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做最好的自己演讲稿800》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3 07:15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做最好的自己演讲稿800》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做最好的自己”的演讲稿,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保演讲稿的主题明确,围绕“做最好的自己”这一核心展开。
2. "结构清晰": - 演讲稿应有一个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 - 引言部分要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可以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一个故事或者一个引人入胜的事实。 - 主体部分要分点阐述,每个点都要有明确的论据和例子支持。 - 结尾部分要总结全文,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3. "内容充实": - 演讲稿内容要充实,不仅要阐述“做最好的自己”的意义,还要提供具体的行动指南和方法。 - 可以引用名人名言、心理学原理、成功案例等来增强说服力。
4. "语言表达": - 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子和词汇。 - 注意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使演讲更加生动有趣。
5. "逻辑性": - 确保演讲稿的逻辑性,每个观点都要有合理的过渡和衔接。 - 避免跳跃性思维,确保听众能够跟随你的思路。
6. "针对性": - 根据听众的背景和需求调整演讲内容,确保演讲与听众产生共鸣。
7. "情感投入"

人生只有一件事:活好自己

作者 | 帆书 · 满慈


✎ 解读预告



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帆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遇见》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樊登老师解读的书籍《活好》。


樊老师曾说,“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双眼湿润,因为作者和采访者谈论的每一个话题,都是我们这一辈子都要关心的话题。


就算你鲜衣怒马的时候会忽略这些问题,但迟早,这些问题都会想起你。”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


工作上,业绩考核压身,升职加薪遥遥无期,看不清前路,又不敢停下脚步。


生活中,背负全家未来,还着一笔笔车贷、房贷,感受不到自我意义、价值。


平日里,总是唉声叹气,觉得人生诸多不顺,看不见生活的美好。


如果你正囿于内耗之中,不妨读读日本百岁老人日野原先生的遗作《活好》。


日野原被誉为日本国宝级医师,从医70余年,全世界执业时间最长的医师之一。


他一生致力于推广综合医疗体检、预防药物治疗,是日本健康医疗奠基人,获得政府颁发的日本文化勋章。


2016年,在生命最后的几个月,无法书写的日野原,通过采访对答形式,将百年光阴凝聚成的人生感悟,毫无保留分享出来。


在《活好》中,他用简朴、平实的语言告诉我们:


拓宽边界、懂得爱人、勇于宽恕、放下对生死的执着,才能真正活好这一生。



不设限人生,用力拥抱每一天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


“人生的成长,始于自我觉醒,人生的进步,在于自我改变。”


与其抱怨大环境不好、公司效益太差、没有晋升加薪机会,不如从点滴间改变自己,修炼内在。


日野原在书中被问到“如何保持心态年轻”。


他说:“主要原因是我一直想活出一个崭新的自我,保持keep on going的状态。”



日野原从小体弱多病,却不顾家人反对,选择参加马拉松长跑训练。


从1千米都无法完成,到成功挑战半程马拉松,日野原不仅打破身边人的固有看法,也找到更有力量的自己。


不设限地尝试,让他每天都感觉无比充实,即便百岁之后也依然动力满满。


100岁,为了记录日常美好,他开始写绯句。


102岁,他出版自己的诗集、童话绘本。


103岁,他成功挑战骑马。


105岁,弥留之际的他仍然表示“哪怕是到生命最后一刻,也要坚持探索未知的自己、发现新的自我”。


老先生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人生道路上,改变自己永远不会晚。


不要自怨自艾,更不要自我设限,胖了就努力减肥,没钱就积极赚钱,缺少技能就多学习。


无论我们处于什么年龄、遭遇怎样的逆境,只有心怀目标,才能生发希望,只有一步一步勇往直前,才能发现自己的真正潜力。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只有把握自己的本心,找到自己的指南针,然后勇敢面对生活给出的一个个挑战,才能真的闪闪发光。


放下计较,“爱”比“被爱”更有力量


爱与被爱哪个更重要?


这似乎是当代人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


希望被爱是人之常情,但如何才能得到爱,日野原在书中分享这样一个故事。


意大利著名女中音科索托,演出时总担心观众不喜欢自己,结果频频走神、发挥失常,自己也慢慢丧失信心。


直到一天,她突然领悟想得到观众的喜爱,自己要先把“爱”传递给观众。


之后每场演出,她都带着对观众的爱意进行表演,希望把这份感恩之情传递给观众。


正是有了这份情义加持,她的演出总能打动人心,更受观众喜爱。


这,才是收获爱的最好方式。



不再一味寻求被爱,而是主动付出爱,尝试用爱与他人建立良性链接,会发现世界也在不觉间与自己产生美好互动。


日野原先生也同样在思索,如何向患者传递爱。


最后他通过音乐、绘画、写作,感悟到医学与艺术一样,具有感染、慰藉他人的作用。


老先生说:“对待尚无法治愈的病人,就应该把医学当作艺术,发自内心站在患者角度,让病人不放弃希望。”


面对复杂疾病,医学也许束手无策,但饱含爱意的语言,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愁苦。


