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6 02:48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新课改读书笔记作文注意事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成为了教育工作的重点。读书笔记作为一种提升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学生作文训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下是一些关于新课改读书笔记作文应注意的事项:
一、明确读书笔记的目的
在开始写读书笔记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是为了积累写作素材,亦或是为了锻炼写作技巧。明确目的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笔记。
二、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在阅读过程中,要选择与新课改相关、具有较高价值的阅读材料。这样既能保证读书笔记的质量,又能为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
三、注重阅读理解
在读书笔记中,不仅要记录书中的主要内容,还要注重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3. 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四、积累写作素材
在读书笔记中,要注意积累写作素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优美语句:摘录文章中的精彩语句,为作文增色; 2. 事例:记录文章中的事例,为作文提供有力论据; 3. 修辞手法: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为作文提高表现力。
五、锻炼写作技巧
在读书笔记中,可以尝试运用以下写作技巧:
1. 比较法:将不同
“你知道把课堂还给学生到底有多难吗?”这是不少教师投身改革以来的共识和心声。
5年前,河南省禹州市启航教育集团(简称“启航集团”)旗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按下了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快捷键。由此,秉承“自主和谐,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启航集团开启了一场课堂还权行动,致力于保障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今,启航人在“学生为本、学习为本”的教学理念引领下,不断深耕课堂,逐步将课堂改革拉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来,关注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关注学生的学习素养提升,探索出具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改革成果。
学本课堂的三次迭代
此岸与彼岸是启航集团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形象比喻。此岸重在育分,彼岸重在育人;此岸教师以讲授为主,彼岸教师则以学生自主学、合作学、展示性学为主。
启航人认为,从教到学是一个从此岸走向彼岸的过程。教师不能只做摆渡者,把学生送到彼岸,教师要做挑战性任务的设计者和问题解决的激发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驶向彼岸的愿望。
从此岸到彼岸需要教师观念的更新,需要认知的升级,更需要基于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设计,需要相关学习策略和工具的支持。
近年来,启航集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致力于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启航集团聘请专家成立“启航教师成长导师团”,每年暑期举办“教师成长营”,让专家与教师零距离对话,一对一把脉问诊,对全体教师进行系统化、模块化、流程化、细节化微格培训;通过举办每周一次的“启航论坛”,鼓励每一位教师登上论坛分享心得、展示才华;改革会风,倡导开短会,变教师例会为教师经验交流会,开凝聚共识的会、解决问题的会。
在此基础上,启航集团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流程。课堂教学流程的建立,在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同时,使新入职教师快速掌握课堂教学模式,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5年来,启航集团的课堂教学改革历经了三个阶段:2016年至2018年是“探索期”,以五步自主学习法为引领,即出示目标——自学设疑——合作解疑——精讲点拨——巩固拓展。这一阶段的课堂成果被称为集团课堂改革的1.0版本。
2018年至2019年是“优化期”,确立了“336学本课堂”,即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这一阶段的课堂成果被称为集团课堂改革的2.0版本。
关于“336学本课堂”教学模式,第一个“3”,即明确出示目标、实施目标、检测目标三个环节;第二个“3”,即运用自学卡、问题卡、反思卡三卡引导;“6”即通过教学过程的“导、学、展、点、结、测”六个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
2019年至今为“深化期”,在原来的基础上,启航集团提出了三大深化工程,即学程再造、学法研究和学具研发。这一阶段的课堂成果被称为集团课堂改革的3.0版本。学程再造、学法研究和学具研发很大程度上助力了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
建构课堂改革新思维
随着学本课堂的持续推进,新旧课堂教学模式之间开始产生矛盾冲撞,个别教师出现了“脚踩两只船”的现象,不敢放权给学生,出现重复讲解的“烫剩饭”现象。如何实施学本课堂的过程管理,克服“穿新鞋走老路”的弊端,是实施学本课堂的难点和关键。
学本课堂新样态的形成背后是备课和教研制度的升级。深化教师集体备课,认真开展教学研究,设计切实可行的学案,是实施学本课堂的基础。
