由此起航;古老的界碑、公路零公里起点、北仑河入海口等景观,无一不是熙熙攘攘的旅游者“打卡”之处。

驻守在这里的哨所官兵所写对联,有海洋有陆地,有历史有现实,有豪迈气魄亦有风流潇洒——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陆地,但见海滔滔路浩浩一号界碑见证百年兴衰;一肩担强边一肩担富民,且听风阵阵旗飘飘万里边防书写千秋盛举。

横批:海天一色。

一切故事莫不是时间的故事,戍边人既是千年边疆史诗的主人公,同时又是历史风云的记录书写者。

“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云南边疆的一片红土地,是许多军人记忆犹新的保卫边疆的战场。如今,昔日步步惊心的雷场已然成为稻黍飘香的丰饶土地,人头攒动的繁华市场。

那些见证、参与、创造了这一段战争与和平历史的边防战士,最有资格评说剑犁和鸣的边关发展史。春风拂边关,一联续日月。在麻栗坡的老山边防连,战士们挥毫迎春,将硝烟铁血尽收笔端——

何惧雷场生死须臾间,沙场豪情我以我血荐轩辕;唯愿山河静美千秋事,边关万里喜看稻黍千重浪。

横批:强边富民。

已将身心酬社稷,江山壮丽催诗笔。与诸多名对名联名句相比,边防哨所一副副春联,朴拙如黍麦、本色似土地,实在只是一些无名之作。然而,书写于祖国春风杨柳间,镌刻在雄峙边关国门上,边防军人笔底春联中蕴含着的忠诚之心、清澈的爱,难道不就是传世之作、大美之联吗?!

(图片由陈武斌、刘晓东、乔宇飞、冯亚坤、张子轩、徐嘉宁、薛浩、樊超、梅志峰、胡勇华、李荣荣摄 作者:郑蜀炎)

来源:解放军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