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3招搞定《燕子专列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6 01:43

3招搞定《燕子专列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燕子专列》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 - 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什么主题展开。例如,你可以关注故事中的情感、人物性格、社会背景、历史意义等。
2. "了解作品背景": - 在写作之前,要充分了解《燕子专列》的背景,包括作者、创作时间、故事发生的地点等,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作品。
3. "深入分析人物": -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他们的性格、行为动机、在故事中的发展变化等。
4. "情感体验": - 分享你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比如感动、愤怒、同情等,并解释这些情感是如何产生的。
5. "结构清晰": - 确保作文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 - 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作品,并引出你的读后感主题。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你的观点,可以分段论述,每段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并可以提出一些个人感悟或启示。
6. "引用原文": - 在论述过程中,合理引用原文中的语句或段落,以支持你的观点,但要注意不要过多引用,以免影响文章的流畅性。
7. "避免主观臆断"

上游深阅读丨大家来说说以前上学时 印象最深的课文是哪篇?

70后的小学语文课本

又到了开学的日子。日前,教育部公布《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按照要求,北京等已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省份可从明年新高一开始启用新教材,最迟2022年秋,全国各地均使用新教材。今后的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都将以此为依据。

近年来,语文课本内容每次所发生的变化都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关注:鲁迅作品减少了、梁实秋的文章入选了、《回延安》消失了、“泰坦尼克号”来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发生在课本里的变革或许微不足道,然而,它却承载了一代代人的记忆。

1978年 语文课本录入《学习雷锋》

1978年,中小学生们拿到了和过去十多年完全不一样的新书。高先生出生于1971年,在他印象中,记忆比较深刻的是语文、数学和美术,课本规格大概是23公分长、15公分宽。

语文课本里,《草原小姐妹》《学习雷锋》是他至今都还记得的文章。

1978年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在三篇政治课文之后,紧接着的五篇课文都是有关科技、自然、社会的内容,并通过简单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的教育。

这些课文依次是:“水电站电灯电话电视机 电的用处大”“水稻小麦棉花花生 今年又是丰收年”“老师学生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新村里,人人爱学习,个个爱劳动”、“太阳地球月亮人造卫星 我们住在地球上”、“年月日时分秒 我们和时间赛跑,奔向二000年”。

高先生说,那时他们每天的课程除了语文、数学和美术以外,还有音乐、体育和思想品德。那个时候体育器材都不完善,篮球和足球是最好的体育项目了。上午有做广播体操的时间,现在,高先生都还记得伸展运动动作。“午睡前要做眼保健操,那时,学校很难找到戴眼镜的学生。”

此外,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春季开学的时候,学生们拿着小树苗在校园里面植树,算是一个壮观的场面了。

80后的初中代数课本。

上世纪80年代的小学语文课本,勾起许多人的回忆。

1980年代 包书皮是充满仪式感的事

1980年,国家对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必须在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的要求。

这之后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真正的范文逐渐增多,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文数量急剧增加。同时,一些反映现代意识和具有时代感的课文也逐步增加。比如,有环境学者指出,原来小学课文《海底世界》一文结尾处的“海底世界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库”,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已变成“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小学语文教材选编者的思想更为解放,袁枚《祭妹文》、杜牧《阿房宫赋》、陶潜《归去来兮辞》等篇目都得以入选。

今年36岁的陶陶,前两年从网上买了一套1980年代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1~12册(人教版),翻开书,拼音的字母表瞬间唤醒儿时的回忆。“那个时候课本的质量真的不错。不仅基础知识全面扎实,更为难得的是图文并茂,非常容易记忆。”

而儿时最让陶陶记忆深刻的,是包书皮这件事。陶陶认为,开学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在他的记忆里也是“包书皮儿”的日子。那时候,一到开学,刚一领到新课本,大家就在家里搜刮漂亮的挂历或年画,挑选美丽的风景或可爱的动物做书皮的封面。

“在挑选的过程中,扯哪一页挂历,哪一面朝上,哪一块露出来最好看,成为孩子们最初的设计杰作。”陶陶说,费劲心思挑好挂历后,便开始“包书皮”。

包好书皮,再用钢笔端端正正地写上书名和名字,开学瞬间变得神圣,连翻书都有些小心翼翼了。“每次包完书皮,都要压上一晚上,因为这样书本会更平整一些。”

等过一段时间再拆开书皮,教材封面跟新的一样,特有成就感。陶陶说,可以说“包书皮儿”是自己当时的“绝活”,至今还记忆犹新。

2000年后的小学语文课本不断更新。

2000年之后 新教材增加生态环境内容

新世纪之初,国家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以人为本”精神下,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得到了空前的强调,注重听说读写等工具化因素之外,语文课本选材注重人性化、科学化和国际化。

2000年,新世纪第一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再次修订出炉,在重视语文能力之外,新大纲对语文课本的思想教育功能进行了这样的表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同年发布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则在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之外,特别强调了“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在新教材中,环境意识、生态观念等思想在语文课本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比如,在2005年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中,就有《桂林山水》《林海》《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鸟的天堂》《第一场雪》《索溪峪的“野”》《鹿和狼的故事》等多篇涉及生态环境的内容。

在小学一至三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新增加的诸如《爷爷和小树》《小熊住山洞》《两只鸟蛋》《松鼠和松果》《美丽的小路》《清澈的湖水》《浅水洼里的小鱼》《父亲和鸟》《燕子专列》《路边的橡树》等多篇文章也都属于环境教育范文。

