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3 12: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惊梦》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保对《惊梦》有充分的了解:在写作之前,要对《惊梦》的背景、情节、人物、主题等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后感。
2. 突出个人感受:观后感主要是表达个人对作品的感受和看法,因此在写作时要突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避免仅仅复述剧情。
3. 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要注意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你的观点。
4. 适当引用作品中的经典语句或情节: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作品中的经典语句或情节,以增强说服力。
5. 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在观后感中,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使文章更具个性和深度。
6. 注意篇幅和结构:一篇优秀的观后感通常篇幅适中,结构完整。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7. 以下是一些具体注意事项:
a.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惊梦》的背景、作者等信息,并引出自己对作品的整体感受。
b. 主体部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 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以及他们在故事中的作用。
- 情节结构:探讨作品的情节结构,如悬念设置、高潮迭起
文/直斋
话剧《惊梦》巡演第二次到杭州,10月7日晚这场结束时全场掌声如浪,大家被陈佩斯、刘天池、巫刚、何瑜一众大腕征服了。
“也说不出什么话了,我直接给陈佩斯磕一个吧。”有观众在社交平台说道。
陈佩斯浸淫喜剧一生,在我们熟悉的《吃面》《王爷与邮差》等作品中的经验似乎都用出来了,拿捏有度、不过火,同时意蕴深厚、张力十足。这部话剧巡演1年来,2400多豆瓣网友打出了9.4分的高分,值得一提的是,《茶馆》也是9.4分。
明暗两条线
话剧名《惊梦》对应了昆曲《牡丹亭》中《惊梦》一折,故事以昆曲戏班“和春社”的遭际为主线。
班主童孝璋带着戏班走江湖演出,刚进城碰到拉锯战,原先说好的酬劳、演出都没了,进退失据。这时,先占领城里的部队请他们唱戏,送来的粮食无异于雪中送炭,却没想到是一场见所未见、无处下手的戏《白毛女》。
一场戏翻来覆去演了两次,戏班人不知道这是个“赤色宣传”的戏,第一次大获成功,第二次却带来杀身之祸。与此同时,战乱中流离多年的戏班人,也开始考虑其他出路……《牡丹亭》没唱成,却见证了战争中一群人的生死离合。
除了主线,还有条暗线,那就是地主少爷常少坤的遭遇:得意-被打倒-得意-疯掉。战争之前,他是地主家少爷、留洋归来,一身西装革履,因为爱戏,了“和春社”来唱昆曲。
城里被解放军占领后,经过土改,他成了衣衫褴褛的过街老鼠。等到国军又打回来,常少爷又重回大宅,当起了财主,穿上了绸缎。一场戏没唱完,又卷入了“赤色宣传”清算中,最终又一场战争后,家业消散,他又穿起褴褛衣衫,彻底成了疯子。
结尾疯了的常少爷让我想到《红楼梦》中空空道人,在大雪中给死去的人们招魂,“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他是故事中的人,又像独立于故事之外的旁观者。
编剧毓钺,多年前曾担任电视剧《李卫当官》的编剧。话剧《惊梦》故事内容、结构、节奏都很好,传统而简洁,冲突、误会、隐喻、笑料都巧妙地串在一起,展现了战乱年代的中国里,艺术的传承、家国的前途、小人物的命运等方方面面。
话剧中涉及的两部戏,以《牡丹亭》观照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魅力;另一部《白毛女》则致敬了陈佩斯之父陈强——他在上世纪40年代曾在延安表演《白毛女》中黄世仁一角,作为彩蛋,陈强也在其中被提到。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这句广为流传的喜剧理论,就是陈佩斯提出的。有人在知乎网上提问“如何理解陈佩斯所说的这句话”,陈佩斯还亲自作答了一番。
这句理论其实是80年代,他被卓别林启发的。当时在一本电影杂志上,他看到对卓别林戏剧理论的介绍,卓氏把喜剧的生成归结为“窘境”。
作为话剧《惊梦》导演,陈佩斯在戏中对这句话深刻做了讲解。
演了60年昆曲的老戏班,有两代人的传承,一曲《牡丹亭》无人不晓。然而当解放军送来300斤粮食点戏时,童班主为了一大家子的口粮,爽快应下来了。直到对方送来《白毛女》的本子,戏班才傻眼。
“穿这个上台?哪出戏有这么个穿戴?”传统《牡丹亭》不听了,对这群唱昆曲的是一种悲剧。实际上,任何变革对“旧人”都是一种悲剧。
而对童班主来说,一边是收了粮食必须演(尊重观众、戏比天大)的职业坚守,一边是没人愿意唱的窘境。童班主朝跪在地上的孩子啪啪抽板子、逼他们演的时候,观众纷纷动容。而当白娘子扮相的“喜儿”、赵云扮相的“大春”亮相时,全场又哄堂大笑。
“钱难赚屎难吃”这样的流行语放入台词,也搔到了观众的笑点。笑过之后想想,谁又不是“甲方乙方”中的“乙方”呢?戏班为了300斤粮食硬着头皮工作,谁又不是?
