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啃老观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5 01:41

怎么写《啃老观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啃老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是支持啃老现象,还是反对啃老现象。这将决定你的作文是偏向批判性分析,还是偏向理解与同情。
2. 深入分析:在作文中,要深入分析啃老现象的成因、影响以及解决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社会原因:分析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就业压力、房价上涨等因素对啃老现象的影响。
b. 家庭原因:探讨家庭教育、家庭观念、父母教育方式等因素在啃老现象中的作用。
c. 个人原因:分析年轻人自身心理、价值观、生活能力等因素在啃老现象中的因素。
3. 引用实例:在作文中,适当引用一些实际案例,以增强说服力。这些案例可以是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
4. 保持客观:在分析啃老现象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偏激和主观臆断。
5. 结构清晰:作文结构要清晰,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啃老现象的背景,引出你的观点。
b. 正文:从不同角度分析啃老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
c.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一些建议或展望。
6. 语言表达:

奇葩说:该不该啃老,只有明白这个模型,才能真正懂得陈铭的辩论

大王遭淘汰,是被“安排”了吗?

不得不说,《奇葩说》的很多辩题设计的很用心,给了选手们很大的发挥空间。这次讨论的是如果毕业后过得很拮据,且父母愿意让我们啃老,那么我们该不该啃。

为了拯救薛兆丰老师的战队,节目组召唤回来了上季的BBKing陈铭。虽然陈铭作为三辩发言没有赢得很多投票(空间有限),但他在结辨阶段死死地抓住对方辩论中的漏洞,最终力挽狂澜,帮薛老师战队取得来之不易的首胜,并让薛老师脱下了厚厚的羽绒服。


节目组请回陈铭显然是为了“安排”薛老师战队取胜。然而,我没想到的是,在这一场比赛中被淘汰的居然是大王!而且她的票数远远低于王凯曦KC和储殷……


大王在辩论中讲了她跟刘凯瑞“吃”自助海鲜的故事,相当感人。她最后的一段话也特别让我感动:

如果你真的快要被饿死,有什么工作值得被你嫌弃?如果你还有梦想,你做什么工作会被人看不起?只有你真正自己战胜了这种不适应和不自信,你才能看清楚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有多牛!

如此积极向上且正能量,居然还是被淘汰了,或许是因为对手和队友都太优秀,亦或许是节目的需要。无论是哪种原因,现在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聊一聊到底该不该啃老。


到底该不该啃老

这场《奇葩说》中辩手和导师们几乎把辩题中的每一个关键词都拆解出来,聊了个稀巴烂。


虽然我不认可罗振宇对于“啃”字的纠结,但却赞同他对“可以不可以”和“该不该”的阐述:可以啃老,但不该

自从罗胖被贴上“知识付费”的标签后,大家看他的言论时都难免带上有色眼镜,唯恐一不留神就掉入他贩卖焦虑的陷阱。其实大可不必。


至少这一次我觉得罗胖分析地很有道理。


父母愿意,我们当然可以接受啃老,反之我们非要啃,那就不合适了。进一步讲,虽然啃了,但我们心里一定要明白,这不是长久之计,这不应该,而不是心安理得。


生活何来一帆风顺

有幸听过李善友老师的第二曲线创新理论。我发现第二曲线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和创新,同样适用于个人成长。

第二曲线:个人成长

多数大学生毕业后步入职场,首先迎接他们的并不是一个上升期,而是一个下降期。


陈铭在节目中用数据说明了问题。201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是4624元,而在北京租房的平均费用为3300元。与此同时,00后大学生平均每月花费2049元。


这就意味着职场新人想要维持大学阶段的消费水准,即使不算其他支出,每月差不多净亏700块。

用全国平均收入去扣除北京的租房费用,虽然不太合理,但也能反应出一定问题。

看到没,对于刚刚步入职场的新人,缺钱确实是一种常态。而这种现象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身上尤为严重,以至于有人连春节舍不得回家。


这个阶段的最低谷就是破局点,一旦你熬过这个点就会进入一个比较快速的成长阶段。


如何尽快突破这个破局点呢?除了自身努力,最快捷的方式当然是接受来自父母的帮助,这可能是金钱上的,也可能是人脉资源上的。


只要能帮助我们突破这个点,我们为什么要拒绝呢?毕竟只有突破这点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也才有可能更好地回馈父母,回馈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


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的成长会进入极限点,然后开始下降。这就是常说的职场危机。


职场危机可能在你28岁时出现,也可能在35岁来临,还可能在50岁到来。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有所突破,原先的连续性成长已然到了瓶颈,此刻只有非连续性成长能帮助我们。


