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突破》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3 13: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突破》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突破》这本书的读后感。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2. "了解书籍内容":在写作之前,要充分了解《突破》这本书的内容,包括作者、故事背景、主要人物、情节发展等。
3. "梳理读后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包括对书中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的看法。
4.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突破》这本书,包括作者、故事背景等,并引出自己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 "主体":围绕书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展开论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 人物形象:分析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等。
- 情节分析:探讨故事情节的设置、发展、高潮和结局。
- 主题思想:阐述书中的主题思想,如勇敢面对挑战、追求梦想等。
- 自我反思: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这本书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读后感,并可以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5. "语言表达"
思考中国突破的经国文章——读《中国突破》有感
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此话不知激励后世多少士子,为了这份经国大业而焚膏继晷;历史上不知多少儒生甚至为此生死以之,以至于邓拓都说“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事实上,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可当此大业可助此大业,只有议论天下大势时局变化且是高见宏论者,方可当此。
历史一再表明,一个民族的脊梁是由“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者挺起来的。知识分子的使命是总结历史、辨析现实、思考未来,这些都需要深思、慎思和善思,思考的成果就是经国文章。
《中国突破》可视为这种思考的结晶。
我很敬佩这本书的选题。中美关系,既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外交关系,也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随着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确实要认真思考: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和中国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才有利于双方、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遥想当年,毛泽东深刻总结过,“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近代以来,中美两国的交往呈现出不同时期的不同关系之多样性,不同时期对中美关系有着不同判断与选择,确实很难一言以蔽之。尤其是当今美中成为经济体量的世界第一和第二的特殊时期,选择中美关系的主题来写书,就是选择了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这既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逻辑。“突破”,意味着中国遇到了“围堵”。摩擦刚起就作此判断,固然可视为洞见,但要让人接受还需要说理。这本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就直接大家最关注的问题:为什么说美国将对中国进行全方位的遏制与围堵?逻辑判断的起点说来也简单,就是“为争夺和维护其世界霸权地位,美国极其所能”。作者不无善意地提醒“中美贸易战是美国对中国全方位遏制与围墙的前奏”,由此让人担心:后面会有哪些更猛烈的动作呢?既然是遇到围堵,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当然必须寻求突破。因此,书的第二部分就自然而然阐述中国必须突破,这就点到了全书的关键词了。然而,必须突破还不够,世人更关注的是有没有实力突破。书的第三部分就回应了这个关切焦点,极大的篇幅恰好说明了这是全书重点,也较好地帮助大家放下了顾虑。至于如何突破,当然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作者提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是实现突破的必由之路。简言之,中国遇到了围堵,不得不寻求突破,而且有实力突破,突破方法是“改革开放再出发”,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复杂与艰难,只需努力做好我们国家自己的事,做大最强我国自身,就一定能实现自我突破并突破美国对我国的遏制与围堵。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数据。阅读《中国突破》,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是数据详实。做学问来不得半点假,也不允许想当然的估算,需要占有大量数据方可开展研究。掌握素材收集数据,这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傅斯年说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就是生动写照。《中国突破》在这方面体现得非常充分。这本书的写作视野是全球的,时间轴从“一战”到当下,由“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到美苏争霸,从冷战结束到亚洲崛起,再到当下的中美摩擦,各种数据构成了此起彼伏的现当代世界画卷。按作者介绍,书中数据“主要来源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党的十九大报告、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政策、‘一五’到‘十三五’规划、国家顶尖官员型专家学者的著作和讲话报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关部办委的工作总结、其他知名专家学者的专著或论文、国家高端智库研究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参考文献达一百多部(篇)。各种数据成为书中观点的有力支撑,使书中观点客观理性与分寸感倍增,让人不能不信服。
因为钦佩、喜欢与信服,在我心中,《中国突破》毫无疑问可谓是经国文章。
黄奇帆《重组与突破》读后感
黄奇帆的书,一以贯之,结构清晰,数据详实,立足于解决问题。这本书有很多在重庆的实操案例。
当然不同人、不同阶段,可以动用的资源禀赋不同,不可以照本宣科,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重要的是学习方法论。
后面主要是书摘:
重组的最高境界就是,你已经把中央的政策、法律限制的问题、手中可以操作的杠杆资源、老百姓能够接受的条件,都装在脑子里形成一个框,在这个框里,你可以对所有的东西任意地组合,但是“随心所欲不逾矩”。- 重组追求的是多方共赢,任何一方的利益严重受损,重组都推不动。具体到这个项目,战略重组者是“救生员”,即便不求赚大钱,起码也要有利可图;银行贷款是国家资产,也不能血本无归;老百姓挣钱不易,更不能让他们承担坏账。按照这样的逻辑,我提出了解决方案。
- 从基本面上思考问题,从根本上分析原因、寻找办法,再辅之以资产重组的思想化解资金难题,一个长周期、大范围广泛存在的问题就得以顺利解决。
- 讲究实事求是、讲究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是多么重要!
