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4 04: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大学活动通讯稿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标题明确:标题应简洁明了,能够准确概括活动内容,吸引读者阅读。
2. 活动背景:在通讯稿开头,简要介绍活动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让读者对活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活动时间、地点:明确活动的时间、地点,方便读者了解活动的具体安排。
4. 活动流程:详细描述活动的流程,包括各个环节的时间、内容、参与人员等,使读者对活动有清晰的认识。
5. 活动亮点:突出活动的亮点,如创新性、参与度、影响力等,以吸引读者的关注。
6. 活动成果:介绍活动取得的成果,如参与人数、获奖情况、社会反响等,展示活动的实际效果。
7. 参与人员:介绍活动的主要参与人员,如组织者、志愿者、嘉宾等,体现活动的团队协作精神。
8. 活动图片:配以活动相关的图片,使通讯稿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9. 语言风格:通讯稿应采用客观、简洁、生动的语言风格,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
10. 格式规范:遵循通讯稿的格式要求,包括标题、正文、落款等,确保文章结构清晰。
11. 严谨性:在描述活动内容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避免夸大或误导
作者:刘高潮
终于圆了大学梦我刚上小学时就有上大学的梦想。因为亲戚家族中出了三四个大学生,个个出类拔萃,不仅公事干得有声有色,受人尊敬,家境也不错,生活不再贫困。因此,他们刻苦求学的精神就成了我勤奋学习的动力。可是“文革”开始后,高考突然停了,后来好不容易开始招生,却变成了层层政审推荐,我等高成分子弟自然就被靠边了,1973年高中毕业只好随大流到农村插队当知青。美名为“知青”,其实就是一个知识贫乏的待业青年。好在劳动表现突出,两年后即被招工。在工人岗位干了三个月,因文笔流畅,又擅长办专栏,被选在行政岗位以工代干。1977年初冬,正在偏僻乡村驻队的我,有幸报名参加高考。当时的报名条件放宽到不计年龄(最大不能超过35岁),不计婚否,不计家庭成分和社会关系,只要是高初中毕业,均可报名。尽管政策如此开明,可本来高初中就学得不太扎实的我们,两年的插队和工作后,学业明显有荒废。高考复习的时间不到一个月,连当初的课本也找不全,复习资料非常匮乏。好不容易向公社路线教育工作队请了两个礼拜的假,潦草地复习了十多天就匆匆上了考场,完全凭原来的一点基础临时应考。我高中毕业时并不偏科,文理在全班都是前两名。本打算考理科,只因理科复习数理化的时间有限,难度太大,就临时改变主意,报考了文科。考题倒不难,都是些基础题,可考生普遍都有荒废,答高分的并不多。最后公布成绩时,竟然在全县初选的68位名单中,四门平均分为67.3分,名列22名,文科第四。原以为考题简单,答题马虎,肯定落选。谁知普遍考分低,竟然成了高分,实出意外!因为有这个成绩,志愿就报得比较高,第一志愿报了兰州大学的政治经济专业,第二志愿报了西北大学,第三志愿报了甘肃师范大学,后面补充填报了服从其他院校的调配。后来得知,按我这个成绩,取第一二志愿成绩有些偏低,录取第三志愿绰绰有余。可就因为你将甘师大没有选报第一志愿,人家宁可取第一志愿上线的低分,也不乐意取你二三志愿上线的高分。因此盼望录取到甘师大的愿望也随之落空了。据说是扩大招生后才被录取到张掖师专。说实在话,当时拿到录取通知书觉得高分被取到专科学校,内心着实不乐意,甚至在入学的问题上有点犹豫,一心还想考个重点院校。