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诗经选的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3 15:14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诗经选的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诗经》选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主题,是围绕《诗经》的整体思想、艺术特色、文化价值等方面展开,还是针对某一篇或几篇具体作品进行解读。
2. 了解背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了解《诗经》的成书背景、历史价值以及作者生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 分析诗歌内容:在写作过程中,要对所选诗歌进行逐句分析,解读其意象、情感、修辞手法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 诗歌的题材:如风、雅、颂三类,分别对应民间歌谣、宫廷乐歌和祭祀乐歌。
b. 诗歌的结构:如四言、五言、六言等,了解不同结构的特点。
c. 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中的具体事物,如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
d. 诗歌的情感:解读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如喜怒哀乐、忠孝节义等。
e. 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分析其作用。
4. 结合现实:在分析诗歌的同时,可以结合现实生活,探讨诗歌中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等对现代人的启示。
5. 引用文献:

《诗经·女曰鸡鸣》:懂得心存感激,婚姻方可长久

【本文原创首发,点击右上角“关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文|江徐

散文,是发散开来的诗歌。诗歌,是凝聚之后的散文。

翻阅闲书,时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譬如《诗经·女曰鸡鸣》这首三千年前的民谣,写婚姻生活中的小场景,闻一多先生评它是“乐新婚也”。

也就是说,故事中的男女,新婚燕尔,其乐融融。

细细品读,情意如诗,岁月如歌: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1.早晨醒来,是温馨的相伴时刻

打开一本书,读到一首诗,就像随着电影镜头进入一个世界,旁观一种生活。

春来秋往,又是一年。月落昼白,又是一天。

这里是寻常巷陌,很寻常的一天。

他与她是寻常夫妻中很寻常的一对。平常百姓的日子,就像一条运河,汩汩流淌,听不见很大动静。

晨光熹微,映在窗纸上。屋内弥漫着的一股昏暗,让人感觉舒适,像昨夜的潮水一样慢慢退去。

这时候,远处传来鸡鸣,整个村庄很快就在此鸣叫中呈现。这种气氛,非常宁静。

她已经醒了。她听着那几声鸡鸣,那么悠远,村庄宁静,让人舒心。

她侧过头去,看看枕边人的脸庞,他依然在熟睡。于是,越发感到沉静似海。

“公鸡已经打鸣啦。”她只是委婉提醒,并不想催他起床,因为心里装着缱绻。

“天还没亮呢,你开窗去看看,启明星是不是还亮在天上。”他睡意朦胧,呢喃慢语,因为心里同样余留柔情。

她说鸡鸣,他回明星。有时候,只言片语,也是细水长流中的温情所在。

读到此处,我想起上中学时代,有一段时期寄宿在亲戚家。亲戚是一对中年夫妇,他们有一个女儿,跟我一样大。

每天醒来后,到起床之前的那段时间,略显空旷的房间充盈着静谧。他俩躺在床头,轻言慢语,悉悉索索,说着昨日的人情世故、今日的茶米油盐、田里的农活、锅里的饭菜。

我静静聆听,虽说暂泊别人的港湾,一时也从中感受到万家灯火的温馨。这种平静生活里的微温,多年后仍旧不曾忘怀。

读着“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这样的诗句,漂泊中的一点安宁,寒夜里的一阵温暖,从记忆深处飘然而至,就像渔舟灯火。

诗作里的男人,他们早晨醒来,总会觉得精力充沛。靠着温情软语的爱抚,两人或许又想缠绵一番,如胶似漆,飘飘欲仙。然后在无限爱意起床,开始一天的劳作。

2.柴米油盐中,渴望温存的心从不改变

天地广袤,万物共生。秋风萧瑟,荒草如烟。

男子大步伐,他行走在荒野,飞鸟翱翔于高空。

他瞄准猎物,上箭,拉弓,屏气,凝神,放矢。而后,他拎着野鸭与大雁归家。它们的羽毛已经散开,但还是非常漂亮。

原野辽阔,心思简明。

那时候,人们对自然赋予的美味,只是以平常心对待,就像对待身边人。平常心,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珍惜。

他负责出门打猎,带回充足新鲜的食材。到家之后,把鸡鸭鱼雁交给她,或者两人一起料理、烹制。期间,她会为他擦掉额头的汗珠。那一刻,两人会相识一笑。

饭熟,菜香。两人对坐,饮一口美酒,尝一筷野味,与枕边人闲话家常。没有高雅的风花月雪,下里巴人的烟火倒是更让人感到踏实。

这样的日子,怎能不让人渴望地久天长呢?于是呷酒着,说着话,想到了永远。他与她都想着、说着、端着酒杯,祝愿着彼此能够永远在一起。“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南唐词人冯延巳写过一首词,名曰《长命女·春日宴》: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

一愿郎君千岁,

二愿妾身常健,

三愿如同梁上燕,

岁岁长相见。

她是贤惠温柔的妻,他是温良忠厚的夫。人生短暂易逝,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他俩共同愿想着,两个人若能岁岁长相见,就像《诗经·女曰鸡鸣》中那句“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任凭风起云涌,朝代嬗替,渴望温存的心,从来不会改变。

