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晋书读书笔记》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8 12:14

推荐《晋书读书笔记》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晋书》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你的读书笔记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或主题。是围绕晋朝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还是探讨晋代的文化、思想、艺术等方面?
2. 突出重点:在阅读《晋书》的过程中,要关注其中的关键信息,如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生平、政治斗争、文化成就等。在作文中,要突出这些重点,使文章更有深度。
3. 逻辑清晰: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文章的逻辑性。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展、人物关系等,将内容有条理地组织起来,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晋朝的历史脉络。
4. 引用史料:在作文中,要适当引用《晋书》中的史料,以增强说服力。引用时要注明出处,避免抄袭。
5. 结合个人观点:在分析《晋书》内容时,要结合自己的观点,提出独到的见解。这有助于展示你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等。同时,要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7. 结构完整:一篇好的读书笔记作文,应具备引言、正文、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晋书》的背景和自己的阅读

二十四史之《晋书》

今天小编将继续为大家系列讲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二十四部正史,第五部《晋书》,和大家共同感悟史书里的智慧。读史知兴替,读史使人明智,诸君共勉。

觉得小编写的还可以的,请关注我,以便继续和小编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感谢大家的阅读,评论,转发,收藏。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二十四史总共3229卷,约有47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今天为大家讲述二十四史的第五部《晋书》

大家可能对晋朝不太了解。晋朝(266年-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晋书》

《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 。

《晋书》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

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

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晋书》作者房玄龄

《晋书》特点

《晋书》同二十五史中的其他各史相比,有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作者的众多。

《晋书》作者共二十一人,而且都留下了姓名,这在历代皇朝修史工作中是不多见的。有这样一支作者队伍,是《晋书》之所以能够超过以往各家晋史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个特点是体例的创新。

《晋书》有"载记"三十卷。载记是记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即"十六国"史事的形式,这是《晋书》在纪传体史书体例上的一个创造。

第三个特点是补旧史之不足。

《三国志》有纪、传而无志。而《晋书》中的志,多从三国时期写起。关于曹魏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经营西北,及晋朝占田制多有着墨。

《食货志》讲东汉、三国时代的经济发展,可补《后汉书》、《三国志》之不足。

第四个特点是记载完备。

唐之前的各晋史,或仅记西晋一朝史事,或虽兼记两晋史事,但对十六国史事则无专门记述。可说都非完备的晋史

与唐之前的各晋史相比,《晋书》的内容较为详尽且广博,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奏疏、书札及文章,虽冗长,但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

《舆服志》和《礼志》《乐志》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崇尚礼仪服饰的风气。赵翼说:"唐初修《晋书》,以臧荣绪本为主,而兼考诸家成之。今据《晋》、《宋》等《书》列传所载诸家之为《晋书》者,无虑数十种。"

《晋书》问世后,"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兢从新撰",说明它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当然,《晋书》也有明显的缺点,这突出地表现,在它记述了一些神怪故事和小说材料,而这些是不应当被当作历史来看待的。我们在阅读《晋书》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晋书》评价

《晋书》体例比较完备,使它能容纳较多的历史内容,而无繁杂纷乱之感。

书志部分记载典章制度,编排得类别清楚,叙事详明,可以给人以较完备的历史知识。

列传记载人物,编次以时代为序,以类别为辅,所立类传或合传眉目清楚,各类人员大都分配合理,使西晋近800历史人物分门别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构成晋代历史活动的图卷。

书中的载记专写与晋对峙的十六国历史,在史书写法上是善于出新的。

《晋书》采用世家之体而取载记之名,用高于列传的规格完整记述了各族政权在中原割据兴灭的始末,给各割据政权以适当的历史地位,较好解决了中原皇朝与各族政权并载一史的难题,这一作法大得历代史家赞赏。

