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5 11: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自然的启示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从自然中获得的启示。这个主题可以包括自然界的美丽、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文的主题,正文部分详细阐述自然给我们的启示,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呼应主题。
3. 内容丰富:在正文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a. 自然界的美丽:描述自然景观的壮丽、动植物的奇妙,以及自然之美给我们的心灵带来的震撼。
b. 生态平衡:阐述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人类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责任。
c. 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及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
d. 自然启示:结合个人经历或感悟,阐述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如坚韧不拔、谦逊、感恩等。
4. 语言生动: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作文语言生动形象。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作文的表现力。
5. 观点明确:在论述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观点可以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可以是对人类行为的反思。
6. 引用名言警句:适当引用名言警句,可以
真题再现: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写一篇作文。
王维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里参透了人生真谛;苏轼在“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馈赠中获得了超然心境;沈从文在湘西沱江的粼粼波光里寻得了永恒的宁静……我们始终在自然中寻觅生命的答案,群山以沉默教会我们坚毅,江河用奔流启示我们进取,四季更迭的密码里藏着对生命轮回的顿悟。当都市的霓虹遮蔽了星河,不妨侧耳倾听檐角风铃的絮语,那是大自然最温柔的耳语——告诉我们永恒的诗意不在远方,而在俯首即拾的草木光阴里。
任务一: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大自然教会了我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任务二: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你有怎样的观点和看法,写一篇议论性文章,题目自拟,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①文体分明。②字数不少于 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相关信息。
写作指导:任务一考查半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上,题目“大自然教会了我_______”要求我们挖掘大自然给予的启示或教益。立意应聚焦于大自然如何以独特的方式影响我们的精神世界,如培养坚韧、激发爱心、促进心灵成长等。需明确大自然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导师,通过观察自然现象、体验自然之美,我们能领悟到生活的哲理和人生的智慧。
选材构思上,可从个人经历出发,选取与大自然互动的具体事例,如登山时领悟坚持的力量,观潮时感受生命的壮阔,照顾植物时体会生命的脆弱与顽强等。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反思,展现大自然如何以其独有的方式,教会我们宝贵的人生课程。
名师点评:本文以登山经历为线索,将自身登山时的疲惫想放弃与悬崖松树的坚韧顽强作对比,凸显坚持主题。情节自然流畅,心理描写细腻,生动展现从动摇到坚定信念的过程,结尾点明大自然教会“坚持”的感悟,升华主旨,富有感染力。
引言
老子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源头,以其深邃的宇宙观和独特的社会批判意识,奠定了道家学派的理论基础。《道德经》中提出的“自然”与“无为”概念,不仅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更是贯穿道家思想发展的主线。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经典表述中,老子构建了一个由宇宙本体贯通社会政治的多层次思想体系。本文旨在系统阐释“自然”与“无为”的三重哲学意蕴,厘清其从哲学思想到宗教体系的演变脉络,并深入探讨其对现代文明发展的启示意义。通过回归文本本源与历史语境,我们将揭示老子思想中蕴含的永恒智慧,及其对构建当代生态伦理、教育理念和社会治理模式的参考价值。
一、“自然”的三重哲学意蕴