民国时期,张爱玲因为自己一篇小说,有缘与胡兰成相识、相爱。爱到深处,情至浓时,两人以一纸婚书为媒,希冀永远。她写:“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他接:“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后来,很快,现世不得安稳,他也没有给到她当初承诺的静好。

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他比谁都懂她,她比谁都惜他。可惜,他心里少了一个“惜”字,胡兰成不是那种“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男人。

既然她要的静好,他给不了,也只有分道扬镳。两个人若不能在尘世相濡以沫,相忘江湖,属于迫不得已,也是最好的结局,从清浅处来,回清浅处去。

3.以感激之心相待,是婚姻长久的基础

如果把两人搭伙过日子比作一种艺术,没有比弹琴奏瑟更加形象。要做到琴瑟和鸣,除了心静,心存感激也是婚姻和谐的基础。

她是宜室宜家的女子,勤勉,贤惠,愿意用言行表达自己的关怀、温柔、对他的依恋。这些时光里日复一日的温暖,他没有当做理所应当,而是看见了,感受着,也对她心存感激。

他是有生活情调的男人,会适时给妻子呈现小惊喜。有时候,他偷偷买好首饰,在恰到好处的时机,取出来,为她戴上。然后喁喁耳语,喜不喜欢?她面露娇羞,说着好看。

于是,心里的爱意更深一层。

日常生活就像一条大河,一点情趣,一点惊喜,宛若阳光照耀之下,河面闪烁的粼粼波光。就像诗经里的女子,丈夫为她佩戴上首饰的那一刻,心里一定觉得含了蜜糖。

他用“赠之”、“问之”、“报之”,回应她的“来之”、“顺之”、“好之”。

一天天,一年年,平静流淌,会有艰难险阻碍的时候,也会出现淤塞触礁的地方,要始终心怀感恩,才能让婚姻源远流长。

你若情深义重,我亦肝胆相照。你愿不离不弃,我便生死相依。

最浪漫的事,同时也是最难得的事,就是慢慢和你变老,然后一起坐在摇椅上,看夕阳,无限好。

婚姻中,“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是平等的相处,也是懂得的回应。

婚姻生活,有时显得艰难,也可以很简单,归结下来,无非就是古贤之人那一句:“食色性也”。

在尘俗里呆久了,如果觉得生活无聊,或者感到情感渐渐趋于寡淡,不妨选一个安静的角落,翻开《诗经》,读一读这首《女曰鸡鸣》。

至少,远古诗歌的质朴,能够滋润你的心田。


【作者简介:江徐,80后女子,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煮字疗饥,借笔画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点击右上角“关注”,收看更多相关内容。】

跟着许渊冲、闫红深读《诗经》体会古今相通的微妙情感|“五一”书单③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首篇《周南·关雎》不光有爱情的甜蜜,也记载了大自然的美好。花木鸟兽、男女情愫……三千年前的人们,见世间万物受感而歌,尽显人性纯粹、质朴、可爱、浓烈。那些真实优美的语言,传颂千年,今人读来,依觉婉转动人。

《呦呦鹿鸣》

关于《诗经》的当代阐释版本很多,要写出特别的新意并不容易。《燕燕于飞》《呦呦鹿鸣》《山有扶苏》是一套“诗经”现代阐释系列,中英文对照,英文版由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翻译的英文版,中文版由作家闫红进行译注和赏析解读。

中英文对照的现代阐释做到两个打通:中外、古今

很多人都知道,英译中国古诗是许渊冲的成就之一。他对《诗经》《楚辞》《宋词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和《李白诗选》等的翻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他的法文译著有《唐宋词选一百首》与《中国古诗词三百首》等。他的西方名著中译本也非常考究,《红与黑》《包法利夫人》和《追忆似水年华》等中译本都堪称经典。

在这套《诗经》当代阐释版本中闫红的工作有两项,一部分是把《诗经》翻译成类似于现代诗或者说散文诗,另一部分是一个小小的“读后感”。虽然许渊冲、闫红两人的工作方向和内容差别很大,但其实性质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在做打通、沟通的桥梁的工作,只不过一个打通的是中外,另外一个打通的是古今。

《燕燕于飞》

为了诠释好《诗经》,闫红把《诗经》所有篇章完整地读一遍,她自己收获甚丰,“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如果不是为了写这部书,我起码没法把诗经中《颂》这部分看完,会永远保持着不明觉厉之感。但这次被逼着去啃,感受到更多那个时代的气息,像是进入了另一时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神秘又磅礴的气氛。我们读书,不就是为了去更大的疆域吗?我觉得还挺好。”据闫红透露,由于网红直播对这本书的青睐和推广,《燕燕于飞》的销量非常不错,最好的时候一个月卖了二十多万册,长期在电商的图书排行榜上。