“您说哪个好,哪个就好。”童班主对着主顾鞠躬的时候,让人想到为某些坚守的那些忍辱负重。这样的遭遇,恐怕普通人都能说出来。
从西装革履到疯癫沉沦的常少爷,本是同窗、同志最后沙场厮杀的两个将军,乃至吹笛的乐师、童班主的徒弟邵伍——与白毛女一样的命运……
将军、戏班、地主,父子、爱人、同窗……故事里的每个人,身上似乎都背负着一个悲剧。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和春社班主(陈佩斯饰)与解放军某部司令员(何瑜饰)一同坐在门槛上叙旧,司令员看过班主父亲扮演的方巾丑,颇为赞赏维持了60年的昆班,有着重逢恨晚不得昆曲门而入的遗憾。
班主:那您后来拜了哪位呀?
司令:我拜了一位姓马的。
班主:哪位马前辈呀?
司令:马克思。
……
图说:《惊梦》剧照 官方图
陈佩斯导演、主演的“戏台”三部曲的第二部《惊梦》中大部分戏有多么令人忍俊不禁,其结尾就有多么令人“怆然而泪下”——与《戏台》的结尾一样,都是以一出精致唯美排场讲究的折子戏收场且令人必须出门疾走半小时才能舒缓一下哀而伤了的情绪。《戏台》的收尾是京剧折子戏《霸王别姬》;《惊梦》的收尾是昆曲折子戏《惊梦》,出自《牡丹亭》。
无论《戏台》还是《惊梦》,这两出浸润在中国传统戏曲里的话剧,均对传统审美致以迄今为止中国话剧舞台上的最高敬意——无论时局风云变幻,世人颠沛流离,只有梨园行里陈佩斯扮演的戏班班主的口头禅和行动纲领依然是:“世道再乱,规矩不能变。”这戏,唱的可都是忠孝节义。
梨园行看似自成体系,按传统而朴素的规矩,谁请他们唱戏,他们就对那位出钱的“主家”负责。少东家(陈大愚饰)刚给和春社付了钱,就遭遇炮火。他和戏班在战火中捡回条命来,才知道原来是解放军来了。部队胜利了,自然要庆祝。宣传干事听了司令员的建议,来找和春社唱大戏,且愿意支付每场300斤麦子为报酬。在当时缺衣少粮的环境里,送麦子就是雪中送炭。戏班蒸了馒头后,就接到宣传干事的消息——战士要看《白毛女》。这是一个大难题,完全在戏班会的戏码之外。但馒头已经下肚了,总要给“主家”一个交代。于是,他们绞尽脑汁地把“白毛女”装扮成白娘娘;把“大春”装扮成赵子龙:“这不就是得胜将军班师回朝的模样?”这个局面,自然被送来军服和棉袄作为演出服的宣传干事打断……该剧最精妙的一笔,是由陈佩斯扮演的戏班班主,在《白毛女》中扮演了黄世仁。班主一边嘟囔着“黄世仁不是人”,一边因为演绎得太像而险些挨了观众里小战士的一枪——在现实生活里,陈佩斯的父亲,当年以演反派、喜剧人物而著名的陈强,正是与鲁艺一起在延安登台演黄世仁时,遭遇了一模一样的情境。这一设计,也让已故表演艺术家陈强与儿子陈佩斯、孙子陈大愚隔空同台。这一舞台与现实之间的对应效果,赢得全场最为波澜起伏的“笑果”。
《白毛女》演了半场,国民党部队又打过来了——和春班意外身处双方拉锯的要冲。原本以“穷生”面目躲藏在和春社的少东家又“抖”起来,与国民党军官开起了英文。和春社因为欠少东家一台戏,故而被少东家“挑”去继续为国民党部队唱戏。他们不熟戏文,只想也来一台“提振士气”的。于是,和春社单纯地又去给国民党上演《白毛女》,“戏演了一半,两个营的士兵开了小差”,以至于被怀疑为“共产党的第二战线成员”……就在“大春”与“喜儿”即将被枪毙之际,国民党指挥官(巫刚饰)来了——他和解放军司令员是黄埔军校同窗,也是昆曲爱好者,他认出了和春社班主,他也听过班主父亲的戏。对艺术的热爱,挽救了伶人的性命。国民党指挥官与班主,又是一番重逢恨晚……
每一位台下观众其实都对时局走势心知肚明。不久,国民党指挥官面对溃败的局势,以自杀了断。同时传来消息,解放军司令员重伤。天降大雪,众人感慨:“这白茫茫一片……”班主寻思,翻了天覆了地,但还从未给主家唱过一台完整的昆剧!于是,在即将离开此地之际,大家终于打开箱子、装扮停当,工工整整地在纷飞大雪里唱起《游园·惊梦》。观众这才认认真真、安安静静、纯纯粹粹、有板有眼地听上了一台悲欣交集的戏。就在这大雪纷飞的舞台上、戏台旁,在剧中逝去的角色一一上场……
这是一台因为境遇的变换,而激发出观众阵阵笑声的喜剧。但陈佩斯说:“我并没有刻意去做喜剧。”这是一台看似生动活泼、嬉笑连连的话剧,但当昆剧折子戏《游园·惊梦》上演时,忽然有一种《红楼梦》那样的章回小说才有的画面——“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天地间唯有一台戏,顶天立地。
于此,我们要珍惜,《惊梦》一折能流传至今,不仅有其唯美的必然,也有躲过劫难的偶然。话剧《惊梦》能上演,有笑点更有泪点——那些“笑话”,也不仅仅是陈强老爷子拿命换来的……(朱光)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