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1 17:49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This Is Water》演讲稿的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演讲稿的核心思想: - 首先,要深入理解《This Is Water》演讲稿的主旨,把握作者戴夫·卡罗尔传达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 分析演讲稿中的关键观点,如对生活、成功、价值观和人生的理解。
2. 结构安排: - 确定作文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 - 引言部分要简洁明了地介绍演讲稿的背景和作者,并引出作文的主题。 - 正文部分要围绕演讲稿的核心思想展开论述,可分段阐述不同观点,并举例说明。 - 结尾部分要总结全文,强调演讲稿的启示和影响。
3.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冗长和啰嗦。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比等,增强作文的感染力。 - 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你的观点。
4. 举例说明: - 在论述观点时,结合实际事例或个人经历进行说明,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 举例要典型、具体,避免空洞和抽象。
5. 分析评价: - 对演讲稿中的观点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 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
皮克斯最新动画长片《心灵奇旅》的一个片段里,一同演出的音乐家给主角乔伊讲了一则关于鱼的故事:
一条小鱼游向一条老鱼说,“我正在努力寻找他们所说的海洋。”“海洋?”老鱼说,“你现在就在海洋里呀。”“这儿?”小鱼说,“这里是水,我想要的是海洋。”这则穿插在影片中的故事揭示了《心灵奇旅》的中心思想:对意义的终极肯定。小鱼寻找的海洋不在别处,就在习以为常的水中,就如同我们寻找的幸福、快乐、生命意义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时时刻刻。《心灵奇旅》剧照影片理念传递出的美好真实触击到了很多人。于是乎......烂番茄上96%的新鲜度和89%的爆米花指数,豆瓣8.9的高分,IMDB8.2的评分超过《头脑特工队》直逼《寻梦环游记》。无论口碑还是票房,《心灵奇旅》都在收获成功。网上已有盗版,国内开画排片不足的情况下,《心灵奇旅》一路在院线上演票房逆跌的奇迹,以至于院线排片都开始向它倾斜。《心灵奇旅》再次证明了皮克斯电影跨文化的感染力,在国内外均收获了一致好评打开微信公众号,又是清一色对《心灵奇旅》的赞美,而且往往是某脱离了影片技术细节对主题思想的推崇。可是,一个疑问也由此产生:除了赞美,我们还能对《心灵奇旅》说些什么?另一则鱼故事或许可以说说另一则关于鱼的故事。
一条老鱼游过两条小鱼身边,问候到:“早呀,小伙子们,今天水怎样。”两条小鱼继续往前游了一会,直到其中一条终于忍不住了,他望向另一条问道:“水到底是个什么玩意?”马克思·韦伯说:“人是自我编织意义之网的动物。对此人们没有清楚的理解,而只有模糊的感觉“。我们永远无可避免的身陷某种意义之网,但为我们提供了第二则鱼故事的美国当代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认为,教育应该以某种方式不断提示我们它的存在。大卫·福斯特·华莱士于是,这篇名为《this is water(这里是水)》的演讲稿最后,他说道:
真正的教育与知识无关,而是在于一种简单觉知——觉知到什么是如此真实和必要的,如此真实的隐藏在我们身边平淡无奇的生活之中,我们必须时时刻刻一遍遍的提醒自己:“这里是水”,“这里是水”。2005年,这篇演讲稿刚出炉时,热度不亚于现在的《心灵奇旅》。彼时Youtube刚创立,这篇演讲上传后,短短一周内就有超过400万人次点击观看。很快,讲稿编辑成书,《时代杂志》评价其为:“对知识分子的最后演讲”。《THIS IS WATER》演讲稿的中译本《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情》《心灵奇旅》的核心思想与华莱士所要传递的警醒并非截然相悖,甚至还有相通之处,但从根本上,它们的关注点不在一个层面。华莱士强调人对事物赋予意义的能力,试图让人们对这种无意识的赋意行为保持一种觉知,从而,我们可以获得某种自由。这种自由本身未必与意义有关,甚至不一定指向积极。作为注脚,作出这篇演讲后三年,2008年,华莱士在家中用格子架上吊自杀,结束了自己46岁的生命......时隔多年,对华莱士的演讲做出过极高评价的《时代周刊》,近日在网站上对《心灵奇旅》也刊载了一篇影评,是一片叫好声中难得的批评:
为了给无法解答的问题提供巧妙的答案,《心灵奇旅》只是使一切变得更加混乱。——斯蒂芬妮·扎沙雷克《时代周刊》我尤其认同评价的前半部分。虽然《心灵奇旅》试图打破皮克斯过往动画中对于梦想、冒险的迷思,但这种打破却依然采用了皮克斯惯用的在影片结尾对一个主题概念予以绝对肯定,赋予绝对意义的方式。于是皮克斯并未完成从梦想和冒险的出逃,反而又绝对化的承诺了一片名叫“当下”的海洋。如若要细致的考察《心灵奇旅》,那外界普遍赞美的基底,或许也有我们需要去知觉的,“这里是水”的环境。《心灵奇旅》剧照而这片我们都身处的水中,有着皮克斯及其母公司迪士尼几十年如一日量产的,经过特定故事模式加工后的意义——以一种刻奇的方式。刻奇——对意义的极致追求
“刻奇”,是指人性中软弱的自欺自媚,是对一切无意义的回避,对生命的绝对认同。刻奇在现代的兴起,一方面因为人被从传统保护其精神世界的宗教、集体中放逐了出来;另一方面,被激起的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需要,面对的却是进入工业社会后缺乏个性的工业复制品。为了弥补这种落差,人们只能主观的填充意义。刻奇(Kitsch)这一概念通过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而为人熟知“刻奇”的定义很难说中立,即便在最柔和的释义版本中,攻击性依然跃于纸上。然而也有学者,包括让这个概念变得闻名的小说家米兰·昆德拉认为,“刻奇”其实是植根于人性的一部分,并非需要否定的。在皮克斯之前,迪士尼从事这种刻奇已超过半个世纪。经迪士尼之手,《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美人鱼》、《冰雪奇缘》都脱离了它们原版故事中的不完美、悲剧性、暴力以及无意义。故事结尾,永远有值得等待的完美结局。(全现在文章《暗黑童话进化史:从“被脱去衣服的小红帽”到“万圣节的鬼面具”》中对此也有叙述)。迪士尼百年中,为我们量产了许多的公主《心灵奇旅》或将成为此类刻奇的巅峰。皮克斯从1995年凭借《玩具总动员》走进大众视野,迄今已经为我们带来了23部动画长片。虽然皮克斯很少以童话故事为蓝本,但从内容模式到创作理念和迪士尼动画依然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影片从一个带着错误观念的主角引入,过程中主角经历试炼,最终,在结尾处,主角收获成长,同时一种更好,更有意义的观念取代旧观念被标榜,并似乎保证着此后主人公的幸福生活(至少到续集发布之前)。这种根植于皮克斯基因中的故事模式,传承到试图探索生命意义这样宏大概念的《心灵奇旅》时,刻奇所指摘的“对无意义的回避,和对生命的绝对认同”被极致放大。很多人觉得《心灵奇旅》并没有在强调意义,而恰恰在肯定生活无需意义,但是影片中对于这种“无意义”的表现,恰恰是极致的把生活中的每个瞬间都纳入到了意义的讨论范畴。影片中对于死亡的讨论也非常保守,提供的答案与其说是存在主义视角的不如说是传统宗教色彩的,实在很难承担各种好评中赋予其的进步性。此外,《心灵奇旅》还存在主角建构模糊和叙事纵深不足的倾向。影片开端对主角日常生活的呈现只止于和最终主题概念有关的少数切面,而后主角就被扔到“生之彼岸”和“生之来处”这样需要大量时间去解释的高概念场景。概念和主角生活叙事化铺陈的倒置,使主角重回地球后,几段体验日常生活的片段都显得太过刻意,像是为了交代概念的工具性存在。《心灵奇旅》剧照这种呈现虽有影片时长受限的缘故,但和主创从《头脑特工队》开始,就越来越明显的注重理念输出脱不开干系。话题的过于宏大与叙事纵深的不足,共同造成了《心灵奇旅》的某种失衡。观众还能从中收获感动,一方面得益于皮克斯处理此类题材技巧上的老道,另一方面,观众在观影中其实也不自觉的,调动着他们对此类宏大话题本身的兴趣。