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4 01: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铁狮子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铁狮子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这样有助于在写作过程中保持思路清晰,突出重点。
2. 观察细节:在参观铁狮子时,注意观察其外观、结构、雕刻工艺等细节,为作文积累素材。
3. 情感体验:在参观过程中,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如震撼、敬佩、感慨等,为作文增添情感色彩。
4. 结构布局: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铁狮子的背景;主体部分详细描述铁狮子的特点、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结尾部分总结全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5. 语言表达: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作文语言生动、形象。注意避免口语化、啰嗦的表达方式。
6. 举例论证:在阐述铁狮子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方面时,可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论证,增强说服力。
7. 适当引用:在作文中适当引用相关文献、资料,以丰富内容,提高作文的学术性。
8. 避免主观臆断:在评价铁狮子时,应基于客观事实,避免主观臆断和偏激观点。
9. 突出个人观点:在总结全文
1916年,由沧县小南门内天华照相馆拍摄的沧州铁狮子照片。 孙 建供图
□河北日报记者 王雅楠
■阅读提示
沧州铁狮子闻名天下。
它屹立于沧州市东,历经沧桑。据文献记载,沧州铁狮子原铸于公元953年,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较大的铸铁艺术珍品之一。
1961年,沧州铁狮子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经过重铸,一尊重达100.08吨的世界新狮王诞生在沧州狮城公园,千年铁狮神韵再现。
时至今日,关于它的故事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
究竟缘何而造
“沧州狮子定州塔,赵州石桥大菩萨。”这首民谣唱出了河北四大名胜,而沧州铁狮子位列四大名胜之首,足见其名气非凡。
体首向南,身披障泥,背负莲盆,前胸及臀部饰束带,鬓作波浪状披垂项上,巨口大张,欲走乍停,周身透出一种威武、阳刚的动感之美。
这就是威风凛凛的沧州铁狮子。虽然历经千年风霜,铁狮子已残破不全,但其神韵不减,雄风依旧。
它位于沧州市东20公里,沧州旧城中部。单从造型来看,这尊铁狮子体形硕大,长6.264米,宽2.98米,高5.47米,重约40吨,是我国目前现存最大的古物单体铁件。
铁狮铸造的年代和铸造捐助人,皆铸造于狮身,给今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据文献记载,沧州铁狮子原铸于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铸铁艺术珍品。铁狮子的头顶及项下各有“狮子王”三字,项右有“大周广顺三年铸”七字,左肋有“山东李云造”五字,头内有“窦田、郭宝玉”等字。
据民国《沧县志》载,狮身内壁原铸有《金刚经》文,但因多年锈蚀,这些铭文已经全部漫漶,看不出来了。
铁狮子表面非常粗糙,存在有规则的冷隔线、矩形范块痕、夹渣、裂纹等铸造缺陷。颈背部内面可见铸入的熟铁凸筋,用以提高结构强度,铁狮子表面还可以观察出圆头钉痕迹。
那么,铁狮子究竟是缘何而造?
