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赵氏孤儿》读书笔记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1 15:48

《赵氏孤儿》读书笔记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赵氏孤儿》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作品背景": - 介绍《赵氏孤儿》的历史背景,如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赵氏家族的历史等。 - 阐述作品与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关系。
2. "梳理故事情节": - 简述故事的基本框架,包括主要人物、事件、情节发展等。 - 突出故事中的关键节点,如赵氏孤儿如何被救出、如何成长为复仇者等。
3. "分析人物形象": - 描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如程婴、公孙杵臼、赵武灵王等。 - 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如程婴与公孙杵臼的友情、与赵武灵王的关系等。
4. "探讨主题思想": - 分析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忠诚、友谊、正义、复仇等。 - 结合时代背景,阐述这些主题思想在当时社会中的意义。
5. "引用作品原文": - 在作文中适当引用作品中的经典语句,以增强说服力和表现力。 - 注意引用的准确性和适当性,避免断章取义。
6. "表达个人观点": - 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 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如文学价值、历史价值

《纲鉴易知录》读书笔记——(BC601)赵氏孤儿

周〔纪〕匡王六年(BC607)

〔纲〕:秋季九月,晋国赵盾杀死他的国君夷皋,把周襄公的弟弟黑臀从周迎接回立为晋君。

〔纪〕:当初,晋灵公不按君道办事,加重赋税用以雕画墙壁。他又从台上用弹丸打人,观看被打之人避弹情形。厨师煮熊掌没熟,便把厨师杀死,将尸体放在畚箕里,让妇人用头顶着经过朝廷。赵盾屡次进谏,晋灵公很厌烦,派鉏麑(chú ní)去杀他。鉏麑一清早前往,见赵盾卧房的门已经开了,赵盾穿得齐齐整整准备上朝,因为时间还早一些,便坐着打瞌睡。鉏麑见状而退,叹道:“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人,杀害百姓的主人,就是不忠,放弃国君的命令,就是不守信义,现在怎么做都要占上一件,不如死了!”便头撞槐树而死。


秋季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埋伏下甲士,准备杀死赵盾。灵辄帮赵盾免于此难,赵盾于是出逃。赵穿在桃园杀死晋灵公,这时赵盾出逃尚没出境,闻听这一消息便返了回来。

太史记载说“赵盾杀死他的国君。”在朝堂上把所记给大家看。赵盾说:“并不是这样。”太史说:“你是正卿,逃亡没有越出国境,返回后又不去讨伐凶手,不是你杀死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唉!《诗》上说‘因为我怀恋它,反而给自己带来了忧伤’,恐怕说的就是我这种情况吧!”

【扩展:赵盾与赵衰】

赵衰(?—BC622年),即赵成子。嬴姓,赵氏,字子余,一曰子馀,谥号“成季”,亦称孟子余。是辅佐晋文公称霸的五贤士(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之一。晋献公二十二年(前655年),重耳由于骊姬之乱逃亡到翟,赵衰做随从;翟人讨伐廧咎如,得到两个女子;翟君把年少的女子给重耳为妻,年长的女子给赵衰为妻,后来生了赵盾。从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年)起跟随晋文公重耳19年流亡生涯,在流亡途中多次献计协助晋文公脱险。晋惠公十四年(前637年)秋季,赵衰跟随重耳到了秦国。秦穆公(?-前621年)亲自设宴款待重耳,晋惠公于九月逝世,秦穆公就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

晋文公回国,赵衰任上卿,封原地。晋文公四年(前632年),赵衰随晋文公参与践土之盟,奠定晋国盟主地位。晋襄公元年(公元前627年),箕之战,中军将先轸因为怒斥晋襄公私自释放崤之战秦国俘虏而深感愧疚,于是在与白狄作战中解下甲胄、冲入敌阵自杀殉国,晋国五军十卿调整为中军将先且居、中军佐赵衰、上军将栾枝、上军佐胥臣、下军将箕郑父、下军佐胥婴、新上军将先都、新上军佐荀林父、新下军将屠击、新下军佐先蔑。晋襄公六年(前622年),赵衰去世,儿子赵盾(即赵宣子)继位。经过晋襄公对权利的重新分配,赵盾在襄公的老师阳处父的协助下,担任执政大夫兼中军元帅,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始成正卿,成为晋国朝堂仅次于国君晋襄公的卿士。赵盾之后在晋国执政长达20年之久,推行的法制一直也在一步步的修订之中。