当这种兴趣统一的由一件大众消费品引发,并形成近乎趋同的口碑时,其呈现的就很难说是这部作品本身的好坏了。就如同包括本文在内的诸多影评早已跳脱了对《心灵奇旅》本身的讨论,上升到了对其主题意识的思考。这都是《心灵奇旅》和围绕着它的舆论所共同塑造着的某种集体刻奇的一部分。当下,我们为何以这种方式刻奇刻奇永远在寻求新的祭品。90年代黄金期的迪士尼,刻奇主要围绕着一见钟情矢志不渝的爱情和成为英雄式的一劳永逸的自我实现。个体和外界的相互渗入是浪漫化的。一个人在另一个人眼中得到对其存在意义的终极肯定,自我意志的抒发最终改变整个世界对他的看法。在他者眼中看到得到关于自身存在的终极肯定是浪漫主义爱情的核心进入新世纪,互联网拓展着人们眼界的同时,也增加了描绘这种绝对化和浪漫主义的成本。每天我们都能在互联网上看到颠覆自己过去信仰体系的碎片化信息,每天我们也都能在互联网上看到比自己现实社交环境中能遇到的最有吸引力的异性要动人几倍甚至数十倍的可人儿。这个时候再想令人信服描述一劳永逸的自我实现和浪漫爱情,难度大大增加了。于是,皮克斯为代表的动画电影开始溃退。从个人与一套绝对价值观的关系,溃退到个人和一个具体一般他者的更加稀疏平常的日常关系。从而,这一时期皮克斯动画的主角很多都是成对出现。然而,皮克斯也没有真正的做到深入呈现,创新的表象背后,依旧是不变的刻奇,只是刻奇的目标转向了双主角价值观冲突在影片结尾必然到来的和解和升华。(对比“他人即地狱”的《禁闭》)皮克斯的动画作品海报而进入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似乎个人同一般他者的共识寻求也变得可笑和理想化了。于是,皮克斯继续溃退到个体自身。不同情绪之间的调节(《头脑特工队》),非一般他者的家人在更私人化的家庭中的意义获取(《寻梦环游记》中,需要被他人记忆来保护的在亡者国度的存在,其实相当守旧)。《头脑特工队》及《寻梦环游记》海报然后,我们迎来了这部《心灵奇旅》。所有的社会性的结构以及他者都被剔除,我们的视角最终溃退到了纯粹的个人经验和日常生活。而和主角乔伊成对出现的他者甚至已经算不上真实个体,而是一种象征理念的灵体。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心灵奇旅》中22这个角色的所有改变都不是通过它自我努力实现,而是通过主角乔伊的灌输——22的主体性是有缺陷的。《心灵奇旅》中双主角的构建其实都不丰满,尤其是22,在几个关键点中都出于完全被动状态对皮克斯和迪士尼动画的演变使用“深入”还是“溃退”来形容,其实涉及一种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具体到最新的这部《心灵奇旅》中,在于对影片提出的关于生命意义的解答如何看待。这里是水很多人觉得《心灵奇旅》是存在主义的,但在我看来,影片确实提出了一个很存在主义的问题,但影片给出的,或者说影片试图给出答案的这种方式,却很难说存在主义。一位名叫蒂利希的哲学家曾说:“哪儿有存在主义的观点,哪儿就有个体所体验到的人类所面临的困境。”存在主义在指出困境的同时,对于困境的解决却是悬置甚至不惜以悲剧的形式否定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戏剧作品《禁闭》中,描绘了一片“他人即地狱”的可怖景象,并且无情的让它继续下去。为了写这篇影评,我分别采访了一些表示喜欢和一些表示不喜欢《心灵奇旅》的朋友。而从他们截然不同的评价中,我感受到的首先都不是对于影片判断的孰是孰非。而是真实的,通过他们的判断能感受到他们与这个世界遭遇方式的截然不同,他们在不同的“水”中。在一篇豆瓣影评中,一位网友说:“这个电影,如果是20年前看见,我大概会打五星,因为我实实在在就是一个奉行活在当下的人......但是,现在,我没有这个自信,因为我真的不敢想象如果我当年没买房,我现在是什么样的生活”。此时的“不敢想象”与彼时的肯定之间,真的是真实与不真实的差别吗?还是两个时点下,人所身处的不同的“水”。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在其讲稿中说:
我们对意义的构建,似乎并不是出于个人自觉的,刻意的选择——而是源于傲慢自大。
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与其说是理智输了给感情,倒不如说是男人打败了女人。性别歧视构建的玻璃天花板,不只是职场看不见的升职障碍,也是美国政坛的潜规则。
