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三分钟历史故事演讲稿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2 07:16

三分钟历史故事演讲稿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三分钟历史故事演讲稿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演讲的主题,即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教育意义或启发性的历史故事。主题要具有吸引力,能够引起听众的兴趣。
2. 精简内容:由于演讲时间只有三分钟,所以要尽量精简内容,突出重点。避免过多的细节描述,确保演讲稿简洁明了。
3. 结构清晰:演讲稿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开头要引人入胜,主体部分要阐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结尾要总结升华,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4. 语言表达: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晦涩的词汇,使听众能够轻松理解。同时,注意语气、语速和停顿,使演讲更具表现力。
5. 逻辑严密:在阐述故事的过程中,要保持逻辑严密,确保论述有理有据。对于故事中的关键情节,要准确描述,避免出现错误或偏差。
6. 举例说明:在讲述历史故事时,可以适当运用举例说明,使听众更容易理解故事背后的意义。举例要具有代表性,与故事主题紧密相关。
7. 融入情感:在演讲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使听众能够感受到你对故事的热爱和敬畏。这样,演讲更具感染力,更容易打动人心。
8. 互动环节: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丨赵一曼:誓志为人不为家

视频加载中...

新华社成都5月18日电 题:赵一曼:誓志为人不为家

新华社记者杨三军、康锦谦

初夏时节,四川宜宾市翠屏山苍松翠柏,绿意盎然。在位于山腰的赵一曼纪念馆广场上,矗立着这位女英雄的雕塑,她目光坚毅,英姿飒爽。

“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在赵一曼当年所作《滨江述怀》诗中,尽显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80多年前,这位巾帼英雄在东北林海雪原中英勇抗击日寇,令敌人闻风丧胆。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10月出生在四川宜宾。五四运动爆发后,她在大姐夫——共产党员郑佑之的鼓励和引导下,阅读进步书刊,接受新文化思想。

学生时代的赵一曼,以其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成为学生领袖,带领学生积极开展各项革命运动。1926年夏,赵一曼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她考进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次年,参加了由叶挺指挥的北伐军讨伐反动军阀的战斗。

1927年9月,赵一曼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更加坚定了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1928年,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她接到组织通知回国从事革命斗争。

“在苏联学习期间,赵一曼结识了人生伴侣陈达邦。接到回国通知时,正怀有身孕。”赵一曼纪念馆馆长陈怀忠介绍,强烈的报国之心让赵一曼毅然选择了回国,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秘密开展党的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派往东北地区发动抗日斗争。临行前,她到照相馆抱着年幼的“宁儿”,留下了与儿子的唯一合影。

这是赵一曼与儿子的合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在东北,赵一曼先在沈阳、哈尔滨领导群众地下抗日,后在珠河等地带领农民开展武装斗争。她能文能武,机智过人,曾参与领导了震惊日伪统治集团的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极大鼓舞了东北人民反“满”抗日的热忱。

1935年秋,赵一曼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1师2团政治委员。在一次与日伪军的战斗中,她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不幸被俘。

日军对赵一曼施以酷刑,用钢针刺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逼其招供。她宁死不屈,严词痛斥日军侵略罪行。为了得到口供,日军将她送进医院监护治疗。在医院里,她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教育争取看护和看守人员。1936年6月28日,赵一曼在医院看护和看守帮助下逃出医院,但很快被追敌再度抓捕,受到更加残酷的刑讯。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日寇杀害,牺牲时年仅31岁。临刑前,她给幼子写下一封遗书: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这封遗书后来经“宁儿”陈掖贤重新誊写,留给他的女儿陈红。“不管走到哪里,我都随身带着这封遗书。”陈红说,“父亲告诉我,要将奶奶在信中传达的爱国情怀与赤子之心作为家风,永远地传承下去。”

2009年,赵一曼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新中国成立以来,赵一曼的英雄事迹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等文艺作品,广为传播。今年,其家乡宜宾启动了“百校同演同看话剧《赵一曼》”活动,让“一曼精神”薪火相传。

青年杨靖宇: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革命总会胜利的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为了帮助全国广大青年加强对党史的学习和理解,中国青年杂志新媒体集中选取在我党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作出过突出贡献的100位优秀共产党员的英雄故事,展现四个时期青年共产党人的壮丽青春,以此共勉奋进:中国共产党是拼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这些优秀共产党员中,很多与《中国青年》杂志关联密切。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的共产党人 。


