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3 16: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十三五”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作文的主题是围绕“十三五”这一时期的发展成就、政策解读、对未来的展望等方面。
2.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十三五”规划背景,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详细阐述自己对“十三五”规划的理解和感受,可以结合具体事例、数据或个人经历。 - "结尾":总结全文,提出对“十四五”规划的展望或建议。
3. "内容充实": - "政策解读":对“十三五”规划中的关键政策进行解读,如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 - "成就展示":列举“十三五”期间我国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领域的重大成就。 - "问题分析":客观分析“十三五”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十三五”规划对个人成长、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4. "语言表达": - "准确用词":确保文章用词准确,避免出现错别字或语法错误。 - "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 "条理清晰":文章结构要清晰,段落之间过渡自然。
5. "观点鲜明":
新华社北京4月20日电 题:阳光,照耀每一个角落——这些基本公共服务“温暖”老少边穷地区
新华社记者
一条路,跑出偏远地区脱贫致富的速度;
一盏灯,点亮大山深处美好生活的希望;
一本书,传递特殊人群爱心接力的温情;
……
擘画蓝图,细微处见功夫。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无论是雪域高原,还是偏远山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发展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角落。
一条路、一座桥,那是跋山涉水的纵横交错,让山里走向山外,山外走进山里
20多年前,一名记者来到甘肃南部小城宕昌采访。山大沟深、重峦叠嶂,将这里与外界隔绝开来。在农户杨尕女家微弱的灯光下,记者意外地看到墙壁上用炭条画着一列火车。
“什么时候我们能坐上火车去富足的地方?让日子过得好些,钱赚得多些。”被大山“锁住”的火车梦,何其沉重。2017年,火车来了!千里兰渝线开通,火车从杨尕女家的泥墙上驶出,从连绵不绝的大山中驶出,打通了出山之路,更打通了脱贫之路。
“要想富,先修路”。如火的岁月里,一代代建设者们披星戴月,逢山开道,遇壑架桥……从此,沉睡闭塞的山乡被唤醒,山区特产源源不断地运往城市,一批批渴望改变生活的村民们走出了大山。
云南怒江大峡谷深处。翻腾奔涌的江水之上,两根麻绳,一根将自己挂到溜索上,另一根把猪拴在身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马吉米村村民普友博曾这样攀着溜索过河到县城卖猪,换回大米和粮油。2019年新年前夕,一座长130米、荷载15吨的跨江大桥在马吉米村建成。仿佛被贫困锁住的傈僳族汉子看到了村里发展的生机……
四川大凉山。5633/5634次“慢火车”犹如绿色钟摆,不知疲倦地在大山间摆动:26个站点,逢站必停;行李车厢的地板装上栏杆,方便村民拴牛羊;最低票价2元,30多年未涨……赶集求医、探亲上学、外出务工,滚滚车轮承载着沿线百姓的致富梦、成才梦、团圆梦。
目前,全国仍有81对公益性“慢火车”行驶在21个省份的偏远山区,途经35个少数民族地区,经停530个车站,每年运送沿线群众1200万人次,每公里票价不到6分钱。
展开中国地图,四通八达的路网纵横交错。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艰苦岁月到出门就有水泥路,抬脚就能上汽车的好日子;从乡乡没有通路到建成“四好”农村公路……众多老少边穷地区交通条件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桥一路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农村公路发展的报告上批示强调,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
政和,百业俱兴。路通,一通百通。
一桶油、一盏灯,那是翻山越岭的希望传递,让孤独不再孤独,遥远不再遥远
海拔5000多米、人迹罕至的藏北草原上,有一个“孤独”的存在。
那是一座小小的加油站。
4个人,2个加油泵,这座世界海拔最高的加油站却承担着双湖地区12万平方公里、万余名干部群众的成品油供应任务。
牧民们把它称为“生命站”。2019年,措折罗玛镇洛桑坚参家的孩子病重,前往医院的路上,车辆没油向加油站求助。接到电话后,加油站员工次塔和桑珠立马开车送油,孩子得以及时送到那曲市人民医院。