丹尼斯·韦特利提出有两种不同的职业技能:特定职业技能和可转换技能。

特定职业技能是从事特定任务或工作的能力。这类技能是我们从业的敲门砖。

可转换技能是你能够运用于各种类型的任务和工作的能力。这类技能有助于实现目标、管理时间和压力,并很好地进行交流。


为什么很多人在35岁遭遇职场危机,这对于互联网从业者尤为严重。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只注重特定职业技能,忽略了可转换技能。


一个35岁的程序员,如果只会编程,而不懂一些可转换技能,而在精力和体力上和年轻人硬刚,那显然是不占优势的,迟早会被淘汰。


因此在这个非连续性成长阶段,要尽量在到达极限点之前有所准备,否则我们就会陷入危机之中。


第二曲线理论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的人生并非只有第二曲线,还会有第三第四甚至第N曲线。


人生,哪来什么一帆风顺……


心态决定一切

困难常常会有,它是好是坏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心态。


诚如蔡康永在节目中所说:

你怎么看自己的故事,你看它是正的,它就是正的,你看它是负的,它就是负的。

同样是吃过的苦,冉高鸣认为不堪回首,而大王却认为正是它们塑造了如今精彩的自己。


我曾经经历过一段吃了上顿愁下顿的日子。当下觉得苦不堪言,如今想起来仍然感到有些惶恐。

然而,我很感激那段岁月。

经历过那段日子,我才知道什么叫逆境,才知道自己可以多么勤奋,才知道逆袭的滋味……

那段日子教会了我很多东西,它不仅提高了我的抗压能力,还让我学会了未雨绸缪。


尼采说,那些杀不死我们的,只会使我们更加强大。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这句: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路,都算数!

“新型啃老”正在来袭,比“旧型啃老”更可恨!老人反夸子女孝顺

我糊涂啊!

60岁的王阿姨在面对记者采访的镜头时含泪控诉,“我这是生了个饕餮啊!

原来,年轻的时候,王阿姨和老伴生了一个儿子,那时候独生子女政策刚刚开放,由于只有一个孩子,二人都对这个独生子格外疼爱,这种疼爱也可以用另一个词来代替,那就是溺爱。

于是,这个独生子就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太子”生活,这也在无形中让他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惯。

二十余年过去,这个独生子一直都在“啃老”,老两口好不容易盼到孩子结婚,心里寻思娃这么大了,应该会懂事了,却没想到孩子结婚后反倒变本加厉起来!

儿子结婚后跟媳妇生了个娃,没想到儿子啃老的习惯不仅没有改变,还带着一家三口来啃老,我和老伴儿每个月仅有的几千块钱退休金都被掏空了!

没错,这就是“新型啃老”,指已经结婚生子的成年人带着孩子继续啃老

相比较“旧型啃老”,它更加令人可恨!就像我们生活中常说的那句话,“你被别人卖了,还帮别人数钱!”

“新型啃老”出现,老人反夸子女孝顺

58岁的李阿姨有一个独生子,从小就对他宠爱有加,只要儿子要求不过分,她就会满足儿子的一切需求。

几十年后,儿子结婚当了父亲,每天都抱着孩子来李阿姨家吃饭,这也让李阿姨非常欣慰,觉得儿子十分孝顺,看到邻居就夸赞:

我这儿子没白疼,天天抱着孙子来给我稀罕。

可是好景不长,李阿姨就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劲。

儿子和儿媳每天都抱着孙子空手来,一点菜也不帮自己买,不买菜也就算了,做饭、收拾碗筷等家务也不帮自己干,小两口吃完饭后就跑到客厅看电视,留着自己挨累收拾“残局”。

每天晚上,儿子与儿媳临走前还会在她家里搜刮物资,看到新鲜水果或好吃的食物,就直接带回家,连着半个月“风雨无阻”……

周末,儿子与儿媳还会把孩子送到李阿姨这里看着,然后他们就出去疯玩一天,到晚上回来直接吃现成的。

看到这里,各位宝妈、奶爸是不是觉得这个儿子太可恨呢?

这种“新型啃老”方式,更让老人苦不堪言。

①“旧型啃老”是明,“新型啃老”是暗,有时候老人可能以为儿子孝顺,殊不知是儿子在坑老人;

②“新型啃老”让老人无法拒绝,若是只有儿子就算了,可还有儿媳啊!不给儿子留面子,总得给儿媳留一点面子吧?况且还有个孙子啊?面对孙子,大部分老人都会“乖乖缴械”,没有作战能力了!

由此可见,这种“新型啃老”太可恶了,那么它的表现都有哪些?

“新型啃老”悄然形成,这4种表现令人心酸

1.老人帮忙带娃

现如今,许多老人都不希望儿子要二胎,原因嘛,就是害怕带孩子!