可是当时有明确规定,只要录取了的考生不能随便退学,如若退学就取消下次的报考资格。就在这种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怀着闷闷不乐的心情,千里迢迢来到河西报到。入学后感到校园非常简陋,全是平房,教室和宿舍与中学时没有多大差距。可这所几经更名的专科学校,终究录取了我们这批虔诚的学子,圆了我们的大学梦。学校条件虽然艰苦,我们还是有立志成才的信心,也渴望在有限的学期内多学点知识,力争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如饥似渴的学风入学三天后,我们中文班的同学才算到齐。一周后,大家相互熟悉,成了一个整体。全班46个同学年龄参差不齐,老三届高中生占2/3,最大的34岁,最小的应届高中生只有一位,年仅16岁,年龄相差18岁,几乎是两代人。我22岁,年龄倒数第四,明显属于小兄弟。结婚成家的占2/3,家在农村的占2/3,带工资上学的占1/3。当时规定工龄在五年以上的学员才能带工资,我仅有三年工龄,显然不够条件,停薪后享受普通学生每月十八元的生活费。据说这批学子成绩差异也比较大,有平均高分上75分的,有仅过初选线53分的,基础极不平衡,身世也各不相同,多是十年“文革”高考停招后被贻误的学子,有不少如同枯草在人生的最底层苦苦挣扎。尽管如此,他们渴望多学知识,抢抓时机弥补学业的苦学精神是共有的,如饥似渴的学风,还真让人感动!记得刚入学教材严重不全不足,有些教材是教师临时改写出来的教案。为了确保上课时有教材,教务处中文教研室就从全班同学中选了三位蜡板刻得稍好的学生帮他们刻写资料,刻一张八楷蜡板纸补助两毛。我也曾在被选之列,一边刻,一边学,先入为主,倒是提供了一个先学先记的机会。后来初步有了新课本和新教材,刻写的任务减轻了,教研室才雇佣专职人员来刻写。由于教材不全,上课记笔记时书写量非常大,全凭同学们动手动脑速记,笔记也记得格外多,唯恐写得慢了少了记不全。我至今还保存着当年的课堂笔记,整整一大纸箱,仅第一学年就占多一半。那时学校老师比较缺,除了现代文学、古典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选习作、通史和政治课有专业老师外,外国文学、政论文和古典诗词全是请的外教,甘师大的老师请的比较多。由于听课扎实认真,对有几位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讲现代文学的向叙典教授,讲现代汉语的马学良老师,讲外国文学的杨林老师,讲文选习作的刘茂德老师等;还有从外边请来作过讲座的北大教授吴小如、邹梦禅和甘师大刘滋培教授及欧阳乐群老师,至今还记忆犹新。感到他们通古博今,文德厚重,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师长和学者。像德高望重的向叙典教授,十五年前我们还有幸特邀到陇南讲过课。可惜只有少数我们去母校拜访过,大多毕业后就再未见过面,有几位已经仙逝,有些遗憾!我们学文科的花功夫最多的莫过于就是背诵经典古诗文了。因为我们当初上中学时正值“文革”,学制缩短,课文更是精简,学到的古典诗文本身就很少,能背诵的更少,连《唐诗三百首》也未见过,就更谈不上背诵了,唐宋八大家的名篇名著找也找不到。上大学后,才有机会重新学习这些经典文学。可要将这些古典诗文深刻领会,烂记于心,唯一的办法就是反复背诵了。于是,通过各种办法背诵经典诗文,就成了我们学中文的唯一途径和基本功训练。课堂外有一半时间就花在背诵上,走路散步也在背,上厕所也在背,从学校到二公里的市区上街也拿着小卡片背,甚至晚上躺在床上,还在相互监督背。由于花了不少功夫,还真背记了不少经典诗文。《唐诗三百首》和唐宋八大家的经典诗文,当时背得滚瓜烂熟,有不少中外名著精言也能熟记于心。难怪后面有不少老师称赞我们那两届学生的刻苦学习精神是空前绝后的。