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6 00: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努力性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努力性这一主题展开。可以从自己的经历、身边人的故事或者社会现象等方面入手,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2. 突出个人观点: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对努力性的看法和观点。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谈谈努力性在个人成长、事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作文,应该有明确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努力性的背景和意义;主体部分分析努力性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论证;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努力性的价值。
4. 语言表达:在作文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尽量避免使用口语化、模糊不清的词汇,尽量用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5. 举例论证:为了使作文更具说服力,可以适当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历史故事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些例子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充分说明努力性的重要性。
6. 层次分明:在论述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各个观点的层次,使文章条理清晰。可以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多个层面来阐述努力性的价值。
7. 适当引用名言警句:在作文中适当引用一些名言警句,可以
作者:龚金平
什么是“人生第二次”?不同的人重要的人生转折、跌落、起飞都大相径庭,难以用统一的标准来定义。由央视网、上海广播电视台、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二次》,将镜头投向那些经历过重大变故的普通人的第二次人生,以“圆”与“缺”、“纳”与“拒”、“是”与“非”、“破”与“立”为主题,展开了一幅幅不同的人生图景,多维度展现了中国人面对困境的坚韧。如评论者所言,“这部纪录片以工笔画般细致真实的镜头和冷峻又不失温情的视角,描绘了一幅中国平凡百姓的现实主义的生活图谱,呈现出中国人骨子里的硬气、韧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因而,纪录片虽没有豪华制作、没有明星加盟,看起来平平淡淡,却引发了观众热议。
《人生第二次》中的主人公们都遭受着命运的拨弄:被拐卖的孩子认亲之后,反而陷入更为深重的纠结与痛苦之中;因车祸而瘫痪的年轻小伙,如何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因疾病而变得丑陋的女孩,能否做一个自信、不胆怯的人;误入歧途并得到惩罚之后,人生还能不能重新开始;因学历太低而遭遇的求职不顺和人生潦倒,有没有翻身的可能……主人公们遭逢了人生诸多的不平、不安、不顺,可能会改变他们的命运轨迹,重置他们的生命态度,从而呼应了片名“人生第二次”之义。在这些主人公身上,观众看到了人生千疮百孔的模样,却不会产生隔岸观火的庆幸心理,而是会心有戚戚。
面对生活的重大挑战与磨难,纪录片主人公苦挨、苦熬的坚韧,无疑是令人感动的,但这并不是创作者想向观众传达的核心要义。毕竟,人要做到“坚韧”似乎并不难,它也可以是一种被动或麻木的咬牙吃苦,真正难得的,是知道自己坚持的意义和方向,是在苦难中保持心中的希望,坚定无畏地描绘美好的人生画卷。例如,纪录片所拍摄的“梦想之家”里的那些孩子,每天凌晨四点半起来跑步,他们的人生没有退路,只能憧憬着通过体育特长,考上大学,考入警校,或者参军入伍。正是在这种希冀的鼓舞和鞭策下,这些孩子才无惧人生的坎坷。
《人生第二次》也在反复讲述个体的成长,这是关于个体如何变得更成熟、更独立、更坚强的内心历练。何华杰瘫痪之后,在持C5驾照体验自驾川藏线的过程中有一个场景,天上下着冰雹,他想靠自己的力量坐上轮椅。他一次次挣扎,一次次失败,他绝望,他崩溃。队友只是陪伴着他,母亲则在车里默默地流泪。所有人都知道,他必须学会独立,才能迎接人生更猛烈的风雨。这种“独立”,在那些离婚女性身上尤为重要。周东晓在离婚后仍然活出了一份达观平和,确实令人敬佩;沈梦则在争夺女儿抚养权并申请重新分割财产时,多少变得有些偏执,失却了一份淡然和优雅。这也是《破》中通过旁白反复讲述的,离婚过程中最困难的不是推翻过去努力经营的一切,而是找回自己;在离婚大战中,维持往日的温情和体面固然不现实,但保持内心的节奏和尺度尤为不易。
