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3 10:26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元旦过后观后感作文注意事项
正文:
元旦过后,许多人都会撰写一篇观后感来总结过去一年的收获与感悟。以下是一些撰写元旦过后观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 - 明确作文的主题,围绕个人成长、生活感悟、社会现象等展开,确保作文内容有深度和广度。
2. 结构清晰: -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元旦的背景和意义,引出个人对元旦过后生活的感悟。 - 主体部分:分段阐述个人在元旦过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可以结合具体事例或经历。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元旦过后生活带来的启示和收获,展望未来。
3. 内容真实: - 诚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避免虚构和夸大,确保作文内容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
4. 观点独到: - 在作文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避免与他人雷同,体现个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5. 语言表达: - 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作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 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使文章结构紧凑,逻辑清晰。
6. 避免负面情绪: - 尽量避免在作文中表达过多的负面情绪,如悲伤、愤怒等,以免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来源:解放军报
王继才生前在开山岛留影。郭丁虎 摄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的小岛上,一个定格于58岁的生命,在这里无悔燃烧,照亮了海天间的哨所,也照亮了许多人的心。
王继才,一位普通的海防民兵,生前受到习主席亲切接见,其先进事迹受到习主席高度评价。
7月27日,王继才执勤时突发疾病,在他坚守32年的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上,永远闭上了眼睛。习主席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生前,王继才常说:“我要永远守在开山岛,守到守不动为止!”他用生命,兑现了这一朴实的诺言。
“我是民,也是兵,身为民要守护家园,作为兵要保卫祖国。我只是尽了一个民兵的基本义务”
开山岛位于黄海前哨,距离最近的陆地灌云县燕尾港12海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39年,侵华日军就以这个小岛为跳板侵占连云港。
开山岛曾由海防部队驻守,1985年部队撤编后,设立开山岛民兵哨所。这座小岛无电无淡水,不适宜人长期居住,先后上岛的10多位民兵都不愿长期值守。1986年7月,时任县人武部政委找到26岁的基干民兵王继才,问他是否愿意上岛守哨。
听清任务,王继才首先想起曾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舅舅对他说过的一番话:“你们这代人一定要守住领土。如果国防需要你出力,你得上!”于是,他一口答应下来,瞒着家人上了岛。
王继才上岛48天后,事先不知情的妻子王仕花找上了岛。看到丈夫独自一人守在连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她心疼地劝他回去。
王继才说:“你回去吧,我决定留下!你不守我不守,谁守?”他把妻子送下岛,没想到20多天后,王仕花辞去小学教师的工作也上了岛。就这样,王继才夫妇开始了“一座岛、两个人”的守岛生活。
开山岛素有“石多泥土少,台风时常扰;飞鸟不做窝,渔民不上岛”之称。岛上夏天格外湿热,没有电扇空调的日子,他们就睡在房顶上吹海风;冬天冷风刺骨,他们就住进防空洞里避风。天长日久,俩人都患上风湿性关节炎和严重的湿疹,医生说,只有离岛才能根治。
遇上台风,船只停航,小岛就成了孤岛。有一次大风一连刮了17天,岛上的粮食吃完了,只剩下半桶淡水,他们用背包带拴在腰间,顶着狂风在礁石上捡海螺充饥,就这样撑了3天,才等到送给养的船只上岛。
2000年后,“夫妻哨所”的故事逐渐广为人知,开山岛成为省市县的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岛的参观见学者总会问王继才为什么能坚守小岛这么久?他常说:“我是民,也是兵,身为民要守护家园,作为兵要保卫祖国。我只是尽了一个民兵的基本义务。”
“我是子,也是父,子要尽孝,父要尽责。但我的家人都理解,忠是最大的孝和责”
2015年2月11日,军民迎新春茶话会在北京举行,习主席在茶话会前亲切会见全国双拥模范代表。座谈时,王继才就坐在习主席身边。
习主席亲切地询问王继才家人的情况、开山岛的情况,还拍着王继才的肩膀说:“守岛辛苦了,祝你们全家新年快乐!”王继才语气铿锵:“请主席放心,我一定把开山岛守好!”