希拉里在新书《发生什么事了?》里说,舞台空间狭小,电视辩论时被特朗普在身后盯着,滋味很不好受。(资料图/图)
大选最令人顿悟的一刻,出现于两位候选人最后一场电视辩论。在一个细小的舞台上,众目睽睽下,体形庞大的特朗普像一个死缠难打的跟踪者死盯着娇小的希拉里,虎视眈眈,如影随形,像要随时把她吞下肚子,令人毛骨悚然。
这也是希拉里惨败之后痛定思痛、心酸眼亮的领悟。《纽约时报》称她的新书《发生什么事了?》(“What Happened”,又译《何以致败》》 )为民主党输掉总统大选的“死因调查报告”。希拉里在书中承认,落败的原因很多,包括联邦调查局在投票日数周前宣布对她的电邮风波重新开始调查,传媒对她与丈夫前总统克林顿穷追不舍,指他们亲近权贵以自肥;以及她的竞选活动缺乏明确主题,远不如特朗普那句“让美国重振雄风”(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那样令人一呼百应。
希拉里在新书中说贬低女性是美国政坛的潜规,但政客和选民视若无睹。(资料图/图)
可是,她深信并坚称,真正令她尝滑铁卢滋味的是她的女儿身——她与生俱来、怎样也改变不了的性别。她指出,竞选期间,她要面对的三大敌人都是不折不扣,无可救药的仇恨女性主义者(她的对手特朗普、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维基解密的创办人阿桑奇)。她写道:“不得不说,性别歧视和仇恨女性主义左右了2016年大选的选情。最有力的证据是胜出大选者从不掩饰他对女性的鄙夷和视她们为物件。”
她又引用美国作家华莱士(David Foster Wallace)一篇题为《这是水》(This is water)的演讲稿所用的比喻,说美国政坛贬低女性,但政客和选民视若无睹,因为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这情况,一如两条存活于水中的鱼,浑然不知水的存在,早已不知水为何物。
厚达512页的《发生什么事了?》也许只是希拉里为自己的失败苦心编织的借口,但仇视女性,视之为异类和他者,却不只是美国政坛的脏秘密,也是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股强大暗流。
4年前,65岁的希拉里卸任国务卿。任内她掌管有7万员工的国务院,曾经是世上最有权力的女人;但毕竟只是女人,而政治,尤其是美国的政治,说到底,仍然是男人做庄家的游戏。
希拉里聪明绝顶,能说能干,不比丈夫克林顿逊色。然而在表面开放、内里保守的美国政坛,她很快碰到玻璃天花板,国务卿一职已是她的最大成就。
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创造历史,成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却竟输了给全无从政经验、一言一行都在告诉全世界“我不适合当美国总统”的特朗普。这已经不是希拉里第一次输掉“没有可能输掉”的选举。2009年美国总统大选民主党初选,机关算尽的她在阴沟里翻船,输给不见经传的参议员奥巴马。
这当然跟希拉里缺乏亲和力与个人魅力有关。她的丈夫克林顿和奥巴马是同一类人——天生的政客,希拉里却似乎不论怎样努力也无法驾驭此道。她担任国务卿期间以违规方式处理电邮,卸任后收受华尔街巨款,健康状况亦备受关注。不过,这一切跟特朗普的性格缺陷和致命弱点比较起来,简直微不足道。前纽约市长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又译彭博)在2016年7月底举行的民主党大会上说得好,希拉里绝非完人,但美国人必须投她一票,因为阻止特朗普当选是美国人的公民责任。
前纽约市长布隆伯格本来打算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加2016年的美国总统选举,后来担心会分散民主党的选票,便宜了特朗普,所以放弃参选。他后来选择支持希拉里,公开批评特朗普不具备管理国家的能力。(资料图/图)
可是事实证明,对很多美国人来说,即使承认希拉里是“两害相权之轻者”(the lesser of two evils),也无法心安理得地投她一票,让她当上美国总统。这是因为在他们心目中,美国总统是一份只有男人才可以胜任的工作(a man’s job)。