赎罪过、镇城池、立威仪、解水患、铭功绩……沧州铁狮子的用途历来说法不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特殊的地理位置,特别大的体量,让人们赋予了它许多功用。
沧州地处九河下梢,自古水患频发,民众祈求解除水患的美好愿望,给铁狮子“镇海斗龙”提供了肥沃的民意土壤。
“可以说,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是镇海说,这也是民间为什么又称铁狮子为镇海吼的原因。”沧州区域文化研究所所长孙建介绍,镇海吼的来历有一段传说,“古时沧州,常患海溢出,有善冶者倡铸铁狮。一日,海龙作怪,浪高涛急。铁狮大吼一声,腾空与恶龙相斗,终以龙败不复出,海患遂除。从此,铁狮即被呼为镇海吼。”
1993年,陈明绍先生写有《沧州铁狮子》组诗,其中第六首专写铁狮功用:“铁狮铸何由?镇守州成田。既供文殊乘,又防海怪颠。”
“这首诗几乎把铁狮子最重要的几个功用全都罗列上了,我觉得这种综合说更有说服力。”孙建说,铸狮千年,虽然它的形体在一点点残蚀,而其精神却在延续中一步步完善,甚至突破创新。
提到铁狮子的位置,在清代志书中,可发现五处关于沧州铁狮子位置的记述。这五处记述均载沧州铁狮子位于开元寺,肯定了铁狮子为开元寺之物。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为开元寺。沧州开元寺位于沧州旧城的中心区域,现已无存,仅余遗址。
1982年11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原沧州地区文物部门的配合下,对沧州铁狮子北8米处进行了小面积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出土各类遗物120余件。
在铁狮子两侧探方中,发现面积较大且厚的夯土遗迹,与铁狮子基础有密切关系,说明铁狮子历经千年,虽曾扑倒,但仍在原址附近。同时,文化层中发现的一些铁残渣及耐火材料等,与铸造大件铁器似有一定关系。铁渣的发现,为探索铁狮子的铸造工艺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在铁狮子北侧探方中,发现有绳纹砖砌墙基、土路地面和大量建筑构件砖、瓦及瓦当等。同时还出土了很多石造像与碑刻的残块,其中有石佛的头部和北齐“天统五年”二弟子造像的基座等。出土遗物和遗迹充分表明,这里确实有一处寺庙废墟,时间年代为北朝时期,唐宋时期该寺院继续着辉煌。
铸成后几经维修
凭一千多年前的手工冶铸技术,能铸造出如此庞然大物,足见其制模、冶炼、浇铸工艺是相当高的,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铸造工艺的成就。
有关专家认为,沧州铁狮子的铸造成功,有四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热衷其事的地方官员、十分充足的原材料、高度发达的铸造技术。
后周太祖郭威统治时期,沧州隶属于河北道,处于短暂的和平时期。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同时盐业、渔业和商业已经比较发达。仅沿海的海丰镇遗址和旧州出土的大量精美瓷器残片就可充分证明,唐、五代和宋金时期沧州旧城的繁荣。
“广顺三年六月,契丹知芦台军事张藏英率千余人至沧州来归,沧州刺史李晖以闻。”这一切均为沧州铁狮子的铸造奠定了社会基础。
铸造铁狮需要大量的铁料。
据官方记载,唐代有铁矿104处,元和初年(公元806年),全国的采铁量为207万斤。到了北宋时期铁矿分布于36个州,年收入量550多万斤,主要铁冶有邢州(今河北邢台)綦村冶、磁州(今河北磁县)、武安县固镇冶务、除州利国监、兖州和威胜军(今山西沁县)。邢、磁两州的收入量约占全国总收入量的74%。皇祐(公元1049年-1054年)采铁量达到724万斤。如果按照逐年递增的平均值计算,大周广顺三年的采铁量当为500万斤左右。距离沧州较近的磁州、邢州铁矿,可以为铁狮子的铸造提供足够的原料。运输原料的线路也较为清晰,即沿洺河、漳河入运河,再经浮水河运至沧州。
在铸造工艺层面,铁狮子的铸造也有了成熟的技术支撑。
我国块炼铁始于春秋时代,在掌握块炼铁技术不久,就炼出了含碳2%以上的液态生铁,并用以铸成工具。战国初期,我国已掌握了脱碳、热处理技术方法,发明了韧性铸铁。战国后期,又发明了可重复使用的铁范。西汉时期还发明了炒钢法,即利用生铁“炒”成熟铁或钢的新工艺,产品称为炒钢。东汉光武帝时,发明了水力鼓风炉,即水排。我国古代水排的发明,大约比欧洲早1100多年。汉代以后,我国又发明了灌钢方法。
在我国古代金属加工工艺中,铸造占有突出的位置,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像“模范”“陶冶”“熔铸”等习语,就是沿用了铸造业的术语。劳动人民通过世代相传的长期生产实践,创造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传统铸造工艺。其中泥范、铁范和熔模铸造最重要,称古代三大铸造技术。泥范铸造大型和特大型铸件,从唐宋时期起,有很大发展。