北师大版的小学课本也突出了资源、环境、生态等内容,比如2004年6月第一版的五年级上册中,第十单元“家园的呼唤”中就有《只有一个地球》《鸟儿的侦查报告》《绿色千岛湖》以及拓展阅读《楼兰之死》《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等范文。

新的教材也更加贴近生活。比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生命的药方》《中彩那天》等等,范文的主人公都是普通人,令孩子们读来感到亲切。

现在各种练习册越来越多 书皮也很新潮,夹上就行

无论教材内容如何变化,每一个人心目中,对于陪伴自己成长的课本,都是满满的回忆。

1997年出生的雪纯,每次新学期发书的时候,都会装满一书包。他们已经从小学3年级开始正式学习英语,“教材的价格都在4.5元左右,劳动这类书教材很薄,就相对便宜一些。”

书皮都是买一大张牛皮纸回来裁剪,这个时候,已经出现塑料书皮,直接用夹子夹上就行。“初中的教材反而没有太深的印象,因为都被各种练习册覆盖了,很多时候,老师上课都是讲练习册,因为顶着考个好高中的压力。”

2004年出生的小雯,小学教材至今还保存完好。“语文书相对厚点,数学很薄。教材是32开的,小学语文教材定价在6元左右,数学5元左右。初中教材是16开,定价在10元左右。”

巴蜀蓝湖郡小学刘俐宏老师说,最近几年,小学教材在不断推出新的版本,各个学科都实现了全国通用版本中小学教材,不再是很多个版本的地方教材或者某个省市自编教材。

一个大的方向是重科学,重动手实践,科学成小学一年级必修课,重点培养科学素养,书本改为A4纸大小,孩子们使用更为方便。

语文教材,注重了语文的核心素养,尤其是重视和强调了知识和能力的架构,教材体现了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补充的大量的优秀传统诗文和名著,刘俐宏认为,这也给了社会上比较热的国学一个专业化的引导。

这些年,教材版本的多样化探索

1978年人教社出版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科书,于当年秋季学期在起始年级中使用。但在使用过程中,这套教科书暴露出深、难、重的问题,而且这套教科书高度统一,可当时各地学校条件和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开始探索在全国统一的基础上编写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以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学制对教科书的不同需求。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我国中小学教材编写和使用开始呈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局面。

新世纪之初,国家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以人为本”精神下,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得到了空前的强调。

2000年,新世纪第一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再次修订出炉。

同时,新世纪之初的课改更加放开了教材的编纂,使语文教材迅速从人民教育出版社“一统天下”真正发展为各地版本教材“群雄并举”,有的甚至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也选择使用不同的版本。

不过,在国家审定通过的各版教材中,尤其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用量较大。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林祺 实习生 王瑞

感受《燕子专列》里欧洲小国瑞士的举国环保精神

“有一年春天,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这是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本中的一篇新文章。今天,笔者随堂听了一位三年级语文老师的课,发现了这篇课文。看来真的是脱离语文课堂太久了,在小学里有这么一篇环保好文章都不知道。

故事是这样的:这年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的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去。也就有了燕子专列这件事情的发生。

在这篇小文章里,让我们体会到了欧洲小国瑞士的一种非常伟大的举国环保精神。

一是“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先不说燕子在瑞士境内遇到了什么麻烦,单就从一群野生过路候鸟中,发现野生过路候鸟有问题了,就是一个了不起环保方面知识的发现。如果没有一个敏锐的环保意识,谁又会去关心一群野生过路候鸟?为瑞士能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点赞!

二是“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可以看出瑞士人们对于这群过路野生候鸟燕子的生活习性,迁徙特点了如指掌,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国度!

三是“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去。”政府能作出用火车把遇到麻烦的燕子送走,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决定!能发现问题,知道燕子遇到麻烦,再到作决定把燕子送走,这可以让人感受到瑞士政府的与他国不同之处。如果事情发生在我们国家,我们的家乡,有谁会去关心一群过路的侯鸟呢?就是会有有心人发现了问题,政府也不可能也不会作出如此“伟大”的决定来。

四是“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群体,为了一群不相关的过路候鸟,能“纷纷”走出家门,参与寻找燕子的活动,这就是一种举国环保的精神!

当然,也需要指出的是:燕子是一种野生动物,其野性不容忽视,就是人们有心去寻找燕子,燕子也不会等着让人伸手就捉呀!其一可能是文章作者为了让故事内容更感人,于是捏造事实;其二可能是燕子真的已经冻僵冻伤,无力再挣扎,只能让人随便“捉”了,这样就是人们救助了,也已经无力回天了;其三最有可能的是,当地的人们与野生动植物能和谐相处,从燕子的角度来说,与当地的人们,只有亲近,没有生疏;只有关心,没有敌意;当“自己”遇到困难时,还希望得到当地人们的帮助,这就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

但是,不管何种原因,欧洲小国瑞士能发现过路侯鸟燕子遇到了麻烦,政府能作出伟大创举,“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去”,人们能“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这就是一种举国的环保精神,当今天我们还在关心“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关注的几桩破坏生态环境事件整治得咋样?”的新闻事件时,欧洲瑞士小国已经举国具有环保精神了,真让人感慨万端!(陆增准)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