“百年英雄:共产党人,永远年轻”系列报道⑩
青年杨靖宇: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革命总会胜利的!
文/本刊记者 宋泽宇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推出的军史讲述栏目《解码:文物背后的抗战史》中,曾讲述过一枚小小的铜质狮纽方印,这枚印章曾钤在革命时期的各种重要文件上,阳刻隶书“杨靖宇印”四个字,见证了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杨靖宇的人生。
最初的少年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幼年丧父,自小由母亲拉扯长大,常常听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内心对英雄有了初步的认识。

1923年,18岁的杨靖宇考入河南省立开封纺染工业学校后,曾参加罢课斗争,21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受中共组织的派遣,从开封回家乡确山县开展农民运动。

青年时代的杨靖宇,那时他还叫“马尚德”。

在确山县的几年间,杨靖宇领导并参与了豫南农民起义,带领五万农民武装,与当地的军阀部队激战了四天,解放了确山县城。192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了秋收起义。

杨靖宇的故事很快传开,刘少奇认为他是“得力同志”,将他派到抚顺,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

当时,日军占领了位于抚顺的西露天矿,一座曾被称为亚洲第一的大型露天矿场。一首当地民谣记述了日军统治下煤矿工人的悲惨处境:“洋人喝咱血,阎王吃咱肉,小鬼不怕瘦,专门啃骨头,啃完咱骨头,臭油河里丢,狼吃狗也叼,残骨没人收。”

为了开展运动,身高1.93米的杨靖宇化名“张冠一”,进矿场当了矿工。在日本矿主的长期压榨下,旷工们怨恨不已,见杨靖宇耿直、热心,都亲切地叫他“山东张”,都来找他出主意。杨靖宇借此机会发动矿工,展开了罢工斗争。

为此,杨靖宇两次被捕入狱。

“我就是杨靖宇”

1931年9月18日,日军进攻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时,国民政府奉行消极的“不抵抗政策”,大部分东北军主动撤入关内,日军迅速占领了东三省,并扶持溥仪“登基”,建立了“满洲国”政权。尽管军队已经撤走,但东北的百姓不愿成为亡国奴,纷纷组织游击队,小规模的抵抗行动从未停止。

通过组织的游走,杨靖宇被营救出狱,开始担任东北反日总会的领导工作。此时,他已经度过了两年的牢狱生涯,备受日本警察署的严刑拷打,但始终没有透露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和从事的活动。

在东北几年间,杨靖宇逐渐联络起各县党组织、抗日游击队和义勇队,东北民间的武装力量逐渐汇聚成一股绳。1934年2月, 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在城墙砬子成立,杨靖宇成为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并带领部队多次重创日军,成为日军在东北的心腹大患。他们将杨靖宇的部队称为“东边道社会治安之癌”,将抗联活动的地区叫作“癌肿地带”。

为了牵制杨靖宇的活动,彻底消灭东北抗联,日本关东军制定了伪“满洲国”三年治安肃整计划。1934年至1936年三年间,日军仅在通化地区就烧毁民房1.4万间,废弃耕地33万亩,还在吉林东部实行“三光政策”,一年间屠杀了10万吉林人民。

1938年起,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专门调集6万兵力,并下达命令:“看到抗联和其他队伍,其他放过,只打抗联。看到抗联队伍里有杨靖宇,其他放过,只打杨靖宇。”他们采用“壁虱战法”,在飞机的配合下,日夜对杨靖宇进行“讨伐”,并利用各种方式,切断了杨靖宇部队与当地老百姓的联系,“彻底切断粮道”,以将其“赶入饥饿圈”。

那时,杨靖宇已经带着部队一行进入了长白山深处,那里天寒地冻,积雪齐腰,面临敌人的频繁讨伐,处境日艰。1939年夏天,日军仅在濛江境内及其边界就布兵25000多人,杨靖宇的全部兵力还不足一千人,由于兵力悬殊、补给不足,抗联一路军损失至四百多人。

