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读什么的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4 17:26

推荐《读什么的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什么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要写的是哪本书或哪篇文章的读后感,确保主题明确,避免跑题。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引入部分: - 简要介绍所读的书籍或文章,包括作者、出版时间、主要内容等。 - 引出你的观点,为正文部分做铺垫。
4. 正文部分: -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 - 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作品对你产生的影响,如思想观念、价值观等。 b. 作品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 c. 与其他作品或生活的联系。 - 注意论述要条理清晰,观点明确,避免空泛的赞美或批评。
5. 结尾部分: - 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 - 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期望,如对作者、读者或社会的期望。 - 表达你对作品的喜爱之情,或对阅读的热爱。
6. 语言表达: -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口语化的表达。 - 注意语句通顺,避免出现语病。 - 运用修辞手法,使

读完《平凡的世界》,我明白了人为什么要读书

你无法到达的地方,文字载你过去。

人为什么要读书?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在一个播放近千万的视频中,给出了答案。

他说:“读书让我们知道,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如此多伟大的灵魂,我们要与他们兑换。”

有这样一本名著,它为普通人构建了一个平凡的世界,在那里,苦难与幸福同在,挫折与奋斗并行。

命运的洪流似乎势不可挡,但那里的人凭借自己的力量,硬生生地抒写了一段传奇。

它就是《平凡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普通人过着平凡的一生,可他们恰恰因为平凡而伟大。

在《平凡的世界》里徜徉,与书中的人物完成一次心灵的对谈,归来时,我明白了读书更深刻的意义。

01

《平凡的世界》一开场便风雪交加,万物披着一层清冷。

只有县立高中热闹非凡,学生们排着长队等待打饭。

有一个男生,躲在远处的墙角观望。

他叫孙少平,因为家庭贫困,连一份清水煮萝卜都吃不起。

此时的他正等待队伍散去,一个人偷偷去拿那两个不体面的黑面馍。

十七八岁的后生,穿着几年前的旧裤子,鞋帮上还打着补丁,穿着不体面就罢了。

每天还吃不饱饭,这样的求学之路可谓步履维艰。

然而少平并没有自怨自艾。

读书对他来说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让他有机会走出山乡圪崂,接触更广阔的天地,他已经心满意足了。

相比来说,少平的哥哥少安就没那么幸运了。

一家六口人,奶奶病了躺在床上,父母年纪大了,弟弟妹妹要上学读书。

为了撑起烂包的家庭,孙少安13岁就被迫辍学务农了,命运无情地把他拖回到那看不到希望的黄土地上。

少安每天起早贪黑,热腾腾的汗水都洒在了庄稼地里,可一年到头依然两手空空。

为了增加粮食产量,他也想过办法。

在划分猪饲料地时,他把一些零碎的荒地划分给了生产队的社员。

本是利众的好事,却因不符合规定,被有心之人捅进了公社。

结果孙少安被推上了批判大会的舞台,成为众矢之的。

日子过得恓惶也就罢了,连一颗企图改变生活的心,也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那个年代,读书可以通往很多路,但放弃读书,路只通往黄土地。

辍学让少安失去了对命运的掌控力,尽管他拼尽全力,想要在土地上探索一条生路。

却被现实劈头盖脸地一顿殴打,掉进苦难里颠沛流离。

读书苦,不读书更苦。

第一个苦是奔向光明的通途,而第二个苦是磨灭希望的天堑。

吃得了读书的苦,才能铺平现实的路。

02

兰花与兰香是孙家的一对亲姐妹,却活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

兰花是长女,每天砍柴做饭,担水种地,为一家人操磨。

日子过得恓惶,她没有机会念书,整日面对的都是冰冷的现实,心中的少女之情也被埋没在鸡零狗碎里。

因为模样俊俏,隔壁村的王满银盯上了她,几句耳热的话让兰花心里直跳弹,一件新衣裳就让这个傻姑娘非他不嫁。

婚后兰花为王满银生了两个胖娃娃,没成想,丈夫是个逛鬼,根本不顾家,屁股一拍,云游四海去了。

留下兰花一人,既当爹又当妈,还要去山里锄地。

可兰花没受过教育,脑海里仍然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观念,所以她依然对丈夫死心塌地。