〔纲〕:周定王六年(BC601),晋国的屠岸贾在下宫杀死赵朔,屠灭赵氏全族。

〔纪〕:晋景公时(BC601),赵盾去世,他的儿子赵朔继任正卿。赵朔娶了晋成公的姐姐庄姬。屠岸贾当初得到晋灵公宠爱。

晋景公三年(BC597),屠岸贾当上了司寇,便开始惩治杀害晋灵公的凶手,他遍告诸将说:“赵穿杀害灵公那件事,赵盾当时虽然不知道,但仍然是罪魁祸首。以臣子的身分杀害了他的国君,而他的子孙仍在朝中当官,怎么能惩治罪犯!”于是在下宫攻打赵氏,杀死赵朔,屠灭赵氏全族。

赵朔之妻怀有遗腹子,跑到晋景公宫中躲避。分娩后,生下一个男孩。屠岸贾得知,到宫中搜索。赵朔夫人把这小孩子放在裤子里,祷告说:“赵氏宗族该灭亡了,你就号哭,如果不该灭亡,你就不要出声。”等到屠岸贾来搜索,这个小儿没有发出一点声响。


脱险后,赵朔的门客公孙杵白对赵朔的朋友程璎说:“抚养孤儿使之成人跟死哪一个更难?”程婴说:“死容易,抚养孤儿使之成人难。”公孙杵白说:“您努力承担难事,我承担易事。请让我先死。”公孙杵臼找来一个别人家的小儿藏到山中。

程婴从山中出来,谎称:“ 能给我千金,我就告诉赵氏孤儿藏的地方。”屠岸贾闻听大喜,就派人跟着程婴去杀掉公孙杵白与那小儿,而真正的赵氏孤儿仍然活着,程婴便跟孤儿隐藏在山中,给孤儿起名叫赵武(BC591年~BC541年))。

周纪简王五年(BC581)

〔纲〕:周简王五年,秋季,晋国的程婴攻杀屠岸贾,灭了他的全族,恢复了赵氏的地位。

〔纪〕:晋景公患了病,韩厥对景公说:“赵衰建有那样的功勋,赵盾又那样地尽忠,却没有后人享受其官禄,恐怕尽职尽忠的人都要恐惧了。”景公靠韩厥的兵力协迫诸将去见赵武。诸将说:“从前下宫那场灾难,是屠岸贾假托君命干的。如今国君您有命令要立赵氏后嗣,这是我们众臣的愿望。”于是景公便召赵武、程婴一拜见众将,众将于是跟赵武、程婴攻杀屠岸贾,灭了他的全族,把过去赵氏的田地采邑重新给了赵武。

等到赵武二十岁(BC571)加冠后,程婴向诸位大夫告别,对赵武说:“过去发生的下宫那场灾难,我不是不能去死,而是想为赵氏立后嗣。如今你已继赵氏而立,我将到地下去报告赵盾和公孙杵白了。”于是自杀。

赵武为程婴穿齐衰,服丧三年,为他设立供给祭品的封邑,每年春秋两季前去祭祀,世代不绝。

【后续:赵氏孤儿~三家分晋】

经历了赵武的韬光养晦之后,赵氏终于再度傲然屹立于晋国。在晋悼公之前,由于晋国经历了晋厉公时期的栾、郤之乱,使得此后晋君开始亲近赵氏而远离栾、郤,再加上韩氏对赵氏的亲近,赵武死后,其子赵成(前589 —前541年)依然能够率领赵家屹立不倒,在此期间,晏婴(BC589~BC500年)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在齐国辅政长达五十余年。

不过赵成英年早逝,所幸他留下了一位英姿卓著的儿子赵鞅。而此时的晋国,狐氏、先氏、栾氏、郤氏和胥氏已经先后退出了晋国卿族行列,仅余六脉卿族了。

赵鞅(?-前476年),即赵简子,是赵氏复兴之后又一位关键领袖,与孔子(BC551-BC479)和越王勾践(?-前464年)同时代。赵简子时期,重新壮大起来的赵氏大宗结束了赵武时期的韬光养晦策略,转而寻求更高的权势。最先被他注意的目标是赵氏旁支——邯郸一脉。

