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读书笔记《去年的树》》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2 23:49

怎么写《读书笔记《去年的树》》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书笔记《去年的树》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作品主题:首先,要深入理解《去年的树》这部作品的主题,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可以通过阅读全文、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对作品进行全面的了解。
2. 分析人物形象:在作文中,要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树、小鸟、树根等。关注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
3. 概括故事情节:简要概括《去年的树》的故事情节,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注意抓住故事中的关键事件,使读者对故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4. 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作文中,要表达自己对《去年的树》这部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如友谊、环保、珍惜等,并阐述这些思想对自己的启示。
b. 人物形象的意义: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树、小鸟等,它们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c. 故事情节的启示:从故事情节中提炼出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如关爱环境、珍惜友谊等。
5. 举例论证:在作文中,可以结合具体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例如,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与作品主题相关的事例,或者引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例子,以增强说服力。
6.

韦庄:我们离别后的第二天,几千年过去了丨周末读诗

正是去年今日

张大千 于非闇《芍药双蝶》

《女冠子二首》其一

(唐)韦庄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

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又一次,看得很仔细,仍没看见我们村。高铁火车从村北经过,我家的毛桃园就在那里,地头那条路,应该能认出来,窗玻璃很大,我紧盯着窗外,但还是没认出来。

车速太快,地和地,路和路,村和村,连成不分彼此的一片。

父亲到车站接我,他说他等在出站口。我出了站,没看见他,再次扫视等在那里的男人,都有些像他,却都不是他。顿时冒出一个可怕的想法:不会我没认出父亲吧?有一天我会认不出父亲吗?

正兀自心惊,忽见父亲从侧面过来,边走边朝出站口张望,他没看见我在这里。我叫了两声,他没听见。父亲没看见我时,他像个陌生人,衣着朴实,神情沧桑。他一看见我,立即就成为我父亲,满面笑容走过来。

晌午村里安静,树木绿生生。我们骑摩托从西桥头下来,街上不见一个人影。父亲把车直开进院子里,熄灭发动机,母亲从灶房迎出来,碎步小跑,连说带笑抱住我。啊,我忽然想到,以后再也没有人会这样迎接我,就像这一刻。

我家门前的樱桃树长得好大,斜对门的核桃树更是大得可怕,简直疯长,目中无人。树这么大,我还是不相信时间又过去十多年。坐在樱桃树下,阴凉的天,开始落雨,雨点洒落叶间,沙沙沙,像我和父亲的说话。

还有几天就四月初八,我们村有庙会,母亲说你要多停几天就能上会了。可惜不能,而我也不再可惜我要走,我必须走,正如以前不想离开。无论去留,都是为了最初的纯真,为了继续爱。

有的日子被我们高高举起,有的日子铭刻分离的位置。我的四月初八,略等于韦庄的四月十七。那一天意味着永远,永远的失去,永远的记忆。

作为一个人,生活在公元九世纪的韦庄,与我不仅性情相亲,而且有地缘的近。那时他家在京兆杜陵,即今天的西安市东南部,回忆的尘土已化为遗忘的田野。我在家乡的旧识,没有一个像他,没有一个有他的才华,没有他恳切真率,总能不假思索地说出我的心里话。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直言心声,一往深情,这样说话就很好。每个人心里都赤裸裸,可是每个人一开口说话,一提笔写字,就变得造作,与自己亦有了间隔。

不要误会,这不是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这是真实与否的区别。口语同样可以造作,可以空洞乏味,书面语也可以很直接,采用何种语言形式,取决于个人美感和材料的质地。比如同为花间派词人温庭筠的词:“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以及“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他的含蓄,何尝不是真实,只不过调同曲不同罢了。

去年今日,临别情事历历:“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她的样子犹在目前,何以安慰?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忍泪”“含羞”,这些细节暗示离别出于被迫,她在努力抑制自己,害怕暴露出真实情状。

这首词可作周年祭,一年后的今天,似乎回到了原点,但人去楼空,就像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美就美在爱情尚未发生,没有开始,没有结束,唯有渴望在想象中永生。

韦庄的情事很现实,所以感觉更痛。“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真正的爱情都是秘密,不是见不得人,而是对谁也无法言明。唐传奇《离魂记》里的倩娘,不愿与王宙分开,其魂魄出离躯体,追随王宙乘船去往他乡。这一传奇故事,在后来的剧曲小说中不断被改写重述。倩女离魂之所以让人痴迷,也许就是因为它超越了现实。

俞平伯评价此词曰:“单看上片,好像是一般的回忆,且确说某月某日,哪知却是梦景。”他的意思是词中人做了个梦,正好在别后一周年这天,遂追忆临别情景。这个角度新颖,细味“不知”二句,确乎是梦。最美的汉语文学都是写梦,一切不可能的在梦中皆有可能。

这首词是谁的梦?叙事者是谁?“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此处化用离魂的典故,那么应当是女子的梦,醒后方知是梦,娓娓道来。“除却天边月,没人知。”别后音尘永隔,除了天边残月,心事竟谁知?