(一)存在论意蕴:自己如此之性质
老子哲学中的“自然”首先指向万物存在的本然状态,即“自己如此”的内在属性。这种属性不依赖于外部力量或意志干预,而是事物依循自身本性发展的固有特质。“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深刻揭示了道化生万物却不加以干涉的本质特征。在宇宙生成过程中,“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各依其禀赋而成就自身,形成有机的宇宙整体。这种“自生自化”的生成观与古希腊“physis”(自然)概念中“生长”的本义不谋而合,均强调事物内在生命力的自我实现。
老子对万物自然本性的观察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他认为:“百姓皆谓我自然”,理想的治理应使民众感觉其生活状态是自我成就的结果,而非外力强加的产物。这种自然状态在个体层面表现为“婴儿”般的纯真质朴,在社会层面则体现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和谐秩序。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并未将自然状态浪漫化为完美无缺的乌托邦,而是视其为蕴含发展潜能的动态平衡。万物在自然状态下能够发挥最佳功能,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关系,从而使整个宇宙在“最佳状态和良好关系中达到了和谐与平衡”。
(二)原则论意蕴:自然无为之法则
由存在论层面上升,“自然”在老子思想中进一步凝练为根本性的实践原则——“无为”。这一原则并非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对不适当干预的自觉摒弃。“希言自然”的精炼表述揭示了自然原则的核心要求:统治者应效法天道,“少声教法令之治”,避免过度干预社会生活。在政治实践中,“无为”原则具体化为“无欲”、“无技”、“不争”三个维度:
1.“无欲”:强调对统治者欲望的限制,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通过消除引发贪欲的外部诱因,维护社会的自然平衡。
2.“无技”:批判技术异化对人类本真的侵蚀,提倡“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的简约生活方式,警惕技术进步对自然秩序的破坏。
3.“不争”则倡导“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的处世态度,以谦下包容的姿态促进社会和谐。
这些具体原则共同构成了“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实践智慧,要求统治者在尊重事物本性的前提下提供适宜条件,而非强加意志与操控。
(三)境界论意蕴:自然而然之秩序
“自然”在老子思想中的第三重意蕴指向宇宙万物的理想状态——天地人和谐共生的“自然而然之境”。这种境界是前两层意蕴的逻辑延伸:当万物依循自身本性发展(自己如此),且不受外在强力干预(无为原则)时,便会形成一种自发、有序、和谐的存在状态。老子对这一理想境界的描述集中体现于“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中:“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一构想常被误解为原始倒退,实则蕴含深刻洞见:摒弃过度人为干预后,百姓能够“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于个体自发性和潜能的充分发挥。
在个体修养层面,自然境界体现为“复归于婴儿”的本真状态。老子主张“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通过消解二元对立回归原始统一。这种回归并非简单的生理返老还童,而是精神层面对“虚极静笃”本源的复归,是经历自觉修养后达到的更高层次的和谐。如柏拉图所述,人的自然状态处于“不善不恶、不贫不富的‘居间’状态”,通过恰当培育可臻于完善。老子的自然境界论为人类精神提供了向上超越的终极关切,引导灵魂追求与道合一的完美状态。
二、“无为”的政治哲学
(一)概念辨析:从误解到正名
“无为”作为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主张,历来面临严重误解。许多人望文生义地认为“无为”是“表面上什么都不做,暗地里什么都做”的阴谋权术,或将之简单等同于消极避世的无所作为。这些曲解源于对老子哲学术语特殊含义的忽视。事实上,“无为”在《道德经》中具有精确的哲学内涵:它特指排除“强作妄为”,即违背事物本性的不当干预。老子明确指出:“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强行干预只会导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恶果。
“无为”的实质是一种高级的实践智慧——“为无为,事无事”,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以消除无事的方式去“事”。河上公注“道法自然”云:“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生动诠释了顺应本性的实践方式。这种实践方式要求统治者在充分认识事物规律的基础上,“辅助而不主导”,如农夫耕作,“按時播種,適時耕耘”,作物自有其生长之道,农人不过是“顺其道罢了,自然而然毫不强求”。反之,“揠苗助长”式的干预只会破坏自然进程,导致事与愿违的结局。
(二)实践方法:圣人之治的路径