阳春时节,这里依然草木枯黄、狂风呼啸。“哪里有用油需求,我们就在哪里建油站、守油站。”中石油那曲分公司总经理伍晨红说。
一桶桶汽油、一座座铁塔、一个个基站……它们翻越崇山峻岭,来到百姓身边,传递着光明和希望。
湖南常德市壶瓶山镇大岭村月亮山。杂草丛中、悬崖边上,当地为独居老人张文耀架设了15根电杆,拉通1600米电线。按下家里的电灯开关,温暖的灯光瞬间点亮了他的木屋。
浙江文成县铜铃山镇。曾经,断电是山区村民的日常,蜡烛是生活的“必需品”。“做大山里的‘点灯人’”,国网文成县供电公司的电力人员王宝旦带着500多名作业人员翻山越岭,将老旧水泥杆更换成铁塔,一公里一公里搭建新的电力线路,让座座铁塔在重峦叠嶂中“破土而出”……夜幕降临,整个铜铃山镇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那一盏盏灯美丽璀璨。
贵州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戛木社区卜塘组。这里,地处大山深处,居住于此的陈远福、陈远洋两兄弟多年来在广东、浙江等地打工。随着电信普遍服务工作连续六年不断推进,原本不通网络的卜塘组通了光纤、通了4G,在外务工的兄弟两人也返回家乡带着家人做起了短视频,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网红”。
……
铺电网、建基站、通光纤……一项项服务点亮了百姓的生活。这些年,我国加快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发布的《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显示,实施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骨干电网和输电通道建设等电网专项工程,把电网延伸到更多偏远地区,农村地区基本实现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远程教育加快向贫困地区学校推进,远程医疗、电子商务覆盖所有贫困县。
一杯奶、一本书,那是风尘仆仆的浓浓温情,让爱心持续接力,让温暖洒满人间
一杯牛奶,对大城市的孩子而言,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然而,对一些家庭贫困的孩子来说,正在长身体的他们却很少有机会喝上牛奶。
2017年,原农业部、中国奶业协会共同启动“中国小康牛奶行动”,将营养干预纳入健康扶贫和公益助学中,并精准下沉到深度贫困地区。
短短几年间,行动覆盖全国27个省市,累计捐赠总价值超过2.15亿元的乳制品,惠及学生588.21万人次,对提高贫困地区青少年营养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看似普通的一杯奶,是中国贫困学子福祉不断改善的缩影。
时间车轮滚滚向前,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徐徐展开——
江西信丰县,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脑瘫男孩刘涵有了自己的书本和老师。连续3年,平均每年送教近50次,信丰县教师陈燕平、林婷让残疾儿童看到了教育的“曙光”。
北京同仁医院。白内障中心副主任医师张红言在眼科公益扶贫之路上已行走了20年。20年间,她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六上青藏高原,二下云贵高原,让6000多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西藏洛隆县。在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的安排下,48岁的洛隆中亦乡中亦村村民朗比接受了右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她的生活换了一种色彩,不但生活能自理,还在临街开了一个藏餐馆和杂货铺。
一组组数据,传递的是暖暖的民生温度——
“十三五”期间,共享发展惠及民生。全国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标,义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养老服务床位数超过761万张;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显示,经过脱贫攻坚战,我国贫困人口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大幅提高,“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条件明显改善。
芳菲四月,风和日丽。神州大地上,和煦的阳光洒过每一寸土地,温暖人心的中国故事将续写新的篇章。(执笔记者:樊曦、刘羊旸、高亢、周圆 参与记者:张京品、张玉洁、格桑边觉、张格、赵佩然)
当下的学校,几乎都崇尚这样的办学追求:质量立校、特色显校、科研兴校。毋庸置疑,教育科研,已逐步走下神坛,走出象牙塔,成为学校和教师的一种追求,成为不少学校发展的生长点。
那么,怎样让一线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的实质、体会到教育科研的魅力,走上这一条教育幸福之路呢?