美国是全球硕果仅存的超级大国,它的元首就是国际社会的老大。英文的老大是“alpha male ”,即群体中最有权力的男子或雄性动物。特朗普如何令人讨厌,也是男人。他从不认错,喜欢逞强和虚张声势;但对头脑简单的美国人来说,摆这种男子汉姿态是必须的,因为美国总统必须有睥睨天下的英雄气概。
美国史上在任时间最长的总统小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说过,亲美、愿意配合美国外交政策的独裁者当然是浑蛋,但他们是“属于我们阵营的浑蛋”(a son of a bitch, but our son of a bitch)。这也是很多美国人对特朗普的态度。
作为总统候选人,希拉里与特朗普皆强调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需要改革。讽刺的是,希拉里以改良主义者而非革命者的姿态出现,却要她的同胞作革命性的选择——选她做美国史上第一位女总统。
女人逐步向权力中心迈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指标。在印度、菲律宾、韩国、巴西、阿根廷、德国和英国等地,由女性担任元首不仅早有先例,在某些国家甚至已成惯例。美国在这方面瞠乎其后,因为它在本质上仍是一个由男性统治的社会(patriarchy)。
精神分析学鼻祖弗洛伊德认为,父权是人类文明唯一且必然的模式,而母权只是短暂的过渡阶段而已。这个大学问家智珠在握却捉摸不透女人。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女人究竟想要什么?”又将女人形容为“神秘不可知的黑暗大陆”。
比起女性总统来,美国老百姓似乎更容易接受黑人做总统。2001年播出第一季的美剧集《24小时》里,黑人演员丹尼斯•海斯伯特饰演的黑人总统大卫•帕尔默(图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是2008年的事情。(资料图/图)
即使不是弗洛伊德的信徒,只要是男人,也很容易将女性视为不如自己的“第二性”和“附属性”。女人是道德上的次等人,因为她们感情用事,让喜恶左右判断,没有男人那种愿意为自己的信念赴汤蹈火的正义感。用这个观念做标准,所有女人都是有罪的,除非她们能够证明自己的清白。在她们行差踏错之前,父系社会的父权文化早已定了她们的罪。于是,在大多数美国人心目中,一个坚定不移、作风强悍并且有决断力、能够在危急关头对敌人迎头痛击的女总统,绝对比一个在道德上高人一等和在能力上胜人一筹的黑人总统难以想象。
知名黑人演员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 曾多次在电影扮演总统甚至上帝。美剧集《24小时》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那个像美式足球员一样高大,面对恐怖分子袭击而毫不示弱的黑人总统。
美剧《副人之仁》(或译《副总统》)2012年播出第一季,女主角被人接受的,仍然是她的副总统身份。在表面开放、内里保守的美国政坛,这可能就是女性从政的天花板了。希拉里在新书中透露,虽然她与剧中的副总统没有任何可比之处,但负责为剧中的副总统化妆的,却是希拉里的化妆师,2014年希拉里决定参选总统之后,才把那位化妆师召回身边。(资料图/图)
美国电视台ABC 制作过一套以美国第一位女总统治国做卖点的电视剧《白宫女总统》(Commander in chief),但只播了一季就遭腰斩,不论口碑与收视皆远远落后于播足7季,讲一个男性总统在他的一班幕僚辅助下治国的《白宫群英》(West Wing)。颇受欢迎,播足7季的美剧《副人之仁》(Veep)的女主角的确是总统,但却是只做了一年的短命总统。观众接受的仍然是她的副总统(副人)身份。更何况这只是一套不可认真看待的喜剧。
由此可见,流行文化早为美国人做好准备,以黑人而非女人扮演美国总统这个至为重要的角色。8年前,奥巴马与希拉里在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提名战中皆强调自己是改革的使者。实情是,选民接受奥巴马,只是迎接一种“在社会已悄然发生的改变”;要他们选希拉里做总统,却是要他们发动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在这个意义上,打败希拉里的不是口没遮拦的特朗普,而是不用宣之于口的美国政坛潜规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