正是有这种精神和如饥似渴的学风,我们在有限的两年半学期内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的,学业成绩远远超过教师们的想象,有两位还在中途通过测试进入了高师班,后来转学并入甘师大中文系。我也参加了这种测试,因古代汉语成绩偏低未能转入,当时还感到有点小遗憾。同班同学中,另有两名师兄,文科虽也有功底,可更热心学其他专科。一位是雒明鲜非常痴迷学美术绘画,一位是腿有些残疾的张海燕,更钟情学英语,而且都有相当的功底。后经个人申请学科测试,分别转入美术班和外语班,据说毕业后都成了这两个学科的领军人物,在学科上都有建树。五花八门的同学当时我们那批同学来自全省各地,身世五花八门。尤其我们七七级中文班和数学班的同学,大龄青年比较多,几乎干啥的都有。我们班的同学中有老中专生和技校生;有干部、教师、工人,还有临时工;有技术工、伐木工和煤炭工;有乡村医生、乡村广播员和乡村兽医。回乡知青中多数是民办教师和代理老师,有地地道道的农民,还有长途贩运户。学员经济状况差异很大,有已经工作的双职工子弟,有单职工子弟,这部分学生和带工资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好,我属这一层,除了享受学校每月的18元生活费,工作的父母每月还能补贴十元零花钱。可回乡的农家子弟经济状况明显比较差,尤其是已经成家且子女较多的几位师兄们,日子过得非常艰苦。他们除了用18元的生活费自顾外,还要利用星期天勤工俭学给家庭予以补贴,养活家中的老小,生活窘迫状况可想而知。入学一月后,才陆续了解到同学们的身世,许多家在农村的同学困难境况完全超出我的想象。据班主任丁耀光老师后来评助学金时说,来自陇中苦甲天下的会宁学子郭继强,第三天才到校报名,行李非常简单,仅有两三件换洗的简陋夏装,竟然连铺盖也没有。当晚睡觉没有被子,班主任老师实在不忍心,只好将家中不多的旧被褥收拾了一套临时给他。对比之下,我们的处境比他好多了。后来评助学金,五个名额自然首先考虑到他。尤其是十几位家在农村、成家且孩子多的师兄,在校的日子和家中的生活过得相当艰难。同宿舍的永登师兄薛文章,是老三届回乡知青,长我十岁,入学前是民办教师,家中有三个孩子。入学后他可以享受十八元的生活费,可老小七口之家失去了主要劳力,家中立马成了贫困户。为了支撑这个家,能刻一手好蜡板的老兄就主动承揽了学校教务处一部分文科教材刻写的差事,八楷大的蜡纸用仿宋体刻写一页四毛,每晚可以加班刻两页。看他实在刻得艰辛,我就主动给他帮刻了两周。后来学校晚上熄灯制度严格,十一点后学生宿舍总闸关熄。为了晚上关灯后继续能刻蜡板,薛兄只好自制煤油灯,坚持在幽暗的煤油灯下再刻一个多小时。好在同宿舍的同学都同情理解他,从来没有怪怨。我也想在煤油灯下帮忙,他坚持谢绝。这种艰辛和互帮互助,可能在所有的大学校舍很难见到。我们宿舍的平房共住五位同学,除我一人年龄尚小未婚外,其他四位师兄都已成家,都是老三届高中生,家在永登的老薛家口最大,也最困难。其次是家在临洮的张举甲两个孩子,也是民办教师出身,穿着补巴较多,可两眼炯炯有神,帅气过人。其忠厚朴实,学习非常用功,记忆力超群。另一位甘谷老兄姚禄寿,虽入学前没有工作,可因家在火车站,常年出门做点生意,光景比带工资的还要好。据说人家一个假期出门跑跑生意,半年的花费就足够了,而且还能保证抽中档香烟。在同舍五人中,姚兄是唯一假期返校时自带臊子盆罐的,还不时给同舍的弟兄们分享一筷子。再就是住我旁边的带工资的临洮师兄钟惠临。此兄经历丰富,六八年高中毕业后即参军入伍,在部队先是卫生员,后为连队秘书,复员后又上了卫校,毕业后分到家乡乡镇卫生院,入学时工龄刚好五年,有幸带资上学,家境明显比其同学好些,穿戴也比较讲究。我们五位临毕业在张掖一中实习时,正儿八经合了两三张影,从穿着就完全能看清每人的境况,五人都比较周正,三人帅气,三人穿着体面,而穿皮鞋的仅有钟兄和我二人,薛兄和张兄尽管穿着非常简朴,可英气十足。这张合影照诸位都在珍藏,遗憾的是,最朴实、最忠厚、最帅气的张兄却在十多年前得了不好的病,不幸英年早逝,让人闻讯后痛心不已!同宿舍的五位同学共同生活了两年半,朝夕相处,情同手足。