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9 10:15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撰写个人分红合同应注意的五大事项
正文:
个人分红合同是个人与企业、个人与个人之间关于分红权益的协议。一份清晰、合法、有效的分红合同对于保障各方权益至关重要。在撰写个人分红合同时,以下五大事项需要特别注意:
一、明确分红对象和分红比例
1. 确定分红对象:合同中应明确指出享有分红权益的个人或团体,包括但不限于股东、合伙人、员工等。
2. 规定分红比例:根据各方在项目、企业中的投入、贡献等因素,合理确定分红比例,确保公平、公正。
二、明确分红条件
1. 分红条件:合同中应明确分红条件,如实现利润、完成业绩目标等,确保分红有据可依。
2. 分红时间:规定分红时间,如按季度、年度分红,以便各方提前做好财务规划。
三、明确分红金额计算方法
1. 利润计算:合同中应明确利润的计算方法,如按净利润、税后利润等计算。
2. 分红金额:根据分红比例和利润计算结果,确定分红金额。
四、明确分红支付方式
1. 支付方式:合同中应明确分红支付方式,如现金、转账、支票等。
2. 支付时间:规定分红支付时间,确保分红及时到位。
五、明确违约责任
1. 违约情形:合同
投保人在投保时可选择以下任何一种红利领取方式:
现金领取:直接以现金的形式将盈余分配给保单持有人。
累计生息:红利留存在本公司,按本公司公布的红利累积利率累积生息,投保人可以随时申请领取或于合同终止时领取。
转入万能:若同时投保万能险,保单红利按合同约定转为万能险的保险费。
风险提示:分红型保险产品保单持有人可以保单红利的形式享有盈余分配权。未来的保单红利为非保证利益,其红利分配是不确定的,红利水平是不保证的,在某些年度红利可能为零。
国内私募基金圈,出现一桩“稀罕之事”。
一则看似普通的基金分红公告,让投资者和市场人士陡然“猜测丛生”。更让当事机构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发文回应。
发布公告的这家机构,就是中国量化基金圈的“新贵”——宽德投资。
宽德投资在2023年“一战成名”,凭借此前积累的优秀业绩,成为各大代销渠道的“宠儿”,仅用短短数月时间快速跻身百亿私募。
那一年私募募资环境十分“冷淡”,但这家机构成为当年的“募资王”。
这股势头并未戛然而止,从2024年初到2025年初,宽德投资多次成为投资者认购资金的“宠儿”,业内估计其管理规模早已在700亿-1000亿元之间,跻身行业最一线的行列。
但宽德投资更在数月前,罕见举牌一家上市公司,接着又推出罕见的大比例分红方案。诸多举措交织在一起让市场“百思不得其解”。
这家量化“新贵”的发展势头,犹如数年前的幻方、九坤般快速崛起,更让外界对它的下一步格外好奇.......
