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5 19: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铁血长征》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观后感要围绕什么主题展开。例如,可以是对长征精神的赞扬,对红军战士的敬佩,对长征历程的思考等。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观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在引言中简要介绍《铁血长征》的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在主体部分,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对长征历程、红军战士、长征精神等进行详细阐述;在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观点。
3. 内容充实:在写作过程中,要充分挖掘《铁血长征》中的亮点,如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长征过程中的艰难险阻、长征精神的内涵等。同时,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实,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感悟。
4. 观点明确:在阐述观点时,要立场鲜明,观点明确。既要赞扬长征精神,也要指出长征历程中的不足之处,如红军战士在长征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长征路线的选择等。
5.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可以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同时,注意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6. 举例论证:在论述观点时,可以结合《铁血长征》中的具体事
在不少人的脑海当中,长征历史课本当中的经典内容,如何让观众在故事当中得出新的感悟和思考,这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来说是一个不算简单的课题。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部以长征当中经典战役湘江战役为主题的纪录片《铁血湘江》吸引着笔者的目光。在千千万万部以长征为题材的纪录片当中,《铁血湘江》也许不是制作成本最高、画面最为精良的,但它却以时间的跨度为主线,以湘江战役当中的红军为主题,以纯纪实的方式向全国观众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湘江战役的历史,清晰完整的还原了湘江战役的悲壮。
作为文献纪录片,《铁血湘江》体现出更多的是一种人文关怀,它的展播切实的让人感受到参加湘江战役红军将士们那种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不怕挫折、夺取胜利的精神和品质。
在这部纪录片当中,最让人好奇的莫过于「湘江」二字,在我们的记忆当中四渡赤水、大渡河战役、强渡乌江等为我们所熟知,而湘江战役则少有人提及,我们对其的记忆多半是来源于「血染湘江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而《铁血湘江》则向观众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湘江战役的历史。
整部纪录片分为五岭逶迤、铁血阻击、浴血突破和问道湘江共四集,在第一集和第四集侧重于引出和发散湘江战役,而第二三集则侧重于以历史的时间轴讲述湘江战役的惨烈过程和其中的人物故事。
在笔者看来,这一纪录片更加侧重于以人的角度来叙述,从第一集《五岭逶迤》的片头,便是以在广西全州挖掘革命先烈骨骸的科研人员为引头,逐步讲述出当地有关长征和湘江战役的故事。
与最近所宣扬的「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相映衬的是,这部纪录片恰恰是以湘江战役的时间轴为主线,以一个个革命小故事来填充的。这不仅让整部影片的情节显得完整而有层次,更让观众在一个个小故事当中感悟着当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魄。
红军在湘江战役浴血奋战的故事激荡人心
湘江战役固然是残酷的,它使得长征队伍人数从8.6万人锐减到3万人,与此同时,它也是有温度的,战役中的军民鱼水情揭示了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在诸多故事汇成的影片当中,笔者总结出关于这场湘江战役故事的三个主题,分别是「军民同心」、「浴血奋战」和「不忘初心」。这三类故事的串联不仅让这部影片突出了这第五次反「围剿」当中红军保家卫国的意志品质,更是将共产党人的精神、共产党人的感染力和共产党人的号召力刻画的淋漓尽致。
错位的门板为的是纪念红军的渡江
在「军民同心」的故事当中,解放军要在界首镇渡江时当地居民就地取材,用船只、竹木、门板和木桶为解放军搭建浮桥的故事令人动容。当年界首镇居民热情的把门板借给红军搭浮桥,红军在门板上一一编号,以便走时将门板归还各家各户,但是由于走的匆忙忘记归还,直到今天,界首镇街道上有的铺板仍保持着错位的模样,以纪念当年那支异乎寻常,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队伍过江。
毫不夸张的说,只有红军才能有如此的号召力和感召力,让百姓们如此拥戴,甚至在85年后依然为其留下纪念,为其留下初心。
在这部以长征湘江战役文献为基础的影片当中,浴血奋战、誓死为党的精神注定是影片要突出的主题之一。又由于湘江战役异乎寻常的惨烈程度,这一主题当中的故事又更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更能体现早期红军战士为了革命勇于牺牲的精神。
在诸多关于「浴血奋战」的故事当中,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的故事令人动容,他率领的第三十四师作为后卫,在后方遇到了敌人猛烈的冲击。
红三十四师腹背受敌,损兵折将。陈树湘冲进兴安东南的大山中时,部队只剩下两百余人。
在撤兵时与敌军的遭遇战中,端着唯一的机枪与敌军血战的陈树湘腹部中弹。在生还无望的情况下,他不顾个人安危,严令高春林化装突围,设法过江追赶中央,报告第三十四师完成掩护任务,只要剩下一个人,也要归还建制的决心。
随后,重伤的陈树湘等三人被强大的敌军捕获。行到石马桥的时候,被敌人抬在担架上的陈树湘不甘愿做俘虏,拉断自己的肠子,壮烈而死。时年二十九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树湘浴血奋战、誓死为党体现的便是中国千百年来所提倡的爱国主义。
陈树湘英勇奋战成为了长征路上的典范
在「不忘初心」的故事当中,半条被子的故事过目难忘,三位借宿的女战士临走时留给贫穷人家半条被子,在三位女战士只有一条被子的情况下,半条被子成为了红军,成为了共产党人对老百姓真心爱护的写照。
这三位女红军让当年亲历此事的徐解秀一辈子念念不忘,直到1991年老人去世仍未找见当年的三位女红军。为了兑现三位女红军的诺言,参加过长征的邓颖超特意送给老人一床新棉被。从半条破被子到一条新被子,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一片初心。
半条被子的故事印证了共产党人的初心
多年之后,我们再回望长长湘江,大河两岸风平浪静,但对于亲历湘江战役的红军老战士来说,被鲜血染红的江水,被炸弹炸起的水柱依然是记忆当中无法抹去的。但这些革命的故事会告诉他们,也会告诉后人,共产党人的初心还在,共产党人的灵魂还在。
对于这部纪录片来说,最具有特色的便是第四部分《问道湘江》,最后一部分不仅总结了这一次伟大战役后长征成功的历程,更是采用了记录的方式回顾了革命战士家属寻根溯源的故事,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在影片的最后被再次点名。
