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1 04:15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申请退出党组织的注意事项
正文:
尊敬的党组织:
在申请退出党组织的过程中,为确保申请的严肃性和规范性,以下事项需特别注意:
一、明确退出党组织的理由
1. 理由充分:申请退出党组织前,应深刻反思自己入党的初衷和动机,明确为何要退出党组织。理由应充分、合理,避免盲目跟风或受外界影响。
2. 真实性:在撰写申请时,应确保所陈述的理由真实可靠,不得虚构或夸大事实。
二、遵循正确程序
1. 主动申请:申请退出党组织应主动向所在党组织提出,不得被动等待党组织发现。
2. 按照规定程序:按照党组织的规定程序,提交书面申请,并由党组织负责人签署意见。
三、保持态度端正
1. 诚恳:在申请中,应表达出自己退出党组织的诚恳态度,对党组织表示敬意和感谢。
2. 沉着:面对党组织的询问和了解,要保持沉着冷静,如实回答。
四、注意措辞和格式
1. 文字规范:申请书的文字应规范、简练,避免使用口语、俚语等不规范表达。
2. 格式规范:按照党组织的要求,规范填写申请书格式,包括标题、称呼、正文、结尾等。
五、注意时间节点
1. 时机选择:在申请退出党组织时,应选择一个合适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叶挺将军的一生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矢志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一生。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一处展柜内陈列着这样两件珍贵档案,一件这样写道:“我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这一份饱含深情的入党申请书出自新四军原军长叶挺。1946年3月4日叶挺经过艰难斗争脱离国民党的控制,第二天即向中共中央致电重新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立刻予以回电接受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并致以热烈的慰问。这两件珍贵的档案背后包含的是叶挺将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20余年革命历程的精神追求与革命理想。
叶挺,字希夷,1896年出生,新四军重要领导人之一。1918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9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粤军,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后赴苏联莫斯科,先后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1924年10月在苏联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1日转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中,叶挺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连战皆捷,屡建奇功,被誉为“北伐名将”,所部被称为“叶挺独立团”,为第4军赢得“铁军”称号。
1940年夏秋,国民党反动派在华北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遭到挫败后,又将反共中心转向华中。1941年1月4日,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从云岭驻地出发往长江以北,6日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军队七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部队英勇奋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约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和被俘。军长叶挺在同国民党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1月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声称将把叶挺交付“军法审判”。在全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对抗日本侵略者之际,国民党顽固派作出如此“兄弟阋墙”之事,周恩来在1月17日《新华日报》上发表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以此痛斥国民党顽固派令人发指的反动行径。
叶挺被俘后于1月17日被押解到江西上饶的李村监狱,蒋介石命顾祝同和上官云相以保定军校同窗之情劝降叶挺,然叶挺丝毫不为所动,慷慨陈言明志:“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之后5年,叶挺又相继被囚禁于恩施、桂林、重庆等地。面对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叶挺坚定信念、坚贞不屈,在重庆“中美合作所”狱中写下著名的《囚歌》以明志:“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我渴望自由,但也深知到(道)人的躯体那(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过中共中央的努力营救,叶挺于1946年3月4日获释。在获释的第二天即3月5日立即致电中共中央,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毛泽东收到后专为此事致电董必武、王若飞:“同意叶入党。叶来电与中央复电,均于今晚广播,收到时请在《新华日报》发表,并先告叶,但不要登广告。”3月7日,中共中央回电叶挺:“欣闻出狱,万家欢腾。你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二十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全中国都已熟知你对民族与人民的无限忠诚。兹决定接受你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员,并向你致热烈的慰问与欢迎之忱。”3月8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发表了中共中央复叶挺电。
1946年4月8日,叶挺在由重庆飞往延安的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久别重逢的妻子与五女儿及幼子一同遇难。噩耗传来,举国悲痛。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悼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4月19日,延安各界3万余人隆重追悼并公葬诸烈士。烈士们被安葬于延安东关机场西北角。朱德、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亲自执绋,送灵下葬,并为烈士建起了陵园。
叶挺将军虽然最终没能回到延安,但是他多年来坚持真理、坚持斗争的革命历程对于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来说,都是一份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也正如叶挺将军“囚歌”中所写“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供稿)
来源: 学习时报
我的母亲出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一个七月一日,与党同一天的生日。更为巧合的是,母亲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于一九八四年的七月一日,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从此,她的生命便与党紧紧系在了一起。
记得小时候,每当七月一日来临,母亲总是特别忙碌。她会早早地起床,穿上那件她最喜欢的蓝色衬衫,然后郑重其事地前往党支部交党费。她常说,这是作为一名党员应尽的义务,也是她心中最神圣的事情。那时我尚年幼,不懂得其中的深意,只是觉得母亲的神情格外庄重。
母亲离世已将近三年,每当七月来临,我总会想起她。那个瘦弱的身影,总是穿着整洁的衣服,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仿佛岁月从未在她身上留下痕迹。然而,当我整理她的遗物时,却在一个精致的木盒里,发现了她生前的秘密—十份亲手写的《入党申请书》。
那些泛黄的信纸,承载着母亲十年的期盼与执着。从一九七二年到一九八三年,每年七月,她都会认真地写下自己的心声,然后小心翼翼地递交,再小心翼翼地收起。那些入党申请书字迹工整有力,每一笔都充满了母亲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忠诚。
我一页页翻去,仿佛能听到母亲的心声在耳边回响。她写道:“从学生时代开始,我便被那些闪光的名字所吸引:江姐、刘胡兰、雷锋……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和教育。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共产党员。我愿意像他们一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了母亲年轻时的模样,那个怀揣梦想、充满热情的女子,为了心中的信仰,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她的铮铮誓言,让我心潮澎湃,也让我更加敬佩。
母亲多次申请入党都未能如愿,但她并未因此放弃,而是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她坚信,只要自己不断努力,总有一天会实现心中的梦想。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
我想,母亲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刻,她的脸上一定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喜悦与自豪。她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她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我知道,这不仅仅是因为母亲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更是因为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信仰和归属。
母亲对党的忠诚不仅体现在她的《入党申请书》上,更体现在她一生的行动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她始终坚守在教育岗位上,用她的知识和爱心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在她的心中,党的教育事业是她最神圣的使命。她常说:“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把党的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来经营。”
中国共产党一百岁生日时,母亲早早地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着庆祝节目的开始。她打算第二天去交党费,这是她多年的习惯。可是,当天晚上,母亲突然病发,被我们紧急送往医院抢救。我们都没敢提起交党费的事情,怕触及她敏感的心弦。然而,母亲似乎早已预感到了自己的不测。在又一次抢救过来之后,她虚弱地委托小弟帮她交最后一次党费。那一刻,我看到了母亲眼中对中国共产党的深深眷恋与不舍。
如今,母亲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每当我看到那些泛黄的《入党申请书》时,我都会想起母亲那瘦弱的身影和坚定的眼神。我知道,她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的信仰和追求却永远伴随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葛鑫)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