昨夜分明梦见

清 恽寿平《春风紫蝶图》

《女冠子二首》其二

(唐)韦庄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从前一直以为,梦见意中人,表示缘分深,缘分未尽,后来才知道恰恰相反。梦见意中人,其实表示你们缘分已很浅,浅到只够在梦里相见。

《女冠子二首》,同一情事,一题两作。其一写女子梦醒之际,对月惘然。其二记男子梦后,翌日追想:“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昨夜如此遥远,而“分明”又如此临近,令人惊痛。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这是叙事者或者就是作者所梦,他梦见她依然是离别之际的样子。梦里没有时间,场景出现,如同来世的倒影。

上下片之间,有个中场留白,这是韦庄独特的回忆方式。不像其他词人,词的上下片,时空转换,韦庄让回忆流连,延宕至过拍,《菩萨蛮五首》也都是这样的写法。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在韦庄的记忆里,她总是很害羞,半羞半喜,欲去不去。今天的我们还能辨认出这种微妙的情感吗?还有人懂得欣赏羞色之美吗?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倏然梦醒,悲哀随即袭来:“觉来知是梦,不胜悲。”梦让现实显得更现实,让梦见的人再次遥远。

南宋杨湜在《古今词话》中说:“(韦)庄有宠人,资质艳丽,兼善词翰,(王)建闻之,托以教内人为辞,强夺之。庄追念悒怏,作《荷叶杯》《小重山》词。”《女冠子二首》,也被认为是思姬之作,学界对此分歧较多,难以确证,暂且姑妄听之,不必执着。

曲子词在晚唐五代,是为流行乐曲填写的歌词,多以女子口吻叙事抒情,写好交给歌伎演唱。韦庄词不同在于,他不是空泛抒情,他的词中有故事,感情真挚,读来尤其动人。他没有套话,很少用典,不假修辞,写出的句子直见性命,在语调上有一种紧迫感。

韦庄另有《荷叶杯》,追忆宠姬,其词亦真,其情亦苦。词曰:“记得那年花下,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从此,命运把他们带去不同的未来,别后第二天,他们的一生就过去了,几千年过去了。

真正的抒情永远只有一种,那就是对存在的不断重生的抒情。我们不是两次踏入不同河流的人,我们的存在就是河流本身。我们想让爱情一成不变,却忘了我们自己变幻不居,即使没有外部暴力,我们也会在内心将它消磨。春天总是太短。

给X先生的信

亲爱的X,你完蛋了,你这辈子没希望了。早餐时看见一对夫妇,平凡而沉闷的夫妇,我想到你,我就是这么想的。

他们并不算老,五十几岁吧,动作像行尸走肉。奶奶哄孩子张嘴“吃米米”,啰哩啰嗦,爷爷闷头吃饭,时而义务性地也说一句:“吃米米”。

我想象十年后的你就坐在那里,经过设计的灯光打在你快要谢顶的头上。你的妻子,你称她为“家人”,也就是同一个屋檐下的人,我想象她坐在你对面,你们之间只剩下吃。

你们就像这对夫妻,彼此厌腻,活着如在等死,等死亡把你们分开,因为你们自己没有勇气。这就是你设法保全的生活,一件祖传的旧瓷器,散发出阴郁的霉味。

没错,你喜欢旧东西,旧味给你安全感。我想象你坐在那里,脸色苍白,目光呆滞,就像被判了死刑。曾经的你,我快要想不起,你已从我的神坛跌落,一堆破碎的记忆。我看见你坐在那里,一个荒废了的老人。

你的可悲,让我显得可笑。监狱把它的性格植入你的生活,你要的不是幸福,更不是自由,你甚至不是在写诗,而是顾影自怜,以期获得虚假的安慰。

X先生,如果你不敢走出洞穴,至少停止美化一只老鼠,不然你这辈子就彻底完了。

作者/三书

编辑/宫子 张进

校对/赵琳

千年古树的现代生存密码

初夏时节,北京大觉寺千年银杏的枝头青翠欲滴,这是它第一千多次舒展身姿。日前,《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为这些“绿色活文物”撑起了法律“保护伞”。

