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手把手教你写《世界文明读后感》,(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2 08:11

手把手教你写《世界文明读后感》,(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世界文明》读后感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明确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哪个主题展开。可以是关于世界文明的整体评价,也可以是针对某一章节或某个特定文明的感悟。
2. 确定结构:一篇优秀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世界文明》这本书,以及你的阅读目的;正文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可以包括对书中的观点、论述、事例等的分析和评价;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你的感悟和启示。
3. 深入阅读:在写作之前,要充分阅读《世界文明》这本书,对其中的内容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样,在写作时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评价。
4. 合理引用:在论述过程中,适当引用书中的观点、事例等,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内容要与你的论述紧密相关,避免过多引用导致内容冗长。
5. 分析评价:在评价《世界文明》这本书时,既要看到其优点,也要指出其不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a. 主题内容:是否全面、客观地介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 b. 写作手法:语言表达是否生动、准确,是否具有感染力; c. 逻辑结构:全书结构是否清晰,论述是否严密;

为了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启示

“同心协力,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

2020年9月30日,人民大会堂河北厅《金山岭晨光》巨幅壁画前,习近平向世界发出重要倡议。

万里之外,纽约联合国总部的生物多样性峰会现场,与会代表们凝神倾听;视频信号,把中国倡议传遍全球,在世界各地引发积极反响。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四季交错,日月升替。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在观察自然时思考天地运行的规律,体悟其中蕴含的哲理。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蕴含对生态治理需求的深刻观照,传递对人类文明走向的深邃思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丰富、发展、升华,为东方大地带来一场变革性实践,取得举世瞩目的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就。中国实践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源动力”。

时代先声激荡世界回响

2015年12月,非洲东南部,津巴布韦野生动物救助基地的树荫下,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亲切地摸着小象的鼻子,给它们递喂食物。

这些画面令救助基地创始人罗克茜·丹克沃茨记忆犹新。她说,习近平“充满智慧、有领袖气质”。当丹克沃茨表达对中国“国宝”大熊猫的兴趣后,习近平特意向她介绍了中国正在开展的大熊猫繁育计划,并提到中国自然保护区的面积正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动物得到有效保护。如今中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保护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成为中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物种保护不断“升级”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中国守护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暖心故事不断:云南野生亚洲象群在沿途居民一路呵护下北移又南归、极度濒危物种海南长臂猿喜添“新丁”……

全球荒野基金会主席万斯·马丁说:“(中国)领导层支持地方社区,地方社区有意愿付诸行动,通过这些努力,物种从灭绝边缘被拯救回来。”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对人民福祉的深切挂念,习近平一以贯之。

中国长三角腹地,竹乡安吉,依山连绵的“大竹海”。2005年,“大竹海”附近的余村毅然关停了每年能带来300万元效益的3个石灰矿。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考察时,在简陋的村委会会议室举行的座谈会上高度评价这一做法,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3年金秋,从北京出发一路向西,习近平来到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这是习近平首次在国际场合提出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两山论”。

洱海湖畔、黄河岸边、秦岭深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足迹遍及中国各地,所到之处始终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地位;在建设生态文明领域,习近平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让世界读懂美丽中国的“绿色密码”。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环境治理。

在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看来,谋发展,需要长远地考虑全体人民的未来与福祉,而非一时之利,“而这正是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区域主任德钦次仁说,中国已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融入国家发展政策中。这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可以作为指导全球战略方向的典范。

矢志不渝、踏石留印。中国生态文明实践成绩,获得越来越多的世界赞誉:

“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先后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激荡越来越广的理念共鸣:

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会议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老挝自然资源与环境部的座右铭……

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的埃里克·索尔海姆说,中国环境治理经验可帮助其他国家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而“最重要的经验,就是中国高层领导对环境治理的坚定决心和整体规划”。

大国担当汇聚全球合力

在遥远的大洋洲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一种“神草”已经家喻户晓:它既能固碳,也可以绿化地面、改善水土流失,还可以代替树木栽培菌类,解决以往发展菌业的“菌林矛盾”难题——这就是中国传来的菌草。

“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吃到菌草菇时的感受,和野外采到的普通蘑菇相比,味道更加鲜美。我们都很惊讶,觉得这种草太神奇了!”东高地省鲁法地区居民普里西利娅说。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亲自推动菌草技术援助项目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落地,掀开菌草技术国际合作的序幕。

光阴荏苒,距首次落地巴布亚新几内亚整整20年,这种“神草”正给世界更多地方带去绿意和生机。在斐济,菌草技术被誉为“岛国农业的新希望”;在莱索托,因短时间就有收获,农民称菌草栽培菌菇为“快钱”;在卢旺达,有3500多户贫困农户参与菌草生产,现在每户每年收入增加了1到3倍。

