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孟子 思想》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5 16:15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孟子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孟子思想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作文主题,围绕孟子的思想展开。可以选取孟子某一方面的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如性善论、仁政、民本思想等。
2. 熟悉孟子思想:在动笔之前,要充分了解孟子的生平、著作及其主要思想。可以通过阅读《孟子》原著、相关研究文献或历史资料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3. 结构清晰:作文要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正文部分分别论述孟子思想的几个方面,并进行分析;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4. 论证充分:在论述孟子思想时,要结合具体事例或历史背景进行论证,使观点更具说服力。可以引用《孟子》中的经典语句,或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阐述孟子的思想。
5. 语言规范:作文语言要规范、准确,避免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等。同时,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6. 展现个性:在论述孟子思想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出独到的见解。这有助于展现你的个性,使作文更具特色。
7. 注意篇幅:根据作文要求,合理安排篇幅。一般来说,引言和结尾部分不宜过长,正文部分应占较大篇幅

孟子思想的三个核心“仁善心”,一篇文章全面了解孟子思想精髓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前面我们完整分享了《孟子》的全部七篇内容,今天我们来简单回顾和总结一下孟子的思想,通过一期视频来全面了解孟子其人和他的思想概要。首先,简要来了解一下孟子。


孟子出生在公元前372年,是山东邹城人,他是子思的学生,也是孔子的第五代传人,孟子一生学习孔子儒家思想,也实践孔子的儒家思想,和孔子一样,后半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游历各国,希望他们接受自己的“仁政”治国理念,但实际上在战乱纷飞的战国末期,仁政思想很难得到大家的真正实践,所以可以说孟子终身不得志。但是他成为了孔子儒家思想的传承人,后世与孔子并存“孔孟”,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孟子其实与庄子几乎是同时代的人,但是不管是孟子,还是庄子的著作中,几乎都很少提到对方。庄子的道家思想在《庄子》一书中表现得自由写意,生动形象,当然也非常发人深省,是古代道家思想的经典,而相比于庄子思想,孟子的思想就要严肃认真很多。《孟子》一共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一篇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一共十四篇。分别是孟子和各诸侯国国君,以及孟子的学生的对话整理集,在思想体系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强的逻辑结构。《孟子》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治国理念,道德伦理,修身之道,处世原则,《孟子》还是儒家哲学思想的奠基之作,尤其为后来的“陆王心学”奠定了基础。


当然孟子的人格特质在这本书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孟子是一个有理想、讲原则、有气节,有情怀的思想家。一方面,孟子虽然一生不得志,但是依然坚持“仁政”治国理念,在各国之间奔走相告,对国君更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在齐国三次逗留而久久不肯离去,就是希望齐宣王能回心转意,采纳自己的建议,但依然没有换来国君的重视。壮志未酬的孟子,说出了那句气势磅礴的话:“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除了是一位非常有气魄的政治家,也是一位非常有情怀和抱负的思想家,孟子曾感慨,从尧舜到商汤,过了500多年,商汤还听说过尧舜;从商汤到周文王,过了500多年,周文王也听说过商汤;从周文王到孔子,也经历了500多年,孔子也是听说过周文王,但是从孔子到现在也就区区100多年,现在就已经很少人谈论孔子了,更别说有人继承孔子的思想。孟子希望自己成为孔子思想的真正传人,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儒家思想。


虽然政治抱负没有实现,但是传承思想的志向完成的非常好,孟子游历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最后归隐故土,和弟子们著书立说,写成了《孟子》一书,成为了后世儒家经典。宋代大思想家朱熹把《孟子》,《论语》、《中庸》、《大学》并称《四书》。《四书》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的灵魂和基础,《四书》是宋代每年的科举考试必考的内容,也将孟子的地位推向了高峰,孟子成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开始以“孔孟”并称,被誉为“亚圣公”。

《孟子》一书共有三万多字,在古代著作中,算比较长的了,《孙子兵法》《大学》《中庸》《老子》这些经典都只有几千字,而另外一部儒家经典《论语》也只有一万多字,所以,《孟子》是四书里面文字最多的一本书了。那这本书究竟讲了哪些思想观点呢?我梳理了三条主线,概括起来是三个字:仁、善、心