在北京颐和园的红墙旁,一株见证过康乾盛世的古玉兰又开出了繁盛的花朵;陕西勉县,全国唯一一棵400多岁的古旱莲,在孕育花蕾近10个月后迎来盛放;湖南湘西苗寨的山林里,那些被村民唤作“阿公阿婆”的古树,仍在守护着代代相传的乡愁……

“根据调查,我们国家共有500余万株古树,其中树龄5000年以上的古树有5棵。”在北京城建园林集团所属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董事长张新宇看来,古树名木的年轮里镌刻着气候和地理信息变迁的密码,树皮下流淌着珍贵的物种基因,它们不仅是生态系统的“活化石”,更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绿色见证。

中山大学校园内,师生行走在古树下。黄新宏摄/光明图片

北京颐和园古玉兰。徐鹏摄/光明图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教授吴磊在湖南衡山县长江镇新源村古树救治现场检查古树根系。新华社发

故宫的古树。马嫒馨摄/光明图片

科技赋能:用现代科技守护古老生命

春夏之交的北京,技术人员忙着给行道树“做体检”。今天的主角是一棵古槐树。这棵300岁的古槐树斜倚在公交站旁,虬结的根系将人行道地砖顶起拳头高的凸包。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古树技术创新负责人许鹏飞在一旁的人行道上架起激光雷达设备,随着设备一点点转动,树冠每一根枝条的弧度都被转化成屏幕上的三维模型。

许鹏飞指着屏幕上泛着蓝光的树杈模型,一根向马路方向倾斜45°的枝干被判定为存在风险,“就像CT检查,这根树枝有‘骨折’风险,行道树一旦‘骨折’,就可能砸伤行人,所以我们要通过三维模型判断如何给它进行精准修剪。”许鹏飞介绍,建立三维模型后,算法会计算出最佳修剪方案。“过去修剪全凭经验,现在靠数据说话。”许鹏飞说。

不只是用设备“做体检”,许鹏飞也关注根系旁隆起的地砖。“别小看这些鼓包,说明树根在底下‘抗议’呢。”他轻叩着开裂的砖缝说。

“我们赶在槐树长叶子前完成扫描,等枝叶茂密时再来‘称重’——通过对比数据,既能计算树冠对电缆的安全距离,又能评估它为街道提供的荫凉价值。”许鹏飞说,定期给古树“做体检”,可以监测古树的生长状态,也能评估保护复壮措施的效果。

随着《条例》的实施,科技护树有了更坚实的法治保障。而这些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也正在改变古树保护的样貌。在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一个为古树建立“孪生档案”的项目正在推进。“想象一下,我们正在为每棵古树建立一个数字分身。”张新宇介绍,“在四川剑阁县古树资源调查过程中,我们引入激光雷达等多元遥感技术,采用‘空地一体’模式采集高精度三维点云及高清影像数据,精准提取古树的几何参数、生境特征及生长环境数据,建立了古树‘数字孪生’档案,用现代科技温柔守护古老生命。”

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古树名木保护中心,一个能够识别古树病虫害的App正在研发中。“通过手机扫描树木的形态特征,比如叶片上的咬痕或病斑,系统就能识别出病虫害类型和严重程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教授吴磊介绍,这个已经完成70%的App预计很快就能投入使用。

无人机与AI技术也早已应用于古树名木的保护中。吴磊所在的团队已经利用搭载AI系统的无人机进行古树资源调查,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识别古树的位置。吴磊说,这项技术还可以用于监测火情等威胁古树安全的因素。

目前,吴磊所在的团队已经为湖南的很多古树进行复壮“手术”:在岳阳市,一棵树皮腐烂达2/3的古树,在他们团队的帮助下重新焕发生机。“我们采用引根等技术,让根系重新扎入土壤,现在这棵树长得非常茂盛。”说起这个案例,吴磊很欣慰。

文化传承:古树既是见证者,也是讲述者

在湖南湘西,这里流传着“认树为阿公阿婆”的古老习俗。吴磊在调研中发现,当地人相信树有神性,为了得到树的庇护,会认一棵树作“阿公”或“阿婆”,并终身保护这棵树。

“我曾经有疑惑,为什么在同一片山林,有的树寿命很长,有的树寿命较短。调研中我了解到,有的树会被认作‘阿公阿婆’,而后一个家族几代人都会守护这棵树,树和人有了情感连接,自然就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吴磊介绍。

