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严监生 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13 05:41

怎么写《严监生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严监生读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对严监生这个人物及其故事的理解和感悟。可以围绕严监生的品质、行为、影响等方面展开。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严监生及其故事,主体部分分析严监生的品质和行为,结尾部分总结自己的感悟。
3. 突出重点:在主体部分,要突出严监生的主要品质和行为,如节俭、忠诚、智慧等。可以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4. 深入分析:对严监生的品质和行为进行分析时,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例如,严监生的节俭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品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
5. 结合自身:在作文中,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悟,谈谈严监生这个人物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和影响。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个性化和真实感。
6.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避免使用过于简单或生硬的词汇,力求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7. 引用原文:在分析严监生故事时,可以适当引用原文中的内容,以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

读书笔记:《儒林外史》之严监生与严贡生

严监生与严贡生是兄弟,严监生名叫严大育,字致和,而他哥哥严贡生字致中。在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下,贡生是指从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挑选出来,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的人,相当于举人副榜;而监生是除贡生外在国子监有读书资格的人,清代时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这种资格。大概是弟弟严监生在临死前还举着两根指头,表示灯草应该只放一根的形象实在太深入人心,所以一说起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里的吝啬鬼,大家都会不由自主想起他这个“严监生”来,倒把他本名给忘了。

但是,严监生真的吝啬吗?

倒不妨先看看他同胞哥哥严贡生的表现。“方巾阔服,粉底皂靴,蜜蜂眼,高鼻梁,落腮胡子”的严贡生,是以热情招待来拜访本地汤知县的范进、张静斋的面孔出现的。初次交往,很是得体礼貌,寒暄片刻,就知道打发家人“掇了一个食盒来,又提了一瓶酒桌上放下,揭开盒盖,九个盘子都是鸡、鸭、糟鱼、火腿之类。”来留两位举人的饭。人也爽直:“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缕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然而这和睦乡邻的形象在接下来县衙的大堂上,连昏聩无用的汤知县都看不下去了:邻居王二家小猪错走到严家被圈住,没讨还回来,反而被严贡生身强力壮的几个儿子打折了腿。乡下人黄梦统问严贡生借贷,立约后未拿到本钱却被强要利钱。当然,能让草菅人命,刚害得一个卖牛肉的无辜老人丧命的汤知县都看不下去的原因,估计还是在于这些事情实在太小,第一好处理;第二呢,则是严贡生这些小便宜占得实在不体面,“一个做贡生的人,忝列衣冠,不在乡里间做些好事”,有损治下的规矩秩序。所以汤知县爽快地为民作起主来,准了告状,差人来找严贡生。

结果如何?一早得了消息的严贡生收拾行李一溜躲到省城去了!最后是胆小怕事的弟弟严监生出面打点,用了十几两银子帮哥哥了结了这两桩事。但当哥哥的为此表示感谢吗,并没有——严贡生从省城科举回来,弟弟刚好去世,他打开弟媳妇赵氏托人送来的衣服和两百两银子,表情居然是“满心欢喜”,去柩前拜祭时“干号了两声,下了两拜”便完事。当接下来需要操办葬礼的后续事宜时,严贡生满心想的却是自家儿子即将招亲的事,几句话便打发了来传话的奶妈:“你向奶奶说,我在家不多时耽搁,就要同二相公去省里周府招亲。你爷的事托在二位舅爷就是。祖茔葬不得,要另寻地,等我回来斟酌。”如此凉薄,自然,当后来赵氏夫人的独子死后,严贡生立刻急吼吼地要去霸占弟弟的家产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严贡生才更像个吝啬鬼,吝啬于金钱与亲情,以及一切可以获得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付出。


这时回过头来看弟弟严监生,和王家舅爷聊天时隐隐透出的是对哥哥一家生活方式的担忧:“不瞒二位老舅,像我家还有几亩薄田,日逐夫妻四口在家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家兄寸土也无,人口又多,过不得三天,一买就是五斤。上顿吃完了,下顿又在门口赊鱼。当初分家,也是一样的田地,白白都吃穷了,而今端了家里的花梨椅子,悄悄开了后门,换肉心包子吃。你说这事如何是好?”而当后来严监生的原配王夫人病重,打算续娶妾室赵氏为夫人时,虽说这件事的确是需要原配夫人的娘家人,即两个王舅爷不挑理不闹事才好办,但这也绝对不是非要王家人认可才能办成的事。可看看日常“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的严监生,是这样处理的,先是借王夫人的口,表示岳父岳母的坟该修理了,且把夫人手中攒下的东西留给两位舅爷做念想;接着又拿出两封银子来,各给一百两,“却是不可多心。将来要备祭桌,破费钱财,都是我这里备齐,请舅爷来行礼。”最后还补充一句,明日还拿轿子接两位舅奶奶来,“令妹还有些首饰留为遗念。”