终于有一天,王满银回来了。

但他不是一个人,手上竟然牵着一个漂亮的南洋女人。

可怜的兰花不知道如何守护自己的家庭,选择吃老鼠药寻死,幸亏弟弟少安及时赶到,才保住了她的性命。

钱钟书在《围城》中说:“没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了人的当。

一个被时代裹挟的女人,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认识的女人,怎么会有分辨人的能力,无可避免地酿造了一场悲剧。

而幸运的天平偏向了妹妹兰香,在大哥和二哥的全力支持下,她发奋读书,一路过关斩将。

考上了赫赫有名的北方工业大学天体物理专业,这是逆天改命的一步。

在大学里,因为才貌双全,兰香成为不少男生的追求对象。

最终,她和省委副书记的儿子吴仲平走到了一起。

兰香是真正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人,也是孙家第一个真正脱离老土壤的人。

她学习的是天体物理学,当她站在更广阔的的世界,望尽天涯路时,才发现,从小生活过的双水村竟然如此的渺小。

然而同一个弹丸之地,在兰花眼里,恐怕就是生命的全部,一辈子不得不坚守的地方。

读书和不读书,过的是两种人生。

不读书的人,目之所及,就是全世界。

而读书的人,更有机会打破命运的禁锢,走进另一个浩瀚辽阔的世界。

03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演员,如何更好地出演自己的一生呢?少平给出了答案。

少平一出场,就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光景排在全村人的后面。可谓先天不利,抓了一手烂牌。

每天吃着黑面馍,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现实生活如此困顿,好在他有一个避风港,那就是读书。

他常常一个人躺在村子打麦场的麦秸垛上,废寝忘食地看书。

物质如此贫乏,他躲在精神世界里贪婪地畅饮甘露。

为了生计,少平背井离乡来到黄原城,在东关桥头的劳务市场上揽工,等待包工头买他的力气。

他被招到了一个建筑工地当小工,搬石块。

一百多斤的大石块压在脊背上,双腿打颤,汗水横流,累如牛马,比向山顶推石头的西西弗斯还要辛苦。

没多久,少平的脊背皮破肉绽,像一团火在背上灼烧。

竭尽全力地劳作一天,才换来一块五毛钱,但他不得不拼命攒钱,因为父母要生活,妹妹要上学。

大哥孙少安放心不下弟弟,特意来黄原看望少平,到达工地时已是暮黑时分。

少安走进一栋建设中的大楼,里面一片漆黑,走廊的尽头有一处光亮,等他走近时,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

他看到弟弟正趴在一堆破被褥上,在一根蜡烛的微光下看书;

最让他触目惊心的是弟弟的脊背,青紫黑癫,惨不忍睹。

路遥说:

“书把少平从沉重的生活中拉了出来,使他的精神不致被劳动压得麻木不堪。

通过不断地读书,他才有可能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和困苦有更高意义的理解,甚至也会心平气和地对待欢乐和幸福。”

读书,是抵御苦难的壁垒,更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难?出来如花,又被割下,飞去如影,不能存留。”

既然人生在世,苦难无法避免。

何不通过读书修建一个休憩的港湾,每当身体劳累了,心灵受伤了,就回到那个小世界疗愈,给自己充电。

04

听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籍,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

你无法到达的地方,文字载你过去。

你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带你相遇。

那些读过的书,会一本本充实你的内心,让虚无单调的世界变得五彩斑斓。

那些书中的人物,会在你深陷生活泥潭之时,轻声地呼唤,用他们心怀梦想,不卑不亢的故事,激励你抵御苦难,勇往直前。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书中自我疗愈,获得一份期待明天的力量。