病人得到慰藉,医患关系变得紧密,医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也会相应提高。



稻盛和夫也曾说过:“人只要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运自然就会好转。”


吝啬付出爱的人,只能让周遭变得丑陋不堪。而一颗充满感恩、乐于释放爱意的心,才有可能链接到更多、更美好的爱。


当我们乐于传递温暖、主动去爱,会发现,爱与能量早已悄然围绕在我们身边。



看淡伤害,用宽恕疗愈自己


1970年,日野原经历了日本史上有名的“淀号”劫机事件。


劫机者在飞行过程中,问人质们是否要看书。


乘客们出于恐惧,无人举手,只有日野原要了一本劫匪在读的《卡拉马夫佐兄弟》。


他的目的很简单,想通过劫匪读的书,探寻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很多年过去,他对那些劫机者仍不能理解,更别提彻底宽恕。


但他依然希望在离世前,再读一次《卡拉马佐夫兄弟》,只为领悟宽恕的含义。


也许会有人质疑,为什么要去宽恕那些伤害自己的人?


事实上,无论再怎么怨恨,时光都不能倒流,一切都无法回到原点。


怀着恨意生活,无异于再次伤害自己,折磨自己的内心。


只有放下仇恨、看淡伤害,才能释放心灵的痛苦,获得真的自由。


正如老先生所说:“宽恕别人,也是在宽恕自己。”



南非总统曼德拉,曾因维护种族权益被捕入狱,坐了整整27年牢。


出狱后他当选总统,在就职典礼上了当年迫害他的三名狱警。


身边朋友不理解他的做法,他释然地说出这番话:


“若不能把悲伤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宽恕不是利他,而是救己。


如果沉溺于消极情绪、痛苦回忆里,将永远无法轻装前行,感受生活的轻松喜悦。


唯有转变心态,试着与“旧故事”告别,才能转换自己的能量场,与正向、积极的明天同频共振。


向死而生,扩展生命的宽度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在《存在与时间》中,第一次提出“向死而生”的哲学概念。


向死而生,不意味要真的死去,而是坦然接受“死”的存在,激发我们内在“生”的力量,不断拓展、丰富生命宽度。


对于日野原来说,哪怕职业生涯中见过无数次生离死别,和普通人一样恐惧死亡。


但正因为深刻了解生死不可分割,他才常常感叹“生”的可贵,保持对未知的探索。


未知生,焉知死。


死亡虽然限制人的自由,但能让活着的人珍惜生命,努力追求更深层次的美好。



一次宣传交流中,日野原问孩子们:“生命在哪里?”


孩子们千奇百怪,有的孩子认为生命在脑袋里,有的指着心脏说:“生命在这儿。”


日野原却告诉他们:“生命存在于我们能够支配的时间里。”


深以为然。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人们对待时间的方式。


懂得时间宝贵、珍视时间的人,会想尽一切办法,充分利用时间充盈自己、造福世界。


日野原一生写过200多部著作,发表无数演讲,曾在日本掀起医疗改革,百岁之后,仍投身于健康理念宣传活动。


在他看来,人生短暂,不能让剩下的时间白白荒废,要拼尽全力完成自己的使命。


无论是谁,都无法决定生命的起点,也不知道时的间长度,但至少可以抱着“向死而生”的信仰勇敢求索。


那些工作被迫暂停的迷茫、和相爱之人错过余生的伤感、至亲之人离去的悲痛,不可改变,不如平静接受,去追一个梦、攀一座山。


当我们不再随波逐流,不安逸于舒适区,努力去尝试新事物、探索未知领域,就能感受到时间是人生最大的复利。




写在最后


“清风拂过满庭芳,细言慢语诉衷肠。得见此景唯言谢,悄然归去又何妨。”


2017年5月,日野原写下了这首诗,也是他用生命酿造出的原浆。


同年7月,日野原结束了他在人世间的漫长旅途,而这本《活好》也成为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部作品。


如果你正处于迷茫无助、暂遇艰难坎坷,希望你可以看看这本书,聆听百岁老人的人生经历,从中获得穿越人生迷雾的力量。


点个「在看」,愿往后余生,我们都能拥有向死而生的勇气,宽恕他人的格局,释放爱的力量,去活好这一生。


作者 | 满慈,一个想把生活写在文字里的行路人。

排版 | 余景

图片 | 图虫创意

文明的力量丨将门好女 薪火相传——全国道德模范甘公荣的三句人生信条

新华社南昌6月20日电 题:将门好女 薪火相传——全国道德模范甘公荣的三句人生信条

新华社记者刘佳敏

清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的教室里,67岁的甘公荣静静坐在讲台上。投影仪亮起,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出现在幕布上:年轻的甘祖昌将军身着短裤赤脚站在水田里,手里攥着水稻教身旁的女儿插秧。这张拍摄于1970年的照片,记录了一个将军对女儿的言传身教,也开启了今天这堂特殊的家风课。

图为甘祖昌教甘公荣插秧。(受访人供图)