从“无”到“有”,意识先行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教育科研喻为“幸福之路”,但要让一线教师体会到这种“幸福”,何其艰难!不少教师认为:我是一线教师,只要上好课教好学生就行了;只要学生喜欢家长支持就可以了,不需要搞什么教育科研。若要引导这些教师的惯性思维,切忌“大跃进”式的“硬来”,而要“温水泡茶”式慢慢地启动教育科研的“安装程序”。
一要注重制度设计。全校集体约定职称评比、评优晋升的评选细则,设置一定的教育科研权重,让教师们意识到,教育科研是职业的需要使然,虽然没有硬性指标、具体任务,但也得做。
二要注重理想驱动。精选通过教育科研实现理想目标的教师成功案例,让教师们意识到教育科研无疑是开启教育创造的“按钮”。
从“薄”到“厚”,行动跟进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关键是要亲近实践,进行“田野研究”“行动研究”和“适度的理论研究”。问道行动,原则有两个:
一是倡导多元。行动研究运用的方法往往是综合性的,可以是定性分析,也可以是定量研究;可以是观察法、反思法,亦可以是尝试法、实验法;呈现的方式也是多层次、多样性的,可以是课题、论文、报告,也可以是案例、随笔、教学后记等。
二是亲近叙事。教育原野每天都在给我们提供带着露水的“绿色素材”,这些素材就存在于我们的校园中、课堂教学中,是最为真切的。案例分析为教育叙事的常态,要引导教师把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把发生在一线的故事讲述出来,把生成的问题与思考展示出来,用激情书写成长,用理性探究规律。
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教师们对此的态度常常是:畏惧、隔膜、担忧。事实上,课题也可以这样生成:由困惑凝聚成问题,由问题升华为课题。只有这样,课题才是“亲生的”、“亲切的”,课题研究才能与一线教师的实践融为一体,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自觉地走近并积极地拥抱课题。在多年的教海弄潮中,我切身体会到“不要在云端舞蹈,而要贴地行走”(维特根斯坦语)。我非常钟爱那种“贴地式”“贴身式”的微型课题的研究,因为这种研究基于实践,关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价值的困惑;不需要囿于科研机构所提供的选题指南,不需要固守三或五年的研究周期,什么时候眼明了、心亮了,就可以给自己结题了。“十二五”“十三五”以来,尽管我肩负好几项国家、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但仍孜孜不倦地进行了二十多项“微型课题”的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研究性学习是怎样发生的”“教材中可以提炼哪些小课题让学生进行研究”“如何利用作业本中的评语与学生、家长进行对话”……正是这些小课题的研究使我真正达到了“收获先进的教育理念,蕴积灵动的教育智慧”的较高境界。
从“软”到“实”,发展保障
教育科研的发生,除了意识到位,行动得力外,更需要一定的保障机制。
备课是教师教学的“研究”方式。“课堂”是教师的立身之所、立教之本。平凡缘于此,创造也缘于此。特级教师于漪先生倡导的“三次备课出名师”的总结绝非煽情之辞,更不是美丽的传说,先“无他”备课(不用任何参考资料),再“有他”备课(大量参阅资料),最后反思性备课。“无他”的备课,可以让个性理解、创造想象充分彰显,使自己的教学充盈着“我”的风采;“有他”的备课,则可以检视自己的观点,借鉴他人的优点,使他人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经验在自己的课堂里焕发出新的生机;而“反思性备课”则是方法的总结、思想的凝练和境界的升华,可以使自己的教学不断精进,育人质量持续攀升。
反思是教师科研的“自觉”方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读书与书籍》中曾告诫我们:不要让我们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起着关键性作用。当下的教育改革呈现出如火如荼、一片繁荣的景象,但也诞生了许多新的理念、新的主张,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面对这些,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性判断与价值认同,做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和独特眼光的智者。日本东京大学著名学者佐藤学提出“反思性实践家”的命题。他说,称得上“反思性实践家”的资深教师的思维方式有五个特点:一是应对时时刻刻变化着的即兴思维,二是对于问题情境的主体式的、感性的探究式参与,三是问题表象中的多元观点的统整,四是问题表象与解决中的背景化思考,五是实践过程中问题的不断建构与再建构。“反思性实践家”是对“技术性熟练者”的转型与超越。教师的反思正是因为成功地完成这一转型,才会有新的提升。
(作者周卫东系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2年01月21日第8版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