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湘江战役的记忆留给我们普通大众更多的可能是财富,这种财富是一种精神上的,毫无可能复制的爱国情怀,是一种为了革命、为了信仰愿意奉献一切的伟大精神品质,是一种忘不了初心,忘不掉使命的忠诚和坚韧。《铁血湘江》,展示的是铁血,表达的是力量!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名叫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1936年6月至10月他来到中国,对我国的西北实验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实地的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编著了《红星照耀中国》,此书又名《西行漫记》。
埃加德在编写《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时他除了收集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与众多革命领导人进行了深度对话。书的文字并不华丽相反朴实无华,以笔为镜,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战争年代的人物,为我们描绘出了那段燃烧激情波澜壮阔的岁月。使这段岁月鲜活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在《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里。他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有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等。他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
在书中,狂热分子,土匪头子、强盗都是描写毛泽东的语言。但同时,他的笔下,毛泽东也是一个博古通今。精通中国文学并深有成就的学者。毛泽东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就深入的研究,同时在工作上他也一丝不苟认真严谨。很多时候就像一个上了发条的机器人,不知疲倦,同时,他还这样评价到:毛泽东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与评价毛泽东不同的是,对周恩来的描写是头脑冷静善于分析善于推理注重实际经验讲究实战经验。他无私的忠于中国共产党。以及具有一种不屈不挠百炼成钢的精神,书里这样描写他。“
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除了描写毛泽东和周恩来之外。他还描写让地主乡绅文风闻风而逃贺龙。从黄埔军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林彪,他身经百战战无不胜。九岁就离家闯天下,17岁就带领灾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徐海东林伯渠左权刘志丹,徐特立等许许多多优秀的将领……都在他的描写下一鲜活的展示在我们眼前。通过他的续写,我仿佛看到。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根据地,无数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怀着一腔热血用火一般的豪情与铁一般的意志。满怀乐观,坚强自信地坚持着自己心中崇高的革命理想,百折不挠的坚持的走着自己心中的革命道路。他们俩是中国的英雄是中国人民的英雄,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理想有抱负有力量的中国领导者!
毛主席写过一首《七律·长征》内容是这样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在书里,埃加德写到当红军突破第一道碉堡线的时候。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征旅行便开始了。
他们由西向北一路远行。这条漫长的征途一共有25,000千里,她从福建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西部尽头为止,他们跨越了大半个中国,只为为了挽救风雨飘摇中的国家。长征的路线一共有18,088里,折合英里路程大约有六千里。换算一下大概是横贯美洲大陆距离的两倍。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更不能忘记的是他们所有的路程全部都是步行,除此之外,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有世界上最难走的道路,有蜿蜒崎岖的小道,有亚洲最高的山峰和最大的河流有寒冷的雪山,也有布满沼泽的草地。大多数都无法让车辆通过,因此他们只能步行。
1934年10月21日,他们突破了在江西的第一道防线。同年的12月3日,他们突破了在湖南的第二道防线。一个星期以后经过一番血战,在湖南的第三道防线落入红军之手,11月29日,广西和湖南的军队攻占最后到还最后一道防线,红军挥师北上大军向北进发。深入湖南,开始直捣四川,计划进入那里的苏区。
在这场漫长而又艰难的旅途中。中央红军一共进行了380多次大大小小的战斗,七百多座县城被占领。红军牺牲仅营以上的干部就多达430人,他们的平均年龄都还不到30岁,他们奋勇抗战奋力杀敌。他们一共击溃国民党军队的数百个团,这其间他们一共走过了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他们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他们也爬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走了二万五千里的艰难道路。
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可以说,红军在长征路上的经历是千难万险的,身后有追兵,头上有敌人的飞机,炮弹,不仅要空着肚子,光着脚走过没有路的“路”还要时时刻刻担心路上是否会有敌人的偷袭,担心着是否会有敌人的飞机往天上飞过,空头子弹。
……这些在寻常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他们却胜利完成了。鲁迅先生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阅读时我进行了一段深思,我在想到底是什么支撑他们走过这段艰难的路呢?
我想应该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支撑着他们走过这段艰难的路吧。解放前的中国物质极度匮乏。但是,人们的精神却相当富有。
长征中红军将士表达出的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以及一往直前对革命必胜的信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巨大的精神财富。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写道,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之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我想当初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的中国青年,他们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他们不听自暴自弃者之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他们有一份热,就发一分光,如萤火一般,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去等候炬火,他们用心中的热血去点燃燃烧中国的星星之火,点燃一把足够燎原的革命之火。
建国转眼70年,前人鲜血燃星火,后人掌阅读学军魂,铁血军魂应犹在,长征精神永流传。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