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推敲的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1 13:41

如何写《推敲的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推敲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确定作文的主题,即推敲这一概念在你阅读的作品中的体现和作用。可以从作品中的细节描写、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入手。
2. 理解推敲的含义:在作文中,要对推敲的含义进行明确的解释,使读者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可以从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3. 结合作品分析:在作文中,要结合作品中的具体例子,对推敲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人物语言:分析作品中人物对话中的推敲,如对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刻画。
b. 情节安排:探讨作品中情节安排上的推敲,如悬念设置、伏笔埋设等。
c. 细节描写:分析作品中细节描写上的推敲,如景物描写、动作描写等。
4. 体现个人观点:在分析作品中的推敲时,要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 推敲的作用:探讨推敲在作品中的作用,如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等。
b. 推敲的价值:分析推敲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如提高作品的思想深度、丰富作品的表现手法等。
5.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

读《人间词话七讲》有感

腹有诗书气自华,被书本武装被传统文化浸润的读书人,总有一种谦谦君子温温如玉之感,本书的作者叶嘉莹给人感受便是如此。人间词话这本书是王国维写的,最出名的是读书三境界,但除此之外的其他内容,大多数人可能没看过,看过的也可能因书中各种专有名字堆砌而囫囵吞枣。所以,叶嘉莹女士针对这本书做深入浅出的讲解,很受人欢迎的。虽然一本书应该用自己的理解去感受,而不应该拾人牙慧光看别人的解读,而如果解读甚妙,还是应该接受的。

在王国维和叶嘉莹的观点中,词是分境界的,有有我之境,也有无我之境,有实际的也有虚幻的。这些境界是否精妙,并不因为有无我、也不因为实或虚而产生高下之分,只有当诗词人营造了这种境界,才能让读者在阅读中也感受到其中的境界,就好像今人无法看到古代的明月沟渠,但通过想象和通感的方式,依然能从现如今的明月中联想到诗词人在写作中所涌上心头的复杂的情绪感受。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词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受和看法。有时候诗词人写作是为了引导读者去感受自己所感知的世界和情感,有时候诗词人写出来的东西不过是为读者的感受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东坡叔叔给读者们打开怀乡、悼亲、念团圆等诸多情感的大门,让这种极为复杂的情感能用每个人自己能感知的方式得到宣泄和慰藉。

诗词的境界可以有大小,但不区分优劣。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意境着眼在红杏上,并不大,但引发读者联想到春天;而迟日江山丽,意境着眼在太阳、江山上,并不小,但引发读者联想的依然是春天。诗词境界所描述的内容只是调动作者情绪引发作者联想的由头,而思想驰骋的无限疆域和情感充沛的广大世界,才是它的目的地。目的地是相同的,不管去往目的地的方式如何,达到就是最终的归宿。所以境界可以有大小但没有优劣。

诗词的遣词造句需要反复推敲,而推敲本身就是一个桥段,记录着古代文人为了一个字而辗转的内心过程。大和尚去看望朋友,究竟是推开门还是敲门,两者之间表达的情绪是有差别的。推开门能感受到大和尚的直率,也略有鲁莽;敲门则体现了人和人之间应该有的尊重,也略为感受到大和尚和朋友之间的拘谨。推敲不是一个孤例,还有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和弄,写活了没有生命力的云月花,让自然界的一切都渲染上作者的情绪。

人间词话的作者是王国维,是民国时期出名的风流人物,追求并不是通过读书光耀门楣,而是通过读书明理,追求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能不被社会所带着,不被时代所左右,跳出生活洪流的浮浮沉沉。这种追求是十分高贵的,值得为现代人所欣赏并学习。在王国维所在的社会动荡时期还能有精神灵魂如此的人物,在现代社会物质水平相对丰裕、社会相对稳定、生活压力相对可以忍受时,更应该涌现出更多这般的人物。

生活可以狗血,但精神世界应该富足,这也是很多读者愿意看这本书,去感受诗词世界的风花雪月的理由。读诗词不能直接变现,甚至不能让人马上得到旁人能感受到的改变,然而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能让灵魂逐渐被美好的东西所浸润、内化成思维模式的一部分,在某个春花秋月时刻,悄然流露,成为不一样的人,这就是诗词的功用吧。

