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1 05:50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1300字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明确主题 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主题可以是书中的某个观点、某个人物、某个情节,或者是整个书籍的主旨。明确主题有助于在写作过程中保持思路清晰,使文章更具针对性。
二、结构清晰 一篇优秀的读书笔记作文,结构清晰至关重要。一般而言,读书笔记作文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引言:简要介绍书籍的作者、背景、内容等,引出主题。
2. 主体部分:围绕主题,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式组织材料:
(1)按时间顺序:按照书中的时间线,逐一阐述相关内容。
(2)按空间顺序:按照书中所描述的场景、地点,逐一展开。
(3)按人物顺序:围绕主要人物,分析其性格、成长、命运等。
(4)按观点顺序:针对书中的观点,逐一进行论证。
3. 结论:总结全文,重申主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感悟。
三、内容充实 在写作过程中,要确保内容充实,避免空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引用原文:在论述过程中,适当引用书中的原文,增强说服力。
2. 结合实际:将书中的观点与实际生活、工作、学习相结合,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3. 分析评价:对书中的观点、人物、情节等进行
尹燕忠实散文系列 • 《我的读书和写作生涯》
作者:尹燕忠
我是平阴县安城镇让庄铺人,曾在栾湾乡安城镇干过文化广播组织秘秘书民政办事处等工作。
全家六口人,共存书7000余册。
存名人字画40余幅。
各种名字帖15册。
作家创作谈9册。
我读书1000多册,浏览粗读500多册中外古今名著,写读书笔记1300多篇达百万多字。
我家书的来源一是作家朋友赠书,方南江,赵峰,展恩华,宋俊忠,雷庆龙,张强等先生先后赠我了不少好书,包括他们们自己的著作。
二是书店购书,每年不少几千元,他们年终还给几百元奖励书籍。俞宗彬主任给了我很大帮助,帮我进了《孙犁文集》,《季羡林全集》和《莫言研究三十年论文集》等。
三是给十几家书铺经常联系进好书,如龙山华中读书社徐丽和潘文杰,王磊给我进了《刘绍棠文集》十卷本,孙犁研究和文集,《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等评点本。
杉木书社孙云彬先生我们交情三十多年,他最早给我进了《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等,且有独到文学见解。
四是到各书摊淘便宜书,如《沧浪诗话》,六是出发到各地如北京合肥济南杭洲等地都选择好书购置回家。我看书都做笔记写眉批和批语。
家属刘召云读60多册文学名著,儿子儿媳读90余部各类书籍,孙女尹静怡读100多本作品,包括萧红,曹文轩,林海音的等作品。
我们全家6口有5人会智能手机写文章,4人会电脑。我仅用七个月时间就学会电脑,并在电脑手机写文章1880篇各类文学作品,一年三个月就发新浪博客四百多万字,其中被县以上刊用文600多篇,连续两年被评为模范通讯员,被济南日报,泰安地委通报表扬,事迹载入《中国当代创业英才》,被列入《中国文化名人录》。
被评为县文协理事,镇作协副主席,加入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为当地群众书写对联6000余幅,创作曲艺作品100余件,写悼词350多篇,义务主持婚礼36家,写大标语450余幅,撰写碑文17通,无偿赠书1000余本给学生和业余作者,给锦水街道写街道志50多万字,我任组长,自己写了三十多万字,安城镇志我和尹燕林张强老师共写75万字,已出版第一稿。
去年我又写镇志年鉴和《改革开放三十年实录》十五万多字。
我的新浪博客一年多时间点击访客达150万多人次,金笔198枝,达20级,反响极大,共写文章8550多篇,反映不错。
我先后获省市报表彰,连续二年被县委县府通令嘉奖,通过读书才提高写作能力,多年来我从事党史研呢,共写38篇刊用,文史文物共57篇采用,文革笑话轶事共写66篇发帖子。
我的读书方法是:
一,精读和泛读结合,世界上的书浩如烟海,你一辈子也读不了多少,那就对经典精读,对二三流的作品快读。如四书五经,《红楼梦》,唐诗宋词,诗经,《古文观止》,《昭明文选》,鲁迅的书等精读;外国托尔斯泰,普希金,莫泊桑,塞万提斯,雨果等可细读。对一般刊则一目十行,捕捉有用处。
二,挤时间读。我在家劳动时将自已书分割装兜里,休息时读几页,积少成多,下雨天读书,读书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份,有时集中读一本好书。
三,熟读中外文学史,知道那些是经典,读文学词典和名人怎样读书故事,选择读书,对西方古典哲学和马恩著作仔细读。
四,室内读和野味读相结合,我爱在室内静读,更爱在清溪旁丝瓜架下苇子旁黄瓜架闻花香听鸟叫读书。我曾背着《石头记》和《鲁迅小说集》闯关东,在茫茫大森林里,在伐大木的棚子里的炉火旁,在松花江畔牡丹江水声荡波里读经典,给了我充盈的生命活力,使我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学了就用,就写作,做个好人和有用的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敏捷,数学使人周密,伦理学使人庄重,哲学使人善辨,所以读书改变人生,提高人的素质和境界,学问不是装出来的,风度不是打扮出来的,但绝不能光做书橱和呆子。
古诗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了就要用,处处做老实人做善良的人,把观察到的善的事美的物用笔描绘出来。
邓拓先生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我现在仍坚持每天读三万字的书,每天写两篇文章,計三千多字,各种文体题材的都写,包括演唱材料。一年坚持读二十至三十本好书,形成习惯,坚持不懈,饭不吃可以,书不可不读。
可以说,父母生了我的身,是书给了我灵魂。
书山有路勤为径,全家都爱读书忙,提高素质共前进!
我们做的很不夠,继续努力靠勤奋!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作者:胡不归
“薇拉,你必须这样想:假如战争期间的许多炸弹中,有一颗把我带走了,那将会如何呢?命运给了我们那么多额外的岁月,我们必须为此感谢它。”
如果不看这封诀别信的背景,那它一定是感人至深的。但如果这封信出自一个大屠杀刽子手之手,且他在逃亡的十四年间因谨慎而与妻子家人七年未见,恐怕多多少少就沾了些惺惺作态的痕迹。
这封诀别信的作者是阿道夫·艾希曼,二战时期的纳粹官员,犹太人大屠杀中执行“最终方案”的主要负责者,令犹太人瑟瑟发抖的“阿道夫”之一(另一个则是阿道夫·希特勒)。1962年5月31日,他在以色列被处以绞刑前夕,给妻子薇拉·艾希曼写了这封诀别信。新近出版的《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杀刽子手》一书,聚焦了这位二战时期令犹太人闻风丧胆的党卫队一级突击大队长。这本书出自德国哲学家贝蒂娜·施汤内特之手,她常年研究国家社会主义哲学和阿道夫·艾希曼,并针对18世纪反犹太主义的历史进行撰述。
提起阿道夫·艾希曼,还有另外一本不能忽略的著作——《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后者创作于1963年,即艾希曼死后的第二年,由德国犹太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根据耶路撒冷审判而作。这本书中,阿伦特提出“平庸之恶”的概念,认为艾希曼仅仅是服务命令的公务员,第三帝国运转的一个小小齿轮,他“从未意识到自己做了些什么”。
几十年后的今天,贝蒂娜则在《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中,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她将艾希曼形容成一个不思悔改的谋杀犯,一个老练世故的操控者,在伪装中得意洋洋地生活,并热切地规划着战后极右派势力的未来。
毋庸置疑,这两本书在研究艾希曼现象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此二人相差甚大的观点,使人疑惑——艾希曼到底做了什么,他何以给世人留下如此两种形象,战后的极右派纳粹势力又经历了什么。