今年9月,习近平特意向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致贺信,称赞菌草合作紧扣“消除贫困、促进就业、可再生资源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目标。

中国菌草技术传播到中非共和国、斐济、老挝、莱索托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有中国的技术支持;中国科技助力中亚国家“点荒变绿”;中东多国专家来中国学习在沙漠中筑起绿洲的固沙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的中国生态治理经验,在全球播下绿色种子。

埃及开罗大学经济与金融法教授瓦利德·贾巴拉说,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也影响了“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中国努力帮助这些国家一起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从津巴布韦、肯尼亚、赞比亚等国的野生动物保护物资,到蒙古国“国熊”的相关保护设备,从缅甸的太阳能户用发电系统和清洁炉灶到埃塞俄比亚的微小卫星……习近平积极推动南南合作,引领中国为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从海拔1900米月亮山上的望海楼望出去,满眼是塞罕坝绿意盎然的无边林海。半个世纪前塞罕坝还是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茫茫荒原,如今这里已是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塞罕坝成功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典型。”今年8月,习近平在这里考察时说,“我国人工林面积世界第一,这是非常伟大的成绩。”

这是太空中都能见到的绿色奇迹。美国航天局卫星监测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7年,中国为全球贡献了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居世界首位。而“中国贡献”中,42%归功于规模浩大的人工造林工程。

近年来,中国在高标准履行国际义务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目标,越来越多的“中国绿”给世界增添生态红利、发展红利。

今年9月,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宣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会全力以赴。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中方的庄严承诺极大提振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表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一步,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魄力和担当。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评价,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领域“言出必践”。

2019年的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中国向世界发出共建美好未来的一份“绿色”。

“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习近平在北京世园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获得全场一次次热烈掌声。习近平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在全球受到热烈关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厄·安诺生说,世界需要更广泛的多边主义,而中国在推动多边主义方面正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正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和各国共同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无论是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还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国-非洲环境合作,生态文明建设合作都是重要内容。

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设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推动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承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以实际行动推动完善全球环境治理,展现负责任大国的胸怀与担当。

东方智慧启迪文明未来

2017年新年伊始,阿尔卑斯山冰封雪飘。日内瓦汇聚了几百个国际组织,是除纽约联合国总部以外全球最重要的多边外交中心。在万国宫,习近平发表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很多人至今都记忆犹新。

演讲中,习近平深刻、全面、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这番话如同一股暖流,在冬日的阿尔卑斯山掀起热潮。美国外交学者网站评论说,中国领导人在联合国舞台“勾勒出中国对世界的愿景”,展现了中国在联合国和世界秩序中负责任角色的形象。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从自然生态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作用出发,阐述二者间共存共荣的辩证关系,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核心理念指引。

人类的未来正面临艰难的调试关口:地球的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工业文明面临困境、文明形态面临转型,挑战前所未有严峻,各种技术、经济和社会要素需要全系统的根本性重组。

国际社会的应对却明显碎片化:一些有能力推动变革的发达国家,无意放弃工业文明阶段长期积累的优势地位,试图坐享“超额红利”;多数没有赶上工业化红利的发展中国家,却面临着如何统筹发展与保护的难题,导致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缺乏总体战略和统一架构。

“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习近平的话语清晰明确:“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2021年的这一天,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在领导人气候峰会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阐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理念,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存续绘出清晰的绿色底色。

“要超越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界限,站在全人类高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2020年9月23日,习近平通过视频方式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说。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气候行动高级别倡导者尼格尔·托平这样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在某种程度上就好像用诗歌般的语言描述经济和科学,这是一份“独特的中国礼物”。

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正昭示着人类文明发展路径。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与全世界合作,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方向,共同建设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记者葛晨、张忠霞、罗国芳参与记者:彭茜、陈杉、张玉亮、陈斌杰、郭爽、白林、陈晨、吴丹妮、汪平)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10日0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重读中国文明史的意义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孙皓晖著,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9月出版。

推荐理由: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是《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的史论作品。这是一本力图理清中国前3000年文明史的书。

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原生文明的概念,细致梳理了秦帝国之前中国历史的七大历史性跨越,总结出中国民族六大生存经验。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是孙皓晖的一部史论作品。曾经在海南“闭关”16年创作,历史小说《大秦帝国》一上市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但是孙皓晖并不满足于《大秦帝国》的畅销,他说:《大秦帝国》只是一味相对丰厚的药引子,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是将中国的文明史传统,恢复定位到以秦文明为根基的中国原生文明精神中去,真正地以宏阔博大的诸子百家洪流为根基,而不是孤零零地矗立一根枯木桩子作根基。因此在创作《大秦帝国》的过程中,孙皓晖经过十数年的研究和探索,凝聚成了三卷本、近70万字的《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全书共分为三卷,梳理了中国历史前三千年的七次文明跨越,总结了中国文明生存的历史经验。