晚上熄灯后几乎是无话不聊,除了聊学习,聊课文,聊个别学术问题,自然就聊起了生活和男女趣事。他们又从不忌讳我这位小光棍,故意流露思家之情、思妻之情,进而交流起找对象的经历和对一些女同学的看法。记得那个年代曾出现过一篇著名中篇小说《女大学生宿舍》,后来还改编成了电影,人物鲜明生动,让人记忆犹新。我曾有过构思谋划中篇小说《男大学生宿舍》的念头,可惜我不擅长构思小说描写人物,如有这方面的基本功,早就将我回顾的这些内容写成中篇小说了。那个特定的年代,不光我们班的同学身份复杂,全校七七级和七八级同学的身份都比较复杂。我们中文一班(七七级)仅有两名女同学还是有两个孩子的母亲,一位家在兰化带工资,一位家在张掖的未带工资,入学前也是代理老师,可人家的老公有工作。第二学年增加了两位新疆来的代培女同学。有一位景泰农村的同学,据说有五个孩子,评助学金时因严重超生被取消资格,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每当上午课间操时间,我们发现数学班一位女同学经常跑步出入校门外,后来才得知是一边上学,一边坐月子,孩子生下后临时在校门口租房雇的保姆,利用课间操时间匆匆忙忙给孩子喂奶。大家不禁惊叹,刮目相看。更有出乎想象的怪事。有次下午课外活动,突然发现一位农村妇女从学校行政区大吵大闹,几位熟悉的办公室老师劝也劝不住,竟号啕大哭,毫无顾忌地说她要当一回秦香莲。后经打问才知数学一班(七七级)有位定西农村来的老兄,不知婚姻上有无变故,竟然暑假没有回家,之后写信劝农村的老婆最好与他分手,他愿意承担部分经济补偿。这不,妻子接到信后,以为丈夫忘恩负义,另有新欢,就千里迢迢来校寻夫。老公又避而不见,妻子就索性找校方告状。校方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只好安排办公室的人专门接待这位特殊的上访户。听到这些我们既同情,又无奈,觉得应该做好思想安抚工作,维护学校的声誉,塑造大学生的形象。不寻常的评奖和选干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到了1980年的夏季,快到毕业分配了。我们这批年龄稍小的小兄弟,本来中学时就学得不扎实,高考时成绩也不是太高,仅是入学后你追我赶,力争想弥补差距,才打了一点基础,成绩明显有些长进。我清楚地记得,第一学年评三好学生时,我因古典文学和古代汉语的成绩偏低,没有进入三好学生的候选之列。第二学年评三好学生时,才被列入前五名。可是学校分配每班的三好学生名额仅有三名,论学习成绩我还是不占优势,后来全班无记名投票后将五名候选人全部上报,据说成绩名列第三的同桌金耀东老兄因为超生四胎被取消资格,名列第四的一位老兄因参加学校活动比较少,得票率太低被淘汰,我作为候补人选侥幸入选。这事我一直觉得愧对同桌师兄老金,可金兄却很大度,说补选上我,他心服口服,如果是其他人,他内心还真有点不服气。可能因为是同桌,我俩彼此太了解了,交情也深。这位师兄长我十岁,家在榆中金家崖,是地道的“老三届”,“文革”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整十年。战天斗地的岁月,让他对落后艰辛的农村和受歧视的生活有深切的体验。春种秋收,他放过羊,赶过毛驴,砌过石坝,修过水渠,在困苦的生活遭遇中,他始终怀着学生时期的文学梦,书籍和文学是他的陪伴和唯一的精神寄托。七七年恢复高考,近乎枯草的他像遇到了久别的春风,有幸以平均73的高分跨入高校。老兄身材修长,白净的脸上挂着一副眼镜,更显文静儒雅。入学前就有三个孩子,入校第二年后又添一子,加上二老,家中负担可想而知。他不仅字写得好,作文更好,入学前在当地就有小有名气,已在市县发表过不少短文。入学后,写作明显超群,文选课上多次受到老师的点赞,学校举办的征文中还获得一等奖。其文学功底扎实,古典文学和文选习作成绩遥遥领先,第一学年就获得三好学生奖,还应邀参加了张掖地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文学创作班,创作发表了《黄河边上的故事》和《新春》两篇短篇小说。