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4 19: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星星的孩子》的读后感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文章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关于书中人物、情节、主题还是写作手法等。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引用原文:在论述观点时,适当引用书中的原文,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适度,避免过多引用导致文章冗长。
4. 分析深入:对书中的情节、人物、主题等进行深入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社会现象等进行论述。
5. 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过程中,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让读者感受到你的情感。
6.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为了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可以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7. 注意语言表达:语言要通顺、简洁,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8. 遵循作文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确保作文符合题目要求。
9. 适当引用名言警句:在论述观点时,可以引用一些名言警句,以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10. 结尾总结:在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使文章结构完整。
以下
很久很久以前,蓝色的星星上住着一群快乐、自由和善良的孩子。但突然有一天,当布米尔把一块许愿石给胡尔达的时候,一架宇宙飞船打破了他们美好的生活,孩子们以为里面是太空怪物,其实里面是乐天先生。但乐天先生的来到却打破了这片和平的世界,他是一名宇宙“吸尘”专家,喜欢带给人们快乐,但并不是无条件的。他抓住了孩子们想飞的梦想,问大家想不想像蝴蝶和鸟一样自由自在的飞翔,但是需要用一点点青春来交换。孩子们经不起诱惑,欣然答应。飞翔的欲望就像田野里脱了缰绳的野马一样,一旦放开就收不回来。他们任意的挥霍自己的青春来换取没日没夜的飞翔,让乐天先生把太阳固定起来、让狼云把白云赶走、还给身体涂抹上防变脏的神奇铁氟龙喷雾。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这个星球和他们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在一场比谁飞得高的比赛中,胡尔达和布米尔意外的飞到并跌落到星球的另一端,故事的色调也从欢快愉悦的彩色变成了阴森昏暗的灰色。另一端漆黑的森林,变异的蜘蛛、暴躁的棕熊,吃小孩的豺狼,脸色苍白但不放弃追逐阳光的小孩,深刻的印在了胡尔达和布米尔的脑海里。而这一端尽情的沉迷于无尽的飞翔快乐中的孩子们也渐渐的失去青春,头发变灰了,身体也虚弱了,更可怕的是他们还丧失了感情,变的麻木。黑暗中的小孩并没有被黑暗压垮,把他们唯一的热气球,送给了布米尔和胡尔达,让他们回到了家乡。后来,黑暗中的小孩邮来的食物彻底感动了光明世界的孩子们,挽回了孩子心底的善良,布米尔和胡尔达用自己的勇敢和聪明,成功的恢复了太阳的运转和孩子们的青春。
《乌兰牧骑的孩子》是鲍尔吉·原野写的第一部儿童文学,却写得如此精彩。因为鲍尔吉·原野自己也是一个孩子,虽然年逾60岁,但始终是保持一颗火热的童心,忠实于自己的民族,热爱本民族文化,他把本民族文化的精华融会在自己的写作中,浸透在他的血液里,将其发挥到极致,造就了这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作品。
这部书通过几个蒙古族孩子的一段经历,非常真实、有趣地介绍了当地民族的性格特征、思想文化、民俗风情,赞扬了他们身上伟大的精神气质。这是一次发自内心的最真诚的书写,也完全是鲍尔吉·原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
作者鲍尔吉·原野在后记里回忆道,写作之初,有几个月,他每天面对白纸一个字也写不出。但有一天,记忆中的故事“像河流一样冲过来。河流对岸是碧绿的草原,远处有影影绰绰的黑松林和蒙古包的白顶子,”他忽然领悟到该写什么了——写蒙古包里的事。鲍尔吉·原野表示:“写作时,我的脑海切换到蒙古语”,这说明作者写作需要采用少数民族语言思维,才不会让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文化有丝毫损失。
鲍尔吉·原野在塑造人物上充分发挥了他的语言天才,小说中写了众多的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有个性,活灵活现。这其中既有6位可爱的蒙古族孩子,也有一群具有献身精神和艺术才华的乌兰牧骑队员,还有朴实、智慧的蒙古族牧民。他们虽然各具个性,又都有着一个共同性,这个共同性就是,在他们的身上都体现出当地民族的“敬畏自然,注重和谐”的精神境界。虽然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有很多,但我特别看重鲍尔吉·原野的这一部小说。民族文化精神看似是遥远不可及的抽象概念,但这部作品借助孩子的眼睛,通过日常生活的描写,让民族精神可感可触,入脑入心,是当代民族文学创作难得一见的精品。
小说在珍珠般闪耀的细节中让我们领会到当地民族的性格和精神气质。小说一开始写到铁木耳和海兰花几个孩子商量怎么一起偷偷加入大人的乌兰牧骑演出,他们瞒着家长,最后深入沙漠,差点走不出来。我读这段故事时,被大人们对待这些孩子的包容的态度惊住了。他们没有责怪、呵斥,而是马上想办法帮孩子们解脱困境——当然对于错误还是要惩罚,但大人惩罚的重点是教育孩子必须诚实。从这里可以看到,当地民族遵循的是一种自然亲近的伦理关系。
当地民族一直秉持着“长生天”的可持续生存模式,长生天以“苍天”为永恒的最高神,蒙古语为“腾格里”,这是他们如何处理人、家畜和自然构成的具有突出生态意识的世界观。作品中有一处细节非常打动我,铁木耳和海兰花领着几个孩子到屋外看星星,作家以诗意的文字书写了孩子们看星星时的纯朴和天真。铁木耳最喜欢看星星,他在大自然的环境中长大,心灵与星空融为一体,这是人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动写照。萨白这个人物很重要,他仿佛是一位睿智的民间哲学家。虽然他是一名猎人,但是他尊重所有的动物,他告诉孩子们:“动物们好啊,它们多好,在天上飞的,像花朵飞来飞去;在地上跑的,像花布一样跑来跑去。它们爱这片大地,爱大地上的河流和青草。”“每一种鸟类昆虫都有自己的智慧,这是上天赋予它们的能力。”萨白说:“牛羊吃草,它们把草的营养吸收之后交还给大地,这是一个循环”,所以他们要用牛羊的粪便作为燃料。萨白还说过:“我们族人敬仰火神,要用干净的东西引火燃烧,比如木柴、没写字的白纸和牛粪。这些干净的东西燃烧之后产生纯真的热量,传到人的皮肤上温暖,让人得到能量。”
游牧文明的世界观是一种辩证的、综合的、发展的世界观,更强调遵循自然的法则办事。乌兰牧骑队员桑布和孩子们遭遇狼群围困的危险,他带领孩子凭着机智终于从危机中解除了,但解除后大人们并没有教导孩子们仇恨狼,而是告诉孩子们狼为什么会围困他们,这是因为狼要保护自己的孩子。“世上的动物都爱惜自己的孩子,为了自己的孩子,它们能献出自己的生命。”所以,爸爸宁布说“在心里感谢那一群狼放过了我的孩子。”大草原上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但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对一切事物都要抱有敬畏心,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万物皆可珍惜。
5个孩子跟随乌兰牧骑的父母们来到白银花草原,爱上了这里,依依难舍。我读这部小说时也不禁爱上了白银花草原,我或许不会像孩子们那样雀跃地留在那里,因为我的身体可能适应不了牧区生活,但我会因此更加敬佩鲍尔吉·原野倾情书写的崇尚自然、真诚豪迈的乌兰牧骑的孩子们。(贺绍俊)
来源:文艺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