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1 08:42
写作核心提示:
观看《他》这部影片后,撰写观后感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观点": - 在写作前,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思考影片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是情感上的触动,还是思想上的启发。
2. "主题分析": - 分析影片的主题,如人性、社会问题、道德伦理等,结合影片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3. "情节梳理": - 简要梳理影片的情节,不必过于详细,只需概括出影片的主要线索和转折点。
4. "人物分析": - 分析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包括他们的性格、行为动机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5. "情感体验": - 描述观看影片时的情感体验,包括欢笑、悲伤、愤怒等,以及这些情感是如何影响你的。
6. "细节描写": - 选择一些影片中的细节进行描写,如画面、音乐、对白等,这些细节如何增强了影片的表现力。
7. "对比分析": - 如果可能,将影片与其他类似题材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
8. "反思与启示": - 思考影片给你带来的启示,如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思考等。
9. "语言表达": - 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使用过于主观或情绪化的词汇。
10. "结构布局":
【编者按】
在科学探索的星空中,每一颗好奇的童心都是一颗闪耀的星辰。为激发青少年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培养青少年科普创作与传播能力,本报与多所中小学联合建设“科技小记者站”,并特别开设“科技小记者优秀作品选登”专栏,刊登科技小记者的科技报道、科普创作、科普读物读后感等优秀作品。欢迎科技小记者用文字传递科学的魅力,展现科技创新者的风采,向好奇心致敬,为科学探索点灯。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合上《钱学森:他日归来》,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钱学森先生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传奇,是对祖国忠诚与奉献的壮丽史诗。
钱学森,于我而言,是课本上“两弹一星”元勋的伟大形象,是一个象征着科学与爱国精神的符号。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钱学森的形象便从书页中鲜活起来了,他不再是那个距离我非常遥远的伟人。他是一位有血有肉,怀揣炽热理想的逐梦者。
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求学历程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学术天赋与刻苦钻研的精神。在那个大师云集的学术殿堂,恰如海绵吸水般汲取知识,面对复杂的空气动力学难题,他一头扎进图书馆和实验室,以无数个日夜的努力才换来学术上的突破。他与导师冯卡门合作完成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不仅在当时的科学界引起了轰动,更为日后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段经历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凭借扎实的知识积累、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懈的努力,才能攀上科学的高峰。
1935年,24岁的钱学森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远渡重洋,踏上了美国这片陌生而充满机遇的土地,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攻读硕士学位。在那里,他凭借着惊人的勤奋与天赋,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短短一年就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然而,优厚的待遇、先进的科研条件都无法动摇他回归祖国的决心。这种不为名利所动、一心向着祖国的精神,在当时显得尤为珍贵。他让我明白,个人的价值不能仅仅用财富和地位来衡量,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才是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
钱学森的回国之路是一场跨越山海与重重阻碍的艰难跋涉,其艰辛程度超乎想象,每一步都充满着斗争与坚守。钱学森向美国政府提出回国申请时,他的想法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直言:“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这简短却充满威胁的话语,瞬间将钱学森推向了危险的漩涡中心,也彻底拉开了他回国受阻的大幕。美国移民局开始对钱学森展开一系列无理的迫害,他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即便如此,钱学森始终没有屈服他坚定的眼神和不屈的意志。在祖国的不懈努力下和国际舆论的压力下,1955年,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同意他回国的通知。那一刻,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历经五年的艰难险阻,他终于踏上了归乡的旅程。
回到祖国后,钱学森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的航天事业中。他带领科研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站稳了脚跟。他的无私奉献和拼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爱国主义的强大力量。爱国主义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我们要像钱学森一样,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钱学森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故事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钱学森为榜样,努力学习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我国科技飞速发展,航天领域成果丰硕。嫦娥奔月、天问探火,载人航天稳步推进,高铁网络纵横交错,让天堑变通途,5G技术引领各行业创新发展,这些成就离不开像钱学森这样前辈的奠基。
目睹国家日益强大,我的心中满是自豪。这份自豪催生热爱,让我渴望用自身所学投入到祖国建设中,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将前辈的爱国精神传承延续,在新时代续写辉煌篇章!