说实话,就算严监生馈赠这么多东西,是为了达到自己顺利续娶的目的,那毕竟也是大大方方付出钱财和礼物来交换,以期取得对方情感上的理解。比之严贡生强买强抢乡邻的行径,严监生这才是一个正常成年人行为处事的态度。其实写到这,脑海里倒冒出一个关于身为次子的严监生,为何对自身的金钱用度如此苛刻的推测。须知在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制度下,长子和次子在地位上确实是有差别的。不过考虑到两人分家时田产一样,那应该都是嫡出的同胞兄弟,只不过哥哥是贡生,弟弟是监生,有可能哥哥读书稍微厉害些?而学渣弟弟的监生是靠钱捐来的,所以平日里哥哥没少在气势上压弟弟一头——这从严监生临终前将幼子托付王家舅爷照顾的话中也可见端倪:“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生,终日受大房的气!”


两相对比,严监生对自己吃穿用度的苛刻,倒更像是因为缺乏安全感,要靠储蓄金钱来解决自己可能遇到问题的未雨绸缪,或者这么说吧,严监生对自己的节俭,那叫真节俭,而严贡生这种极度自私、超越常理地对别人节俭,才是真吝啬。

在《儒林外史》严氏兄弟这一节中,与弟弟严监生嫌弃多点了一根灯草经典片段同样写得生动难忘的,是哥哥严贡生故意将云片糕说成名贵药材的片段。那个眼见掌舵的人偷吃自己搁在船板上云片糕的严贡生,当时并不吭声,只作没看见。待船靠了岸,才开始“眼张失落的”找云片糕,掌舵的说云片糕“无过是些瓜仁、核桃、洋糖、粉面做成的”普通糕点,他便正好抓住把柄似地发作起来:“你晓的我这里头是些什么东西?我因素日有个晕病,费了几百两银子合了这一料药,是省里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了来的人参,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了来的黄连。你这奴才,‘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说的好容易!是云片糕!方才这几片,不要说值几十两银子,‘半夜里不见了枪头子——攮到贼肚里’!只是我将来再发了晕病,却拿什么药来医?你这奴才,害我不浅!”完美的演技,加上因为认识知县,有可以递状子的话语权,严贡生,这个吝啬小人,终于成功地逃掉了船家十二两银子的运费。


十二两银子,对当时的普通人尤其是低层百姓来说是很大一笔钱。因此,隔着书页,我们仿佛也能看到那个船家,眼睁睁地站在岸边看着严贡生一行扬长而去后的迷茫与无助。


——只希望这样的吝啬鬼,在这世间能少点,再少点。


(本文配图来自连环画《严贡生》)

基于文体 适体而教——读周一贯主编的《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有感

个人简介:南玉凤,高级教师,陕西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陕西省教学能手, 陕西省“国培计划”培训项目授课专家,陕西省教育学会先进个人。陕西省南玉凤学带工作坊、临渭区优秀教学能手南玉凤工作室、导师工作室负责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

好书不厌百回读。用2个月的时间,我精读了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主编的《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一书,了解了文章“因情立体”“即体成势”的溯源,明晰了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中的文体观嬗变,确立了在语文教学中尊重文体、因文而教的强烈意识。

这本书分“理性探索”和“课品谱系”上下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依据课文文体特征确定“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了阐释,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阅读时我打破了编排顺序,将文体理论与教学课例对应起来品读,获益更深刻。

全书围绕“文体”而谈,文体是什么?文体就是对文章和文学作品样式的总称。不同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因内容不同,表述方式不同,呈现出来的特质就不同。认识各种文体的特征,将文体认知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确定“教什么”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教什么?依据课标而教。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强调:“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在“阶段目标”中提出:第一学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第二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要“复述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课标关注到文体,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导航。