作者:修心,心灵的灯,在寂静中光明,在热闹中熄灭。文章转自于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读书点亮生活。配图来自《平凡的世界》。

来源: 阅读时代杂志

找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空间——读《这方热土》有感

【光明书话】

作者:刘海燕(军旅文学作家)

一口气读完杨海蒂老师新作《这方热土》,忍不住啧啧称奇,拍案叫绝。作者用纯美、自然、厚重、深情的笔触,描绘出一副生机盎然、超尘脱俗、涤荡心灵的绝美画卷,奏响了一曲人与自然琴瑟和鸣的天籁之音。

《这方热土》杨海蒂著

中国林业出版社

这是一场盛大的视听盛宴。在这方热土,“森林静悄悄的,偶尔传来几声蝉鸣鸟啾”,那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静谧幽深;顷刻间,“壮丽的红日一跃而出,橘红色阳光穿越云朵的缝隙,万丈光芒照耀着大地”,则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雄浑壮美。山海之间的万千气象,朝霞撒下的轻柔光线,万物生灵奏响的美妙晨曲,营造出一种交相辉映、错综复杂的审美意境,既古老又现代,既温情又浪漫,既清新又浓烈,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这是精彩纷呈的科普课堂。在这方热土,果似腊肠的吊瓜树,能让人味觉变甜的神秘果,号称“地球植物老寿星”的龙血树,原产热带非洲的火焰木,树冠大而体态美的雨树,具神奇医疗功效的野生茶树,永远两株相接母子相连的母生树,“树上有树,双树叠生”的古老天琴树,还有“热带雨林中的精灵”海南长臂猿,斑纹状如龟背饰文的云豹,“原野精灵”海南坡鹿,被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海南脆蛇蜥,体型最小、模样萌萌哒的海南兔等,各种来历不凡、珍稀名贵的野生动植物,应有尽有目不暇接,让你多识草木鸟兽虫鱼之名,长知识、拓视野、见世面。

这是一趟绝妙的洗心之旅。当你踏进这方热土,“晚霞渐渐隐退,夜幕悄悄降临,月亮和群星升起,皎洁的月光洒满幽暗的山谷,清辉笼罩着沉静的山峰,嶙峋的群山万壑变得柔和。此时此刻,耳畔只有昆虫低鸣、花朵低语和树上果实掉落地上的声音。”你静静仰望苍穹,或许体悟到古诗中的清幽意境:“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犹如作者所写“红尘中的喧嚣全然消退,世界呈现出空灵之美”,而就在那一刻,你的身心仿佛得到彻底洗礼,清爽怡然,“肝胆皆冰雪”。

这是人与自然的琴瑟和鸣。人类来源于大自然,自然是人类文明的根基。中国人有“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敬畏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为友,留下许多人与自然琴瑟和鸣的传世名篇。无论是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或是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无不寄情于天地中,徜徉于山水间。

近现代以来,随着工业文明脚步的狂飙突进,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度“剑拔弩张”,荒漠化已影响到全球1/5的人口和1/3的陆地面积,大约有100万生物物种受到威胁或濒临灭绝。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任性贪婪地掠夺自然,必然遭到自然的反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天下计、为世界谋,提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推动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在神州大地铺展开来,也在世界范围内激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共鸣和响应。杨海蒂老师笔下这方遗世独立的美丽新世界——海南热带雨林,正是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出的果实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了人居环境质量,提升了人民幸福生活指数。然而面对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丰厚馈赠,也有少数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偶约三五亲朋“到此一游”,也不过走马观花,“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当我们跟随杨海蒂老师的热情指引,走进这方热土,走进这片充满着原始野性魅惑、张扬着令人窒息之美的热带雨林,听着“婉转动听的山歌,乘着夏日傍晚的微风,从雨林深处悠扬地传来”,或许能唤醒我们尘封已久的心灵记忆,找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空间。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13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