载记中对十六国政权只称"僭伪",不辨华夷,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华夷一体,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这更是我们今天阅读《晋书》时要特别注意的。晋代史事错综复杂,比两汉史都要难写一些,《晋书》用四种体裁相互配合,较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晋书》还有内容充实,文字简练的长处。晋代的社会矛盾尖锐复杂,有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有胡、汉的民族矛盾,有儒、道、释的矛盾,还有君臣矛盾、抗战派与清谈派的矛盾等等。《晋书》中,提供了很多这些矛盾斗争的情况及文献材料。

书中除因袭旧文外,很少有撰者曲意回护的内容。书中在很多纪传中揭露了统治阶级贪婪、腐朽、骄奢淫逸的本性和残害民众的罪行,具有鉴戒意味。《晋书》作者,多是文学大家,因而《晋书》叙事往往能做到简明扼要,有时还有生动、精彩之笔。书中的载记写得疏密相间,首尾照应,颇有些章法。如《苻坚》两卷绘声绘色,颇见功力。列传中也往往能表达出历史人物的情态,读起来有点味道。

它的类目比较齐全,反映的社会典章制度内容比较全面。《晋书》的十志有:《天文志》、《地理志》、《律历志》、《礼志》、《乐志》、《职官志》、《舆服志》、《食货志》、《五行志》、《刑法志》。

缺点

其一:记述荒诞

《晋书》继承了前代晋史著作的缺点,记述了大量的神怪故事,《搜神记》、《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之谈也加以收录 。例如《干宝传》中记载干宝之父妾陪葬十余年,开棺后仍能复生之事 。《张华传》中提到吃"龙肉"之事,并称"试以苦酒濯之,必有异。"

其二:史料取舍不够严谨

据历史学者考察,在修撰《晋书》时期,所能见到晋代文献很多,除各专史外,还有大量的诏令、仪注、起居注以及文集。

但《晋书》的编撰者主要只采用臧荣绪的晋书作为蓝本,并兼采笔记小说的记载,稍加增饰。

对于其他各家的晋史和有关史料,虽曾参考,但却没有充分利用。

因此唐代成书之后,即受到当代人的指实,认为它"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又所评论,竞为绮艳,不求笃实" 。

觉得小编写的还可以的,请关注我,以便继续和小编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感谢大家的阅读,评论,转发,收藏。

重读《晋书》:正史为何偏爱猎奇

作者:黄西蒙

官修史书向来给人严肃乃至古板的印象,但记载两晋历史的《晋书》却存在不少猎奇的内容,让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周围萦绕着神秘的气氛。

一些奇闻异事集中记载于《晋书·五行志》,古人习惯于将自然灾害当成上天的警示,与人间的祸乱结合起来。比如,关于西晋后期的八王之乱,《晋书》上有这段记载:

“永宁元年,自夏及秋,青、徐、幽、并四州旱。十二月,又郡国十二旱。是年春,三王讨赵王伦,六旬之中数十战,死者十余万人。”

西晋永宁年间,司马伦篡夺皇位,将“白痴皇帝”司马衷奉为太上皇,但他的篡权行为激起了人们的不满,各路大军纷纷声讨司马伦,战事更加激烈。受到战乱波及最大的,还是可怜的老百姓,当时祸不单行,全国多个州都出现了大旱。实际上,战乱往往伴随着天灾,而灾荒又加剧了人间的苦难。连年大旱的记录,在《晋书》中也有记载:

“义熙四年冬,不雨。六年九月,不雨。八年十月,不雨。九年,秋冬不雨。十年九月,旱。十二月又旱,井渎多竭。是时军役烦兴。”

另外,《晋书》有记载,三国时期的东吴永安年间,突然出现一个奇怪的小孩,他跟其他人都长得不一样,说的话也让人匪夷所思:“司马氏将一统天下”。别人问起他来自何处,这小孩却说:“我不是人类,而是荧惑星人。”话音刚落,他就腾空而起,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后来司马氏果然一统三国,验证了这荧惑星人的预言。这个故事曾出现在干宝《搜神记》中,本来是怪力乱神之事,却被记入正史《晋书》,实在让人费解。

