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社会心理学的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5 19:56

写作《社会心理学的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社会心理学的读后感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明确主题:首先,确定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哪个核心主题展开。可以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具体案例或者对社会心理学的看法等。
2. 突出重点:在文章中,要突出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观点、理论或者实验结果。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内涵。
3.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具备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正文部分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4. 逻辑严谨:在论述过程中,注意保持逻辑的严谨性。对于书中提到的观点,要结合实际案例或者自身经历进行论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 语言表达:读后感应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同时,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6. 引用规范:在引用书籍中的观点、理论或实验结果时,要注明出处,确保引用的规范性和真实性。
7. 展开讨论: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观点。这有助于展示你的思考深度和批判性思维。
8. 反思与感悟:在文章结尾,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实,谈谈对社会心理学的反思与感悟。这有助于

24年第二本书——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看完一本大书,完成的意义和完成获得的激励可能比收获的知识更多。

先简要说我的看书过程,由于这本《社会心理学》是一部大书,A4纸大的排版。一开始我的计划就是一天20页,一个月看完。20页差不多花40-60分钟。差别在于那几章的内容是否好读。半个月前后,我完成了300页的阅读量。后面就不断欠作业,中间插空读完了《美丽新世界》。月底爱人跟着孩子回老家以后,才一鼓作气一天50-60页的阅读起来,终于在30号那天完成了全书的阅读。

看完的时候,我就在想,看完了我还记得多少呢。虽然观看过程中我时不时也会把喜欢的部分拍照,附上短评打卡。但现在让我一个个去翻之前的记录,我觉得太刻意。下面说一下我还记得的一些想法:

1,最后一页带给我的激励

最后一页有一句是“一旦思维得到扩展,就再也不会回到原本狭小的领域了。”这句话我认为对我激励很大,因为他指的是我所有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触动,思考和打卡,即使我现在全都想不起来,但是这些学习的过程,已经对我造成了影响,也就是思维得到了扩展。换言之,进步已经发生了,是不可逆转的。这一句话对中文世界里的“潜移默化”力度更大。

再上后一句的补充就是学习的成果之一,看完第一个论述,肯定有人心里就会想这不就是潜移默化吗。预测对方可能做出的反驳,自己先说出来,是说服过程中非常有效的一个方式。

再拽一个专有名词,近因效应。为什么记得最后最后一页。

2,学习心理学是一个渐入的过程

这本看完之后,昨晚我又购买了同一个作者写的《心理书》一书,也是一本大书。同时为了辅助自己阅读,我还买了一本《改变心理学的40个研究》,这是一本小书,趣味性可能更强一点。今年我的阅读计划,大概率会跟心理学强相关。《社会心理学》阅读过程中,于我而言是很重要的是打开了一个心理学的大门。十几年前我就说自己喜欢心理学,今年的我才真踏踏实实的能静下来心去学习。

3,看书是让人变得更谦逊,还是更浮躁,骄傲?

这是这个月初我一直考虑的一个问题,我跟内人也讨论过,那段时间状态不太对,看什么都只看到缺点。自己还觉得奇怪,因为我的认知里看书应该是让人更心平气和,谦虚。内人是,一是看的书不够多,自以为掌握了一些真理;二是自己确实有一些进步,故要求更高。她说得对,但我觉得还不是全部原因。我以为还有一个原因是跟你最近看的书有关。当时我看的是《美丽新世界》,看的就是一些消极,人性阴暗面的东西,所以对某一类事项就容易抵触。

#心理学#

#看书#

#以书之名#

#每天读点书#

#书评#

#读书分享#

#读书笔记#

#都来读书#

读书会个人与社会关系之我见——《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读书报告

主讲人:贺荟荣

作者介绍

(一)作者生平

查尔斯·霍顿·库利是美国早期著名的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也是美国传播学研究的鼻祖。1890 年,他进入密西根大学主修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1894 年他以论文《交通理论》完成经济学和社会学博士学位,并在密西根大学度过其学术生涯。

1892 年在密西根大学任政治经济学讲师,1899 年他成为社会学的助理教授,1907 年获得教授职位,1918 年被选为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由于库利很少做定量操作,他一般被归为理论社会学家。随着定量运动的普及,库利的观点进入了被忽视的时期。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他的自我观点,他强调原始团体的重要性以及他对社会过程和制度分析的评论,他的著作又开始为人们所引述。库利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探讨个人如何社会化,并贯穿于他的三部极具份量的著作——《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社会组织》和《社会过程》之中。库利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既是他潜心钻研撰写的首部重要著作,也是他的整个学术思想的精髓所在。

(二)作者的主要理论思想:1.“镜中我”理论

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个理论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镜中我”。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

2.首属群体理论

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著作《社会组织》中,提出了初级群体的概念,“初级群体”又被称为“首属群体”,是指成员间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的群体是一个直接的、自然的关系世界。初级群体是人性形成与发展的土壤。在初级群体中,个人情感将获得共鸣而被社会化,并且受共同精神的约束。个人可能雄心勃勃,但他的志向的主要目标是和其他人的思想相一致的。

内容介绍

作者从个体的情感入手,对个体和社会的关系作了详尽的分析。我把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介绍,第一部分提出一些绪言性的观点,点出主题,起到一种总结性的意义。作者认为个人与社会的问题不在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

第二章至第六章为本书的第二部分,作者把个人看作社会成员的前提下,从各种观点考察个人,论证人类正是通过社会发展,才从动物世界走向有机制的自由的境地。一个人的社会自我——生而为人决定了其精神与肉体的二元属性,但是精神自我永远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这个精神自我因而获得了社会学上的意义。“我”不仅作为一种感觉状态,同时也作为一种动力和原因推动一个人个性生活的发展。自我感觉的获得来自于对他人观念的想象,库利在此提出了极为有名的“镜中我”的概念。我们的自我认识有三个主要成份:我所想象的我在他人眼里的形象,我所想象的他人对我形象的判断,某种自我感觉,如骄傲或耻辱等。一个人的社会自我感觉表现在他渴望对他人施加影响,渴望自己的个性被承认,因而自我依赖于他人的支持和确认。一方面,我们是社会化的人,我们时时刻刻受着他人的影响并且依靠他人而形成自我意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作为一个独立而稳定的人,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个性和自主性。社会自我和个性自我的双重属性要求一个人的心灵同时具备可塑性和稳定性,在此我们又看到了社会性和个性的统一。

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详细谈到了人类本性的几个方面,同时也是人类本能情感在社会发展中的几个模式,比如敌意、自由、竞争等。人类本性的深层需要是创造一个在现实中可以实现的社会自我,因而每个人都需要在现实中为自我找到安置,一个人只有把内在本性的基本需要与外在环境恰到好处的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满足并感到幸福。

个人与社会关系之我见

“你愿迈步在无限中,但你必须通过有限的道路”,这句话来自于德国著名作家歌德,同时出现在本书第四章里。这句话强调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摆脱社会环境的影响。人是社会化的人,个人是一粒种子,只有在社会的土壤上才能生根、开花、结果,而个人的利益、需要也不可能脱离社会的现实,要受到社会条件、社会需要的制约。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我们的发展要受到自己主观条件和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在社会生活中与我们相联系的一方同样也受到其自身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也有他的想法和要求。若能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性,我们就能理智地、客观地处理各种关系,很多的烦恼和问题也就能得到更好的解决,也就能够在瞬息万变的今天寻求一种全面的、多方位的发展。

编辑:王亭亭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