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5 23: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中国史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或情感。可以是对中国历史的敬佩、对某个历史时期的感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你阅读的中国史书籍,以及你对这本书的总体印象。 - 主体:分几个段落展开论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历史背景:介绍你阅读的历史时期背景,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b. 人物评价:对书中出现的重点人物进行评价,分析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c. 事件分析:对书中描述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d. 个人感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考,谈谈你对这段历史的感悟。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观点,并表达对历史的敬意。
3. 语言表达:读后感作文的语言要流畅、生动,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学术化的词汇。以下是一些建议: - 使用具体的例子和事实来支持你的观点。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 注意句子的长短和节奏,使文章读起来更加舒适。
4. 观点独特:在论述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孙皓晖著,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9月出版。
推荐理由: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是《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的史论作品。这是一本力图理清中国前3000年文明史的书。
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原生文明的概念,细致梳理了秦帝国之前中国历史的七大历史性跨越,总结出中国民族六大生存经验。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是孙皓晖的一部史论作品。曾经在海南“闭关”16年创作,历史小说《大秦帝国》一上市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但是孙皓晖并不满足于《大秦帝国》的畅销,他说:《大秦帝国》只是一味相对丰厚的药引子,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是将中国的文明史传统,恢复定位到以秦文明为根基的中国原生文明精神中去,真正地以宏阔博大的诸子百家洪流为根基,而不是孤零零地矗立一根枯木桩子作根基。因此在创作《大秦帝国》的过程中,孙皓晖经过十数年的研究和探索,凝聚成了三卷本、近70万字的《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全书共分为三卷,梳理了中国历史前三千年的七次文明跨越,总结了中国文明生存的历史经验。
上册从神话时代开始到夏商西周春秋,钻木取火、仓颉造字、大禹治水这些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孙皓晖有其独到的理解。他认为黄帝时期是中国近古文明的第一个原创时代,文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要件,大体都在这一时代被创造出来了;而大禹治水形成的社会治理体系,使得我们具备了跨入国家时代的条件。夏商西周各有其独特的历史贡献,直到春秋时代,生产水平的提升推动着礼治社会的瓦解,列国纷纷进入求变图存的历史浪潮。
中册集中讲述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大创造。孙皓晖称之为“文明大爆炸的时代”,诸子百家、商旅贸易、技术创新……我们今天赖以前进的统一文明框架,我们熟悉的社会生存方式的基本传统,我们最主要的价值观体系,都产生于战国时代。
下册从秦灭六国的六场战役切入,详细分析了六国灭亡深层的原因,从用人传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内政传统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秦帝国建立后,又从整合民生、中央集权制度创建所经历的争论、推行法治、创建统一的经济制度等方面对统一文明进行系统化的梳理,提出秦统一中国文明比起统一疆域,是更具有本质性的统一。对于北区匈奴、南征岭南也从捍卫华夏文明角度进行解读,难得。
2016年《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今年是再版。选择在今年再版是因为今年年初举国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至今疫情仍在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地蔓延。而某些国家正以“非理性对抗”的方式与世界对抗,使得各种冲突不断发生。可以说2020年是非常艰难的一年,人们往往会在艰难的时刻回望历史,希望从历史中寻求经验。
孙皓晖认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前三千年是我们文明的高原、文明圣土。在这三千年中,华夏族群历经了七大时代──五帝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帝国。在其中的每一个时代,我们的民族都曾经实现了一次巨大的文明跨越。其中有两次重大跨越,第一次是大禹治水之后,中国进入国家时代;第二次重大跨越是秦帝国建立统一文明。汉以后中国文明出现了千丈瀑布式的历史大落差,开始了两千余年地平线式的涌动发展。
如今,“非理性对抗时代的来临,既是世界文明的危机,也是世界文明的希望。”对于中国文明来说,此时正是实现第三次文明大跨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机。此刻重读中国文明史,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汲取历史经验,亦有助于增进文明自信。求变精神、统一精神、消解融合精神等这些深植于我们文明基因中的优秀品质,必然能使我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完成第三次重大文明跨越,从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此次再版,根据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我们对部分历史事件的时间、人名,原典著作的统计等方面进行了更严谨的修订,共计数十处。
同时,该新版本亦有幸得到了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研究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张维为教授,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王久辛老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邀研究员金仲伟先生的推荐。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研究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张维为称,中国文明强大的根源在于其雄厚的原生时代,孙皓晖的著作从文明史角度给中国的文明自信提供了依据,对我们从容应对今天的挑战也富有启迪。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久辛提出,事实上,我们常常听到、看到的所谓的“文明”,是不包括我们中华文明的,甚至连埃及的阿拉伯文明与印度文明也不包括,它仅指的是西方国家的“文明”。世界文明必须是整个人类社会多种文明的复合起来的大文明,才可以说是科学的文明观。《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是孙皓晖在写完6部500余万字的鸿篇巨作《大秦帝国》之后,依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的伟大实践,对中华文明的一次理性的开掘与梳理,振聋发聩、启迪心智,读罢使人不仅对历史会有新的发现,对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对我们构成新的、完整的文明观,对我们认识当下的人类社会并获得自信和方向,包括重新组建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文明理念,这部著作都可以构成我们的精神根脉与升腾的力量之能。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邀研究员金仲伟说,在5000年不倒的中华文明的根柢,一定存在着生生不息、独有的“密码数据”。今天的中国文化人要想破解这些源生密码数据,需要像孙皓晖那样解放思想。这三卷本大作,带读者进入元气满满的“国之初”,难得。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存续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其强大不朽的历史经验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亮点。
