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2 23:4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公司领导讲话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对领导讲话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可以围绕领导讲话的核心观点、对公司发展的指导意义、对个人成长的启示等方面展开。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领导讲话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主体部分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可分点论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领导讲话的重要性和个人感悟。
3. 突出重点:在主体部分,要突出自己对领导讲话的理解和感悟,避免泛泛而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a. 领导讲话的核心观点:分析领导讲话中的关键信息,阐述其内涵和意义。
b. 对公司发展的指导意义: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探讨领导讲话对公司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c. 对个人成长的启示:从个人角度出发,谈谈领导讲话对自己的启发和影响。
4. 举例说明:在论述心得体会时,可以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说明,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例如,可以引用领导讲话中的某句话,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或生活体验进行阐述。
5.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同时,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6.
小编前几日刷到一个视频,深有感触。
一个高中生从自己的视角谈家庭教育,他说,经过自己的观察,发现身边有情绪问题的同学,父母有一个相似的习惯——不让孩子去体会负面情绪,并认为这是对孩子的保护。
“比如,孩子的苹果掉了,家长安慰说‘别哭,还有梨’;孩子和朋友A闹矛盾而生气,父母马上说‘没事,跟B同学一起玩就好了’。但我的心理老师说,这看似在安慰孩子,其实是在带孩子逃避恐惧和痛苦。”
确实如此,心理学研究表明,负面情绪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尤其对于心智尚在发育中的孩子而言,如何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是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课,也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
“看见”孩子的情绪
真的很重要
很多人可能将情绪当成一种被动的主观反应。但是,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并不只是一种个人感受。情绪的产生,除了我们熟知的生理原因外,还有我们对一件事的认知、分析和评价。
比如,在情绪不好时,如果你觉得让自己不舒服的原因来自外界,就会认为这是别人带给你的,这时你可能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但如果你认为是自己造成的,随之而来的情绪可能就是伤心、不安、自责等。
可见,正确认识并对待情绪,真的很重要。如果一个人可以看懂自己的情绪,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就可以活得更自洽,与他人的交往也就更少阻碍,而这正是人生幸福感的基石。这种准确识别情绪、应对情绪,进而与情绪相处的能力,很多时候是在人幼年时,在家长的帮助下建立的。
与之相对的是,如果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情绪,就可能错失真正了解孩子的机会,还会抑制孩子的自我觉察能力——他们不明白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自然也就无法意识到自己真正的需求。这容易影响到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待生活的幸福感和积极性。
警惕情绪管理中
这些“为孩子好”的陷阱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情绪没有好坏之分。高兴和愤怒,欢喜和悲伤,都只是不同的情绪而已。孩子发脾气和放声大笑一样,是一个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情绪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情绪背后的心理,以及我们对孩子情绪的态度。
很多人会不自主地抗拒负面情绪,甚至把这种心态带入教养过程中。但事实上,每个人都需要经历负面情绪,如同身体需要经历各种小病小痛来建立免疫力,心理也需要通过体验和处理各种情绪,来发展健康的情感调节能力,否则可能会像温室中的花朵,没有抵抗风雨的力量——
情绪压抑
在一些父母的观念里,孩子想要成人,就要学会坚强。这话本身没错,但有人用错了方式。
比如当孩子摔疼了,父母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哭是不坚强的表现”。这种回应的本质,其实是在否定孩子情绪存在的合理性,向孩子传递“你的感受是错误的、不该存在的”的信息。孩子可能会就此养成情绪压抑的习惯。
情绪回避
有人会用一些手段帮孩子“回避”负面情绪。比如面对孩子的哭闹,许多家长习惯用零食、玩具或电子设备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短期内确实能快速平息风波,但长远来看,孩子可能会在这种“爱”中失去与负面情绪共处的能力,形成不健康的应对机制。
用说教代替共情
一些家长在面对孩子负面情绪时,会习惯性地去讲道理,或急于纠正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倾听孩子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情绪。请一定别忽略情绪疏导的第一步——情感联结,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孤立无援。
如何引导孩子
正确识别自己的情绪
与相对直接的正面情绪不同,孩子的负面情绪,往往是对某种未被满足的需求的表达,可能包含着对关注的需要、对自主权的需求,或对安全感的渴望。父母需要看到的,是负面情绪背后的真相,而不是忽略孩子的情绪,转而去纠正孩子的行为。
想要了解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共处,可以尝试一下以下步骤——
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
想要看到孩子情绪背后的东西,父母首先要做的,是不被孩子的情绪带着走。比如,当孩子因积木倒塌而发火,摔东西时,别觉得孩子不听话,脾气不好,急于批评孩子,而是要意识到一点:孩子能在父母面前释放攻击性,说明他们没有过分压抑自己,且他们认为父母能接住自己的情绪。
同时可以让孩子知道,“在妈妈爸爸这里,你是安全的,你可以表达自己的任何情绪,而不必担心后果。”
进而,察觉情绪背后的原因,尝试共情式回应。
积木倒了孩子生气,当然不是因为积木不听话,而是在发泄一种自己努力落空的不甘。此时,与其谴责孩子“这有什么好生气的,再搭不就好了”,不如说“辛苦搭的积木倒了,让你很失落,对吗?”如此,孩子不但获得来自父母的安慰,还会意识到,自己这种找不到“敌人”,又无处发泄的不甘心,不是愤怒,而是失落,继而拥有准确定位情绪的能力。
然后,要帮助孩子正确表达情绪,让孩子与情绪“多待一会”。
正确感知情绪,是与情绪共处的第一步。父母可以尝试教孩子使用“我感到……因为”的句式来感知情绪,表达情绪。比如“我感到生气因为弟弟拿走了我的玩具”“我感到委屈是因为老师误会了我的行为”。
不要急于解决让孩子产生情绪的问题,可以选择陪着孩子,让他与自己的情绪多相处。在这时,你的陪伴非常重要。在安全的、被认可的环境下感受情绪,会让孩子拥有对情绪的耐受力。
如此,当孩子长大,在面对压力与困难时,就能够从容面对自我情绪,也会有更多感受幸福的能力。
写在最后