□ 浙大教科附属启文中学805班 杨泞暄 指导老师 朱芳莹
【读书者说】
作者:刘仲国(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2024年是全国对口援藏30周年,也是新中国“最美奋斗者”、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因公殉职30周年。在这个时间节点,《雪线上的奔布拉——我给孔繁森当翻译》的出版,意义非凡。
《雪线上的奔布拉——我给孔繁森当翻译》 阿旺曲尼 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部由个人口述、创作团队精心整理而成的作品,填补了孔繁森早期援藏经历记录的空白。该书通过孔繁森在西藏的第一任秘书、翻译兼警卫阿旺曲尼的回忆,讲述了35岁的孔繁森第一次援藏,在海拔4700米的岗巴县艰辛工作的经历,展示了他与藏族同胞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共克时艰的大爱情怀。
英雄人物的事迹,需要在持续发展的历史条件下被不断阐述。如果一直停留在过去的叙事模式中,多么伟大的事迹都会失去鲜活性和时代感。在新时代,如何让英雄人物持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激励人们接续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的问题。
该书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就是找到了塑造英雄人物的新方式:关系叙事。
关系叙事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指把人物放置在人际关系、社会互动以及文化交流中,不仅记录事件的发生,还强调叙事如何反映和构建人们的日常经验及行为。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关系叙事可以理解为通过叙事来建立、维持或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通过叙事来探索和表达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和心理联系。《雪线上的奔布拉》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把作为领导者、号召者、组织者的孔繁森,放进与藏族干部群众、与身边工作人员的关系网络中,完成对全部故事的讲述。
故事在阿旺曲尼的回忆中展开——得知要服务大“奔布拉”(“奔布拉”为藏语,汉语意思是干部),阿旺曲尼有些忐忑,但孔繁森对他说:“叫我老孔。”自此,二人一起度过了两年多的难忘时光。
阿旺曲尼看到了无数感人的瞬间:孔繁森为岗巴贫穷农牧民落下的泪水;收割青稞磨出的满手血泡;给农牧民治病累倒在地;风雪中救活三岁孩童;跪求盲人莫拉收下他的钱物;收养两个拉萨孤儿;在西藏工作期间大部分工资用在藏族同胞身上;殉职时仅有8.6元的遗产……他像亲人一样关心群众生活,像朋友一样倾听百姓心声,这种跨越民族和地域的情感交流,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内涵变得真实而生动。
在这些细节中,我们看到了孔繁森对人民群众的爱,也理解了为什么藏族同胞会对这位相识不久的汉族干部心悦诚服。通过对这些“关系”的叙事,孔繁森精神闪耀出崭新的时代内涵,它正是党与藏族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真实写照,也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的具体体现。
传统报告文学作品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大多依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通过在宏大叙事中嵌入某些细节来展现人物的高大与光辉,而忽视了人性本身的真实和复杂。《雪线上的奔布拉》则摒弃了这种模式,通过阿旺曲尼的第一人称口述,以普通人的视角展现孔繁森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细节,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个真实而接地气的孔繁森形象。
在阿旺曲尼眼中,孔繁森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英雄,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普通人。每次下乡,路途遥远,出发前,孔繁森都会烙一些山东大饼当干粮,时间长了,阿旺曲尼也学会了做法。在阿旺曲尼看来,这体现了孔繁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当然,在面对高原反应和艰苦的生活环境时,孔繁森也会感到疲惫和无奈;他关心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会因为无法解决所有问题而自责和痛苦。这些真实的情感和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让读者更加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这些朝夕相处的日常,让阿旺曲尼的回忆和叙述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和情感的温度。例如,孔繁森受伤后躺在医院时,曾向阿旺曲尼袒露心声,讲述自己做心理建设的过程。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世上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是因为有人需要,他才成为英雄。孔繁森以其巨大的人格魅力和自我牺牲精神,不仅赢得了阿旺曲尼发自内心的崇敬,更成为他一生的精神导师。
阿旺曲尼陪同孔繁森上高山牧场,下田间地头,骑马在风雪中奔波,跑遍了岗巴县辖区每个乡镇、每个村,孔繁森的精神深深感染着他。在孔繁森离开后,阿旺曲尼坚守岗巴,甚至拒绝升职离开,选择留下来,用行动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雪线上的奔布拉》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孔繁森的事迹和精神不仅是作品的思想内核,也是推动作品情节发展和情感表达的动力。通过对孔繁森与周围“关系”的深入挖掘和生动再现,让读者不仅感受到了那段艰苦而辉煌的历史,更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震撼。这种共鸣和震撼正是作品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斯人已去,精神永生。“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地无声,日夜注视着雪域高原在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江河奔腾,讲述着一代代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动人故事。《雪线上的奔布拉》不仅是对孔繁森的缅怀和纪念,更是对民族团结精神的颂扬与传承。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15日 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