沧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郑志利介绍,通过对铁狮子整体造型的细致观察和认真研究,有关学者推测铁狮子铸造工艺为泥范明浇法,分节叠铸而成。铁狮子腹内光滑,外面拼以长宽三四十厘米不等的范块,逐层垒起,分层浇铸,由至少509块外范组合接铸而成。
专家研究推断,铁狮子当年应是以木炭为燃料,熔生铁锭浇铸而成。先塑出泥质雏形,然后贴出外范,再把雏形刮去一层,留下实心,将外范拼接垒起,群炉浇铸,最后清除外范,掏净实心,铸造成功。从铁狮子表面留下的范块痕迹看,从脚到头分为二十一层。
经过这些工艺步骤,雄伟的铁狮子便屹立于沧州大地上了。
铁狮子建造之初,是站立在经过硬化处理的土地上的。据民国《沧县志》记载,因“有怪风自东北来,风过狮仆”,狮子摔倒后头部和背上莲花座曾掉过。1893年,铁狮子被重新立起,但下巴已不在。而且,由于铁狮子千百年来受到风雨剥蚀,加之所处地势低洼,积水浸泡,锈蚀较重,尤其腿脚严重残缺。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到2000年的不到50年间,铁狮子曾历经四次大维修。”郑志利介绍,1957年,沧县政府为保护铁狮子,在铁狮子上面修建了八角亭。1984年,在国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局的督导下,沧州市文化局对沧州铁狮子成功地进行了保护性位移,移位到其身后二米高的混凝土台座上。1994年,沧州市文物局修缮采取了用铁管做支架来固定铁狮子的方法。2000年,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成立了抢救保护铁狮子领导小组,组织对铁狮子进行维修。
狮身的累累伤痕,承载着沧州一千余年的历史烟云,它就像一本沉积了民间文化精华的厚重史书,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1961年3月,沧州铁狮子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狮文化深入人心
千年铁狮,在沧州旧城曾经的繁荣和辉煌下得以铸造,经过风雨沧桑,不知不觉,已成为沧州的标志性形象,文化象征在她那黑硬的躯体上更加凸显,也为沧州带来了一个别称——狮城。
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成书的《沧州志》卷一《疆域志·古迹》云:“卧牛城,又名狮城。”卧牛城是沧州旧城的别名,因为其城池的形状颇似一头卧牛,又名狮城当然是由城中的铁狮而来。
狮城的称呼在历史文献中使用不多,只有康熙《沧州新志》卷十《掌故·灾祲》说:“康熙元年,河决狮城,东西石梁俱坏。”东西石梁,指位于旧城东关的架虹桥及城西沈家铺的会通桥。
近年来,沧州渐渐广泛使用狮城之名,并把狭义的狮城广义化,甚至进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铁狮子原在的旧城仅剩残垣断壁,城池轮廓已然不复存在,而新沧州不仅取代了旧州,在某种意义上也涵盖了旧州。
铁狮子文化更是深入人心,在沧州遍地开花:铁狮子白酒、铁狮子电池、铁狮磨浆机……代表沧州文化精髓之一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也是以铁狮形象,对优秀节目颁以“金狮奖”“银狮奖”“铜狮奖”等奖项。在历届沧州武术节的表演中,铁狮均作为形象图腾,出现在开幕式的舞台上。
2012年,上海世博会。沧州新铁狮子模型作为河北馆四宝之一,以其逼真传奇、雄伟矫健、阳刚威武的姿态接受中外游客的参观,成为宣传沧州、宣传河北的靓丽名片,体现着燕赵人民的坚强、刚毅、力量和自信。
2017年,沧州铁狮子与柬埔寨巴肯寺狮子邮票联合发行,令沧州铁狮从沧州标志、河北四宝,一下子升格为国家名片,上千万枚的发行量,让铁狮形象,让沧州图腾,让中华崛起之形象,沿着新丝绸之路广为世知。
为了彰显铁狮子的城市名片作用,传承铁狮子文化与精神,沧州东塑集团慷慨捐赠,上海浦宇铜艺装饰制品公司与河北华民铸造公司联袂重铸:2010年12月18日8时54分,一尊高6.905米、长8.532米、宽4.180米,重达100.08吨的世界新狮王诞生在沧州狮城公园,千年铁狮神韵再现。
新狮王不仅补上了下颌,补上了颈脖,补上了尾巴,甚至把前鞅后鞧的缺憾也一并补齐了。
如果说旧铁狮是旧沧州的古老象征,那么新铁狮就是新沧州的发展见证。体量的扩大,体重的增加,无不喻示着新沧州胸怀与实力的进步。
来自:前线客户端
2020年10月3日恰逢人大命名组建70周年。从1950年到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在70年间几经风雨,却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追忆人大在铁狮子胡同一号的时光,去探访那代人大人的鲜活故事,去寻找他们为这所学校留下的精神底色。