为了扩充实力,赵简子要求邯郸一脉的家主赵午将卫国进贡的500户人口从邯郸迁到晋阳, 而晋阳正是赵氏大宗的封地所在。这一要求遭到了赵午的拒绝,赵简子愤怒之下杀了赵午。事发之后,赵午的儿子赵稷和家臣涉宾因此占据邯郸抗拒赵简子,赵氏内斗爆发。邯郸赵氏小宗和范氏与中行氏都是亲戚,因此三方实质上结成同盟,并联袂策动对赵简子的反叛。

当时韩氏亲近赵氏而厌恶中行氏、魏氏则与范氏有怨,因此两家选择支持赵简子一方。而作为中行氏的老对手,智氏家主荀跞召集自己的宠臣梁婴父、韩不信(韩氏家主)、魏侈(魏氏家主)、范氏旁支士皋夷等五人密谋。智氏想要让宠臣梁婴父取代中行氏的位置,让士皋夷担任范氏之主。最终在三家干涉之下,中行氏和范氏溃败,只是由于赵简子的反对和韩魏两方的倒戈,智氏想要取代两家的方案也未能实现,晋国从此进入了四卿主政的时刻。

战事落定之后不久,晋国正卿智文子荀跞走到了油尽灯枯之时,赵简子得以成为晋国正卿,从此开始独揽晋国实权17年。在此期间,赵简子一方面剪除了范氏旁支士皋夷等四卿之外的势力,另一方面在韩氏和魏氏的协助下压制智氏,并因此维护了晋国的统一。

赵简子死后,知伯荀瑶接替晋国正卿之位,随即开始竭力发展自家势力,并一跃成为四卿中实力最强、权力最大的家族。权力的膨胀助长了荀瑶取代晋国的野心,相比之下赵籍要显得忍辱负重的多。赵籍(?―公元前425年),即赵襄子,他始终谨记父亲赵简子对其的教诲。因此在智氏独断专行之时,不断暗蓄实力,亲近韩魏。当知伯假借君王之命,以恢复晋国霸业为由头,向赵、魏、韩三家索要土地时,赵襄子明白机会来了。韩魏弱小,不敢抗命,赵氏却坚决不从。于是智氏胁迫韩魏,共同出兵赵氏,赵襄子遂按父亲临终之嘱退守晋阳。与此同时,赵氏秘密联络韩魏,言明唇亡齿寒之厉害,促成三家结盟。晋阳之战,智氏腹背受敌、知伯身败名裂,从此晋国由三家共同执政,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董上德解读《赵氏孤儿》:它凭什么位列“元曲四大悲剧”

《赵氏孤儿》 纪君祥著 董上德解读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22年6月出版

元刻本《赵氏孤儿》。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赵氏孤儿》的解读者董上德教授,广东顺德人,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任教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戏曲研究室,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史、戏曲史研究,尤重于对小说、戏曲互渗互动关系的研究。

在本书中,董上德教授带领读者走入《赵氏孤儿》,解读、探讨纪君祥与《赵氏孤儿》杂剧、故事历史真实性、版本与故事改动和《赵氏孤儿》的深远影响及其国际影响力等问题。通过解读典籍中所蕴藉的传统文化内核,引领读者走近名著、阅读经典,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力量。

本书采取导读、原典、注释、点评相结合的编纂体例。

董上德教授指出,《赵氏孤儿》杂剧的故事的蓝本见于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原故事的主旨本来侧重于讲述晋国的赵氏家族与屠岸贾的“私斗”。而在此“私斗”中,赵氏的门客公孙杵臼与友人程婴二人身上的“门客义气”备受关注。然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杂剧却对这一题旨做了明显的改动。“纪君祥将‘私斗’改为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态里具有普遍意义的‘正邪斗争’,将公孙杵臼、程婴等人的‘义气’置于这一政治生态之中,淡化了其‘门客’色彩,强化了其抗击邪恶的意志、激情、勇气和牺牲精神。他们各自做出重大牺牲,是为了急迫地救整个晋国‘半岁之下、一月之上’的婴儿,更加凸显了善良人性的夺目光彩与人间正义的强大力量。这是以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刻认知为基础的成功改写和杰出创作。”董上德教授说,“《赵氏孤儿》杂剧流传久远,良有以也。”

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马含章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