第二学年因超生被取消了三好学生资格,心里自然不爽。好在补选的是情同手足的我,内心得以宽慰。老兄毕业后被分在家乡榆中师范任教,和我常有书信往来,挤出时间写了不少短篇小说和散文随笔,培养了一大批爱好文学的学子。后来因擅长文史,被调到榆中县政协文史委,搜集整理了好几册《榆中纪事》文史资料,在地方文史和文学界还真有建树。前些年,精心整理出版了一本时间跨度较长的专集《野枸杞》,收有短篇小说、散文和文史随笔,内容丰富厚重,文笔清新优美。我拜读后还特意写了篇《老树春深更著花》的读后感,发表在省市报刊上。凭这位老兄的人品和才华,要不是“超生”和家庭负担重,当初毕业留校非他莫属!八零年临放暑假时,学校已经着手毕业分配的计划和摸底。开始考虑留校人选时,我有幸被选中。教务处开始征求本人意见,我感到幸运,认为留校比较理想,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可当时因为河西离家乡成县太遥远,每年假期往返乘火车的拥挤和艰辛,让我非常头疼,感到极为不便,就谎称已在家乡找有对象,婉言推辞了学校的美意。几年后,我还反思过这种小农意识,觉得如果从长计议,从搞学问出发,也许留校潜力大,前景更好。暑假匆匆回家,着手联系了分配的事,没想到家乡成县师范文科缺教员,对我们这批恢复高考的首届毕业生如获至宝。可是暑假刚一返校,分配去向又有大变:省委组织部在全省四所师专的中文班开始选拔调干生,名额仅有三十名,分配母校六名。我们中文一班因年龄偏大,只分了两名,中文二班(七八级,两届同时毕业)因年龄偏小分了四名。在未来得及征求我们意见的情况下,学校就优先推荐了家在天水的田宝忠兄长和我,理由是我俩都是三好学生,又是党员学生干部,加之入学前又有以工代干的经历。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好差事,我俩只好顺水推舟,服从选干。退休后,我到陇南师专的一次讲座中与众多师生朋友们交流说:我当初大学毕业分配时有三种选择,一是留校任教;二是主动联系想回成县师范任教;三是阴差阳错地走上了选干的公务员道路。似乎从级别看,走选干这条路比较平顺,职级升得比较快,大家比较羡慕。其实从做学问讲,从体现自身价值衡量,我认为当初留校的话也许更适合我,更有价值和贡献。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这批学子当初虽然艰辛,可大学岁月苦乐无穷,还真是枯草幸遇春风,有了复苏的机会。如果没有高考的恢复,我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学子很难沐浴春风。改革开放的时光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没有辜负时光,应该说在各个领域都有建树,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同学们毕业分配后,多数从事教育岗位,大中学校的园丁比较多,多有建树,专家学者不少。搞行政的也不少,有的一开始就搞行政,有的是中途走向行政岗位。最初选干的田宝忠同学留在了河西,我回到了陇南。由于田兄比我有天赋,更有魄力,所以他在行政岗位干得有声有色,甚至在张掖市委主政三年,颇有建树,至今在武威文庙和张掖丹霞还留有他的笔刻。搞实体开发的也有几位,都有一定业绩。我们应该为没有虚度年华而庆幸。回顾往昔的大学岁月让人心潮澎湃,当初风华正茂的学子如今都已退休。眼下退休的同学又洒遍好几个省,很难再凑在一起欢聚。去年曾有同学提议搞一次毕业四十年聚会,也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不知今年建校八十周年大庆时,同学们能否在母校欢聚相庆,我多么期盼!(本文为母校河西学院八十周年校庆时的征文稿件)2021年7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