历史沿革:灰墙朱漆寻故园
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坐落着一座灰墙红漆、坐北朝南的院落。相传早在元成宗时期,院口有一对铁狮子伫立,因此最初这里被称为“铁狮子胡同一号”。绿树掩映下,中国传统的七梁八柱与西洋巴洛克风格交相辉映,主楼外檐联拱柱廊,楼体布满砖雕图案,日头偏斜,洒下一地斑驳叶影。日光流转,如同一部默片的倒转,“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让人不禁思绪延绵,回到七十年前。
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开学。这座院落见证了成立大会的热烈与隆重。会上师生齐聚铁狮子胡同操场,主楼拉起横幅,楼前搭建临时讲台,刘少奇、朱德、董必武、徐特立等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前苏联专家做了发言,勉励师生们实事求是、努力学习。当吴玉章老校长说:“新型的中国人民大学开学了!”全体师生精神振奋。从那时起,中国人民大学的名字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刻下独特的印记。
这是激昂的时刻,但对于铁狮子胡同而言,只是数百年历史中的一个新阶段,这里的一砖一木、一瓦一草,皆留下了历史的痕迹。铁狮子胡同始建于元,明朝称天春园,清朝辟为亲王府。晚清光绪年间,胡同重新构建三组砖木结构建筑群,设为清政府陆军部和海军部。西风东渐,西洋建筑风格大胆使用,使之成为中国第一座大型西式官式建筑群。
进入民国,胡同数易其主,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大人物走马灯似的兜兜转转,进进出出,胡同俨然见证了一部中国近现代发展史。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任大总统的袁世凯把总统府与国务院设于此处。1924年,这里成为段祺瑞执政府所在地。抗日战争期间,胡同被日本侵略者强征为华北军总司令部,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又改为国民党北平警备司令部。1946年为纪念张自忠将军而将其生前居住的铁狮子胡同改名为张自忠路,但这里的居民依然亲切地称呼其为“铁一号”。直到新中国成立,胡同终于抖落历史的尘土,成为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舍与教学区。时至今日,这里仍然是人大的一部分,仍是一代代人大人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教育教学:桃李春风思学路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我校建立之初,遵循“新国家的新大学”的定义,坚持以“培养新中国的各类建设干部”为目标,遵照“教学与实际联系、苏联经验与中国情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有新的特点。
在思想上,学校重视政治教育,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教学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吴玉章老校长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强调了“以马恩列斯的学说和毛泽东思想来进行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并把他们培养成为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专家”这一教学任务。为了提升学生政治思想水平,在吴老的主持下,我校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开设了“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四门政治理论课。俄文系1950级校友陈家懋也回忆“学生们的党团活动比较多,几乎每周都有”,还会艾思奇、钱三强、茅盾等人来作报告。
编制灵活、注重人才梯队和科学研究工作发展是我校办学体制的突出特点。建校之初,我校招生对象主要是干部和工人,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因此建立了多种学制、多种形式的办学体制,既有本科、专修科、文化补习班、研究班,又有夜大学和函授部,培养对象、毕业时间均不同。这样的学制安排有利于快速培养新中国急需的人才。