首先,在治国理念上的“仁”。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政治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了以 “礼”与“仁”为核心的治国理念,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而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治国”的理念,区分了“王道”和“霸道”两种完全不同的治国理念,“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在春秋战国时期,“霸道”盛行,比如之前也出现了以齐桓公为代表的“春秋五霸”。在霸道盛行的春秋战国,孟子依然选择了“以德行仁”的“王道”,而王道的思想核心思想就是“仁”,提出了:“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孟子仁政思想,有两个重要的方面“内圣外王”和“以民为本”。国君自己要严于律己,成为身边人的榜样,做到内圣才能外王;在对外策略要以民为本,得到老百姓的拥有,才是治国之本,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君王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具体的策略包括“养民”和“教民”,让百姓辛勤劳作、吃饱穿暖,让民众学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另外君主还要减少赋税,减少刑罚等等。总之,要“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孟子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这是一种典型的“民本思想”。孟子的治国理念,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比如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创建,以及今天我们的治国理念,都是孟子仁政治国理念的实践。

其次,在伦理道德上,核心关键字是:善。“性善论”是孟子的主要标签,孟子说:“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也”,在儒家思想中,孟子讲性善,而荀子讲性恶,相互对立,但其实并不矛盾,人性的有善的一面,有恶的一面,只不过孟子看到了人性都有向善的一面,而且鼓励通过教导,引导人民向善的一面发展;而荀子看到了人性中有恶的一面,所以希望惩恶扬善,通过后天的教育引导人们向善。所以,其实孟子和荀子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殊途同归,把人引导向善的方向发展,虽然立场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


孟子在人性向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四端说”,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孟子说: “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在仁义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以“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品行,并且找到道德的人性的基础。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说,仁义礼智并非来自外在,而是来自人的四种本性,孟子构建了由内而外的伦理道德体系。

另外,孟子在相处之道上也是以“善”为核心的,提出了“与人为善”的相处之道,孟子说:“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学习别人的优点来提高自己善良的品德,就是帮助别人行善,有道德的人,最优秀的特征就是帮助天下的人行善。


最后,孟子思想核心第三个关键字:心。在儒家哲学思想上,孟子起到了奠定性的作用,尤其是为后世的陆王心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框架。而这个框架的核心就是:心。在孔子的“仁”这个道德观念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心”,仁是心的本体或者说本质特征,孟子把“心”放到了主体性的地位,心是人伦理道德的主体,也是自我认识的主体。

孟子认为,心是道德的主体,或者说,人的道德观念都是从心发展出来的。孟子著名的“四端说”,就是阐述了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品行,都发端于人的四种本性或者说本心,孟子说,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品质,发端于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这四种本心。孟子在“心”这个主体上,扩充了四心,并发展出了“仁义礼智”的四种道德品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儒家的伦理哲学。


孟子在《告子》里面说:“仁,人心也”,“仁者爱人”。仁就是人的本心,善良的本心,爱人的本心。心就像一个实体或者主体,仁就是心所具有的根本属性,具有这种属性的人,就可以表现出仁者爱人的道德品质,这是孟子以“心”为核心构建的伦理哲学体系。

另外,在认识论上,其出发点也是“心”,孟子提出了著名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从尽心、到知性、最后到知天。孟子提出的“认识论”基本思路,从心开始,可以通过尽心,知性,最后到达领悟天道的境界。孟子认为,要认识天道,并不需要什么借助于外在的东西,充分认识人的本心就可以达到。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其实给后来儒家认识论哲学体系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后来的陆王心学,就是在这个思路上具体展开的,王阳明的心学经典“致良知”,以及陆九渊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心学思想”都是发端于孟子。

好了,今天我们简要回顾了孟子的生平以及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仁政治国,性善论和心学的发端。当然孟子一书的精彩内容远不止于此,要详细了解孟子的思想,可以阅读原著或者译本,我比较推荐傅佩荣老师的《傅佩荣译解孟子》。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卢麒元:孟子思想概述

孟子思想有哪些最重要的部分呢?反正我们要讲的时候还得讲,我要把它的概述概述为三个部分,大家有一个脉络就行了,然后我们进入到,

进入到具体的课里边,再去详细地解释。中国的思想家与欧洲的思想家不太一样,孔子留下一部《论语》,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很多人在上面找治天下的方略,一句都没有。那么能不能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当然!因为《论语》是基于天道的人伦,《论语》是伦理啊,讲的是伦理。伦理是法理的基础,没有伦理你就不好立法,有了伦理就有了法理,有了法理才有法律、才有治理,所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半部《论语》就把伦理说清楚了。