挖掘伟大诗篇在当代的共鸣

在闫红看来,《诗经》写的虽然是古代的事,但是人性其实并没有太大变化。比如《终风》:“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这句子中的男子见到女子就笑,但女子觉得并不高兴。 闫红解释说,“我觉得可能因为这个男子没有给女子确定感,他的戏谑因此显得轻薄。就像《红楼梦》里,贾宝玉跟林黛玉说:你是那倾国倾城的貌,我是那多愁多病的身,听上去跟表白似的,但林黛玉就生气了。她知道这是调情,不是爱情。有句话说‘爱情的伟大之处,在于消灭了调情。’爱情能化腐朽为神奇,让平凡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调情则是把独一无二的自我,打入芸芸众生中。《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里,特丽莎曾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一堆女人中,向托马斯行礼,梦的起源就是她不能确定托马斯对她的爱情,那么她就不过是他许多女人中的一个。”

《山有扶苏》

《诗经》中有很多古今相通的东西。闫红在分析的时候,多次提到这些古代诗篇在当代的共鸣。比如她提到当下很多人提到的一个词“内耗”,“‘内耗’很难治愈,但是可以被安慰,你看到还有人和你一样,就觉得原来我不孤单。读《诗经》除了看到爱情,还会看到很多人一肚子牢骚。比如《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它所以成为《诗经》中特别著名的一首,难道不是因为它道中了我们的心事,即便心中已有归意,我们还是会被欲望驱遣,奔波在看不见尽头的路途上。这首诗的主旨,也可以视为灵魂对于欲望的发问。还有那首《柏舟》:‘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这个人东撞西撞,到处想找人支援,但到哪儿人家都一脑门官司,结论是“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他不知道他的问题是他太弱了,他老是希望有人认同自己,到处跟人证明自己,把期待放在别人身上,他当然飞不起来了。”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闫红每次读《诗经·君子于役》,都仿佛看到诗中那个女子,笃定从容,看鸡栖于埘,看日之夕矣,看羊牛下来。她记得,学者顾随讲《诗经》,讲到这首,说就得是“羊牛下来”,而不是“牛羊下来”。“这话看似无理,却是一种诗意的‘有礼理’。牛的个头比羊大,漫漫羊群后跟着几只暮归的老牛,方有那种暮色四合、灯火欲上的氛围。”

对古典文学的领悟力,其实潜藏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

在闫红看来,对古典文学的领悟力,其实潜藏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很多人都能第一时间悟出美感。还有杜甫写离乱中与老友重逢,大家都能从中感受到微微的温暖;至于‘杨柳依依’,则能读出一种留恋、不舍甚至怯怯的情绪。”中国古典文学之美不仅美在文字,还在于那些含蓄克制的表达,这都是可以打通时代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写得那么简单,却那么好,就是因为你和它之间没有隔阂,它为你提供了一个情感原型。不管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哪怕没有知识储备,都能够跟这个诗对接。“在闫红看来,《诗经》里有太多的感情元素,可以跟现代人沟通:暗恋有“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执手有“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还有一首诗,讲一个人在丈夫那受了委屈,特意跑出去找人倾诉,这体验我们也有。但是她发现人人都有一脑门官司,她想倾倒情感垃圾,没想到每个人过得都很暴躁。”

虽然《诗经》里的人物与我们相隔千年,“但我总觉得每一个我都认识,好像跟我住在一个巷子。也许《诗经》里没有所谓生活方法论,但我们总可以在阅读中被安慰——原来吃苦的,不止我一个”。

闫红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她的少女时代,琼瑶写的梦幻爱情故事很受欢迎。但她对其中的故事并不迷恋,却很欣赏琼瑶善于在小说里化用古诗词。《碧云天》《寒烟翠》《剪剪风》《烟锁重楼》《庭院深深》《青青河边草》《几度夕阳红》,这些书名都是从千年诗篇里撷取的,闫红特别喜欢的还是化自《秦风·蒹葭》的《在水一方》。琼瑶在歌词里写“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它也没说什么情啊爱啊,却比那些字眼更有味道,用我们当时很流行的一个词,就是隽永”。

古典文学既能安慰你的现实,有时又能在你和烦恼之间建起一堵防火墙

出版市场上有不少教导人生活的鸡汤书。比如做人要狠之类的。闫红建议“现代人应当少读鸡汤,多读古典文学。”她举例说,钱钟书《围城》中的范懿就是鸡汤爱好者,她信奉‘活着就要痛快,死去就要干脆’,后来发现活着不能痛快,死也不能干脆。”在闫红看来,鸡汤只是看的时候让人觉得有刺激感,但对生活并没有真正帮助,最可怕的是,鸡汤会让人产生幻觉。 ”

闫红认为,读古典文学只是扩大每个人的生命半径,你本来活在自己的时空,为学区房、子女成绩等各种现实问题苦恼。而古典文学既能安慰你的现实,有时又能在你和烦恼之间建起一堵防火墙。

古典文学值得一读再读。因为每个年龄段都会有不同感悟。闫红对此也深有感受。比如李商隐的《无题》,小时候她喜欢“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如今她更喜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就是我在宴席上见到一个女子,虽然和她心意相通,但听到上班鼓声后,我仍要去应付官场。”闫红说,“看到某个心仪之人,哪怕彼此很有感觉,你还是要重新投入那种按部就班的生活,你的生活不会因为这样一瞬间的心动有任何改变。这很有现代感。”

(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