- 只有转变重大基础设施过于依靠政府直接投资的模式,组建政府投融资平台,通过市场化方式融资,率先加大投入,从而顺利度过市场“不应期”,才能最终带动社会力量投入。这就是2002年我在重庆启动组建“八大投”的初始动因。
- 五个注入”模式,包括国债资金、各类规费、储备土地、存量资产、市级财政配套资金。
- 原文:城投公司通过注资减债,净资产猛增80多亿元,达到94亿元。由此,这个公司脱胎换骨,成为一家总资产160亿元、负债66亿元、资产负债率仅为40%的优质公司。此时,它再找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国家开发银行便欣然同意,当年6月就放贷60亿元。如此一来,城投公司总资产增至220亿元,债务126亿元,负债率不到60%,现金流充裕、资产结构良好,彻底走出了困境。
- 城投公司通过注资减债,净资产猛增80多亿元,达到94亿元。由此,这个公司脱胎换骨,成为一家总资产160亿元、负债66亿元、资产负债率仅为40%的优质公司。此时,它再找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国家开发银行便欣然同意,当年6月就放贷60亿元。如此一来,城投公司总资产增至220亿元,债务126亿元,负债率不到60%,现金流充裕、资产结构良好,彻底走出了困境
- 按照国际惯例,连通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可以搞BOT融资并设卡收费,但城市内部的交通基础设施不能如此,因为它属于政府公共服务范畴,理应由财政买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通过土地增值和财税增长来平衡。
- 面对处于胶着状态的问题,化解看似无解的矛盾,要善于多维度思考,跨越时空来谋划,以降低改革方案推进时的摩擦系数,这样形成的改革方案才容易获得各方认可并在实践中推行。
- 财政不直接提供融资担保。“八大投”要靠自身的资本信用到市场上融资。如果政府为“八大投”的贷款提供担保,一旦出事,企业债务就会变成政府性债务,这种事不能干。二是投资集团互不担保。“八大投”相互担保,会掩盖矛盾,一个出事,全部都会被拉下水,形成债务连锁反应。所以,8个集团之间再友好,也不能互相担保。当然,如果某个集团确实遇到困难,政府也要出手相救,帮助它渡过难关。三是各类财政专项资金要专款专用,不能违反财务规定。在一个集团内,哪怕一个项目的专项资金有结余,而另一个项目的资金紧张,也不能交叉混用。这是一条硬性规定。从实践来看,这“三个不”筑起了“八大投”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防火墙。
- 特钢这个万人企业迟到了6年的破产之所以处理得如此干净利落,靠的不仅是遇上难题不绕道、打攻坚战、不回避矛盾、敢负责任、敢下决心的作风,还和政府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针对具体的难题采取务实有效的重组措施有关。
-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
- 任何实业公司涉足金融,都有严格的股权比例限制,美国上市银行大股东的持股占比不能超过15%,目的就是防止银行沦为家族关联企业的“吸金”平台。二是防止关联企业通过贷款利益输送。三是防止职业经理人内部人控制现象。董事会、股东会、经理层之间的法人治理结构要科学合理。
- 如果制度有优势,可以把别人的技术、资本为己所用。从这个角度看,制度也是一种生产力。对企业而言,制度优势很具体,比如法人治理结构是制度,企业文化也是制度。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就是一种当下最具规范性的制度。
- 对企业文化的提炼总结,绝不能轻视,它是企业凝聚力、战斗力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也不是资金,而是企业文化。
-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以提高资本运行效率和收益率为主要目标,通过股权运作、价值管理、有序进退,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保值增值;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主要通过开展投资融资、产业培育、资本整合,强化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有三大特征:一是有投资不控股,二是有股权不并表,三是有资本无债务。
-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可由各级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工商产业类国有独资集团改组而来。改组后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类似于美国GE公司,既可从事资本运作,也有产业发展任务。
- 大企业强国,小企业富民。
- 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就业战”。人类怎么养活自己、怎么安居乐业,这是永恒的问题,就业不稳、失业率高,社会就动荡,政治也不稳定。
- 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是品牌。
- 微型企业是100%的草根经济,政府拿钱鼓励老百姓创业,使社会产生更多的微型企业、中小企业,带动更多人就业,可以减少失业保险费的支出,从长远看还能增加税收,推动社会步入良性循环。这实际是变“输血”为“造血”,把买“棺材”的钱用来买“补药”了。给微型企业“送钱”,没有利益输送问题,没有道德风险。