湖南会同县的一个古树群落的调研也让吴磊印象深刻。村里人谨遵祖训保护树木,即使有外来商人高价求购也不为所动。“当时买方出了很可观的价格,但树的主人就是不肯卖,说这棵树要留着。”吴磊说,这种人与树的情感连接,是很多古树能够留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随着《条例》的施行,古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了更明确的法律依据。在张新宇看来,保护古树名木不仅要用技术手段延长它们的生命,也要挖掘和传承古树名木的文化价值。“当我们更了解古树背后的文化时,就会自发地关心它们,大家的热爱能够让古树生长得更健康更美好。”张新宇说。

马嫒馨是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的古树文化创新负责人,她现在的工作,就是让古树名木从“沉默的见证者”,变为“文化的讲述者”。“北京作为有800年建都史的六朝古都,留下了大量与‘龙’相关的知名古树,如九龙柏、九龙松、卧龙松、盘龙松、白龙松等,这些古树背后都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马嫒馨说,他们即将开展一些研学等科普宣教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古树。“我们还在‘京华古树’小程序上加载了‘古树游线导航’功能,里面标注了北京很多知名古树的位置,点击游线中自己感兴趣的古树点位便可自动跳转手机导航。”马嫒馨介绍。

2024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在张新宇看来,中轴线上的古树群落就像是活着的“史官”。中山公园辽代柏树的褶皱里,记录着千年前的暮鼓晨钟;天坛九龙柏纵向腾起的“龙纹”,曾映照过古代祭天的朱红仪仗;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古柏,用六百圈年轮书写着从太庙到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变迁。“我们专门设计了北京中轴线古树游线,方便游客在城市漫游中,欣赏古树名木,感受岁月留下的痕迹。”马嫒馨说。

在北京古树文化挖掘过程中,研究人员考证了很多古树见证的环境变迁。“现在长在胡同小院里的一株古树,几百年前可能是王府花园中的景观树。它们见证了上百年的时光变迁,望楼起,看路延,如今扎根在了寻常百姓家,陪伴一代代人老去,再笑看一代代人长大,这种时空交错的故事特别打动人。”张新宇认为,挖掘古树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是增强公众保护意识的有效途径。

吴磊每个月都会带队去湖南双牌县桐子坳进行古树监测。他也认为,古树保护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每棵古树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保护树木本身,更要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基因。”吴磊说。

政策护航:为古树名木撑起法律“保护伞”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林业工作者面对破坏古树的行为常常束手无策。

“我们明知道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法律依据来制止。”吴磊回忆起《条例》出台前的工作困境时仍显无奈。他介绍,由于缺乏明确的执法权,过去林业部门面对破坏古树名木的行为时,往往只能“劝诫”或“讲道理”,这种“软约束”难以形成有效震慑。《条例》的出台,明确了古树名木的保护范围、责任主体和法律责任,让执法工作有了明确依据。

谈及《条例》的出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校长尹双凤颇有感触。“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古树名木在法治保护方面有短板。”身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同时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在去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持续推进古树名木保护法治建设、支持古树名木保护技术研究、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等针对性建议,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如今,《条例》对古树名木的分级保护、日常养护管理、合理利用、文化传承等进行规范,填补了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专门性法规的空白,为更好守护古树名木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尹双凤说,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从此,古树保护从“道德倡导”迈向“法治护航”。

吴磊介绍,在条例实行以前,尽管森林法包含古树名木保护的条文,但该规定为原则性陈述,缺乏具体执行细节。而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虽然针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中的古树明确了量刑标准,但对普通古树的破坏行为仅依据“根据价值认定”等笼统表述,这就陷入“无法可依”的尴尬。“新出台的《条例》针对违法采伐、移植古树名木、损害古树名木及其生长环境等违法行为明确了处罚措施,也就是说我们对古树保护的治理更精细了,这就让基层工作人员有法可依,工作更好开展了。”

“《条例》中还有一个亮点:在不损害古树名木及其生长环境的前提下,可以进行文化、观赏等价值的合理利用。”吴磊介绍,“这就能更好地挖掘古树的文化价值,纠正一些过去为了保护而完全不能动、不敢动的思想。”

在桐子坳这个拥有大量古银杏树的村落,如今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打卡点,村民们通过经营农家乐、参与景区管理等方式,收入得到大幅提高。去年,双牌县被评为中国四个古树名木保护试点县之一。“这些古树就是他们的经济来源,现在村民们保护古树的积极性特别高。”吴磊说。

随着新出台《条例》的实施和科技手段的进步,我国的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正在迈向新阶段。而如何讲好古树故事,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将是未来需要持续探索的方向。正如张新宇所说:“古树是活着的文物,保护好它们,就是守护我们的历史与未来。”

(光明日报记者 邹晓菁 徐谭)

来源: 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