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4 19: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日记25篇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日记主题,可以是关于个人成长、情感体验、生活琐事、学习心得等。主题明确有助于后续的写作。
2. 结构安排:日记作文通常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即开头介绍日记的整体内容,中间部分详细描述25篇日记的亮点,结尾总结日记带给你的收获。
3. 内容丰富:25篇日记涵盖的内容要丰富,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 生活琐事:如家庭聚会、旅行经历、朋友间的互动等。 - 情感体验:如喜怒哀乐、成功与失败、挫折与成长等。 - 学习心得:如课堂学习、课外阅读、实践经历等。 - 思想感悟:如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看法和思考。
4. 语言表达:日记作文的语言要自然、真实,避免过度修饰。以下是一些建议: - 使用第一人称,使文章更具亲切感。 -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5. 情感真挚:日记作文要表达出真实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你的喜怒哀乐。以下是一些建议: - 描述具体事件,让读者身临其境。 - 分享内心感受,让读者感同
编者按:
渝藏携手,开花结果。
自1994年对口援藏按下“启动键”,重庆对口支援昌都已持续30年。
“藏东明珠”昌都日新月异,现在已是旧貌换新颜。蜕变的背后,是3400万重庆儿女的倾情支持,更是一批批援藏工作队的接力坚守和奉献。
7月,上游新闻记者走进昌都,与坚守高原的重庆援藏工作队“面对面”,阅读他们的“援藏日记”,记录昌都的变化。
即日起,上游新闻推出《援藏日记——重庆援藏30周年》系列报道,多维度呈现重庆援藏故事,谱写民族团结美妙乐章。
卫霄远(左一)走访农户
7月6日,上游新闻记者来到昌都市重庆援藏干部公寓,见到在昌都市政府办公室工作的重庆援藏干部卫霄远。
卫霄远素来就有写援藏日记的习惯。日记的字里行间,都是援藏生活的忙碌与充实,能深刻感受到他对“援藏”二字的诠释。
“既然是来‘援藏’,就是要多‘带头干’,少‘跟着干’。”卫霄远说,援藏工作要用真本事、硬本事,要突出引领性,为藏区的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卫霄远记录工作日常
2022年的7月15日,卫霄远第一次踏上这片雪域高原,也是他援藏工作的起点。“蓝天白云就在头顶,阳光明亮而刺眼,我已脚踏在这片离天最近的雪域高原。”
雪域高原平等对待每一位初来者,卫霄远也不例外。
“明显感觉到头痛了,不动都痛,昏昏欲睡。”卫霄远说,初到的那段时间,遭受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等症状接踵而来。
高原缺氧不缺精神。卫霄远迅速调整状态,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工作当中。这种坚韧流淌在每一个援藏干部的血液里。
卫霄远一有空,就会为工作留下记忆,前后一共写了十多本工作笔记和25篇援藏日记。他的日记里,有援藏生活的点滴,有对工作的反思。
“精力需要进行合理分配,先把本职工作干好,再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共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卫霄远(右三)在基层调研,和孩子们在一起
在日常的工作当中,无论是筹备会议、协调事务,还是深入基层调研、推动项目建设,他都全力以赴。
“以‘主人翁’的姿态苦干、实干,不虚度光阴、不浪费机会。”
这是他在日记中写下的感悟,也是他为援藏写下的承诺。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干的。
去年12月,他领着昌都多个部门一起,熬更守夜赶制出一项政策文本,为当地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卫霄远(左二)和同事们“干在一起”
在他们的努力下,昌都市在西藏自治区率先出台了《昌都市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试行)》。用好“企业家之家”服务平台、建立惠企“政策超市”、推行行政执法“无事不扰”、着力解决“用工难”“引才难”等十项创新性硬措施得以落地,这是他同昌都民营企业家深入座谈调研,广泛研究借鉴市外经验,协同昌都市发改、财政、人社、工商联等多个部门一道,字斟句酌、群策群力的结果。
多“带头干”少“跟着干”,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卫霄远(右一)和同事们“干在一起”
援藏除了要克服高原反应、干好本职工作,要有实干向上的精气神。
“援藏干部不是来当官的,而是来做事的。”卫霄远在日记里写道,“如果把援藏当作一种历练、一种修炼、一种磨炼,全身心投入、全环节重视、全细节把控,那么请相信,天道酬勤、不负努力。”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转眼间,卫霄远在昌都工作将满两年,与昌都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与当地干部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卫霄远的工作笔记和日记
卫霄远的援藏日记,是他援藏生活的刻录机,刻下了重庆与昌都之间跨越1400公里的深情。透过卫霄远的日记,我们仿佛能看到援藏干部和人才接力开拓向前的身姿。
卫霄远是援藏干部的一个缩影,在他身后,还有无数挺进高原默默奉献的人。