上册从神话时代开始到夏商西周春秋,钻木取火、仓颉造字、大禹治水这些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孙皓晖有其独到的理解。他认为黄帝时期是中国近古文明的第一个原创时代,文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要件,大体都在这一时代被创造出来了;而大禹治水形成的社会治理体系,使得我们具备了跨入国家时代的条件。夏商西周各有其独特的历史贡献,直到春秋时代,生产水平的提升推动着礼治社会的瓦解,列国纷纷进入求变图存的历史浪潮。

中册集中讲述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大创造。孙皓晖称之为“文明大爆炸的时代”,诸子百家、商旅贸易、技术创新……我们今天赖以前进的统一文明框架,我们熟悉的社会生存方式的基本传统,我们最主要的价值观体系,都产生于战国时代。

下册从秦灭六国的六场战役切入,详细分析了六国灭亡深层的原因,从用人传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内政传统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秦帝国建立后,又从整合民生、中央集权制度创建所经历的争论、推行法治、创建统一的经济制度等方面对统一文明进行系统化的梳理,提出秦统一中国文明比起统一疆域,是更具有本质性的统一。对于北区匈奴、南征岭南也从捍卫华夏文明角度进行解读,难得。

2016年《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今年是再版。选择在今年再版是因为今年年初举国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至今疫情仍在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地蔓延。而某些国家正以“非理性对抗”的方式与世界对抗,使得各种冲突不断发生。可以说2020年是非常艰难的一年,人们往往会在艰难的时刻回望历史,希望从历史中寻求经验。

孙皓晖认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前三千年是我们文明的高原、文明圣土。在这三千年中,华夏族群历经了七大时代──五帝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帝国。在其中的每一个时代,我们的民族都曾经实现了一次巨大的文明跨越。其中有两次重大跨越,第一次是大禹治水之后,中国进入国家时代;第二次重大跨越是秦帝国建立统一文明。汉以后中国文明出现了千丈瀑布式的历史大落差,开始了两千余年地平线式的涌动发展。

如今,“非理性对抗时代的来临,既是世界文明的危机,也是世界文明的希望。”对于中国文明来说,此时正是实现第三次文明大跨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机。此刻重读中国文明史,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汲取历史经验,亦有助于增进文明自信。求变精神、统一精神、消解融合精神等这些深植于我们文明基因中的优秀品质,必然能使我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完成第三次重大文明跨越,从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此次再版,根据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我们对部分历史事件的时间、人名,原典著作的统计等方面进行了更严谨的修订,共计数十处。

同时,该新版本亦有幸得到了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研究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张维为教授,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王久辛老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邀研究员金仲伟先生的推荐。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研究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张维为称,中国文明强大的根源在于其雄厚的原生时代,孙皓晖的著作从文明史角度给中国的文明自信提供了依据,对我们从容应对今天的挑战也富有启迪。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久辛提出,事实上,我们常常听到、看到的所谓的“文明”,是不包括我们中华文明的,甚至连埃及的阿拉伯文明与印度文明也不包括,它仅指的是西方国家的“文明”。世界文明必须是整个人类社会多种文明的复合起来的大文明,才可以说是科学的文明观。《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是孙皓晖在写完6部500余万字的鸿篇巨作《大秦帝国》之后,依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的伟大实践,对中华文明的一次理性的开掘与梳理,振聋发聩、启迪心智,读罢使人不仅对历史会有新的发现,对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对我们构成新的、完整的文明观,对我们认识当下的人类社会并获得自信和方向,包括重新组建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文明理念,这部著作都可以构成我们的精神根脉与升腾的力量之能。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邀研究员金仲伟说,在5000年不倒的中华文明的根柢,一定存在着生生不息、独有的“密码数据”。今天的中国文化人要想破解这些源生密码数据,需要像孙皓晖那样解放思想。这三卷本大作,带读者进入元气满满的“国之初”,难得。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存续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其强大不朽的历史经验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亮点。

经验一:以自觉求变的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

经验二:面对外部欺凌侵略,坚持强力反弹,有限扩张的原则。

经验三:在文明冲突中自觉保持强大的消解融合精神。我们的文明历史,在前三千年就已经奠定了与异质文明的共生意识,又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文明共生经验。

经验四:强烈自觉的统一精神,霸气充盈的反分裂实践。历史的足迹反复表明,任何分裂势力在中国历史上从没有成功过一次──没有能将分裂割据地永久地脱离中国而另外建成一个国家。中国的国土,没有因为分裂内乱而永远丢失任何一块。

经验五:以发掘培养杰出人才群为国家发展的生命线。

来源: 天津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