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手把手教你写《视频观后感论文》,(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6 00:26

手把手教你写《视频观后感论文》,(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视频观后感的论文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视频选择:首先,要选择一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思想深度或社会影响力的视频作为观后感写作的对象。视频内容应与论文主题相关,便于深入剖析和讨论。
2. 观后感结构:一般来说,一篇视频观后感的论文作文应包括以下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视频的基本信息,如片名、导演、主演、上映时间等,并阐述写作目的和论文结构。
b. 视频概述:对视频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包括情节、主题、人物关系等,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
c. 视频分析:从多个角度对视频进行深入剖析,如导演手法、演员表演、画面构图、音乐音效等,结合相关理论进行论述。
d. 视频评价:对视频的整体艺术水平、思想内涵、社会价值等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e. 结论:总结全文,强调视频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并对未来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3. 理论支撑:在分析视频时,要运用相关理论作为支撑,如电影理论、心理学、社会学等。这有助于提高论文的学术性和深度。
4. 逻辑清晰:论文结构要清晰,论证过程要严谨,观点明确,避免出现逻辑混乱或自相矛盾的情况。
5. 语言表达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知识为民才能发挥价值

近日,网友们纷纷点赞直播带货1小时卖了25吨土豆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称其“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为帮助云南澜沧的乡亲们脱贫,他自己租地种土豆,让农民先看到实实在在的收获;开免费培训班,手把手教大家种植;全国两会时甚至将土豆带到人民大会堂现场推广。(2月24日 央视新闻)

院士,象征着专业和权威。一直以来,院士给普罗大众的印象,好像总是身处象牙塔中做研究,十分严肃,难以触及,但其实并非如此。为了响应国家“科技扶贫”的号召,有很多的院士都下到基层、深入实地、走进百姓的生活中去。

“院士扶贫”既不是空有名头的口号,也不是仅仅用来引人关注的噱头。这是在脱贫致富之路上,真正彰显知识的力量。朱有勇院士一年中有100多天住在村里,而且几乎天天长在土地里,一干就是整整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致力于菌物科学和工程产业化研究40多年,帮助农户学习培菌技术,带动上万贫困户依靠食用菌稳固脱贫;被称为“柑橘院士”的邓秀新院士,不仅深入贫困山区中研究,研究好技术让百姓增收脱贫,更走入直播间向广大网友介绍推荐贫困地区的脐橙。

在当前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背景下,院士不仅仅是一个名称、一份荣誉,更肩负着一份责任。院士能够深入百姓、亲身躬行,能够走进直播间带货,让知识借助网络平台转化成生产力,创造了经济效益,帮助了农民脱贫致富。这不仅能为直播带货注入新鲜活力,让“科技扶贫”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更激励了万千有志于此的学子,朝着“知识落实,为民谋益”的方向前进。

就像网友评价的那样,“这样真正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良心主播,做到了把知识带给农民、把收获留给农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知识只有落到实处、用之于民,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在未来,我们的国家社会也需要更多的人才前赴后继、一心为民,用知识创造美好幸福的未来。

文/李志姣(重庆大学)

《袁隆平的世界》里,我读出了什么?

□樊水科 (西京学院副教授)

最近,我读完了陈启文的报告文学《袁隆平的世界》。因为是立足当下,通过观察采访,所以用了新闻的调查和文学的表现,这本书真实地呈现了袁隆平的科学研究和心路历程。用陈启文的话说,袁隆平的世界很大,大到享誉人间,跨越时空;他的世界很小,其实就在高温下的稻田里,在一粒种子里,更在人心里。当我走进这个很大又很小的世界时,我想说说我读出了什么。

饭碗要端在自己的手里。在粮食安全问题重新被提起的当下,他的这个认识尤为深刻高远。袁隆平童年时代因军阀混战,特别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乱而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看到过人民遭遇严重饥饿的情景,也许“饥饿”的印象和情景给他的童年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让他意识到“吃饭是第一件大事”。书中还有一个小细节:1936年在武汉时,他妈妈曾带他去拜过一次神农,袁隆平问妈妈,为什么大家要祭拜他?他妈妈说,因为神农教大家怎么能吃饱饭。可能就是在那个时候,袁隆平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觉得能吃饱饭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而这个愿望,他为之奋斗了一生。他研究培育出的超级杂交稻亩产上千公斤,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解决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的“重器”。

论文要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本书详细描述了袁隆平刚开始做水稻杂交研究的时候,一个人在偏远的大山沟安江农校的情景。当时袁隆平想在自然界寻找天然的、通过变异产生的、雄性不育的稻苗,所以当时大部分工作是在高温的稻田里晒大太阳汗流浃背。直到1961年夏天他找到了一株特别高的稻子,稻粒有两百三十多粒,于是袁隆平将这株稻子移回去培育。然后他不断培育各种品种,用不同的品种和母本杂交,尝试各种可能性。在检查了几十万株稻穗,反复试验和积累的基础上,直到1966年他才完成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袁隆平一生大部分研究都是在田间地头,却在2014年他将水稻亩产推至1026公斤。屠呦呦也并没有很多论文,但她发现了青蒿素。做科学研究不是数论文数量,他们是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典范。

理想信念能抵世间曲折。书中,作者也在追索,支撑袁隆平一生“爱、创造与超越”的动力是什么?其实就是他的朴素的愿望——让人们吃饱饭。为了吃饱饭,在耕地不变的情况下,就得提高亩产量。这个愿望就是他的理想信念,也是他的责任和使命。这个朴素的愿望从何而来?书中提到袁隆平童年时获得了母爱的熏陶。同时,在博学中学读书的时候,他还遇到了黄泰先生——一个真正的教育家,一生曾培养了包括袁隆平在内的十二位院士。就是这个老师,培育了他的人格和价值观。他因此历经曲折但信念犹存。在书里,袁隆平的研究工作有时会被中断,甚至一次培育的重要品种因社会运动全部被毁,幸亏最后被抢救回来几株,使得研究得以继续。袁隆平所经历的曲折,也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为了科学,为了理想,纵然身处时代的漩涡,依然展现出奋发有为的精神。

读完全书,我更为袁隆平一生所坚守的人生理想和人格魅力所感染。2020年他把双季超级稻年亩产推至1530.76公斤,创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让中国人不再挨饿。但他从不生活在金钱的世界里,他一生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穿着很便宜的衣服,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田间地头与他的水稻试验田在一起。袁隆平是一个高尚的人,《袁隆平的世界》带我走进了他那丰富而崇高的精神世界。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