还有动物通灵现象,在其他的魏晋典籍中也出现过。在《世说新语》里,曾记载桓温伐蜀时遇到的一个怪事:当时桓温带领船队,来到三峡时,有人捕获了一只小猴子,但母猴沿着江岸一直痛苦地哀鸣,跟着船队走了百余里都不离开。后来这母猴跳上船,立刻就气绝身亡了。桓温命人剖开母猴的肚子,发现其肠子都一寸寸地断掉了。这猿猴已然通了灵性,桓温本来就是性情中人,见到这番场景,便在大怒之下,罢黜了那个捕获小猴子的人。

《晋书》甚至还记录了双性人的故事。双性人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但古人并不懂这些,只觉得这是怪异之事,还把这跟混乱的社会风气结合起来。其实,上面这些奇闻异事,并非只出现在魏晋时期,作为罕见的人体现象,它们存在于人类的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中。只是古人不具备现代医学知识,更不懂基因突变的原理,见到稀罕的东西,便要诉诸于怪力乱神之事。

其实,不只是《五行志》中,《晋书》在记述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中,也不时夹杂着一些怪异之事。与极其简洁的《三国志》不同,《晋书》叙事比较繁琐,而且将那些本来属于文人笔记、民间志怪的内容,也放在了史书里。从正史的严肃性来说,《晋书》记录如此多的古怪现象,却是有些离谱。其他官修史书,基本上不会记录这些。但如果从魏晋时期的文化观念与社会风俗来看,这些内容正是当时人们精神世界的折射。

当时不论是帝王还是百姓,大多都信鬼怪之事,浓郁的宗教氛围,也让死而复生、植物通灵、动物异变之类的事,有了广泛的社会传播与充分的民众接受度。两晋南北朝是个很特殊的时代,一方面是连年战乱,除了南方在某些时期相对安定,其他时间基本上都是各地统治者打来打去,而频繁出现的天灾又加剧了民众的苦难,农民颗粒无收,只能背井离乡,成为大地主的附庸,而大量老百姓只能沦为流民,艰难度日。另一方面,很多人只能在宗教塑造的精神世界里寻求灵魂的慰藉,很多人都相信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之说。对当时的人来说,灵异之事绝非趣味谈资,而是真正相信的东西,是面对现实苦难时不得不依赖的精神寄托。

从这个意义上讲,《晋书》中存在大量神秘叙事,也是对当时的时代精神的真实反映。后人阅读其中的奇闻异事,或许看到的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却往往忽视其背后的现实困顿与无奈。史书既是对一个时代真实历史的记录,也折射其时代的精神症候,后人研读古代史书,也不能只看其中的故事,还需思考这些故事何以出现,揣摩叙事背后的写作思维,在研究史料来源的同时,更深入地探究古人的精神世界。

从历史写作的角度看,《晋书》是唐朝初年房玄龄等贞观文人在短短两年间修撰好的,不仅时间短,写作对象也是几百年前的往事了。两晋南北朝战乱频仍,很多割据政权虽然有自己的官修史书,但大多在战火中亡佚了。民间记录虽然也有一些,但权威性不足,且存在大量怪力乱神之说。房玄龄等人只能以南齐学者臧荣绪写的《晋书》为蓝本,结合其他零散在各处的资料,拼凑成一本官修《晋书》。这其中难免就有大量语焉不详、自我矛盾乃至志怪小说的内容,虽然读起来比较有趣,但也消解了史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很难说《晋书》是最好的晋史作品,但在古代的历史写作话语体系里,官方定调决定一切。因为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十分重视的作品,还给一些篇章写了评语,加上《晋书》之外的典籍大多不成体系,后世只好以《晋书》为正典,它也得以进入二十四史的经典序列。(黄西蒙)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