此时,日军已经改变了滥杀政策,开始招降并优待叛变分子。杨靖宇的师长程斌叛变,摧毁了抗联部队的70多个生命补给线,一夜之间,杨靖宇的部队被逼入绝境。

黄生发老人曾当过杨靖宇身边的警卫战士,回忆了那段艰难的岁月,“敌人纠集了更多的兵力,我们甩掉一股,又遇上一股。鞋子都跑烂了,只好割下几根榆树条子,从头拧到尾儿,当作绳子把鞋绑在脚上。衣服全叫树枝扯烂了,开着花,白天黑夜都挂着厚厚的霜,浑身上下全是白的。特别是夜里,气温降到零下40摄氏度,冻得大树咔吧咔吧直响。可是一生火,火光照出老远,青烟飘上林梢,敌人就会像一群绿头苍蝇一样扑上来。我们只得不停地在雪地上蹦高,生怕坐下就再也起不来。”

更难的是没有吃的,不要说粮食了,连草也埋在二三尺深的积雪里,没法找,没法挖。杨靖宇和战友们只好吃树皮,喝用雪水熬煮的糊糊。这种境况下,他依然不忘鼓励战友:“革命就像一堆火,看起来很小,可燃烧起来能烧红了天,照亮黑夜。就是我们这些人都牺牲了,还会有人继承我们的事业。革命,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总会胜利的!”

1940年2月23日下午,日军在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包围了杨靖宇。此时,他身边剩下的六位战友接连负伤牺牲,杨靖宇也病饿缠身,枪伤未愈,但坚持手持双枪奋起应战。《东边道治安肃正工作》中记载了当时日军指挥官西谷喜代人和杨靖宇最后的对话。

“君是杨司令否?”


“我就是杨靖宇。”


“我们是通化警察队,在我们队伍里,曾是君之同志的,都担任着警察队的指挥。你想要逃脱是不可能了。何必急着去死呢?归顺我们可好?”


“我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不可能如你们所愿。我的很多部下都牺牲了,如今只剩我一人,虽临难,但我的同志们在各地转战,帝国主义灭亡之日必将到来,我将抵抗到底,无须多说,开枪吧。”


《阵中日记》记载:“他已经饿了好几天肚子了,但是跑的速度却很快。两只手摆动过头顶,大腿的姿势像鸵鸟跑的那样。讨伐队已向他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围了他,他依然不停地手持双枪向讨伐队射击。交战约20分钟,有一弹击中其左腕。但是,他继续用右手的枪应战。”

眼见生擒无望,西谷下令击毙杨靖宇,随即,几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胸膛,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这一天,正是中国农历正月十六,乃是家家户户本该团圆的日子。


1946年,濛江县正式更名为靖宇县,以表达人们对杨靖宇的怀念。

抗日英雄


2019年9月19日,口述历史学者、日中口述历史文化硏究会常务副会长、吉林师范大学教授李素桢博士在日本接受中国青年杂志记者的电话专访时称,她在日本找到了曾参与杀害杨靖宇将军的关东军伪通化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的亲侄女岸谷和。84岁的岸谷和亲手书写了向杨靖宇将军的谢罪、致敬书,手书上,岸谷和称杨靖宇为抗日英雄。

岸谷和(左)向李素桢(右)展示向杨靖宇将军的谢罪、致敬书。

李素桢介绍,杨靖宇牺牲后,岸谷隆一郎用军刀剖开了杨靖宇的腹部,被围困在冰天雪地中、完全断粮的杨靖宇胃中只有草根、棉花和树皮。岸谷隆一郎沉默许久,并暗自流下了泪水。

1945年8月19日,岸谷隆一郎在热河承德,令两个女儿和妻子服毒自杀,并用剖开杨靖宇将军腹部的军刀切腹自杀。他切腹前留下感叹:中国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男子汉,看来天皇陛下发动的这场战争或许是不合适的,灭亡中国是不可能的。

纵观历史,一代代英杰从未停止为民族振兴的努力。杨靖宇英雄的一生,也是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一生,就像1949年郭沫若为他所题的那首诗:“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
部分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

“百年英雄:共产党人,永远年轻”系列报道

李大钊:青春无尽,自我无尽

青年毛泽东: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
青年瞿秋白:辟一条光明的路

青年向警予: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青年夏明翰:抛头颅,洒热血,视等闲

青年恽代英: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青年萧楚女:东风飘荡志未酬,慷慨长啸几度秋
青年邓中夏:清操厉冰雪,赤手缚龙蛇
青年张太雷:为天下人谋永远的幸福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刘博文
责编:洪莆番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