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声声慢思想》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5 14:15

写作《声声慢思想》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声声慢》思想分析的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 熟读《声声慢》全文,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 -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结构特点。
2. "明确写作目的": - 确定你的写作目的是分析诗歌的思想内涵,还是探讨诗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 明确你的论点,这将指导你的论述方向。
3. "结构安排": -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声声慢》的作者、背景和诗歌本身,引出你的分析主题。 - 主体部分:分段论述,每段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如诗歌表达的情感、社会意义等。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重申你的主要观点,并提出对诗歌的进一步思考或评价。
4. "论述逻辑": - 保持论述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确保每个观点都有充分的论据支持。 - 使用恰当的过渡词或短语,使文章读起来流畅自然。
5. "引用与分析相结合": - 正确引用诗歌中的原文,以证明你的观点。 - 对引用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不要只是简单地罗列。
6. "注意文化背景": - 考虑到《声声慢》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中可能

心灵的翱翔

●洪三泰

周逢俊,中国著名书画家和诗人,1955年生于安徽巢湖银屏山下一个清贫之家。他的诗与书画,造诣都很高深。逢俊先生曾应邀到广东湛江讲学,反响很强烈。笔者有幸聆听他的报告,又拜读他赠笔者的《松韵堂诗词赋自选集》和《梦回家山——周逢俊作品名家品评集》,十分惊喜!著名诗评家、诗人于慈江先生说:“周逢俊先生作为闻名天下的山水画大家,其书画方面的成就自是可圏可点……他不仅是圈中不可多得的诗书画兼善之人,亦被京中诗词界人士誉为画家中诗词写得最好之人。”这使我想起恩格斯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句话:“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巨人的思维能力、性格等,终由心灵决定。而巨人的心灵可谓“方寸虽小可容乾坤”。古人关于“心”的概念,其实包括了“脑”的认知、情绪、意志等,泛指人的精神。笔者想追寻逢俊先生美好的心灵和精神世界,或许可以触摸到他成就卓著的秘密。

周逢俊的诗书画创作之所以能并驾齐驱,如此气势磅礴、雄奇壮伟、拔奇领异,是因为他通过心灵的反复冶炼,形成其独特的灵性、本质和境界。真心、善心和美心,使逢俊先生的诗书画具有永恒的魅力。他有内心纯正、坚毅不屈的真人格,有淑世情怀、忧国忧民的善良之心,是一位追求精益求精、视审美为最高境界的追美者。逢俊先生自称平民之子、大地之子、山水之子。无论作画写诗,他总是力求情真意切,释放出凛然之气。疫情袭来时,他在抗疫诗《声声慢·江城夜雨》中写道:“江天溟溟,入暮黄昏,无边细雨哽哽。几把春宵帘下,梦回还听。愁来不胜永夜,满城清冷。怅怅……”把江城夜雨之境与诗人爱民念民之情融和在一起,感人至深!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仙逝,诗人吟道:“初心只向稻田谋,未忘饥荒大国忧。岂惜残年思日短,常幽瘦骨对灯囚……名与江河无尽永,星辉照处话风流。”铭刻心底的忧国忧民的挚诚情怀尽在其中。

作为出色国画家的逢俊先生,其心灵是极其纯洁和谐的。逢俊先生沉醉于大山、荒漠、森林、江流、湖海,览尽世间艰辛困苦、起伏跌岩,墨中的山水奇韵、烟雨深情,使其诗词的气概更显野性,可谓信马由缰,风云奇幻。他通过心灵虚拟而把自己诸多生命觉悟和人生况味写成情景绝佳、精气神饱满的诗词。庄子主张遵从心灵的本性,忘掉一切纷扰的外物,保持心境的虚空、清明和宁静,并持之以恒,从而进入“才全”的境界。置身于山水、荒野、森林中的逢俊先生,内心清静,一尘不染,以真情善对人和事,善对万物。他诗歌的艺术想象过程全由圣洁的心灵和情感支配着,常带灵动的悲壮,心底透出宽容的气息。他的心性、情感与外物融和之后,便可以“心骜八极、神游古今”,写出庄严、灵动、高古的诗词。

不仅如此,逢俊先生作品中厚重的人文精神和遥远的追怀,让其诗歌容纳历史风云和时代精神,并且积累个人情感的星星点点,使诗歌自然地具有了厚度、广度和深度,充满无言而色彩绚烂的超拔。笔者读其人、其诗、其画,读得心潮澎湃。万里驰意得妙语,千重挚情铸诗魂。逢俊先生面对开阔明朗的时光、浩淼空旷的天空、日月交辉的壮美意象,以他的傲岸洒脱的性格豪气、自信昂扬的精神风貌,写山的巍峨雄壮、写水的浩浩汤汤,总是使自已与天地融为一体,坦露出一颗超脱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之心。请看《夔门入暮》:“大壑惊涛乱,高崖气色雄。云迴猿啸晚,日坠雁鸣空。野旷孤星淡,苍茫一棹穷。夔门残照里,放旅怅秋风。”惊涛、高崖、鸣雁、啸猿、孤星、残照,主观与客观融合为艺术整体。此诗天、地、人融和,与诗人“放旅怅秋风”的心境融为一体,便有了更高远之境界。纵观逢俊先生的诗,既有放眼宇宙、纵横古今、豪放俊逸、笑傲媚俗的气象,也有祈求国泰民安的家国情怀;还有孤身寂旅、忧思郁结、故士难离的婉约缠绵;而更多的是对人类共爱的山山水水的狂放迷恋,以之为精神寄托的坚韧不拔的意志。