我校把编写具有现代科学水平与高度思想水平的教材与参考书作为科学研究的中心环节,广泛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并以此作为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的跳板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桥梁。
在实际教学中,我校借鉴前苏联的经验首设教研室,实际负责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实现教师之间的合作,迅速提高教学质量。“习明纳尔”(俄语“课堂讨论”的音译)是当时特别的教学方法。课堂讨论开始后,先由一位同学中心发言,然后大家围绕主题加以补充分析、发表见解,老师则随时加以引导点拨。不同的理解和争论,往往成为课堂讨论的高潮。最后由辅导老师作归纳总结,引出明确的结论和规律性的认识。
另一种特别的教学方式是口试。当时学校负责团队认为,口试更灵活,更容易考查学生是否对问题有深刻理解。口试采取抽签的方式,并要求学生即席作10到20分钟的准备,答题时间在15分钟左右。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按四级分制“优”“良”“中”“劣”记载。各等级间标准明确,容易做到准确公平。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的上进心,又可以避免争分数的毛病。
为了更好联系实际,我校学生除了上课与自修,还需要参与各种形式的生产实习,走向各种企业部门,乡间田野。正是如此,人大才能为新中国培养建设骨干,培养守纪律的高素质人才。
学习生活:青衫磊落忆芳华
历史档案系1958级校友杨广富犹记得自己在门头沟植树造林时创造了一天挖73个鱼鳞坑的纪录,第二天甚至还被新闻系进行了一次现场表演。“4分钟一个,真快!”炎炎烈日下,听到同学们的称赞鼓励,他的疲惫与炎热一扫而尽,自豪感油然而生。
杨广富的经历是当时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缩影。不少校友回忆,人大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教育与劳动的结合。他们深入乡野,走入社会,留下了难忘的青春回忆。比如在1957年,人大学生奋战在修建十三陵水库的前线,参加了13天的劳动。同学们身背行装,手擎红旗步行到目的地,白天举锹铲土、挑担运土,吃窝窝头就咸菜,晚上睡在老乡家中。劳动一天后香甜的窝窝头、温暖的农民大炕令不少校友追忆至今。工业经济系1953级校友曹慧茹甚至记得自己与时任北京市长彭真一同手捧鹅卵石装筐的场景。“给你一个大鹅蛋!”市长的幽默之语仍回旋在耳畔。劳动实践很艰苦,但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温暖的回忆。
除了集体社会实践,校内学习生活也充满了乐趣。哲学研究班1956级校友潘登榆回忆,院内唯一的篮球场一到课外活动时间就是香饽饽,常人满为患。在小礼堂举行的周末舞会也是同学们的一大乐事。有的同学舞姿翩翩,有的同学则是“拖黄包车的”(不会跳舞的人),还有腼腆的个别同学抱着字纸篓和鸡毛掸跳舞。无论舞蹈水平如何,周末舞会已成为学生们美好的休闲时光。偶尔铁狮子胡同校区还有“坝坝电影”,即使是“三九”天,大家也会穿上棉裤、带上马扎去观赏影片。
铁狮子胡同位于市中心,这给同学们在紧张学习之余出校休闲的机会。新闻系1955级校友罗国屏在校时参观了不少博物馆和展览,欣赏了很多中外优秀剧目。北京独具特色的百年老店如瑞蚨祥、六必居和文化底蕴深厚的琉璃厂也令他沉醉其中。回忆这段经历时,他说:“这游、观、看、逛的休闲活动,帮我增长了多方面的知识,对于从事新闻出版工作需要做个‘杂家’来说,确是受益匪浅。”
此外,人大注重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每周六下午开生活检讨会,批评与自我批评,每个人都要汇报思想情况。重大庆典和活动也少不了我校学子的身影。国庆、五一的群众游行有人大人的队伍;迎送印度总理尼赫鲁、前苏联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人大同学都被安排在欢迎人群的最前排。他们在亲身参与这些活动中大大提升了政治素养,培养了对党和国家的忠诚情怀。
总之,人大人的生活印证了“紧张活泼”的校风。他们积极投身祖国的劳动实践,学习生活紧张而有序,也在政治生活的浸润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质。毕业后,他们为新生的共和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铁狮子一号是我们的精神原乡,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的脉搏,就在这里有力地跳动着。
作者:黎泳涵 夏诗仪(中国人民大学)
编辑:丁丽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