中国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西方是半部《圣经》治天下,他们的伦理基础是《圣经》,整个的穆斯林世界的立法基础,如不是特别西化的国家,仍然是以《古兰经》为基础,那都是他们的伦理的范本。《孟子》的出现,将儒家的伦理观大大向前推进,从《论语》到《孟子》,形成了从仁到“仁政”的整体的一套体系,《孟子》非常非常重要,只是后世人读不懂而已。当然我也不能这么骄傲,说我们就能读懂。

好,我介绍孟子思想的第一个部分——天道观,这是个哲学问题。我刚才讲过天道,天道观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是他从孔子那儿学来的,就是他去掉人格化的神——无神论。天、天道观是对自然规律、自然法则、自然伦理的一种认同和尊重,而且他相信自然规定性高于一切,所以在天道观里边,他完成了中国儒家这么早在哲学上就完成了无神论,是真正的唯物主义。第二部分是天命论,天命论是什么呢?

就是我们的圣人认为有天命的存在,就是今天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天命使然。就是我们接受自然规律、自然伦理和自然法则的对我们的限制,我们是无条件接受的,所以他认为天命具有规定性,具有决定性——天命论。当然啦,后来教员同志这个“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但是他与天斗的那个“天”可能有天命的含义,但实际上就算是教员也是天命赋予的,是天命使然,他不是一个个人努力的结果,他是一个到此时此刻天命使然。

我非常接受天命论的,我接受儒家特别是子思说的“大德受命”,“大德必得其位,大德必得其禄,大德必得其名,大德必得其寿”,如你没有大德,你就别想着天命,没有天命,你过度地努力可能是最后变成犯罪。天命论呢,在我们讨论其他国家的时候非常重要,就是比如说美国的“天命”,比如说伊朗的“天命”,比如乌克兰的“命”,俄罗斯的“命”,天命使然。就是今天的一个状况,并非他们某一个人努力或不努力,它是一个天命的结果。天命论是什么呢?就是因果论。

很厉害,那么早就有了因果律,对天命的理解就是从天道观下来的天命论。他第三个贡献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这一条是我认为基督教新教改革的根据,就是你是可以与天沟通的,你可以看到“天道”,这构成了以后基督教新教任何人都可以与上帝沟通,不假教士,不需要教士。他认为你只要加强个人修养,修心养气,至诚无息,你就能得到天道,看到天道,得到天道。并且,你只要足够努力,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大德受命”,义不容辞。

孟子思想里边的第二个部分就是“性善论”。刚才我说了“天道观”,性善论有多重要呢?“性善论”是孟子政治理论和政治逻辑的基础。“性善论”直接导出了以德治国,因为他认为人是善的,通过道德教化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他不是反对以法治国,他认为以德治国是本,以法治国是末,主次要分清楚。这一条,我也是认同的。他远远不同于法家以法治国、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人民自治,完全不一样。他对主次理解就是源于“性善论”,这个“性善论”非常重要。

荀子(荀卿)是儒家的最后一个大神级人物,他的学生是韩非(韩非子)。韩非他接受了荀卿的“性恶论”,性恶,人性是恶的嘛,那么怎么办呢?严刑酷法!这就变成了法家里边的一整套的逻辑体系。你知道不同的思想理论构成不同的政治架构。严刑酷法行不行呢?短期有效,长期必然颠覆。所以大秦帝国二世而亡。你知道孟子有多厉害!好,“性善论”里边的第二个部分就是“仁政”,“仁政”是什么意思?“仁政”就是民本,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民是谁?民就是新生的资产阶级,就是地主,他并不是说的奴隶,民本。你为什么要民本?是因为奴隶主、贵族的“本”影响了新经济,影响了古典工业革命带来的新经济的蓬勃发展,谁不让新经济发展,谁这个国家就必然落后,必然挨打,老百姓就必然离开你,所以必须施仁政。他们很多人说孟子不懂政治,去你的,仁政是最高的政治逻辑,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商鞅施的也是仁政,只是看对谁而言,对贵族而言是暴政,对民而言,当然是仁政了。

“性善论”的第三个发扬就是君子审美,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君子审美构成他的整个的“性善论”的体系。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伦理自律为本是可以出现的,所以他提出一整套君子修为,怎样修心,怎样养浩然之气。而且孟子这一套理论对现在的教育是太重要了,因为我们需要那样的俊美的君子,我们不要那么多丑陋的小人。伦理自律作为一个体系,对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性善论”里边还有反战争和反暴力的内涵,我们今天在这儿不讲。