启航集团重视集体备课,倡导“备课新思维”,即备课标、备学情、备目标、备流程、备问题、备学法,通过使用新的备课工具,优化新的备课系统,研发新课型。
启航集团倡导以学案代教案,要求教师认真设计学案,重实效不纸上谈兵;重视单元备课,倡导大单元教学,在备课中高度关注常考点、易错点、易混点、盲点,同时备足训练题组,确保学生的精准有效练习。
为了提高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启航集团专门设立了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专项奖金,实施“青蓝结对工程”,设立“最美导师奖”,有效激发了教师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的热情,涌现出一大批课改能手。
在集体备课中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得以充分彰显。教师杨胜男帮扶青年教师杨璐璐,焦应超帮扶赵子怡,钟志东帮扶新聘教师罗亚辉,从学案设计到课堂流程指导,从互相听课到细节打磨,从开始的青涩不自信到现在的教学组织游刃有余,被帮扶教师很快从众多教师中脱颖而出。
启航集团鼓励教师在专家指导下创生新课型,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比如一线教师优化早读课和自读课的流程,早读课:树标定向——方法指导——限时识记——达标检测——评价小结;自读课:明确目标——阅读批注——合书冥想——摘抄精华——记录心得。学校尝试实践了整理课和提问课。整理课:对照纲目——梳理珍珠——形成导图——提供范本——完善提升;提问课则秉持“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理念,在课堂着力培养学生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力、沟通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启航集团的课堂教学改革新思维还体现在对学生阅读的重视上。启航人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展示,师生间和生生间的精彩对话通常来自日常阅读的积淀。秉持“阅读点亮教学”的理念,启航集团着力打造阅读特色。启航集团引入语文主题学习,探索“整本书阅读、单元阅读、1+N主题阅读”等阅读课型,以此为支点营造海量阅读和深度阅读的氛围。启航集团拉长了阅读的能力培养链条:看、听、读、赏、记、思、说、写、绘、展、演、讲、诵、背等,丰富“大阅读”的内涵。
在教学楼的阅读区有定期推荐的“校长书单”,启航集团每年举办的启航循环读书节深受学生欢迎:一年级儿歌节,二年级童话节,三年级故事节,四年级国学节,五年级名著节,六年级名家节。启航集团还研发图书漂流课、读书心得分享课、美文鉴赏课、师生共读课、亲子共读课、混龄阅读课、听说读写一体化等创新课型与操作流程,让语文组为“大阅读”领航。
如今,启航集团面向社会的“城市书房”正在建设中,本学期将全面开放。这将是启航集团阅读特色的又一大亮点。
阅读不仅是学生的事,教师共读一本书、建设学习型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启航集团教师团队的学习新风。教师主动抽出时间读书,先后共读了《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做一个偷懒的班主任》等专著。师生共同开启的阅读之旅让学本课堂的深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受益者到建设者
学本课堂推进5年来,启航集团的教学改革实现了从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课堂上学生自学、同桌对学、小组合作,板书展示大胆,问题积极。这样的课堂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一批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开始觉醒,教师重视阅读,向下扎根,更多的教师能静下心来读书,尤其是读教学理论书,开始致力于做行动研究,尤其是做课例研究和学情观察。
在学本课堂建设中,一批青年教师成长为教学改革的领航教师。
语文教师白丽娜在启航集团工作了9年,见证了教学改革的整个过程。她说,刚开始讲文言文都是逐字逐句给学生翻译,学生整节课都在做笔记,上完两个班的课,总是嗓子嘶哑说不出来话。现在的学本课堂,学生先根据注释自学,疏通文意,有问题小组讨论,学生总结得很完整。
教师杨静杰说:课堂“活”了,“闷课”少了,教师不再照本宣科,学生不再打瞌睡。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学本课堂建设中,受益的不仅是教师,变化最大的当属课堂上的学生。课堂上学生成了学习主角,从自学到对学再到群学,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参与度很高。语文课堂上,学生的答案创意无限;数学课堂上,学生会因为一题多解而争论不休。最为精彩的还是学生展示的环节,上台的学生大胆自信、侃侃而谈,学生的评价更是让展示者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自主学习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思考空间和时间,使孩子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二(3)班连俊熙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但最大的缺点是探索意识不够强,这与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大关系。通过一个学期的改革,连俊熙从开始的一步一步跟着老师的思维学习到现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甚至有时会超越老师的步骤探究出新的解题的思路。
学生不仅是学本课堂的受益者,还是建设者。启航教育集团府东路学校八(4)班学生张睿轩说:“数学课堂上老师通过小组讨论让我们解决问题,然后进行小组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给了我们表现自己的机会。特别是老师让我们这些优秀学生当小老师给同学讲题,让我们越来越有自信,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
八(2)班的地理课上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自习课上,地理课代表王喆所带的组原本只有5个人,王喆在给同学讲地理习题,讲着讲着他旁边围了二三十人。“这就是我们的课堂,老师逐渐解放,让孩子慢慢喜爱”!