“同志们好,我是甘公荣,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父母常说的三句话。”她的开场白简单朴实,带着江西莲花县特有的乡音。

“要挑老红军的担子,不摆老红军的架子”

“要挑老红军的担子,不摆老红军的架子。”甘公荣缓缓念出父亲的第一句教诲。

1974年的夏天,16岁的甘公荣攥着初中毕业证书站在家门口的田埂上,眼眶发红。作为班干部,她的学习成绩在班上位居前列,平时表现突出,完全符合推荐读高中的条件,然而父亲甘祖昌却把升学指标让给了他人。

“我当时哭着问凭什么?我也想读书!”甘公荣回忆道,父亲没有立即,而是走进房内拿出一双布鞋,郑重地放在她手中。“这是战友刘春元牺牲前交给我的。”父亲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临终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一定要走向胜利,让老百姓过上好生活’。先烈们为了新中国、为了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连命都不要了,你一个上学的指标让给别人为什么不行。”

第二天天没亮,甘公荣就扛着扁担下地了。80多斤的她每天要挑100多斤的担子,肩膀磨出血泡也不退缩。“要挑担子不摆架子”的家训,贯穿了她的人生选择。

1983年,25岁的甘公荣成为莲花县工商银行储蓄员。为了练好点钞,她每晚练习到手指僵硬;为了拓展业务,她走村串户帮老人干活。十几年来,她经手数亿元分毫不差,却在2001年金融改革时主动申请内退,“改革需要有人带头,我不能占着岗位阻碍年轻人发展。”

“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

课件切换,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张甘公荣母亲龚全珍老人的图片。走访独居老人、给留守儿童讲故事、伏案书写日记……每一张照片里,老人花白的头发都梳得一丝不苟。

2017年6月1日,老阿姨龚全珍(第二排中间)和女儿甘公荣(第二排左一)在莲花县城北小学陪留守儿童过“六一”儿童节。(莲花县委宣传部供图)

“母亲常说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甘公荣的声音温柔了几分。龚全珍跟随丈夫甘祖昌扎根山区,倾尽一生投入公益事业。在母亲的影响下,甘公荣也踏上了公益之路。

2013年,龚全珍(中间)和甘公荣(左一)在做社会调查。(莲花县委宣传部供图)

上个世纪90年代,甘公荣在城厢中学收学费时认识了正在上初一的李建平。由于父亲患有癌症,母亲瘫痪在床,这个成绩优异的孩子面临辍学压力。“我当即决定每月资助他100元。”甘公荣说,那时她的月工资才两三百元。

此后,甘公荣时不时给李建平买文具、生活用品,连他的生日也记得送上礼物,而自己的儿子金锋过生日却不记得。当金锋委屈地质问“我到底是不是你亲生的”时,甘公荣带着儿子去了李家。看到瘦弱的李建平既要照顾瘫痪母亲又要坚持学习,金锋红着眼眶说:“妈,你继续帮他吧。”后来,这对没有血缘的“兄弟”成了好友。

至今,甘公荣仍然保持着定向捐助贫困学生的习惯,每个月4500元的退休金,她雷打不动捐掉一半给学生。在各地授课演讲的费用,她只给自己留点路费,剩下的全部捐出。对待公益事业“大手大脚”,对自己,甘公荣“一毛不拔”,身上穿的衬衫是30元一件买的,裤子是几十年前银行的工服,鞋底都磨薄了也不舍得换。

“我要钱做什么?买新衣服?吃点好的?那些都是虚的,看到小孩能上学,老人有依靠,这些快乐比什么都实在。”甘公荣说。

“接好革命的接力棒”

“第三句话是父母共同的嘱托‘接好革命的接力棒’。”甘公荣说到这里,声音略显沙哑却依然坚定。

2025年6月1日,带着脚伤的甘公荣心中不忘跟“红娃娃”们的约定,如约来到坊楼镇田垅村巾帼志愿阳光站陪孩子们过“六一”儿童节,并为他们带去体育用品。(莲花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莲花县,这份精神正在代代相传。儿子金锋驻村期间积极筹措资金改善民生;儿媳贺娟讲述上千场家风故事;孙子金雨辰成为“红娃娃”讲解员。14年前成立的龚全珍工作室,从最初的几名志愿者到如今8000多名党员干部加入,已发展成为一个覆盖全国的公益网络。

2019年,甘公荣牵头成立田垅巾帼志愿服务队,为公益事业注入新活力。6年来,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全县已有30支志愿服务队和10支“红娃娃”青少年服务队,志愿者年龄跨度从8岁到80多岁,总人数超过4000人。

“做公益不能仅凭一腔热情。”甘公荣常常这样告诫志愿者们。在她的带领下,服务站利用红色旧址打造“红领巾营地”辅导留守儿童;针对农村妇女需求,专业人士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为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群体提供精准服务,让志愿服务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提升服务实效。

夕阳西下,甘公荣站在学院门口,望着远方的群山。在她身后,是半个多世纪的家风传承;在她面前,是无数人正在接力的公益事业。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