来自渠道的信息显示:宽德投资日前决定对旗下部分中证500指数增强、中证1000指数增强产品进行收益分配。
所谓收益分配,通常指的是分红,即私募产品把历年增值的部分,按照客户持有的份额,分配(还)给客户。好比你投资了一家小店,年底老板把利润的一部分直接发到你手里。
宽德6月推出的相关分配方案相当慷慨,公告明确表示:将让单位净值回到1.000(即初始面值,如下图)。
这么大力度的“归一分红”,一时间引起外部重重关注。
宽德在上述公告还提及中,客户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分红方式”。
公募或私募产品的分红通常是两个形式:
1、直接拿到现金;
2、把分配的现金重新投入到产品(即分红再投资)。
宽德投资的分红公告也明确,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合适的分配方案。
但是,默认是现金分红(上图)。
宽德此次分红之所以引起所谓的“争议”,可能在于两个原因:
其一、该公司目前已经是业内头部机构,无论是产品募集、投资风向还是营销举措都对行业有“风向标”作用。
其二、宽德此次选择了很少见的“归一分红”模式。
所谓归一分红,或者说“净值归一”式分红。近年在资管界非常少见,私募行业更是难得一见。
通常,面向成熟、高净值客户的私募产品,管理公司更加愿意累计自身的产品净值,以彰显团队的长期投资能力。如宽德这次安排的,把所有历史盈利全部分配完毕的“归一”分红极为少见。
而且从操作上看,宽德的分红公告其实明确了,其这轮参与分红的产品,无论是净值高低、跟踪指数为何,均以单位净值归一为目标。
这种并不太区分产品盈利厚薄,相反专注在把净值“打回”初始面值的做法,确实不太像是单纯的“回报投资者”那么简单。
当然,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宽德相关分红产品的确赚到钱了。比如一只中证1000指数增强策略的产品,截至6月13日,近一年净值涨幅超过50%,属于标准的绩优基金。
但越是绩优,投资者往往更期待资金可以大量沉淀,做一个更形象些的比喻:
如果把私募持有人比作股东,私募机构比作主导经验的老板,两个人合伙开了一家奶茶店,经营较好赚到了钱,老板选择将店里的利润全部分配,把账本上的每股价值重置回最初的开店成本。
那作为外部的股东,多半会有一个疑问:
为何老板不选择“普通”的分红方式?也就是分配一部分利润,留下另一部分利润继续经营?
这是否是另一种“拆店分钱”?
也因此,在一些社交媒体上,投资者表达了“疑惑”,认为看到分红公告后,有一种“被强行减仓”的体验。
当然,以上是对投资体验的描述,未必准确,但确实也反映了部分投资者对宽德此次分红的态度。
更加有趣的事情来了。
6月22日傍晚,宽德投资通过其官方渠道发布《关于宽德投资产品运作安排的说明》。
一家基金管理人在周日的时点,发文回应投资人对此前产品分红等如此“细节”的询问,在行业内实属罕见。
资事堂注意到,宽德投资有如下重点表述:
其一,“目前公司层面并无统一‘封盘’计划,当前部分合作渠道针对产品募集节奏所作的阶段性调整,旨在更好匹配策略承载能力”。
其二,“在合理控制同类策略新增规模的同时,我司将结合市场环境与运作安排,稳妥推进产品的后续开放。敬请投资者理性看待,合理评估自身配置方案。”
其三,“近期部分产品实施的分红安排,系基于基金合同约定及投资运作情况开展的常规化操作机制。”
其四,“意在优化投资体验,增强客户的自主选择空间,相关操作不涉及策略方向或市场判断的调整。”
其五,“稳步构建与客户同向、顺应市场长期趋势的发展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上文中对宽德投资说明的直接引述中,有四处加粗强调的部分,与该机构在说明中主动进行了加粗处理。
也就是:宽德投资借此“提示”投资人需要重点关注。
从上述文本来看,这家量化大厂想向持有人传递如下关键信息:
其一,否认“全面封盘”;
其二,仅涉及部分合作渠道的产品;
其三,分红安排属于常规性操作;
其四,管理人与持有人的利益方向保持一致。
细心的读者想必注意到:虽然宽德投资公开解释分红安排的“动机”,但并没有直接触及分红中“净值归一”的关键细节。
恰恰上述关键细节,是分红公告披露以来市场所关注的“重中之重”。
宽德投资的分红公告,最终引发这家私募再次发文进行“说明”,可见此次分红事项触动了投资者的敏感神经。
而在公募的历史上,在2007年,公募产品也出现过类似的“净值归一”操作,部分管理公司随后启动了大量的存量产品销售。
由于“净值归一”,当年,这个做法吸引了很多投资者来以名义上的“低成本”买入基金,最后导致了非常巨大的回撤。
此后,公募基金分红时进行“净值归1”的操作,已不太可能。
当然,宽德此次分红,并没有明确的以面值进行大规模营销,这是它和当年的公募作为的一大区别。
而且,时过境迁,投资者的认知也逐步提升了起来。两者之间的行为异同,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但无论如何,作“净值归一”的安排,还是很容易触动资管行业的敏感神经。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欢迎下载APP查看更多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