从北京回到连云港,王继才向儿女传达了习主席的祝福,又来到父母坟前,汇报北京之行的荣光。
32年,王继才夫妇仅有两次离岛过春节,一次是母亲80岁大寿那年,一次是儿子考上大学那年。其余的春节,他们都是在岛上守着收音机和看不清画面的电视机度过的。
守岛期间,王继才的父母先后病重离世,他都没能守在身边。母亲生前常对他说的那句话,让他一直既愧疚又感动:“你为国家守岛,做的是大事,你不在妈身边,妈不怨你。”
女儿王苏两岁时,王继才夫妻俩就上了岛。因为平时疏于照顾,他曾向女儿承诺,等她出嫁时,一定要回家为她办一场风风光光的婚礼。可当这一天到来,王继才食言了,他默默地隔海握着女儿的照片,把祝福埋在心里。
2009年,王继才被一家地方电视台评为新闻人物,他发表获奖感言时说:“我是子,也是父,子要尽孝,父要尽责。但我的家人都理解,忠是最大的孝和责。”
1987年7月,王仕花临产时正赶上强台风来袭,无法下岛。情急之下,王继才自己为妻子接生。当儿子发出第一声啼哭时,他瘫坐在地上也哭了。他给儿子取名“志国”,希望儿子和他一样,志在报国。如今,王志国已成长为一名现役军官,接过了保家卫国的钢枪。
“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守国门,开山岛虽小,但这是神圣领土,必须每天升国旗”
守岛32年,王继才夫妇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升国旗,一人当升旗手,一人当护旗兵,无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
早饭后,他们环岛巡逻一圈,在各个点位观察测量后,走进哨所观察室,用望远镜扫视海面。19时,他们再巡岛一遍,撰写当天的海防日志,向上级指挥所报告情况。32年来,11000多天,这样的工作流程重复了11000多次。
刚上岛时,一盏煤油灯、一个煤炭炉、一台收音机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这些年,连云港市、灌云县两级政府都很重视开山岛的建设,不仅修缮了营房,还配了各类设施设备。
2008年春节前夕,江苏省军区给开山岛送来一台小型风力发电机,王继才和妻子第一次在岛上看上电视。除夕夜,王仕花在海防日志里写道:“我们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非常高兴。”无奈发电机经不住大风,不到半年就“罢工”了。2012年,县里又给小岛安装了小型太阳能发电站,但仍受天气影响,无法不间断工作。2015年5月,在连云港市供电公司的支持下,一个风光储一体化的发电项目终于登上开山岛。
岛上风大湿度大、阳光强烈,国旗容易褪色破损,必须经常更换。曾有人对王继才说,两个人的小岛,升不升国旗无所谓。他很坚决地说:“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守国门,开山岛虽小,但这是神圣领土,必须每天升国旗。”
2012年元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了解王继才的事迹后,专门从北京送来一座钢制移动升旗台和一面曾在天安门广场飘扬过的国旗。王继才将这面国旗视若珍宝收藏。
有一次,海上刮起12级台风,王继才担心国旗被风刮跑,顶着狂风跑到山顶把国旗收起来。下山时,他一脚踩空,摔断了两根肋骨。养伤那段时间,他经常收听收看田径运动员刘翔的新闻。儿女问他为什么喜欢刘翔?他说:“我也说不清。刘翔在奥运会夺冠时披着国旗奔跑的情景,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个人小账算不过来的时候,就算一算国防大账,一算心理就平衡了”
很长一段时间,收听广播是王继才获知外界信息的唯一途径。32年来,他在开山岛用坏了20多台收音机。他平时收听最多的是时政新闻,他对妻子说:“虽然我们守在孤岛上,但我们得关心国家大事。”
每每听到海防形势有变化时,王继才就自觉加强巡逻,有时深夜还去巡岛一圈。他对妻子说:“这阵子,不多走一遍巡逻路,心里不踏实,睡不安稳!”
