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汪曾祺散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7 01:56

怎么写《汪曾祺散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汪曾祺散文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了解作者背景": - 在写作前,先了解汪曾祺的生平、文学风格及其散文的特点,这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明确阅读感受": - 思考自己在阅读汪曾祺散文时的具体感受,是感动、共鸣还是启发,明确自己的情感倾向。
3. "结构安排": - 作文结构要清晰,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汪曾祺及其散文,并提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或观点。 - 主体部分应详细阐述自己对散文的感受,可以分段论述,每段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并可以提出对汪曾祺散文的进一步思考或评价。
4. "内容要点": - "主题思想":分析散文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和价值观。 - "艺术特色":分析散文的艺术特色,如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结构布局等。 - "情感表达":描述散文中的情感表达,以及这些情感如何触动自己。
5. "引用原文": - 在论述过程中,适当引用原文中的精彩语句或段落,以增强说服力和论证力。 - 引用时要注明出处,保持学术规范。
6.

文字率真又博学,致敬大家汪曾祺:《岁朝清供》、《逝水》读后感

这段突然迷上了看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随笔。

跑报业集团一楼图书馆连着借了两本汪老的书。一本是三联出的《岁朝清供》,一本是中青的《逝水》。两本书认真读完,内心一个原本就固有的念头,愈加的就强烈起来。-----我们在年幼年少年轻的时候,读的书,真是太少了。

出生于1920年,病逝于1997年的汪曾祺先生,是个博学之人。这从他书中随意散发流露出来的简洁率性叙述老到的文字中,可以真真切切的感受得到。而且,他还曾经在那所著名的西南联大的中国文学系学习四年,师从过闻一多,沈从文等大家。

从小就有过人天赋,大学里师从众多大家,文章作品著作等身。汪曾祺先生,也自然的就成为了我们这代人眼中当之无愧的,需要仰视的大家了。

说起来过人天赋,汪老还曾经颇为自得的在其《岁朝清供》一书中的《闻一多先生上课》一文结尾处,认真记录道: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我曾经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的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

能让闻一多先生印象深刻并且随口夸奖的学生,他自然不是一般人,他最少也得是三班的吧。呵呵。文学天赋这物件,看不到摸不着,但是,我们却可以在一个人的或随笔短文或泱泱长篇中,可以感受的非常非常的直接和明显。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几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首先,那就是率真可爱接地气。让人读后忍俊不禁,甚至能够笑出了声。

他在《岁朝清供》一书中的《夏天》一文中写到:栀子花粗租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哈哈哈哈哈哈哈!每次看到这段,我都要在心里笑出了声。咦?我怎么看到读文章的你也笑了。呵呵。

汪曾祺先生文章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画面感非常的强。读他的文字,我似乎感觉真的就身处在他刻画描述的那个现场一般。这种文字功力,令人敬佩。

《岁朝清供》一书“名优逸事”章节中,有篇《萧长华》,记叙了梨园泰斗萧长华的几件往事。文章篇幅很短,但是,是我看到过的,记录人物文字中的精品之作。

为什么能把这篇简短的文字称之为精品?因为其文字的呈现,能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人物刻画的性格鲜明,让人读后久久难忘。

萧长华一生节俭。早年在宫里“当差”时,奉诏去颐和园唱戏,从来不坐黄包车,三十里地的距离,都是自己走路去回。上女婿家看女儿,问:“今天吃什么呀?”----“芝麻酱拌面,炸点花椒油。”“芝麻酱拌面,还浇花椒油呀?!”

一问一答一嘟囔,多么生动的人物刻画啊。

别着急,这仅仅只是汪曾祺先生的文字铺垫。这篇区区几百字短文的后半截,萧先生为了那些生活窘迫没有混出头的梨园同行和晚辈,花大钱买了几处“义地”,供他们死后埋葬。有梨园晚辈家里死了老人,无钱办丧事。就跑萧先生家,磕一个头报丧。萧先生问“你估摸着大概其得多少钱,才能把事办了哇?”一面就开箱子取钱。

三、五反的时候,一个演员被打成了“老虎”,在台上挨斗,斗到热火燎燎的时候,萧先生在台下喊“xx,你承认得了,这钱,我给你拿!”