教什么?依据文体特征而教。教学不同文体的课文,教师必须要了解相关的文体常识。这本书分儿童诗、古诗文、童话、寓言、散文、神话、小说、民间文学、戏剧、说明性文章、议论文体、绘本等多种文体而谈,使读者对不同文体的特征有清晰的认识,准确把握各种文体的特质,明确“教什么”。

教什么?不同文体有侧重。不同的文体有其不同的教学价值。如何基于文体特征,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合宜的教学内容呢?我列举书中提到的一些文体类型谈谈认识。

儿童诗的特点是依托儿童的生活,从儿童的视角来写,往往用富有感情的、凝练的、有韵律、分行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富有情趣。教学时要聚焦儿童诗的语言,把学习诗歌的表达作为教学目标。

童话和寓言都具有故事性强、趣味性强、可读性强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学时一些教师常常混为一谈。怎么正确区分呢?唐磊老师在《穿越“童话旁观”寓言》一文中指出:童话主要面向的是儿童,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运用夸张、象征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寓言的读者不仅是儿童,还有成人,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其篇幅短小,语言精炼。明白了两种文体的同异点,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有所区别。教学童话,应引导学生走进故事,融入童话,在体验中感受童话的温馨与美好。教学寓言,应让学生借助故事,联系实际,懂得寓言揭示的寓意,明理笃行。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故事,是人类想象的产物,极尽所能的夸张与想象,神奇是神话显著的特征。民间故事是一种口口相传的文学样式,语言通俗易懂,情节夸张、充满想象,大都表现了人们良好的愿望。

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想象、夸张为主要表现手法,那两者的区别在哪儿?神话故事以“神”为主人公,带有超自然色彩,大部分神话里都有一个英雄。民间故事更接近生活,以一定的现实事实为基础而加工创作,题材更广泛,更有普适性。教学神话和民间故事时要注重故事特征,将讲好故事作为教学目标之一。神话重在体会故事的神奇,民间故事则重在体会故事的语言魅力。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因而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於丹老师在《求同存异教小说》一文中指出,教学小说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类文体的“三要素”,还要根据文本“这一篇”的特征,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如教学《景阳冈》,重在梳理情节线索,引导学生把握情节发展;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重在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感受严监生的“吝”;教学《桥》,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了解典型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对小说的教学价值进行甄别和筛选,合理的定位,能真正实现“一课一得”。

基于文体特征明晰了“教什么”,使我们的教学有了正确的方向。统编版教材编写时注重文体意识的渗透,进行单元组材时,编排了小说单元、神话单元、民间故事单元、童话单元、寓言单元等,如何把握好这些文体特点,进行适体而教?每一种文体,因其编码方式不同,解码策略也就不一样。这本书以课为例,给读者解开文体编码的同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策略,让读者享用。

怎么教?无痕渗透,适体而教。小学生需要了解一些文体常识,但文体知识的获得不是靠教师生硬地灌输,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言语案例,通过具体的情境要素和言语要素来感悟体会,低年级重在无痕渗透,中、高年级可适时点拨

理想的语文教学,就是教会一篇,认识一类,把相同文体的文章整合学习,关注文章的结构模式、表达方式、写作特色,由“这一篇”延伸至“这一类”,使学生的学习渐成系统,触类旁通。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文体单元编排为我们提供了这样教学的可能,教学时应基于文体特征,运用求同、比异、整合、判断等阅读策略,发现“这一类”文体的密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是学生学有章法,学得深入。

怎么教?文体有别,因文而教。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质,不同的特质,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儿童诗,读题唤醒诗心,赏读品味诗韵,联读激荡诗情,仿写涵养诗性,延读传播诗香;教学童话,梳理故事情节,进入童话世界,体验童话场景,感受真善美的力量;教学寓言,形象朗读感受人物形象,关注词句品味故事语言,联系生活感悟故事寓意;教学神话与民间故事,讲出故事跌宕起伏的节奏,讲出故事传奇的色彩,了解故事的类型化结构;教学小说,略读理清情节、了解梗概,细读揣摩语言、人物形象,比较感知异同,客观评价。文体有别,教法各异,就像量体裁衣,务求合身,才会发现美,欣赏美,展现美。

眼中有文体,心中存意识。基于文体意识的语文教学,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必将在学生心中种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构建文化自信。

编辑:张高琦

初审:贾伟宏

终审:贺维娜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