老子为“无为”政治设计了具体可行的实践路径,集中体现于圣人治国方略中。首先,统治者自身须达到“好静”、“无事”、“无欲”的修养境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无为政治的实践基础——“好静”针对统治者躁动妄为,“无事”批判繁苛政令扰民,“无欲”则直指权力膨胀的根源。
在治国方略上,老子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1.薄赋敛:减轻民众经济负担,避免“食税之多”导致的饥荒。
2.慎教令:反对过度教化,“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主张“行不言之教”,通过身教潜移默化影响民众。
3.谨用兵:批判武力扩张,“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倡导和平解决争端。
这些措施的核心在于建立“清静自化”的治理模式:统治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如同道对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在尊重社会自主性的基础上提供必要保障。这种治理模式要求权力保持谦抑,避免过度扩张对社会自治空间的挤压。
(三)治理效果:无不为的政治智慧
“无为”政治的卓越成效体现于“无不为”的治理境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统治者不妄为,则“万物将自化”。当政治权力停止对社会生活的强力干预时,社会内在的自我调节机制便会启动,形成自发秩序。老子以自然现象为喻说明这一原理:“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正如天地无需命令便能降下均匀分布的甘露,社会在不受干预时也能自发形成均衡状态。
在理想的社会治理中,政府与民众“相忘于无穷”:百姓感觉不到政治力量的存在,政府也不彰显自身权威,双方在自然和谐中各得其所。这种治理效果超越了传统评价体系:儒家推崇的“亲而誉之”的贤君在老子看来已是“多事之治”,因其依赖道德教化的人为干预;法家追求的“畏之”的强力统治更是等而下之;唯有“不知有之”的境界,即人民感觉不到统治者存在的“太上”之治,才是政治的最高境界。
三、从哲学到宗教:道家思想的历史演变
(一)隐士传统与学派形成
老子思想的起源与周代史官文化和隐士实践密切相关。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动荡催生了一批“避世之士”,他们洞察政治黑暗,选择远离权力中心,在批判现实的同时探索个体精神自由。这些隐士成为道家思想的先驱,老子则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值得注意的是,老子本人并非纯粹的避世者,他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晚年因王子朝之乱被迫隐退。《道德经》的智慧既源于史官对历史兴衰的洞察,也包含隐士对现实的批判反思。
道家学派的形成经历漫长过程。战国初期,关尹、杨朱等人传承老子思想:关尹“贵清”,强调心性修养的清明;杨朱“贵己”,发展出“全性保真”的个体本位思想。孟子感叹“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可见杨朱学说在当时影响之大。战国中期列子“贵虚”,提出破除执着的修养方法。至战国晚期,庄子集道家思想之大成,通过寓言形式深化老子哲学,使道家成为与儒墨鼎足而三的显学。值得注意的是,道家最初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派,而是具有共同思想倾向的群体。司马迁称老子为“隐君子”,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这种隐逸风格限制了思想的广泛传播,使早期道家影响不及儒墨。
(二)老子地位的神化
随着道教兴起,老子形象经历从哲学家到宗教教主的转变。这一过程始于“孔子问礼于老子”传说的演变:在《庄子》中,孔子被塑造为虚心问道的形象,老子则以智者身份训导孔子“去骄气与多欲”,这反映了道家对儒家的批判性回应。汉初黄老之学盛行时,老子被推崇为“圣君师”,出现黄帝问道于老子的传说,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略。东汉道教正式形成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成为道教最高神祇之一。
汉末魏晋时期,“老子化胡”和“为国师”的传说广为流传。前者宣称老子西行化胡为佛,确立道教高于佛教的地位;后者则将老子塑造为历代帝王师,为道教参与政治提供依据。这些神化反映了道教面对儒家正统和佛教挑战时的自我正名需求。老子形象的演变史,本质是道家思想适应不同历史处境的创造性转化:从哲学批判到宗教救赎,从隐士智慧到治国方略,其思想内核始终围绕“道法自然”展开。
(三)经典文本化与诠释多元化
道家思想的传承依赖于经典文本的不断诠释与重构。汉代《老子河上公章句》将哲学性道家转向宗教性道教,将养生与治国结合,标志黄老之学的成熟。王明指出,西汉至三国老学经历三变:“一为西汉初年以黄老为政术,主经国治世;二为东汉中叶至东汉末年以黄老为长生之术,主治身养性;三为三国之时,习老者既不治国经世,也不治身养性,大率为虚无自然之玄论”。这种转变反映了道家思想对社会思潮的适应。
道教经典体系的确立以《太平经》的整理为标志。王明通过校勘《道藏》残本与敦煌文献,复原这部“道教第一经”,揭示早期道教的社会理想:强调“阴阳和合”的自然秩序,批判贫富悬殊,主张财富均平。《周易参同契》作为“丹经之祖”,将《周易》象数理论与丹道修炼结合,为道教炼丹术提供理论支撑。《黄庭经》则系统阐述内修理论,将脏腑功能神格化,建立道教身体观。这些经典共同构建了道教的教义体系。