《人生第二次》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其实在各集的片名中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创作者没有从单一的维度来讲述人生的得与失,而是以一种敏锐和睿智,带领观众去体悟人物身上的悲与喜,苦与乐。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圆”中有缺,“缺”中有爱;“纳”中有悲,“拒”中有得;“是”中有偏,“非”中有成;“破”中有立,“立”中有苦。在这些不同的生命形态、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生存模式中,创作者捕捉了世间百态,也诉说着人间诸多况味,甚至在主人公的命运轨迹中隐约折射着芸芸众生的人生倒影。这样,观众的观赏过程就不可能是冷漠疏离的,而是会深度共情,又恍然入定。
在一集纪录片中用一个共同的主题或人物相似的身份与命运,串联起多个人物,不仅可以提高拍摄效率,还可以因人物众多而形成更为斑驳和厚重的人生景致,并因多个人物的命运风景,交织、碰撞出不一样的人生感慨,进而深化作品的主题。但如果处理失当,也会导致主次不分,或人物未能得到充分的刻画、揭示,从而使作品缺少情绪感染力和思想冲击力。《人生第二次》就生动地印证了这种创作方式的艺术得失。
《缺》中有名有姓的孩子众多,但这些孩子大都面目模糊,观众甚至难以记住他们的名字,对他们的遭遇也一知半解。因为,创作者对于这些孩子的背景只有蜻蜓点水般的披露,其性格又展示得不够充分,他们之间难以形成那种参差映照的关系,也无法有效地拓宽作品的社会辐射面或强化人性表达的力度。《拒》《是》《破》这几集重点不突出,人物之间的复调关系不明显,人物命运的旋律难以演奏成大合唱,使得观众“入戏不深”。反之,像《圆》《纳》《非》《立》这几集中单个人物的素材比较丰富,对人物生活和心理的展示比较充分,观众更易得到内心的触动,甚至进行反躬自省。
尤其在《圆》中,创作者从生母、卫卓、刑警三个视角来讲述卫卓回归生母家庭的故事,虽然刑警那个视角略显单薄,但观众毕竟了解了一个事件背后更为芜杂或揪心的真相。《立》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40多岁的黄妹芳,一位是20出头的李婷,两人来自不同的地域和时代,但她们的命运又有某种相似性,都因出身太差和学历太低,人生之路走得踉踉跄跄。两人之间还有一种互文关系,黄妹芳正在经历的苦痛,有很大可能是李婷在结婚之后也要遭遇的困境。但是,创作者又让观众看到了两人的希望之光:黄妹芳凭借积极求学的决心,可能会创造更好的未来;李婷的不断进取,以及对人生选择的清醒,可能会使她的人生豁然开朗。这样,人物之间的缠绕、映照关系,就谱写成一支命运交响曲,给观众带来更为蕴藉的情绪感受。
从《人生第二次》所展现的命运图景中,观众看到了人生的不如意、偏执、残缺,但也看到了人们为了一份平淡的生活而经历的辗转、求索、奋斗。人生第二次也许艰难,而主人公们那份面对艰难的不放弃与坚韧,鼓励观众以更为豁达、坚韧、通透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龚金平)
来源: 解放日报
“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将关注的目光放至青年身上,当代青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在基层中不断历练,从稚嫩的新苗成长为郁葱的大树。
一是要汲取思想营养,固牢信念根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作为年轻干部要通过不断的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工作专业知识等,坚持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从完成的各项学习、工作任务中,汲取真理的力量和思想的养分,用理论指导实践,常学常新,常悟常进,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在艰难险境中不断经受住考验。
二是要坚守廉洁底线,护好自律枝干。在干部队伍中,有的人严守纪律,常对着党章党规党纪,谨记初心使命;有的人贪图享乐,滥用职权,以职务之便损害群众利益。“无规矩不成方圆”年轻干部大多都刚刚进入工作岗位,不论是工作还是思想认识都不太成熟,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应该要常学习廉洁自律各项规定,遵守纪律,怀揣敬畏之心,在规章制度的约束下,不断自警自省,将拒腐防变作为打造廉洁自律“枝干”之首。
三是要打造过硬本领,开散能力芽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年轻干部在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要提高七种能力,也凸显了现阶段的年轻干部的在知识储备、工作能力、政治方向等方面还需要不断锤炼。因而,年轻干部在到一个岗位上要多学习、多请教,无论是学原文理论、业务工作还是群众工作,都要沉下心来,不断总结,与时俱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能力的提升没有捷径可走,要克服“本领恐慌”就要以一个谦逊的态度,走进基层,从具体的小事做起,不怕吃苦,敢于担当,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努力在解决实际的问题中提高能力素质。
年轻干部如同一颗新苗努力向下扎根理论土壤,汲取思想养分,枝干向上茁壮成长,枝丫长出能力枝叶,长成能够为人们提供纳凉之所的苍天大树,用实践证明在复杂的环境下,也有防范化解风险本领,能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使自己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