在这片圣洁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他们将继续带着3400万重庆人的牵挂,以山茶花特有的坚韧和热烈续写“渝昌情”。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陈竹 实习生 余思颖 摄影 周本帅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上海本轮疫情发生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许之民的很多同事大多参与到了抗疫一线。许之民从3月中旬到现在,一直坚守在门诊。他说:“抗疫很重要,正常就诊的病人的而医疗保障同样重要。很多前来门诊的患者,就诊因素总是会和疫情有着某种联系。”
许之民告诉记者,“在封控环境下,所有的不良情绪,都给加倍地搅在一起,互相影响升温,如果不对就诊人群进行心理疏导,将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我想通过这些记录,讲给他们听,希望对同类患者有所启发。”于是25篇“疫情之下我的病人的故事”被许之民记录了下来。
上海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后,许之民医生的门诊恢复了如前的频次。受访者供图
疫情之下门诊量超平时,
最多一天看了180位患者
“那天是浦西封控第三天,上海处于严格封控状态,原本以为没什么人来看病,但是没想到门诊量竟然超过平时,当天看了180个患者,紧张得头也抬不起来。由于周围大小医院不是封闭,就是改为方舱医院,就我们一家大医院开着,很多慢性病患者临近断药,纷纷涌到我们医院来续药看病。”这是许之民此轮上海疫情期间第一篇日记记录下的片段。
当天下午临近17:00点,眼看候诊栏的病人寥寥无几,原以为可以结束下班的许之民,看到走廊转角处走来一位中年妇女,推着盐水架,手上挂着水。护士连忙喊住她,“干嘛来了?”“来看病。”“这么晚看什么科?”“急诊医生就叫我来看心脏科,胸痛十多天了。”
该患者说,“我老公在家里出不出来,我前几天头晕头胀,睡不好,胸闷憋气,我害怕得大病,害怕医院封控了,看不到医生,所以我要去看病。趁着浦东封控前,我就自己跑来医院看病了,我家在浦东,现在回不去,病也没看好。”“以前在浦东医院看过几次,也看不出啥病,我容易紧张,听他们说心脏病容易猝死,我挺害怕的,最近睡不好,头晕晕、胀胀的。”就这样,许之民在门诊给患者诊断并交谈近1个小时。
经过对话及情绪心理问诊,许之民基本清楚了患者的病情。“根据她的临床表现,以及现有各项报告,我判定她其实有点焦虑,并在目前上海疫情严格防控下焦虑加剧,出现头晕、头痛、头胀,以及胸痛、胸闷、气短等一系列的躯体化症状。”
许之民所在的医院,按照要求,实行气泡管理,门诊医生与急诊医生不交叉,病人之间不交叉。疫情之初,来医院就诊的患者都很担心进不了医院,许之民表示:“那时没有人援助她、鼓励她、支持她。我给她开了药,和她说你相信我,这个情况会马上好转起来的,你不是心脏病。”
“疫情时期,患者会担心自己会不会感染新冠,担心医疗机构关门而救治无门,担心小区封控不让外出看病。血压高、头晕、头痛,又掺杂着焦虑情绪,如果不解决问题,就会反复就诊,就这样患者会每天在家里、救护车、医院反复询问。”许之民解释,疫情之下,正常医疗秩序受冲击,很多患者心理压力增大,会导致原有基础疾病恶化,症状变得复杂,治疗难度加大。
疫情后心理疏导将持续一段时间
由于紧张焦虑就诊的患者不在少数。有一位患有房颤、心衰的78岁患者,三周前突发脑梗,被家属送至一家区级医院急诊,及时进行了溶栓治疗,恢复尚好,后发现患者为房颤心律,考虑为房颤、心房内血栓脱落,导致脑栓塞。可住院仅二日,该医院被紧急征用,改为新冠定点医院,所有患者都被紧急疏散,于是患者出院回到家里休养。
在家时,患者一天到晚给女儿交代后事,说自己不行了,但仍四处求医问药。
“我仔细查阅了患者在此前医院及我院的就诊记录、化验单、检查报告,并做了体检,的确发现了患者两下肺有湿性啰音,心衰的确存在。可是听诊心律规整,急诊心电图提示患者房颤也已经转为窦性心律,患者不发烧,没有明显咳嗽咳痰,血白分基本正常,夜间基本能平卧。我再仔细问她,主要哪里最难受?患者,睡不着,一点无法睡,睡着了也要醒,晚上小便4、5次,还有难受的时候手抖、身体发抖。”许之民向健康时报记者回忆道。
许之民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患者心衰是有的、房颤是有的,但主要问题还是焦虑,高血压、房颤、心衰要看,心理疏导也很重要,否则一旦合并焦虑抑郁,会加重病情,甚至诱发房颤、心衰,病情变得复杂难治,她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没有生过大病的人不知道,这种情况下,身体本身有一些疾病的患者更容易担心。许之民告诉记者:“要把这种情况终止,基于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要对患者进行一些心理疏导,让他们体会到人文关怀,把一位病人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就这样,许之民通过专业的知识积累加上心理疏导,在疫情中度过了不一样的门诊中的三个月。
他建议:“疫情之下患者需要更多的聆听与理解。医院停门急诊是很多老年人产生焦虑的重要原因。既能做好防控,又能满足患者就医需求,大医院的门急诊是绝对不能停的,这是救命的地方。”
许之民提到,“上海的烟火气虽然来了,但门诊的疫情创伤病人还没有结束,这种心理创伤仍会持续一段时间,有些人还需要花时间疏导宣传。目前,前来就诊的患者中,仍有因为焦虑而胸闷、头晕的病人。”
“一些原来生过大病、有肿瘤手术史、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原有心理障碍、家庭中孤立无援、没有心理支持、近期有过心理创伤的患者以及年老体弱者。在疫情防控的环境下,他们更容易焦虑,这些人是需要重点帮助的。”
责编:王真
校对:齐钰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