好,我们讲思想概论的第三个部分——民本论,第一个是天道观,第二个是性善论,第三个是民本论。民本论的侧重点在经济。为什么是民本?为什么不能是君本?孟子有一段话一直被误解,他说“民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你知道这个“民贵”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才是最重要的;“社稷次之”,土地是第二位的,社稷这里边不是指国家,土地是第二位的;“君轻”,君不是指君王,是指公侯贵族,他们是排在……

你看看孟子多时髦,他说,新生资产阶级是最重要的,就必须得扶持新生资产阶级的发展,土地是第二位的——“社稷次之”。好多人社稷把当成国家——江山社稷。社稷是指土地,是指农业,社是地,稷是种子,社稷坛就是农业,这是“次之”。为什么次之?因为工业来了,新经济来了。“君轻”,“君”不是指国王,是指奴隶主、贵族,他们必须得靠边儿站。“民贵,社稷次之,君轻”,你知道这整个的翻译过程中,将民本论里边最核心的理论一直得不到正常、正确的表达。

孟子就是从此,从孔子的“君本论”发展到了“民本论”。它里边有一个直达的含义,就是国王你不要再去面对奴隶主、贵族,你要直接面对你的民——直达;第二层含义——平权,要给新兴资产阶级和贵族同等的权利——平权。他这句话像是撕碎奴隶制等级制度的一篇宣言,只不过孟子一直处在形而上,形而上学,他并没有将之落实到形而下,像李悝写一个《法经》,像商鞅写《商君书》。

非常激烈,但他并没有将这个理想通过出将入相把它落实了。将来我们有空再讲他为什么没有出将入相来落实,以至于司马迁说他迂阔(迂远而阔於事情),以至于教员对儒家有诸多的看法。民本论的第一条是民贵君轻,第二条是什么呢?使民制产。好多人认为孟子没有经济制度的论述,哪里说的话。“使民制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必须给老百姓私有产权。谁是民呐?新生的资产阶级,他是鼓励私有化的。新生的资产阶级要获得资产,

有恒产才能有恒心。新生的资产阶级迅速地发展才会增加粮食、增加收入、增加人口,才能增加国家的战争潜力,所以战国时期变法的主体实际上就在这里。“使民制产”是孟子非常系统地提出来的观点。我为什么说他是古典社会主义?他让民拥有产。以前的产在哪?在奴隶主、贵族手上,使民制产是经济制度上在挑战奴隶制。你不要将现在的很多的学术研究说“孔孟之道”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制度。(我就有的时候讲课的时候都忍不住想骂人。)

使民制产才导致了以后的两个重要的内涵,一个叫均田。因为使民制产的孟子提出来“五户百亩”,五户人家百亩田,提出了井田制,提出了一系列的使民制产之后的想法,就是经济制度的思路。民本论的最后一条才有意思,第三条叫造反有理,鼓励人民去争取自身的权利。如这个权利被压抑,那么就造反有理,这是孟子啊!

好,我只概述了孟子思想概述里边天道观、性善论和民本论三个部分。当然不止了,但我今天也只能点到为止,将来有空或者是我们最后一讲的时候,我们把孟子的理论整理出来,将他的一部分的原话再套上去,这样的话大家就理解我在说什么了。我最后说两句关于孟子的实践问题,孟子思想和孟子理论的实践问题,就是落地的问题,因为他没有出将入相来践行他这一套理论。

不得以践行,有孟子自身的原因,也有当时的客观环境,就是主观的原因是有的,客观环境也是有的。因为孟子一向是非常地孤傲,他认为他天命在身,他希望是以君王之身来实施他的理想,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是破落贵族,他只能勉强为帝王师,而不能为帝王。而为帝王师的孟子往往极为骄傲,往往不能……,怎么说好呢?他不能很好地将他的理论变成制度和政策。

另外,可能是大知识分子的孤傲,所以他也不愿意出将入相,也有可能出将入相需要的特殊的能力,孟子可能也并不具备,比如说军事能力可能也并不具备。所以孟子在看到天道,并将天道书写到人伦这一段就结束了。但,这已经很了不起了,他从情至理,从礼至道,从道至法,但没有到术的层级就结束了。但我们不能苛求孟子,因为孟子毕竟是中国古典社会主义的倡导者,并且这个古典的社会主义影响了中国两千三百年。

并且我坚信是蒙古人的铁蹄在元朝将《孟子》带到了欧洲,以至于欧洲出现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然后在宗教改革之后,基督教信义宗里边生成了后来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传到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再回到中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再一次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今天我们来重新追溯孟子,是想将孟子的古典的社会主义,以今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思考连成一线,完成质的飞跃,新社会主义通论完成质的飞跃。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