历代思想家对《老子》的诠释持续注入新内涵。魏晋王弼以玄学解老,突出“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唐代成玄英融入佛教中观思想;明代王道《老子億》会通儒道,以“心性修养”为核心重构老子思想。这种多元诠释使道家思想始终保持着开放性和生命力。
四、现代文明的启示:自然之道的当代价值
(一)生态伦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老子“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为当代生态伦理提供了重要启示。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重新审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智慧,有助于建构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老子强调人作为“域中四大”之一,应遵循自然法则,而非凌驾于自然之上。这种思想与当代深层生态学相呼应,共同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偏颇。
现代生态实践可从老子思想中汲取智慧。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征服性开发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而老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生态智慧倡导人类以辅助者而非主宰者身份参与自然进程。具体而言,农业生产应尊重“四时之序”,避免反季节种植对生态节律的破坏;资源开发需遵循“知止不殆”的原则,保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环境保护则要“以辅万物之自然”,维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平衡。
(二)教育理念:自主发展的教育观
老子的自然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深刻启示意义。他批判儒家“尚贤”教育导致的人为竞争,主张“不言之教”的教育方式:教育者应“处无为之事”,通过身教而非言传影响学习者,为其创造自由发展的环境。这种教育观反对标准化评价对个性的压抑,倡导尊重学习者的自然禀赋和发展节奏。
现代教育实践中,老子的思想启发我们:
1.教育目标应从知识灌输转向潜能开发,使学习者“自化”、“自朴”,在自主探索中成就自我。
2.教育方法应摒弃强制灌输,效法“希言自然”的原则,创造浸润式学习环境。
3.评价体系需破除“唯分数论”,避免标准化考试对学生个性的压抑,建立多元评价标准。
当代教育改革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与老子“辅万物之自然”的教育智慧不谋而合。教育者应如农夫对待作物,提供适宜条件而非揠苗助长,让学习者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全面发展。
(三)社会治理:简约治理的现代意义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为当代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有益参考。面对现代国家的治理困境——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成本攀升、社会自治空间受限,老子的政治智慧提供了化解之道:通过权力下放、简化行政、激发社会自主性,实现“其政闷闷,其民淳淳”的治理效果。
在社会治理中,“无为”原则可具体化为三个层面:
1.政府角色应从全能型转向服务型,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强化公共服务和制度供给。
2.政策制定需“去甚、去奢、去泰”,避免极端化政策造成社会震荡。
3.社会建设应培育社区自治能力,使民众在公共事务中“自化”、“自正”。
北欧国家的“简约治理”模式与老子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高福利保障满足基本需求,同时减少对个人生活的干预;完善法治维护社会公正,但避免道德教化;鼓励社区自治,政府仅提供必要支持。这种治理模式创造了高幸福指数与社会和谐并存的局面,印证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智慧在当代的可行性。
结语
老子思想穿越两千余年时空,其“自然”与“无为”的核心理念仍闪耀着智慧光芒。在宇宙观层面,“道法自然”揭示万物自生自化的规律,为生态伦理提供哲学基础;在政治哲学层面,“无为而治”批判过度干预,倡导尊重社会自主性的治理模式;在个体修养层面,“返璞归真”指引人回归本真,实现精神自由。这三重维度相互贯通,构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在当代文明面临多重危机的背景下,老子思想的启示尤为珍贵:技术文明导致人的异化,提醒我们“绝巧弃利”的警示;消费主义泛滥引发生态危机,呼唤“知足知止”的智慧;权力扩张侵蚀社会自治空间,需要“清静自正”的政治智慧。重释老子思想并非复古倒退,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思想资源。如柏拉图所言,自然作为“自我运动”的宇宙灵魂,能使万物和谐有序。老子的“自然之道”同样指向这一愿景:当人类依循自然法则,以无为精神参与宇宙进程时,便能实现天、地、人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