- 美国硅谷等成功的孵化器之所以孵化能力强,关键就在于集合了六大功能。一是项目甄别。聚焦专业领域,把好准入环节,不能散而杂。生物医药孵化器,不能引进一堆机器人孵化企业。二是培训指导。经过培训,创新创业者的成功率一般可从10%提高到30%。三是共享服务。公共实验室、专用设备或专业设施,由孵化器提供。四是股权投资。有种子基金、天使基金、风投基金、引导基金等多层次投入体系,覆盖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五是收购转化。通过上市、集团收购、合资合作、成果转让等措施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六是资源集聚。孵化器应成为行业信息传递、知识交流、人才聚集的窗口。
- 《拜杜法案》规定,凡是科技投入产生的成果,其获得的收益“一分为三”:1/3归投资者(学校、研究所或公司),1/3归研发团队,1/3归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企业或转化者。
-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城市建设领域,这个规矩就是规划。我们常说,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宪法”
- 将房地产投资控制在固定资产投资的25%左右,就能从宏观层面上控制住房地产开发总量。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一个城市如果长期超过这个比例,房地产领域就会吸附过多资金和资本,实体经济就会被削弱。
- 将土地视为城市发展的殿后因素而非先导因素,按照“产业跟着功能定位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人口和产业走”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土地调控逻辑链条,避免人为逆向干预导致城市土地供应失衡。
- 地票制度的创新之处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农村建设用地产权进行确权分置,即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将土地使用权视为一种用益物权归农民,所有权与使用权按比例获得各自收益。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允许将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复垦为地票,实现从“不动产”到“虚拟动产”、从实物指标向有价证券的转变。另一方面是设立土地交易所,推动地票公开、公平、公正交易,在更好地发现价值的同时,推进城乡建设用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 一个好的投资环境,应该低税费成本、低物流成本、低要素成本、低土地房产成本、低融资成本。
- 要了解招商对象的薄弱环节、内在困难,了解此时此刻的它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想一想自己所在的地区、所辖企业有些什么资源、条件或能力能帮助它。只要问题和困难是客观的、经济的,都该当成自己的事,发挥政府特有服务功能把它们配置好。
- 城市职工工作到60岁才退休,而农民工年龄超过45岁,企业就不愿再雇用他了,这样农民工就损失了1/3的有效劳动年龄;再加上每年春节返乡过年,一来一去就用掉两三个月,又损失了1/6的劳动年龄,这样总计损失的劳动年龄就占到了1/2,导致我国的“刘易斯拐点”提前出现。
- 加工贸易并非价值链低端的代名词,而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的创新。
- 杨福家先生任复旦大学校长时讲的一番话很到位,一共六条:一是有良好的硬件资源;二是有好的师资,特别是“大师”;三是学科建设有特色;四是校长是一个教育家,有理念、有风格、有魅力;五是校园文化;六是资金要有保障。这六条,是包括民办学校在内的各类学校办得好的标准。
- 金融具有全局性、穿透性、复杂性、叠加性、系统性等显著特征,要求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推动。
- 探索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解析量化,宅基地量化为财产权时,15%归集体、85%归农民,承包地和林地则20%归集体、80%归农民。
- 金融“脱实向虚”。怎么解决这件事?我们的思路是,稳信贷、拓直融、降表外、创造条件增加股权融资。
- 地方政府抓财政工作,最重要的是做到财政收入合理、合法、合宪,财政支出公平、公正、公开,财政管理有规、有序、有责。
- 在决策时体现出经济学逻辑。比如建成区面积的国际惯例是,城市人均占用100平方米左右,包括住房、工厂、交通、商业、公共服务等用地。100万人口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大体就是100平方公里,少了就会拥挤,多了就是浪费。住房建设方面,发达国家人均住房面积一般在30~40平方米。我国人多地少,人均30平方米比较合理。这样算来,1000万人口的城市建设3亿平方米住房就可以了,再多就可能出现泡沫。商业设施方面,每2万元的商业零售额可配置1平方米的商铺,每2万元GDP可配置1平方米写字楼。垃圾、污水设施方面,每人每天约产生1公斤垃圾,综合用水0.3吨,并产生0.25吨污水,相关基础设施应按此配建。总之,规划是控制总量的学问,要求总量平衡、动态调整,只有明了这些参数,规划时才能收放有度。
- 许多地方都存在着大量的闲置或未充分利用的商业不动产、住宅和基础设施等各类资产。然而,这些资产由于流动性较低,往往难以迅速变现,给资产所有者带来一定的压力。发行REITs可以将资产变现,从而实现资产的有效流动。这不仅可以为资产所有者创造更大的价值,还能够为投资者提供丰富的投资机会,促进资本的流动,提升整个经济体系的效率。
- 我认为,借助REITs等融资工具,今后10~15年中国的增量房产供给将逐渐演变成以下格局:50%是商品销售产权房,50%是租赁房;在50%的租赁房中,20%是保障性公租房,还有30%左右是房地产商开发的商业化租赁房。
- 培育新质生产力,实际上就是要使中国服务业中的50%是生产性服务业,整个GDP板块中,生产性服务业要力争达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