经验一:以自觉求变的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
经验二:面对外部欺凌侵略,坚持强力反弹,有限扩张的原则。
经验三:在文明冲突中自觉保持强大的消解融合精神。我们的文明历史,在前三千年就已经奠定了与异质文明的共生意识,又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文明共生经验。
经验四:强烈自觉的统一精神,霸气充盈的反分裂实践。历史的足迹反复表明,任何分裂势力在中国历史上从没有成功过一次──没有能将分裂割据地永久地脱离中国而另外建成一个国家。中国的国土,没有因为分裂内乱而永远丢失任何一块。
经验五:以发掘培养杰出人才群为国家发展的生命线。
来源: 天津日报
作者:谢春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总结历史经验,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成为新中国史研究者的重要任务。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为任务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近期倾力编写的《新中国70年》,成为庆祝新中国70华诞的厚礼。
框架结构坚持守正创新有所突破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至2019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70年。《新中国70年》根据历史发展演进的三个历史时期,在编写体例上既遵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下称《历史决议》)的有关定论,又创造性地将1949年至1978年划分为“探索篇”、1978年至2012年划分为“改革篇”、2012年至2019年划分为“强国篇”,确立了三篇七章的框架结构,与上述三个历史时期相对应。
《历史决议》将1949年至197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即“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历史的伟大转折”。《新中国70年》依据这一历史时期共和国发展的主线,创造性地将这29年的历史划分为“探索篇”,即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对应中央已有定论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第二章“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涵盖了《历史决议》中“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历史的伟大转折”三个历史阶段。这一篇反映了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并在实践中由于主客观因素导致严重失误的历史进程。
“改革篇”分为第三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第四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21世纪”、第五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篇记述从1978年改革开放起步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的历史,反映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历程和经验。
“强国篇”分为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二)”。这一篇记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的历史,着重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奋斗目标的提出和实现这一目标的各种举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贯穿全书的主线
《新中国70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全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始终贯穿于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历史进程之中。书中各章通过翔实的史料呈现富有说服力的历史逻辑,使读者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合理性、发展的规律性、胜利的必然性,从而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探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改革开放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在实践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创立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苏东剧变的严峻考验面前,坚决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形成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中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新中国70年》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线贯穿于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历史脉络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奋斗、创造和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充分反映新中国7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进行评价,尤其需要注意延续性。既要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来的历史,放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予以考量,又要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来的历史,放在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以后社会主义理想从思潮到运动的500年的历史中予以考量,更要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来的历史放在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予以考量。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分析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既不能以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也不能以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
通读《新中国70年》,我们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历史。在这70年间,我们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如今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转变,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在部分高科技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文化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居民预期寿命大幅提高,社会安定有序,国防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生态文明建设有序开展,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展现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这些成就,是我们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取得的,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读《新中国70年》,可以使读者加深对上述论断的认识。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31日02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