心理学家说,在我们周围,像个“小大人”的孩子,往往会被冠以“懂事”“听话”“好孩子”等标签,被赞赏和鼓励。但如果孩子只是在大人的要求下,强行展现出一副“情绪稳定”的假象,实则无视或压抑自己的情绪,无疑会给孩子的成长“埋雷”。
爱的第一步,永远是“看见”——“看见”孩子的情绪,听见孩子的声音,才能看清孩子的未来。为人父母最大的幸福,不是塑造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孩子,而是教出一个,对自己人生满意的孩子。
文丨央视新闻《夜读》
图丨LOST7
投稿邮箱丨yedu_cctv@126.com
监制丨王元
主编丨马文佳
编辑丨李柯谕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张宁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多重风险交织叠加。
5月13日,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坚定指出,各国唯有团结协作,才能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全球发展繁荣。
中国人常说:“团结就是力量。”放到近期密集的大国外交中去解读,更能体会这句话的深意。
——团结的力量,是风雨同渡、关山共越
当地时间5月8日,俄罗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乔治大厅,中俄元首相向而行,手紧紧握在一起。
△当地时间5月8日上午,俄罗斯总统普京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会谈。普京总统在乔治大厅为习近平主席举行隆重欢迎仪式。这是两国元首亲切握手合影。
80年前,中俄两国同全世界进步力量一道,同仇敌忾、英勇战斗,并肩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势力。80年后的今天,中国连续15年保持俄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俄罗斯已成为中国最大能源供应国。习近平主席此访期间,中俄签署的20多项合作文件,为两国关系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能。
不为一时一事所惑,不为风高浪急所扰,中俄两国紧紧团结在一起。
习近平主席在同普京总统共见记者时指出,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俄两国要坚定秉持永久睦邻友好、全面战略协作、互利合作共赢精神,风雨同渡、关山共越,全面提升中俄关系的高度、维度、韧度,为世界和平和安全注入更多稳定性,为全球发展繁荣提供更强推动力。
新时代以来,中俄元首会晤40多次,习近平主席11次到访俄罗斯。每一次双手紧紧相握,都汇聚起世界的目光,彰显出中俄风雨同渡、关山共越的深厚友谊,也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
——团结的力量,是美美与共、相互成就
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前,很多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媒体朋友表示,两次转机、用时三天也要来北京。此行,他们看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模样。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习近平主席曾强调,中方愿同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美美与共、相互成就,为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各国现代化而携手奋斗。
△2024年5月22日,“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农村生计改善和粮食体系转型能力建设活动”学员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开展交流。
多年来,中拉合作一直秉持加强团结协作、推进南南合作这一初心,在全球治理和共同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示范作用。从圭亚那无人机培训、墨西哥灌溉物联网技术到巴拿马农村电商计划等,中拉农业技术领域合作结出累累硕果;从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智利蓬塔风电场到古巴西罗雷东多生物质电厂等,中拉清洁能源合作助力发展,点亮拉美万家灯火。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拉贸易额超过5100亿美元,较10年前翻一番。中国稳居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也是秘鲁、智利、巴西等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已与拉美五国签署自贸协定。
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多份成果文件,涉及双方在科技创新、经贸投资、人工智能、金融、基础设施、农业粮食、工业和信息化、能源矿产以及共建“一带一路”等领域合作具体举措,有力展现中拉在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方面的坚定决心,为中拉合作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团结的力量,是携手并肩、相互支持
今天的世界,最根本的挑战是秩序挑战。
赴俄罗斯访问之际,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应对全球性挑战必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兼顾各方合理关切,维护国际规则和秩序。
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历史不能退回到“强权即公理”的黑暗时代。
在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表示,中方愿同拉方携手启动五大工程,共谋发展振兴,共建中拉命运共同体。
△5月13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
乱云飞渡中讲道义、勇担当,收获的是支持和信任。
中国和巴西,去年共同宣布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携手构建更公正世界和更可持续星球的中巴命运共同体。5月13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与巴西总统卢拉举行会谈时指出,要坚持战略互信,夯实中巴命运共同体根基,秉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优良传统,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支持,加强各层级、全方位往来,确保双边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卢拉总统表示:“与其他大国不同,中国始终真心诚意支持帮助包括巴西在内的拉美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巴方愿同中方深化战略合作,推动巴中命运共同体建设,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繁荣的世界,为各国树立榜样。”
5月14日,在北京会见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时,习近平主席强调,双方要巩固政治互信,加强战略沟通,把牢双边关系发展方向。佩特罗总统表示:“哥方愿同中方密切配合,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百年变局正加速演进,人类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团结还是分裂,和平还是冲突,合作还是对抗?攸关人类命运的“时代之问”,中国给出的答案始终如一——“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才能共赢。”
总监制丨闫帅南 王姗姗
监制丨马丽君
制片人丨兴来 宁黎黎
执笔丨杨彩云
编辑丨江雨航 张亚楠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