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5 09:57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写作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一、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它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考察、调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科技实践活动:通过科技制作、实验探究、科技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3. 文化艺术实践活动:通过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4. 体育健康实践活动:通过体育锻炼、竞技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
5. 生活实践活动:通过家务劳动、社区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写作时应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前,首先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确保文章内容围绕主题展开。
2. 结构清晰:文章应具备良好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综合实践活动,正文部分详细阐述活动内容、过程和收获,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3. 语言表达:文章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避免使用口语化、模糊不清的词语。注意句子结构的多样性,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4. 内容丰富:在写作过程中,要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课外活动,不是学科活动,不是兴趣小组活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的区别
课外活动可以看作综合实践活动的前身。综合实践活动则是课外活动的发展和升华。二者有着密切联系,又有着本质区别。
1.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存在的;
2.在育人功能上不同,课外活动的过程一般不具有研究性,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正式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一样,发挥着整体育人功能,其效能要大得多;
3.在具体要求上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目的、计划、成系统,对活动内容、时间、程度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安排,克服课外活动的随意性,且具有评价环节。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活动(课)的区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活动(课)有着很多共同特点,都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自动性、创造性和趣味性。因此大家易把二者混为一谈。学科活动(课)虽以活动的形式体现,但更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服务于各学科课堂教学,是学科课程教学的延伸。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是一种新型的独立课程类型,从本质上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与地方性于一体的课程,它是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各种活动,其活动内容具有非学科化的特征。
学科课程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严密的知识逻辑体系 | 生成的主题 |
课堂教学时空 | 开放的时空 |
间接学习 | 实践学习 |
预设性教材 | 非预设性的资源 |
“教”师 | “导”师 |
同步为主 | 个性需要 |
不同学科活动课的侧重点和目的不同。如:以“到家乡某地参观学习开展活动”为例。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活动目的和侧重点:
1、语文课,重点是感受家乡的变化和用文字描述(或记录)路口的繁忙景象---写作素材;
2、数学课,重点是统计一定时间内过往车辆的数量---统计初步的收集与整理;
3、美术课,重点是用笔描绘繁忙的路口,感受家乡的变化,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写生素材……
而综合实践活动,它将整合各学科知识,并渗透研究性学习。既要用数学统计知识收集整理数据,用语言描述路口的繁忙景象,拍摄一些图片资料,又要思考为什么有这么多车辆,反映家乡的变化,更要以主人翁意识思考路口存在什么不足和隐患,大胆设想,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培养社会责任感。可见,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是整合了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知识,对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大有好处。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课外兴趣小组的区别
兴趣小组活动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和非学科性,是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开展的,是一种非全员性的活动,有的还具有较强的学科活动特点。如:书法组、航模组、舞蹈组等,都具有很强学科活动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形式上看,是对学科逻辑体系的突破和超越,从教学方式上看,它是将学生的内在需要、动机、兴趣置于中心,强调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操作、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从地位上看,它是独立的正式课程。
考教师,就关注微信号17学堂(yqxuetang)
回复包月卡,考证考编课程任性听!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日前,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生课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还要求对活动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对活动方式进行认真设计,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评价等,具备作为一门课程的基本要素。
资料图:来自苏州市东中市实验小学的一百多位学生走进泰伯庙,通过答题、素质拓展训练等寓教于乐的方式,探秘具有千年历史的泰伯庙,感受当地历史文化。中新社发 王思哲 摄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答问全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它与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是什么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生课外活动有什么不同?就有关问题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请介绍《指导纲要》出台的背景及意义。
答:《指导纲要》的发布意义重大,很有必要。
一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迫切需要。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要求,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中小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而创新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必须切实加强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补上实践育人短板。
二是全面深化考试评价改革的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中考、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离不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重要载体,必须搭建好综合实践活动平台,提升并展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是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本世纪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多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主要是对该课程性质、形态等缺乏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实施过程中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迫切需要加强规范和指导。
记者:据了解,综合实践活动是本世纪初课程方案设置的一门新课程,《指导纲要》的研制挑战较多。请介绍一下研制过程。
答:为确保《指导纲要》的先进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研制过程中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广泛调研。包括对有关地区和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典型经验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系统总结,为《指导纲要》研制提供了现实依据;对相关政策文献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2000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单独或联合印发的、要求在中小学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的100多个文件进行了系统梳理,作为提炼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内容的直接参考;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9个国家或地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相关课程设置与实施情况、最新发展动向等进行了研究,为《指导纲要》制订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是专题研讨。先后召开10余次研讨会,围绕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活动形态与要素、学校课程规划与教师指导,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专题教育、综合素质评价的关系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反复研讨,使《指导纲要》能在理论上站得住,实践上行得通。
三是征求意见。召开由中小学教师、校长、教研员代表和有关高校、专业研究机构课程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意见。通过网络征求各地中小学骨干教师、教研员及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有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还书面征求了各省(区、市)、中央有关部门(单位)的意见。提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进行了审议。在对各方面意见进行梳理、汇总的基础上,对《指导纲要》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记者: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它与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是什么关系?《指导纲要》对此有些什么规定?
答:《指导纲要》突出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几个基本属性:
第一,它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第二,它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它可能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但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
第三,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在这一点上,与学科课程也有显著差别。
《指导纲要》强调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导学生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延伸、综合、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进行深入分析。要防止用学科实践环节取代综合实践活动。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