用美好的文字安抚安抚灵魂。

勇气与苦功:读《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再研究》有感

作者:李仙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读梅定国博士《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再研究》,我从沈壮海教授所作的序中得到启发,沈序说:“这是一部勇气之作”,“也是一部苦功之作”,“勇气和苦功,使得这部著作呈现了诸多新见。”展卷读来,深以为是,没有勇气和苦功,不可能产生这部著作,遂以此为题,谈谈我阅读此书的体会与感受。

一部老题新做的书。毋庸置疑,研究老话题,是需要勇气的,也是有一定“风险”的,特别是作为博士论文来做,必须慎之又慎。因为可挖的理论生长点已经不多了,创新的难度加大,而且容易陷入重复研究的怪圈。作者为什么还要重新拾起这个话题大书特写呢?并非老调重弹,而要重新审视。因为“虽然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成果,但在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争论和分歧,甚至是尖锐的对立”,亦即尚有一些棘手问题并未解决。选择这样的主题进行研究,没有理论的勇气,不下一番苦功夫,显然是不行的。但是作者在前言中郑重写道:“正因为如此,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作者正是奔着这些问题寻找突破口,在充分梳理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既有研究中存在的争议、误区和薄弱环节,抱着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进行“再研究”,把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呈现于世人。著作问世以后,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此次再印,说明受到读者的认可,这些都是对作者勇气与苦功的回报。

一部精雕细琢的书。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部著作从2011年攻读博士学位算起,至2019年正式公开发表,跨度达八年之久,如果从2014年博士毕业算起,也有五年时间,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这部著作的成书轨迹,也经历了博士论文、申报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资助项目进行再加工、人民出版社审稿返稿定稿的过程。作者并没有在博士论文付梓之后就此罢笔,而是趁热打铁,把研究继续推向深入,把读博期间未能系统研究的问题或者他认为有所欠缺的地方“再研究”,在此过程中产出的学术成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若干争论的思考》《试析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的实践条件》《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等6篇文章,连同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两个重要范畴的考析》等2篇文章也有机融进了此书之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论著的质量。本书比博士论文多了五万余字,框架结构也做了相当调整,题目也作了改动。可以说,和原有博士论文相比,说本书已经是另一篇“博士论文”也不为过。

一部严谨求实的书。作者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通过建构一种学术客观性与历史真实性相统一的研究模式和认知图式,来勾画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本初肖像”,“实事求是地对待它,既不抬高它,也不贬低它,既不美化它,也不丑化它,认识它的本质内涵,透视它的原风原貌,品呷它的原汁原味”,“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唯物辩证地研究他们的思想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却主观好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分析问题,以得出客观公正的科学结论为目标,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为标准。”“研究中注重实证,力求每阐述一个观点,都要引经据典,以史料佐证为基础,尽可能多地占有第一手历史资料和思想材料,如实地反映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实质”。这部著作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个目标,暂时不予评判,至少作者在这方面是重视和努力的,而且从此书的阅读中也能感受到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和研究方法使这部著作平添几分含金量,是值得向党史学习教育推荐的参考书。

一部见解独到的书。这部著作的价值所在,就是立意新颖,见解独到。诚如作者所言,有志于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领域“开荒地”“攀高峰”,寻找新的理论生长点。本书名曰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再研究,既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梳理,也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重新思考和再次发掘,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十分注意“万勿鹦鹉学舌人云亦云,陈词滥调照抄照搬”,而要独立思考,力求有所创新,而通读全书不难发现作者也实现了研究的初衷。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辩证关系上、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辩证关系上、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隐性发展这一新命题的探索性研究上、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上,作者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一部文笔酣畅的书。作者文字功底扎实,写作功力深厚,学术用语规范,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措辞精炼,长话短说,废话不说,可说可说的话不说,可谓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唯如此,才使得此书大大增强了可读性。作者聚焦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纵向历史研究与横向逻辑推绎相统一,动态考察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穿插交融,史论结合,以论为主,浚源流,明理路,探要义,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展开全景式扫描,写史娓娓道来,读来酣畅淋漓,能从阅读中体悟党的艰辛探索和奋斗历程,邃思历史的厚重;述论层层递进,读来赏心悦目,能从阅读中感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品味真理的魅力。相信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诚然,本书不妥之处亦不能完全避免,也有一些可以再打磨、再推敲、再深化之处,希望读者带着问题意识,以批判性思维阅读此书,也是对作者的一种帮助。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