李昊家是启航集团药城路学校八(3)班班长,也是一名学霸。他说:两年来,我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小学6年好像已经习惯了先听老师讲,再到题海中提升本领。来到启航,我们需要不断自学、讨论、展示、点评,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模式,我逐渐发现,在启航,我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作者系河南省禹州市启航教育集团总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1年05月19日第4版
作者:张树倩
教师简介:刘倩,中共党员,重庆科学城西苑小学英语教师、课程与课堂发展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院)院长,区级骨干教师、区级最美教育工作者、区级最美教师。
教育理念:教育应该是温暖的,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孩子幸福度过一生。三尺讲台,初心依旧,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着教育之素衣,向着明亮那方,一路欢歌前行。
《把课改作为方法》读书笔记工作二十余年,“课改”这两个字听过无数遍。对“课改”的初步认识,应该是在杨家坪中学现场聆听魏书生老师的讲座,那时的我,才工作三年。魏老师的那句“你们在座的年轻教师,到你们退休,你们还要经历很多次课改。”至今都让我记忆犹新。
事实上,工作这些年,确实也经历了很多次专家、领导说到的“课改”,但刘倩对“课改”的理解基本上都停留在“改课”。直到这个寒假,读到了褚清源先生所著的《把课改作为方法》,“课改”、“方法”、“ 把课改作为方法”到底是什么内容?刘倩想,只有慢慢阅读、慢慢领会,才能悟出其中的精髓,才能学以致用。
《把课改作为方法》是一本关于教育改革的书籍,作者褚清源老师通过对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和建议。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对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课程改革应作为一种方法来推动教育改革,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只有从课程入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全面改革。课程改革也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潜能,尊重和发掘学生的个性,摒弃传统的“一刀切”教育模式,转而采用更加灵活和多元的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的课程选择,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阅读了这本书,我该如何在我的教学工作中践行课改呢?我的思考有以下几点。
课程改革必须以尊重孩子发展为底线
任何课改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孩子的良好发展。在这样的目标下,教师在涉足课改之前,应该把自己的爱心、热情和耐心投入进去。心中要有平等的爱,把爱给予需要成长的每一个孩子;心中要有尊重的爱,关注孩子的需要和处境;心中要有长远之爱,目光所及,才是孩子长远发展之大计!尊重孩子发展的课改,才是有温度的课改。
刘倩对书中提到的语文特级教师孙建峰老师的“创课”印象深刻,他让同学们直呼自己的名字,蹲下身来给同学们递话筒……这样的方式,既充分亲近学生,又对我们的教学有启示意义。我想,有温度的课改,就应该内外兼修,将教师心中的那份爱在课堂上通过仪式感来诠释,通过课堂上的点点滴滴,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尊重,感受到课堂的温度。
课程改革必须研究教育教学规律
面对不同形式的课改,首先都应投入到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中去,因为只有找到教育教学规律,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改中。因此,教师应多开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方法研究,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研读,读懂教材、掌握学情、活用教法,在实践中、研读中精确设计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核心问题,才会对课标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彻、更精确,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率更高一些,思维更活一些,展示更精彩一些,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突出一些。
课程改革必须在创新上有所突破
如果仅仅是为了追求教育教学效益的落实,那么,距离课改,其实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课改是从教师的思想出发,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出发,所以教师必须要有超越的意识和创新的思维。褚老师在书中也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一切流程、一切细节、一切资源,无一不能创造、无一不能创新、无一不能创生。无论是从课堂导入环节、课堂提问环节,还是从课堂学生评价、课堂习题设计等环节入手,都可以将教学反思作为突破创新的切入点,一边实践,一边反思,一边创新,一边总结。从另一个角度看,教师的课堂只有创新,才能激发学生的课堂思维,才能创造出课堂改革的魅力
总之,《把课改作为方法》这本书给刘倩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课改永远进行时,学习永远在路上!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