上世纪六十年代时,关于艾希曼的资料十分有限,萨森访谈会在当时所披露出的文字资料与录音皆十分有限,再加上艾希曼在庭审过程中颠倒黑白的狡猾言论,导致阿伦特轻信了艾希曼放低的姿态,皆认为后者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正常人。今日,尽管这种观点正在逐渐被抛弃,但阿伦特的著作带有哲学式的政治反思,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随着几十年下来的研究成果、文献汇编和各种参考资料的可供查阅,以及最重要的萨森访谈会遗留下来的资料,人们逐渐认识到艾希曼的真实形象,贝蒂娜的观点也正在得到普遍认可,即艾希曼并非一个可有可无的小齿轮,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自我意识的恶的刽子手。
在《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中,可以看到贝蒂娜查阅了大量史料与第一手资料,就像一个侦探般在各类资料中抽丝剥茧地寻找蛛丝马迹,“剥洋葱”式地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一个二战之后、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因此我们看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艾希曼的名字就已经成为了一个象征。他极为善于塑造自己的形象,使自己的名字与犹太人大屠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艾希曼绝不可能独力杀害600万犹太人……每当讨论到灭绝犹太人的行为,艾希曼就是最重要的名字之一”。这种张扬,使得这名地位并不那么高的一级突击大队长,在战后成为犹太人竭力追捕的对象。
二战后,艾希曼被美国俘获,逃脱后在德国北部草原生活了几年,后逃亡到阿根廷。值得一提的是,二战后的阿根廷成了许多极右派纳粹分子的根据地,并受到时任阿根廷总统庇隆的庇护。在那里,并不只有一个独立的“艾希曼逃亡事件”,更可以从中窥见战后久久未熄灭的极右派纳粹情绪。正是因为那些迫切希望纳粹卷土重来,深切崇拜希特勒的人,才促使艾希曼在阿根廷惊人地展开“第二事业”。如今,那些曾经在压抑中狂欢的纳粹分子,虽然已经逐渐在绝望中消失,但依然提醒我们警惕那些狂热的极端分子。
给贝蒂娜带来重要启发意义的资料是来自“萨森访谈会”中的73卷录音带和1300多页笔记。在阿根廷时,艾希曼与昔日党卫战地记者团的成员威廉·撒森等人展开了为时几年的一场访谈会,便是所谓的“萨森访谈会”。在访谈会上,艾希曼曾喋喋不休地表达他的反犹思想,并不经意地透露出关于大屠杀的惊人真相。他一面伪装起自己昔日的党卫队形象,一面在萨森访谈会上高调称自己为艾希曼,并为自己知道大量关于犹太人大屠杀的内幕而自豪。即使在离柏林一万多公里外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他也不曾停下那些关于国家社会主义和灭绝犹太人幻想,甚至1956年曾给时任德国总理阿登纳写了一封公开信,发表反犹言论。后来这些资料都成了耶路撒冷审判中,艾希曼无法辩驳的铁证。而这些,更是证明了艾希曼根本不可能是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小齿轮”。
1960年5月11日,艾希曼在阿根廷被以色列情报部门逮捕。他的被逮捕,不仅是由于以色列、德国等情报部门在他逃亡的十四年中做了大量工作,也是由于他高调的行为和言论,使“每个人都知道他在哪里”。
从史料意义上看,这本书梳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展现了一个尽量全面的艾希曼——狡猾多疑、罪大恶极的屠犹刽子手,骄傲张扬的国家社会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慈祥的父亲、顾家的丈夫、生活朴素的工人,一个虚假的陷阱中的“偶像”。
贝蒂娜在卷帙浩繁的文献资料中梳理中如此细致的内容,必然是功德一件,但从大量资料中寻找辅佐观点的论据,也不免容易陷入观点先行的误区。以及如此详实的内容,结合了作者的观点与大量的史料,也使这本书显得略有些冗长与琐碎。
但是,无论对于当时二战后的世界,还是对如今的我们来说,艾希曼以及艾希曼现象都值得被警惕,这也是贝蒂娜创作这本书的意义。对于阿伦特来说,艾希曼或许意味着面对黑暗的沉默、面对暴政的平庸。但对贝蒂娜来说,艾希曼则意味着那些不思悔改的根本之恶,那些善于蛊惑人心的极端思想。
正如德国联邦情报局的资料中所写的那样,“请仔细收集关于艾希曼的一切,我们仍然需要它”。它对于今日之我们的意义,在于认清那段善与恶纷飞的历史,警惕所有可能卷土重来的极端思潮。(胡不归)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