笔者常想:为什么逢俊先生把心灵、灵魂放逐得那么高远?黑格尔认为,抒情诗的主体性、个性、主客观的统一性,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及超越性,归纳起来就是“以心观心”。前一个“心”是诗人的主体心性,后一个“心”是纳入心性中的“外物”。逢俊先生从心性出发,“以心观心”,拓展诗性深远的想象。逢俊先生说他是“山中自在人”“云心出入不沾尘”。五年黄山观峰,累月江南卖画;眼透雾霭之迷惘,笔蘸日月之光芒。他是一位经历苦中之苦的人,从坎坷中开掘出博大沉雄的精神世界。逢俊先生具有心灵性、内在性和知觉性的特征,加上有新颖与高古的思维之路,精妙的诗书画便应运而生了。

让我久久沉思而不解的是:为什么先生的新诗创作也如此豪气迫人、动人心魄?请看他的《榴花》:“……诗与夏花,碰撞着的/是燃烧的激情/气韵如火呵/即便孤独,也要流芳/我知道,寒秋里的声响/那是你,爆开的欢笑沉甸甸/闪耀着如玉的光芒/透亮,是泪的结晶/香甜,是苦的陈酿/哪怕苍肤老裂/风雨中气骨高昂”逢俊先生写榴花,虽“热烈得有些悲壮”,却“把生命的旋律弹奏得亢奋铿锵”。诗人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表达方式方法多样,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周逢俊先生的旧体诗和新诗是两朵鲜丽的春花,美而动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系著名作家、诗人)

寻遍江南鬓已霜,只在梦中见伊人——《声声慢》歌词解读

该图来自好友珍

不知大家看到《声声慢》是否就想到了李清照的那首词呢?然而,本次我要分享的是一首颇有江南小调韵味的现代流行歌,歌名与李清照词的词牌一样。由于这首歌特别入耳、耐听,于是我就开始解读它的歌词,读完发现原来这是一首表达“寻觅与相思”的歌曲。并且我也从这首歌里边看到了《蒹葭》的影子,即“锲而不舍地找寻一位女子的故事”。

接下来,我将从“歌词解读”以及“美感分析”这两方面来与大家分享。

一、歌词解读:
这首歌词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标红的地方意为重复),结构为:“主歌+副歌”×2+“主歌”。每个部分都是“先以景起兴,再婉诉相思。”,具体解读如下:

一)第一部分:主歌+副歌,主歌的前5句描写江南春景——例如,青砖伴瓦漆、山花蕉叶、烟雨袅袅,然后一声叹息“我思念的你在哪里?”,紧接着副歌开始抒情——“多少个日日夜夜寻你不见,只有在梦中重温往日的点点滴滴。”

1、主歌:

“青砖伴瓦漆

白马踏新泥

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

屋檐洒雨滴

炊烟袅袅起

蹉跎辗转宛然的你在哪里

2、副歌: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月落乌啼月牙落孤井
零零碎碎

点点滴滴

梦里有花梦里青草地”

二)第二部分:主歌+副歌,主歌的前2句描写江边浣女——即“长发引涟漪、白布展石矶”,第3句意为“舟行江上的我已是白头翁”,第4~6句重复了第一部分主歌的后半部分,表达“细雨绵绵,我思念的你在哪里?”,接着到了副歌抒情部分,也是重复第一部分的副歌。

1、主歌:

“长发引涟漪

白布展石矶

河童撑杆摆长舟渡古稀

屋檐洒雨滴

炊烟袅袅起

蹉跎辗转宛然的你在哪里”

2、副歌: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月落乌啼月牙落孤井

零零碎碎

点点滴滴

梦里有花梦里青草地”

三)第三部分:重复第一部分的主歌部分,起到延续强化作用,即“绵绵相思无尽期。”

“青砖伴瓦漆

白马踏新泥

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

屋檐洒雨滴

炊烟袅袅起

蹉跎辗转宛然的你在哪里”

二、这首歌美在哪?
回顾整首歌词,我觉得这首歌之所以给人美的感受,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意象的组合:
1、这首歌词所写的景,充满着江南独有的清新、温婉之美,比如“青砖、瓦漆、山花、蕉叶、青草”;

2、倾诉这份相思的人,是哀伤的、孤独的、痴情的,比如“雨滴、乌啼”代表着哀伤,“月牙、孤井”代表着孤独,而“炊烟袅袅、涟漪、古稀”代表痴情。

二)与古典诗词的链接:
其实,这也是基于上述意象的组合运用的效果,从歌名开始它就链接了储存于读者脑海中的一些古典诗词,比如: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这是被直接引用的,还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是被化用进去的,还有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还有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三)写作手法:

我们知道《诗经》里运用的写作手法有“赋、比、兴”以及“重章叠咏”,这些写作手法在这首歌里边就有着非常充分的体现,这也是这首歌比那些“爱来爱去”的口水歌要好听且耐听的原因。

就这首歌而言,我个人觉得它的主题以及写作手法与《蒹葭》非常相似,主题表达的是“一位男子对一位女子穷极一生的寻觅与相思”,而这其中所包含的“时间线”以及“执着的追求”恰好与《蒹葭》里的“时间线”(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已”)以及“不懈的追求”(即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右”)是一致的。

另外,之所以觉得这首歌所传达的情意美,这也跟我们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有关系。相比那些“直白的狂吼”(比如,《死了都要爱》光是看歌名不禁要摇头),我们更喜欢“委婉的倾诉”、“诗意的浪漫”。

最后,附上本人所写的一首打油诗来为本次歌词解读作结:“山花烂漫蕉叶青,几度霞晖思伊人。水岸船头鬓已苍,悠悠江水知我意。”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