老人带娃,可能在大多数年轻人的心里,都觉得这不是啃老,只不过自己没有时间罢了。

可是,老人工作了一辈子,养自己儿子就够辛苦了,等到退休了想享享清福,却发现新的工作接踵而至,还要帮儿子带娃!

我国开放二胎政策后,许多家庭都在商量着要二胎,老人就很难过啊,帮你们带一个娃就够累了,还要帮带第二个?

老人是儿子家雇佣的保姆吗?

况且,老人带娃也是需要花钱的!孩子的零食、玩具、伙食费、甚至兴趣班的辅导费,许多时候老人都会自动给孩子缴费。

退休金,老人一点没花着,反倒全搭给儿子与孙子了,这上哪说理去?

2.老人来家里当“保姆”

有些年轻人生完孩子后,会以孩子的名义父母来自己家里:

“妈,来看看你大孙子啊!”

然后老人就乖乖过去了,名义上是看孙子,实际上却是照顾全家人。

家务活、买菜、做饭、看娃等,老人全包了,而年轻人则是啥事都不用干,连钱都省了!

3.到老人家里蹭吃蹭喝

王阿姨和李阿姨的儿子就是典型的“新型啃老”族,一家三口来老人家里蹭吃蹭喝,临走时还要搜刮“战利品”。

其实,这样的人如果只是蹭吃蹭喝就算了,你们吃完饭可以通过帮老人收拾碗筷、打扫家务来补偿啊!

可是,这帮人只会来老人家里享福,而从不顾虑老人的感受。

4.拿老人钱去投资

现如今最赚钱的职业是什么?金融!没有什么比“钱生钱”更快乐!投资、炒股、理财都是躺着赚钱的典型代表!

可是,这些行业有个典型特点,那就是你想赚钱,就要先有本钱,且钱越多越好。

然而,年轻人哪有那么多钱?于是,他们就想到了父母。

爸,你放心,等我赚了钱,给你们分红!

可是,金融业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高风险!年轻人拿老人的钱去投资,很可能就是“挥一挥手,钱撒给天空,一去不回咯!”

年轻人如何避免变相啃老?

“新型啃老”也就是变相啃老,本质上和“旧型啃老”相同,都是压榨老人的劳动力、血汗钱、时间。

这,是不对的!

①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现如今,许多老人可能都没有退休,就算退休了有养老金,数目也很少!

年轻人不要总想着靠老人去养活家庭,应该自己努力挣钱养家。

老人也有自己的晚年生活,不应该被自己的孩子利用亲情进行“绑架”,这是不公平的。

老人没有这个义务,年轻人也没有这个权利。

②不要强求老人带娃

老人带娃是情分,不带是本分。老人不愿意带娃,年轻人要体谅老人,而不是埋怨。

家长如何避免“新型啃老”发生在自己身上?

1.培养孩子独立意识

通过王阿姨和李阿姨的案例,不难看出孩子长大后啃老都跟父母的“溺爱”有关。

换言之,父母要教会孩子亲自做事。

这时候,我们还要拿日本孩子来进行对比。

日本孩子在2岁时,就学会自己吃饭了;幼儿园时期,孩子就要自己背书包、独自换穿衣服;小学时,他们就能够自己上下学了。

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学会适当地放手,让孩子明白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去生活、创造自己想要的未来。

2.教会孩子感恩

心理学家罗伯特埃蒙斯曾对感恩下过定义,“感恩是一种欣赏生活中美好事物并表达感激之情的能力。

孩子学会感恩可以使生活变得更积极,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容易获得幸福感。

当然,感恩也是一个抽象词汇,父母想教会孩子感恩,就要先做好自己。

作家吉尔在《养育感恩孩子》中写道,“如果还想要养育一个感恩的孩子,我们自己就要懂得感恩,从一点一滴做起。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家长对自己的父母说一声,“谢谢!

3.家长要坚定自己立场

二十年后,孩子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三口之家”,倘若他们要求家长带娃,家长可以明确表示拒绝,而不是默默忍受。

父母要学会让子女理解自己的感受,这样才是有效的沟通,避免出现争端。

还有,如果家长明确自己不想年老后带娃,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说出自己的想法,给孩子打一针“预防针”。

兜妈寄语

各位宝妈、奶爸,你们是如何看待“新型啃老”的呢?你们自己是“啃老族”吗?当你们孩子长大后,你们愿意给孩子带娃吗?快说说你们的想法吧!

我是兜妈,一位母婴作者,也是小小兜的母亲,每天记录和分享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儿经验与趣谈,为您提供科学靠谱的育儿干货!如果您有感兴趣或想了解的话题,欢迎留言或评论区告诉我们,也欢迎来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期待参与哦!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