有些人以为,王继才常年守岛,报酬肯定不低。其实不然,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执勤、训练只有误工补助,没有正式工资。记者采访时看到王继才夫妇上世纪90年代的一份补助单。那时,他们每年的补助是3700元,平均每人每月154元。1995年,开山岛建起灯塔后,他俩因守护灯塔每年收入增加了2000元,但每人每月的补助仍不到300元。
那些年,同村人陆续富了起来,但王继才家常入不敷出。在上海跑运输的大姐希望王继才离岛去给她帮忙,并承诺一年收入三五万元。王继才犹豫过,但最终还是选择留下。
他常说:“小账大账怎么算?个人小账算不过来的时候,就算一算国防大账,一算心理就平衡了。”
在金钱面前,王继才一贯有自己的原则。有一次,一个“蛇头”私下上岛找到王继才,掏出10万元现金,要他行个方便,在岛上留几个“客人”住几天。王继才一口拒绝:“我是民兵,只要我在这个岛,你们休想从这里偷渡!”对方恼羞成怒,威胁要让他“吃罚酒”。他毫不犹豫地向县人武部和边防部门报告情况,并协助警方抓获了这名“蛇头”。32年来,王继才协助公安边防部门破获多起走私、偷渡案件。
在不法分子眼里,王继才是个不开窍的“铁疙瘩”,而在渔民眼里,王继才是“海上守护神”“孤岛活雷锋”。渔民晚上出海时,他会亮起航标灯;遇到大雾大雪天能见度低,他就在岛上设法提醒渔船绕道航行;过往渔民缺粮少药,他们就拿出自己的备用粮食和药品接济。有一次,一条渔船被海浪打翻,5名船员落入海中,王继才发现后,不顾风急浪高,冒着生命危险前去救援,把落水船员一一救上岛。(贝骁、单慧粉、蔡晓峰)
2022年8月4日,市民在长沙市湘江畔观看无人机光影秀。(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 图)
总有奋不顾身的相信,总要坚韧恒久的勇气。南方周末2023年新年献词的标题结构“总有...总要....”看起来不过是普通的励志语,但把“勇气”与“相信”放在一起还是能给人力量与希望的。我刚读到时就有一个疑问,这不会是模仿了著名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
夜空中最亮的星
全文21段,有回顾2022年的光荣时刻、艰辛历程,也有期待2023年的美好愿望;有站在上帝视角俯视芸芸众生的大气磅礴,也有降落人间的细碎烟火。个人觉得作为单纯的新年献词,这篇文章是称得上佳品的,也能让《南方周末》的读者感觉到编辑部在新旧年交替之际,回应回馈大众的用心良苦。
众生烟火气
文以载道,就首先要明道。这篇新年献词还是有几处值得大家玩味的地方,不知道作者是出于哪种角度去理解的。
生活之路
第一处,关于重构重建问题。献词中谈到了“每个人的生活都被深度重构”,是指疫情后的正常生活回归还是新生活的到来?很多时候,我们都说的是重构社会秩序,作者是否还有指政治、经济、文化秩序重构,或者全球秩序重构的意思?“裂土重建,谁让人间值得?”这句话本人也着实没理解到,不知道是不是单纯的比喻用语。
科学意识
第二处,关于常识与科学问题。这一点本人和作者的感受一样,回归常识,尊重科学,顺应人性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必然要求。作者没有点明具体问题,本人认为现目前的疫情防控中,不管是政府发言人、专家还是普通民众的有些言论,都需要科学论证,实事求是。切忌言论口号化,绝对化 ,不负责任。
天平女神像
第三处,关于尊崇法治问题。如果无法就要建立良法,如果有法就要奉公守法,如果坏法就要秉公执法,极权和私欲必须关进法的笼子,实现公平正义。另外,科学和常识应到受法治保护,不应政治庸俗化。
一起向未来
一纸千万言,也道不尽世间诸多事和漫漫长路。总的来说,能感觉到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背后的隐忧担忧和奋力挣脱。让我们满怀勇气与信心,越过龃龉,一起向未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