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8 05:4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电影《活着》主题思想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电影《活着》的主题思想。在写作过程中,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2. 了解电影背景:在写作前,了解电影《活着》的背景,包括导演、演员、上映时间、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等,以便更好地把握电影的主题。
3. 分析电影情节:对电影中的关键情节进行梳理,找出表现主题思想的关键片段。如:主人公福贵在经历家族兴衰、战争、饥饿等苦难后,依然坚持活着,体现了生命的顽强。
4.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福贵、家珍、有庆等,探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主题思想。例如,福贵在苦难中依然保持着乐观、善良的品质,体现了人性的光辉。
5. 结合历史背景:将电影中的情节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结合,分析电影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如:电影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期间,我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6. 引用经典台词:在作文中适当引用电影中的经典台词,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活着就是胜利,活着就是希望。”
7. 结构安排:合理组织文章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电影《活着》及其主题;主体部分分析
电影《活着》是一部极具影响力且饱含深度的佳作,由张艺谋执导,芦苇、余华编剧,葛优、巩俐等一众实力派演员主演,于1994年5月17日在戛纳电影节首映,同年6月30日在中国香港上映。
在剧情方面,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地主家的少爷福贵,整日沉迷于赌博,无法自拔,最终将家中的万贯家产输了个精光,甚至气死了自己的父亲。这样的变故让妻子家珍失望透顶,她带着孩子决然离去。不过,好在福贵后来痛定思痛,戒掉了赌瘾,家珍念及旧情选择回归,一家人靠着皮影戏艰难地维持生计,相依为命。
然而,命运的磨难并未就此停止。内战爆发,福贵与好友春生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历经波折后,他们被解放军俘虏,这才得以回到家中,可等待他们的却是母亲离世的噩耗,女儿凤霞也因为一场病变成了哑巴。到了大跃进时期,悲剧再次上演,儿子有庆在给区长春生的夫人献血时,因抽血过多意外死去,这给整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文革期间,春生遭到迫害,妻子不堪忍受选择自杀,春生自己也一度想结束生命,好在被家珍劝住。后来,凤霞与老实善良的二喜结为夫妻,还生下了儿子馒头,这本该是生活重新有了盼头的时候,可凤霞却在产后因大出血离世,让这个家庭又陷入了悲痛之中。影片的最后,福贵、家珍、二喜和馒头来到凤霞和有庆的墓前祭奠,福贵对着馒头说出了对未来的期许,那话语中满是对生活的希望,哪怕历经无数苦难,依旧要努力向前。
从主题表达来看,影片围绕福贵一家的坎坷命运徐徐展开,将解放战争、大跃进以及文化大革命等不同时代背景融入其中,深刻地展现了小人物在时代浪潮和残酷命运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它反映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普通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心的挣扎,同时也凸显了生命的韧性,哪怕遭受诸多苦难,依然怀揣着对生活的希望,引人深思,让观众不禁去深入探究人性、家庭以及社会等诸多层面的意义。
在艺术特色上,张艺谋导演摒弃了以往的风格,转而追求朴实无华的叙事方式,让故事更加贴近生活,更具真实感。而皮影戏这一元素在影片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贯穿全片,从一开始便暗示着福贵如同皮影一般被命运操控,后来又隐喻了那个特殊时代的荒唐,很好地展现了宿命论的人生观,给影片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并且,葛优、巩俐等演员凭借精湛的演技,将各个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生动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情感张力,让观众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氛围之中。
从获奖情况来讲,这部影片成绩斐然,它一举获得了第4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评审团大奖、天主教人道主义精神奖三项大奖,在1995年又荣获第48届英国电影学院最佳非英语片奖,这些荣誉无疑是对影片品质的高度认可,也证明了它在世界电影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活着》由张艺谋执导,葛优主演,这部影片以其深沉的内涵和震撼人心的力量,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一生为线索,展现了一幅在时代洪流中普通人顽强求生、坚守人性的壮丽画卷。
影片伊始,福贵是一个家境殷实的少爷,他沉迷赌博,挥霍无度,最终输掉了全部家产,父亲也因此含恨而死。命运的巨大落差让福贵从云端跌入谷底,然而这仅仅是他苦难人生的开端。破产后的福贵一家搬到了破旧的茅屋,他开始学着靠自己的双手生活。随后,福贵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在战火纷飞中历经生死考验。好不容易回到家中,又遭遇了一系列的变故:女儿凤霞因病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有庆因给县长夫人献血被抽血过多而亡,凤霞在生产时也不幸离世,妻子家珍最终也因贫病交加离开了人世。福贵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生离死别,但他依然坚强地活着。
葛优在影片中的表演堪称经典。他将福贵这一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从早期富家子弟的纨绔,到经历磨难后的沧桑与坚韧,每一个阶段的情感和状态都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他通过细腻的表情和自然的肢体语言,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福贵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以及对生活永不放弃的信念。在有庆去世的那场戏中,葛优所饰演的福贵抱着儿子冰冷的尸体,眼神中流露出的绝望与悲痛,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他的表演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真正地融入了角色的灵魂,使福贵这个人物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电影的叙事手法十分巧妙。它采用了回忆的方式,由老年福贵向年幼的外孙讲述自己的一生。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切感,还让观众能够跟随福贵的回忆,一步一步走进那个特殊的时代。影片没有刻意渲染时代的宏大背景,而是通过福贵一家的遭遇,以小见大地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对普通百姓生活的深刻影响。从解放战争到人民公社化运动,再到文化大革命,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在福贵的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个人命运与时代浪潮之间的紧密联系。
《活着》的主题深刻而富有哲理。它不仅仅是讲述一个人如何在苦难中生存,更是传达了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赞美。福贵一家在面对接踵而至的灾难时,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关爱。家珍对福贵不离不弃,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始终陪伴在他身边;有庆虽然年纪小,但勤劳善良,对家里的羊充满了感情;凤霞虽然聋哑,但乐观坚强,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他们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辉。影片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生命都有着顽强的韧性,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够在苦难中找到活下去的勇气。
电影的画面和配乐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影片中的场景布置真实地还原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从农村的田野、破旧的茅屋,到城市的街道、工厂,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生活气息。配乐则根据情节的发展,时而激昂,时而舒缓,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影片的氛围。在福贵被抓去当壮丁的场景中,激昂的音乐配合着战火纷飞的画面,营造出了紧张而危险的氛围;而在家珍和福贵相依为命的温馨时刻,舒缓的音乐又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活着》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电影。它通过福贵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人性的美好与伟大。这部电影不仅是对过去时代的反思,更是对当下人们的一种启示: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强地活下去。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