上面这两段文字,大多都是汪曾祺先生的原文摘抄。记得多年前,我第一次读后,简直都要膜拜了。

为神马要膜拜呢?这是因为,我这个人,平时行文写作比较啰嗦。喜欢左一脚,右一脚,乱叉。文字容易扯的很远很散。无法把一件事情,用简短的文字记叙下来。

但是,我自己内心清楚,想写出来简洁生动。自己没有这个功力没有这个水平,行文如汪曾祺先生般博学简洁生动还有画面感,自己真是没那本事还真是学不来滴。

汪曾祺先生还有一个大本事,就是记叙详尽不疾不徐中,把一个事物的生长制作诸多过程,能够展现的细致入微。读后难忘。

在《逝水》一书“故乡的食物”一栏中,他记录了唇齿中留下终生难忘记忆的故乡的炒米和焦屑、端午的鸭蛋、咸菜慈姑汤、虎头鲨......,汪老的文字抓人眼球,能够让人一口气的读下去,不带停事的。

读完他写的《豆腐》,我就知道,自己这一辈子再也不会专门去写豆腐了。因为汪老写的太全面太生动太好了,我如果再去写,似乎内心感觉就没有丝毫的价值和意义了。

作文的人,真的是需要天赋的。有些人,写了一辈子的文章,其文字的展现却庸俗平庸,而且,怂货们往往还不自知。看住真是可笑。对于那些所谓的诗人的观感,内心感觉更是如此。资质平庸的人,如果有个爱写诗的爱好,注定此君一辈子活的会是比较痛苦的。

搜肠刮肚一点一点撅着屁股漆着头天天想着自己诗句的人,其实是很可怜的人。唉。

我年轻的时候,比较喜欢北岛和食指的诗作。但这两个我眼中的天才诗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很微妙的。

北岛来家里看望食指。走后,食指会激动亢奋的写下《给北岛》:一诗

你的到来伴着一阵惊喜

十多年虽有消息但各自东西

还是老样子:友好但节制的微笑着

眯起的眼睛还那么善解人意......

擦哦,这是食指的诗吗?这明明是一首对北岛歌功颂德的马屁打油诗啊。哈哈哈。两个天才相见,内中必然会有一个人成为平庸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衬托出天才的唯一性吧。

又扯远了,就此打住,马上闸住。

向汪曾祺先生致敬。

淡而有味——读《汪曾祺散文选》有感

读书札记

林振宇

读《汪曾祺散文选》,就像品一杯清明透亮的茶,淡而有味,唇齿留香。

由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这套《汪曾祺散文选》共分四册《自得其乐》《随遇而安》《泡茶馆》《鱼我所欲也》,精选了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创作的散文,细细品之,别有一番滋味。

汪曾祺的文字里散发着“烟火味”。在他的笔下,没有所谓的重大题材,也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就写他熟悉的日常生活,这当然离不开老百姓平常过日子每天都要接触的饮食。他不爱逛商店,却喜欢逛菜市场,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瞧瞧人挨着人,挺热闹的,也是一种生活乐趣。汪曾祺对吃食很有研究,又很会做菜,在朋友圈中是出了名的好厨子,就是一个白蘑,他都能做出一碗鲜汤。拌荠菜干丝、烧小萝卜、回锅油条、炒青苞谷,是他最拿手的家常菜。但凡品尝过他做的美食的人,无不对他精湛的厨艺啧啧称赞。在《鱼我所欲也》一书中,他写了一系列和吃食有关的文章,满纸尽是烟火味,很是吊人胃口。

汪曾祺的散文富有“人情味”。他虽用一支淡笔写平平常常的人和事,却是活生生的,可亲可感,这些人和事好像就出现在我们身边。如他写的《我的祖父祖母》《大莲姐姐》《多年父子成兄弟》等散文,就像隔壁邻居老大爷在和我们拉家常,脑海里顿时浮现出他那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模样。再听他讲《人间草木》《紫薇》等和花木有关的事儿,更觉得汪曾祺是一个很有趣的老头。他对草木体察入微、描写细腻、用情真挚,字里行间流淌着作家本有的淳朴之性情,他对草木如此,对人亦如此。

此外,他的散文蕴含“哲理味”。《随遇而安》《自得其乐》收录了他写自己的一些文章,从中反映了他对人生的一种态度。汪曾祺出生在一个旧式的地主家庭,他的祖父是清朝末的“拔贡”,父亲是位画家,多才多艺,生母也出身当地大族人家,嫁到杨家后还坚持写大字,过着闺秀式的生活。所以汪曾祺自幼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并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如愿地考上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毕业后,他教过书,当过一个女子中学的副教导主任,后来回到北京从事文艺刊物的编辑工作。原本日子就这样平静地过下去,可是不幸总是突如其来,他被人莫名其妙地“暗算”,因此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被下放到长城外面的一个农业科学研究所去“锻炼”,整天和农业工人一起干活,起猪圈、刨冰粪、扛麻袋……或许是经历这次遭遇和打击,彻底改变了他对人生世相的看法,凡事他都能看得开,从来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始终对这个世界有一颗童心。曾有人问他:“这些年您是怎么过来的?”“他们大概觉得我的精神状态不错,有些奇怪,想了解我是凭仗什么力量支持过来的。”汪曾祺:“随遇而安。”我们可以从他的文章中体味出一种朴素的生活哲理: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凡事都要看开些,人不管走到哪一步,都要淡然处之,并能在凡世中找到生活的乐趣。

淡泊世事,通透人生,活出本性,这就是我眼中的汪曾祺。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